- 192025.2
- 182024.12
- 《水产学报》获“中国科协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资助
2024年11月28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七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入选项目名单公布,《水产学报》获“领军期刊”
- 当前目次
- 优先出版
- 专辑论文
-
CTP:磷酸胆碱胞苷酰转移酶α (CCTα)在膜脂生成和脂质代谢中的作用及调控研究进展
2025,49(6):069601-069601, DOI: 10.11964/jfc.20240514522
摘要:
磷脂酰胆碱 (PC) 是细胞膜磷脂的主要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PC的主要合成途径是 CDP-胆碱途径,而CTP:磷酸胆碱胞苷酰转移酶 (CCT)是该途径的关键限速酶,也是维持PC 稳态的关键因素。CCTα是CCT家族主要亚型之一,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各器官与组织中,且在膜脂生成与脂质代谢等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研究显示,CCTα 同样存在于鱼类中,且在鱼类脂质代谢中具有关键调控作用。本文将对CCTα 在哺乳动物和鱼类膜脂生成与脂质代谢中的功能和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探讨CCTα 作为调控鱼类营养性代谢紊乱的靶点分子的潜力,以期为鱼类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
水产养殖中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2025,49(6):069302-069302, DOI: 10.11964/jfc.20240114350
摘要:
为了深入厘清水产养殖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通量测量和影响因素,本综述对水产养殖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合分析,总结了目前核算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包括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法、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排放因子法和生命周期分析(LCA)方法等,并概述了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方法,如倒置漏斗法、涡流协方差(EC)技术和静态箱法等。此外,本综述从养殖物种、水管理模式、温度、饲料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综上发现,①核算方法科学界并未达成一致共识,计算公式简略,考虑因素不全面;②通量测量较复杂,测量精度和效率有待提高;③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因素众多,饲料是导致水产养殖温室气体产生的因素之一,但目前针对由饲料投喂产生的水生生物代谢碳研究较少。本文指出目前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并从估算方法、考虑因素、监测时间和N2O排放系数四个角度提出了未来水产养殖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建议,以期为今后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帮助。
-
中国花鲈IgM重链(IgMH)和MHCⅡβ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25,49(6):069403-069403, DOI: 10.11964/jfc.20230213905
摘要:
目的 进一步了解中国花鲈适应性免疫机制在病害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 (RT-PCR)和快速扩增cDNA末端 (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免疫球蛋白M重链 (IgMH)和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 MHC II β基因的全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检测其在中国花鲈各组织的分布情况以及LPS、Poly (I:C) 刺激及迟缓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后其对应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情况;实验构建了IgMH-pET21d、IgMCH1-2-pET21d和MHCⅡβ-pET21d原核重组表达质粒,进行重组蛋白表达,并通过分子筛层析技术纯化中国花鲈IgMH、IgMCH1-2和MHCⅡ β重组蛋白,进而制备了抗中国花鲈IgMH的多克隆抗体。结果 中国花鲈IgMH和MHCII β的cDNA全长分别为1 977 bp和1 242 bp;二者在鳃、脾脏和头肾等免疫相关组织中对应mRNA表达量较高;LPS、Poly (I:C) 刺激及迟缓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中国花鲈导致鳃、脾脏和头肾中这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表明IgMH和MHCII β均参与了中国花鲈的抗感染免疫反应;此外,抗中国花鲈IgM的多克隆抗体能与中国花鲈全血清发生强烈反应,与鳜全血清弱反应,与大口黑鲈和草鱼血清不发生反应,推测其反应强度反映了物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结论 本研究首次克隆了中国花鲈的IgMH和MHCⅡβ基因全长,表达了IgMH和MHCⅡβ原核重组蛋白,制备了抗中国花鲈IgM的多克隆抗体,揭示了IgMH和MHCⅡβ参与中国花鲈的抗感染免疫应答,为深入研究中国花鲈的免疫调控机制和疾病防控策略奠定了基础。
-
黄姑鱼低温耐受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金鲟,刘炳舰,竺奇慧,张万昌,李完波,王志勇,高天翔,徐冬冬
2025,49(6):069604-069604, DOI: 10.11964/jfc.20230714075
摘要:
目的 研究黄姑鱼应对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为黄姑鱼养殖过程中应对极端低温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本研究以200尾养殖黄姑鱼为实验材料,通过5 °C的低温胁迫,记录每尾实验鱼低温胁迫下的存活时间及体重、体长、性别等表型参数,然后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3 005 715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并用于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的EMMAX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WAS)。结果 体重、体长及性别等各种表型参数均与耐低温时长不显著相关 (P=0.834~0.013),在24条染色体上定位到9个与耐低温时长显著关联的位点 (P=1.98×10–6~ 4.61×10-8),并注释到CBL.3、STOML2.2、SLC37A3等共13个候选基因。基因功能注释发现,上述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防御修复、压力应激及线粒体能量代谢等过程,可能与黄姑鱼对低温响应相关。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黄姑鱼耐低温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
sox9基因在中华鳖雄性性腺分化中的功能
2025,49(6):069605-069605, DOI: 10.11964/jfc.20230914168
摘要:
目的 探究sox9基因在中华鳖胚胎性腺性别分化中的功能。方法 实验通过将构建的慢病毒sox9-shRNA干扰和过表达载体系统引入性别分化启动前的胚胎,从组织学和分子研究水平分析sox9基因异常表达后性腺的性逆转情况。结果 功能缺失实验结果显示,敲低sox9后的ZZ胚胎性腺外形和内部结构明显雌性化,生殖细胞呈现雌性分布模式,雄性特异性基因dmrt1和amh的mRNA表达显著降低,雌性特异性基因foxl2的mRNA表达则显著升高,DMRT1蛋白的表达信号显著减少,甚至消失,FOXL2蛋白被激活大量表达,性腺发生了雄性向雌性完全性逆转 (逆转率:87.9%);功能获得实验结果显示,42.5%过表达sox9的ZW胚胎转向雄性分化方向,dmrt1和amh表达上升,foxl2表达下降,在性腺中同时检测到DMRT1和FOXL2蛋白的荧光信号,性逆转不彻底。结论 sox9是中华鳖早期睾丸形成的必需关键基因,参与调控雄性分化过程。
-
高温胁迫对哲罗鲑鳃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025,49(6):069106-069106, DOI: 10.11964/jfc.20240214383
摘要:
目的 探讨哲罗鲑在高温下的生理响应机制。方法 本实验采用2龄哲罗鲑[体重(204.49±38.41) g,体长 (27.75±1.53) cm]进行高温胁迫实验,以1 ℃/d的速率从18 ℃升温至26 ℃,维持7 d后降温至18 ℃。采样时间点包括升温阶段(18、22和26 ℃)、高温维持阶段(26 ℃下4 h、48 h、7 d)和降温恢复期(18 ℃)(n=4),比较分析其呼吸频率、鳃和肝脏组织病理及血清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升温过程中,哲罗鲑的呼吸频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组织学分析显示,鳃上皮细胞肥大并伴有破裂,肝细胞肥大、空泡化和坏死等,且病变逐渐加重,26 ℃时病理学分级达到重度水平 (病变组织占61%以上);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丙氨酸转氨酶 (ALT)和乳酸脱氢酶 (LDH)活性随温度升高而急剧升高,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于26 ℃时显著降低,总胆固醇 (TC)含量缓慢降低,总蛋白 (TP)含量先降低后恢复。在高温维持期间,呼吸频率持续高于对照组,鳃和肝脏组织病变进一步加重,出现鳃丝上皮破裂、血管闭塞和鳃小片黏合,肝脏组织充血、脂肪变性和炎症渗透等,病理分级显示,在维持105 h时达到顶峰,之后病变逐渐减轻;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先急剧下降后升高,ALP活性先升高后恢复,TC含量缓慢恢复,TP含量先降低后恢复。降温至18 ℃后,呼吸频率恢复至正常水平,鳃组织恢复正常,肝脏组织有所恢复,但仍观察到脂肪变性、炎症细胞浸润 (病变组织占31%~60%)、脂肪变性和炎症渗透等现象,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降低但显著高于对照组,ALP活性升高,且高于对照组,TC和TP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哲罗鲑在高温胁迫下的需氧量和代谢水平提高,其鳃和肝脏组织均具有强烈的高温适应性病理变化以及组织细胞更新和恢复能力。本研究为哲罗鲑的高温耐受生理调控机制、高效养殖和耐高温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
高温对缢蛏生理代谢和抗氧化水平的影响
2025,49(6):069107-069107, DOI: 10.11964/jfc.20230514032
摘要:
目的 探究高温胁迫对贝类的影响。方法 实验以缢蛏为研究对象,设置胁迫时间为72 h的对照组 (24 °C) 和高温组 (28 °C、32 °C) 比较实验,分别在0、6、12、24、48和72 h取样,测定并统计各时间点缢蛏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检测高温对缢蛏肝胰腺和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和丙二醛 (MDA) 含量的影响。结果 高温28、32 °C组缢蛏在72 h内存活率分别为27.80%±4.15%和20.00%±2.69%,显著低于对照组85.60%±1.60%;温度升高,缢蛏耗氧率、排氨率也随之增大,并在32 °C达到最大值;肝胰腺和鳃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 急性高温胁迫下,缢蛏生理代谢活动加剧,但仍保持一定的存活率和抗氧化能力。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选育缢蛏耐高温新品系提供了数据参考。
-
低氧胁迫对瘤背石磺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5,49(6):069108-069108, DOI: 10.11964/jfc.20211113140
摘要:
目的 探究低氧胁迫对瘤背石磺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在低氧条件[DO为(2.0 ± 0.2) mg/L]下分别测定了0、4、8、12和24 h时血清和肝胰腺生化指标的变化及肝胰腺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能量代谢指标中,血清血糖、肝糖原、血清和肝胰腺乳酸含量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推移均显著上升。在抗氧化指标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8 h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含量随着低氧胁迫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免疫指标中,谷丙转氨酶 (ALT) 和谷草转氨酶(AST)呈波动上升趋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从8 h开始血清ALT和AST开始高于肝胰腺。低氧胁迫下,瘤背石磺肝胰腺糖原磷酸化酶(GP) 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mRNA和热休克蛋白70 (Hsp70) mRNA表达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8 h时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 瘤背石磺为适应低氧环境主要进行无氧代谢,而且低氧胁迫影响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
-
基于eDNA的长江流域重庆段鱼类多样性空间格局
2025,49(6):069309-069309, DOI: 10.11964/jfc.20230814109
摘要:
目的 了解三峡大坝建成后2003年蓄水成库后长江流域重庆段鱼类多样性现状及空间格局演变。方法 本研究于2022年5—6月利用环境DNA (eDNA)技术对江津至巫山6个干流断面和8个重要一级支流断面的鱼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现鱼类107种,隶属于7目20科74属,其中包括国家级保护鱼类6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7种,以及外来鱼类12种。基于成库后不同时期鱼类多样性对比分析发现,外来鱼类现状相较于三峡水库试运行期间增多。不同生境偏好的鱼类种类占比波动明显,喜流水鱼类相较于水库试运行期间减少,广适性鱼类增加。此外,支流生境的鱼类Alpha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其邻近的干流江段。分组模型表明江津—涪陵江段平均Alpha多样性指数高于涪陵—巫山江段,组间的鱼类物种组成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长江流域重庆段鱼类多样性现状及格局演变,进一步验证了eDNA技术在鱼类多样性监测中的可行性和高效性,可作为传统调查方法的重要补充手段。
-
长江中上游 (含洞庭湖)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
田盼盼,邓华堂,王导群,俞立雄,高雷,刘绍平,陈大庆,段辛斌,王珂,田辉伍
2025,49(6):069310-069310, DOI: 10.11964/jfc.20231214263
摘要:
目的 了解长江中上游水域外来鱼类现状并评估其入侵风险。方法 2022年5—7月、10—12月,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22个江段以及洞庭湖、洪湖使用定置刺网、流刺网和地笼开展了外来鱼类调查。结果 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8目24科135种,包括外来鱼类20种。其中,长江江津段调查到外来鱼类种类最多,各监测站点出现频率最高的外来种为杂交鲟。通过鱼类入侵性筛选实验 (FIST),初步筛选出尼罗罗非鱼、齐氏罗非鱼、散鳞镜鲤等6种高入侵风险鱼类,使用鱼类入侵性筛选试剂盒 (FISK)对鱼类入侵风险做进一步分析,共确定了齐氏罗非鱼、麦瑞加拉鲮、革胡子鲇等8种鱼类具有较高入侵风险。使用ROC曲线对FISK评分结果进行验证,显示AUC值为0.944,表明FISK评估方法对物种入侵性的判别能力较高,能够判别当前和气候变化情景下外来鱼类在研究水域是否具有入侵风险。结论 基于上述外来鱼类入侵风险评估结果,长江中上游水域已存在多种高入侵风险鱼类,可能将严重危害长江中上游的渔业资源及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建议加大对高入侵风险物种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同时加强土著鱼类种群资源保护,从而避免入侵种对长江土著鱼类资源造成巨大破坏,本研究可为长江土著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对策。
-
淡水养殖中华鲟与长江鲟幼鱼海水渗透调节能力比较
2025,49(6):069111-069111, DOI: 10.11964/jfc.20231214265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华鲟和长江鲟幼鱼适应海水的渗透调节能力的差异。方法 实验以淡水养殖的中华鲟和长江鲟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升盐的方式进行海水驯化实验,分别在驯化过程中盐度为0、9、19、28时对中华鲟和长江鲟幼鱼血清渗透压、Na+含量、皮质醇、鳃Na+/K+-ATP酶活性以及鳃组织结构变化等渗透压调节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随环境盐度的升高,中华鲟和长江鲟幼鱼血清渗透压均呈升高趋势,但高渗条件下中华鲟血清渗透压显著低于长江鲟;同样中华鲟血清Na+含量显著低于长江鲟;中华鲟幼鱼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而长江鲟皮质醇含量无明显变化。鳃Na+/K+-ATPase (NKA)检测结果显示,中华鲟鳃NKA活性在高盐度时显著升高,长江鲟鳃NKA活性在盐度为9时升高,但在高盐度又显著下降。鳃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升高,中华鲟和长江鲟幼鱼泌氯细胞的直径和数量显著增加;但长江鲟幼鱼在高渗条件下鳃丝出现结构完整性缺失,鳃小片扁平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或分离现象。结论 在高盐环境中,中华鲟幼鱼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机体可通过激素水平的调节,增强鳃丝NKA活性,刺激鳃上皮泌氯细胞直径和数量增加,实现高盐度环境离子外排和渗透压平衡;而长江鲟幼鱼渗透调节能力较差,当盐度超过一定的耐受范围,会对组织结构造成不可逆影响。本研究可为中华鲟陆海接力保种模式探索提供基础数据。
-
矛尾复虾虎鱼的繁殖生物学
许星鸿,亓鲁,吴桐,刘顺,李铁铮,赵子言,朱龙,林春梅,徐国成
2025,49(6):069112-069112, DOI: 10.11964/jfc.20230914171
摘要:
目的 了解矛尾复虾虎鱼的繁殖特征。方法 以从海州湾采集到的矛尾复虾虎鱼成鱼作为材料,测定性比、繁殖力、生殖细胞等基础数据,研究其生殖腺特征和胚胎发育规律,并采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主要环境因子对其受精率的影响。结果 矛尾复虾虎鱼在非繁殖期的雌雄比例为1.03∶1.00,而繁殖期的雌雄比例为3.26∶1.00。绝对繁殖力为5 987~42 828 (19 655±12 551)粒,相对繁殖力为42~263 (144±59)粒,怀卵量与体重呈显著正相关(R=0.82)。成熟卵为浅黄色半透明、具多油球的黏性卵,卵径为(1.53±0.16)×(1.33±0.20) mm。精子密度为(1.43±0.14)×109个/mL,雄体平均精子数为(5.43±0.53)×109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7个阶段,在水温(17±1)℃下,受精卵历时149 h 50 min孵化,胚胎发育积温为2 455.82 h·℃。受精率的最佳环境条件为温度19℃、盐度32、pH 8.0,环境因子影响力依次为盐度>pH>温度。结论 矛尾复虾虎鱼雌鱼性腺成熟晚于雄鱼,胚胎发育期较长,较高的水体盐度可促进受精。研究初步阐明了矛尾复虾虎鱼胚胎发育的时序特征,可丰富其繁殖生物学基础资料,为人工繁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依据。
-
三种诱导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途径的比较
2025,49(6):069613-069613, DOI: 10.11964/jfc.20240114323
摘要:
目的 比较三种途径诱导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效果,获取最佳诱导条件组合。方法 以卵裂率、D幼率、幼虫及稚贝四倍体率等为指标,综合比较途径Ⅰ(2n♀+2n♂)、途径Ⅱ(3n♀+2n♂)和途径Ⅲ(2n♀+4n♂)三种途径下使用细胞松弛素 B (CB)和低渗两种处理诱导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的效果,研究了试剂处理强度、诱导时机和持续诱导时间等3种因素对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的诱导效果。结果 在途径Ⅰ(2n♀+2n♂)下,当受精卵第一极体刚出现时,采用0.5 mg/L CB持续处理20 min后,幼虫四倍体率最高,为28.37%。该途径下使用低渗处理无法获得四倍体幼虫;在途径Ⅱ(3n♀+2n♂)下,当受精卵第一极体刚出现时,采用0.5 mg/L CB持续处理20 min后,幼虫四倍体率最高,为52.64%。在该途径下,当第一极体刚出现时,使用盐度为8的海水处理20 min后,幼虫四倍体率最高,为26.64%;在途径Ⅲ(2n♀+4n♂)下,当第一极体出现30%时,采用0.75 mg/L CB持续处理20 min后,幼虫四倍体率为60.45%。在该途径下,当第一极体出现30%时,使用盐度为8的海水处理20 min后,幼虫四倍体率最高,为25.51%。在最佳诱导条件下,途径Ⅰ下CB处理组稚贝(3~5 mm)四倍体率为4%,与幼虫期(28.37%)相比降低24.37%;低渗处理组未检测出四倍体稚贝;途径Ⅱ下CB处理组和低渗处理组在稚贝阶段四倍体率分别达到80%和30%,相比幼虫阶段(52.64%和26.64%)分别下降27.36%和3.36%;途径Ⅲ下CB处理组和低渗处理组在稚贝阶段四倍体率分别达到10%和4%,相比幼虫阶段(60.45%和25.51%)分别下降50.45%和21.51%。结论 在途径Ⅱ(3n♀+2n♂)下使用CB进行四倍体诱导是创制长牡蛎“海大2号”四倍体的最佳选择。
-
菲律宾蛤仔雌核发育二倍体与单倍体染色体制备及核型
2025,49(6):069614-069614, DOI: 10.11964/jfc.20240314405
摘要:
目的 研究菲律宾蛤仔雌核发育二倍体、单倍体和正常二倍体的核型。方法 选取菲律宾蛤仔雌核发育二倍体、单倍体以及正常二倍体幼虫(对照组),采用热滴片法分别制作染色体滴片,统计染色体数目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菲律宾蛤仔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38条,单倍体为19条。核型分析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雌核发育二倍体和正常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18m+20sm,NF=76,单倍体核型为n=9m+10sm,NF=38,本实验从染色体形态上未发现性染色体和随体。结论 菲律宾蛤仔仅有m和sm两种类型的染色体,雌核发育二倍体核型同正常二倍体核型相同,单倍体染色体类型同正常二倍体一致且数目为二倍体的一半。本研究以菲律宾蛤仔担轮幼虫为材料,利用热滴片法获得了菲律宾蛤仔雌核发育二倍体、单倍体和正常二倍体的染色体中期分裂相及核型分析结果,丰富了菲律宾蛤仔雌核发育和单倍体染色体相关研究以及对菲律宾蛤仔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组成的认知。同时,对菲律宾蛤仔细胞遗传学以及遗传育种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三角帆蚌在高温胁迫下对不同紫色土的适应性
2025,49(6):069615-069615, DOI: 10.11964/jfc.20230714091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底泥对三角帆蚌抗高温胁迫的影响。方法 实验以三种不同紫色土,即飞仙关组(S1)、沙溪庙组(S2)和遂宁组(S3)为底泥分别构建养殖系统并进行为期28 d的三角帆蚌的养殖实验,同时定期检测不同养殖系统的水质指标 [氨氮(NH4+-N)、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总氮(TN)、总 磷(TP)、活性磷(AP)、化学需氧量(COD)、总硬度(TH)]。养殖结束后,将不同养殖系统中的三角帆蚌分别暴露于常温 (23 °C)和高温 (33 °C)条件下,分别在暴露6 h和12 h测定其血淋巴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CAT)]、免疫相关酶 [碱性磷酸酶(AKP)、溶菌酶(LZM)]活性及H2O2水平,同时分析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 (IAP、IL-17、HSP70)的表达。结果 在三角帆蚌养殖实验中,三种养殖系统中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存在差异,以S3紫色土为底泥构建的养殖系统水体中TP和AP含量较高(峰值达1.13 mg/L)且NO2--N浓度较低(峰值仅0.12 mg/L),更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健康。在高温胁迫后,S3紫色土养殖三角帆蚌的SOD、CAT活性升高至对照组的1.2~2.0倍,IAP、IL-17和HSP70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1.2~13.0倍,高温适应能力最强。结论 不同底泥养殖对三角帆蚌抵抗高温胁迫的适应性排序为S3 > S1 > S2。这一结果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养殖底泥对水产动物抗高温能力的影响。
-
南海太阳长棘海星的早期发育过程
周梓华,吕意华,郑承志,贾后磊,卢楚谦,耿志强,熊小飞,娄全胜
2025,49(6):069616-069616, DOI: 10.11964/jfc.20230914145
摘要:
目的 厘清珊瑚敌害生物长棘海星的早期发育过程,分析其暴发形成的机理。方法 针对在南海暴发的太阳长棘海星群体,以繁殖生物学手段开展人工培养实验,比较了不同饵料和附着基对太阳长棘海星浮游幼虫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 采用1-甲基腺嘌呤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太阳长棘海星排放配子,经人工授精后,在水温28 ℃和盐度33的天然珊瑚礁海水环境下,可孵化出一批羽腕幼虫。浮游幼虫期间投喂牟氏角毛藻,约12 d后虫体前端形成一对小臂,并发育为有腕幼虫,经2 d的变态期后,获得一批规格为 (445.88 ± 50.63) μm (平均值±标准差)的5腕幼虫,共410只。结论 在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的对比实验中发现,人工饵料并不能促使浮游幼虫发育为有腕幼虫,长棘海星的早期发育仍然需要投喂天然饵料。在有附着基和无附着基的变态对比实验中发现,珊瑚石可有效促进有腕幼虫的变态发育,有附着基变态率平均值为2.59%,显著高于无附着基的0.31%。意义 本研究人工繁育出一批太阳长棘海星子代群体,揭示了其早期发育过程,为长棘海星的调查监测、早期预警、减灾防控和灾害处置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对南海岛礁生态安全具有推动作用。
-
曝气扰动下浮萍生物量对附着硅藻生长的影响
2025,49(6):069617-069617, DOI: 10.11964/jfc.20230814106
摘要:
目的 利用腐烂状态的浮萍培养附着态生长的硅藻,验证“腐烂状态的浮萍不但可以作为硅藻附着生长的基质,而且曝气扰动条件下浮萍的生物量会影响硅藻的附着生长”科学假说。方法 使用不同生物量的腐烂状态浮萍在曝气扰动下进行培养实验。按腐烂浮萍的湿重梯度设置5个处理组:0、4、8、12、14 g/L,处理编号依次为Ⅰ、Ⅱ、Ⅲ、Ⅳ、Ⅴ,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结果 各处理组均未出现缺氧情况;处理组Ⅰ的氨氮 (NH4+-N) (0.584±0.649 mg/L)和活性磷 (SRP) (0.336±0.274 mg/L)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各处理组可溶性总氮 (DTN)和可溶性总磷 (DTP)均呈下降趋势并保持相对稳定,处理Ⅴ的DTN、DTP平均浓度最高,分别为(1.665±1.678)和(0.603±0.672) mg/L,但各处理之间的DTN、DTP浓度均无显著差异。实验中后期,腐烂状态的浮萍叶表面出现大量舟形藻属和卵形藻属硅藻附着生长,其中处理组Ⅳ的附着硅藻湿重最高,在第35天达到最大值249.13 mg/L。且浮萍叶表面的附着硅藻的最大生物量显著高于玻璃片上的。结论 在曝气扰动下,腐烂状态的浮萍湿重在12 g/L时更有利于附着硅藻生长,浮萍较玻璃片更有利于硅藻附着生长。腐烂状态的浮萍释放了氮、磷等营养盐,为硅藻生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浮萍也是硅藻附着生长的介质。本实验提供了一种在曝气扰动下利用腐烂状态的浮萍培养附着硅藻的方法,拓展了附着硅藻的培养方法。
-
台湾海峡纺锤水蚤属一新种—黄氏纺锤水蚤
2025,49(6):069118-069118, DOI: 10.11964/jfc.20231214294
摘要:
目的 记述2004—2020年采于台湾海峡的纺锤水蚤属一个新种—黄氏纺锤水蚤。方法 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物种进行鉴定。结果 形态上,新种与广义红纺锤水蚤最为相似,但雌性第1触角第2节下缘具2刺,第5胸足第3节内缘具2列刺;雄性末胸节后侧角背面内侧各有2刺,第3腹节背末缘具4~9根小刺,第5左胸足第4节内侧具叉状突,与广义红纺锤水蚤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二者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 (mtCOⅠ)基因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182~0.194。黄氏纺锤水蚤的命名旨在纪念厦门大学黄加祺研究员 (1941—2022年)在海洋浮游生物学的突出贡献,模式标本保存于厦门大学海洋科技博物馆。结论 形态分类和mtCOⅠ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支持黄氏纺锤水蚤为一个新物种。本研究丰富了中国纺锤水蚤物种多样性,既为构建饵料浮游生物数据库奠定分类基础,也可为今后海洋生物调查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