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25.2
    • 12025.1
    • 182024.12
检索
二维码
  • 微信公众平台

  • 当前目次
  • 优先出版
  • 专辑论文
    全选
    显示方式: |
    封面
    目录
    综述
    • 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生态学理论框架探索

      袁华荣,章守宇,林军,冯雪,汪振华,佟飞,王凯,陈钰祥,陈丕茂

      2025,49(1):019501-019501, DOI: 10.11964/jfc.20240114312

      摘要:

      海洋牧场建设作为国家推动“蓝色粮仓”和修复近海渔业资源的关键举措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持续蓬勃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目标不够明确、生境功能与规模不清晰、生境系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尤其是理论基础薄弱。人工鱼礁生境营造作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维持目标物种的生长、繁殖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主要考虑地质结构等物理适宜性因素,强调工程可操作性,却忽视了目标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导致生态功能性不足。在人工鱼礁生境营造过程中,目标种定位、构筑物结构和功能、尺度和规模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盲目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亟需构建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和总结,对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的物理和生物环境进行了论述。整创了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营造的生态学理论基础,构建了以目标物种为核心的理论框架,强调了生境结构与功能的符合性、尺度与效应的一致性,以期为我国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生境的生态可持续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论文
    • 施氏鲟精子超低温冷冻前后的蛋白组学分析

      陈张帆,丁兰清,程鹏,胡谋,张婷婷,黄红涛,杜合军,陈松林

      2025,49(1):019602-019602, DOI: 10.11964/jfc.20231114215

      摘要:

      目的 研究施氏鲟精子冷冻损伤分子机理,从遗传水平分析影响施氏鲟精子冷冻复苏后质量的关键因子。方法 实验采用4D Label-free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筛选施氏鲟精子超低温保存前后的差异蛋白。施氏鲟精子经过24 h冻存后复苏检测,以差异倍数FC>1.5,显著性差异值 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蛋白质,对得到的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构域预测、GO富集分析、KEEG富集分析。结果 共鉴定得到1 859个蛋白,差异1.5倍以上的蛋白200个,其中下调蛋白92个、上调蛋白108个。差异蛋白定位到6个条目上,分别为细胞质120个、细胞核100个、细胞外36个、线粒体35个、质膜29个、溶酶体2个。结构域预测结果显示,胰蛋白酶、脂质运载蛋白/胞浆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醛/酮还原酶家族、微管蛋白C端结合域及Nup53/35/40-型RNA识别基序是参与精子冻融损伤应答的相关结构域。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686种生物过程、199种细胞成分以及394类分子功能,主要富集到激素结合、镁离子结合、脂质代谢、核膜等条目。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注释到63条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细胞核膜运输等信号通路。结论 施氏鲟冻精与鲜精的蛋白质组分差异明显,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对精子冷冻效果产生影响,可作为施氏鲟精子冻融的候选标志蛋白。本研究可为后续进一步优化施氏鲟精子冷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探究亚洲草鱼遗传多样性及其适应机制

      谢玲莉,沈玉帮,桂朗,徐晓雁,李家乐

      2025,49(1):019103-019103, DOI: 10.11964/jfc.20230313950

      摘要:

      目的 探讨亚洲地区草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适应性进化,以期全面理解草鱼的遗传资源和免疫适应的分子进化机制。方法 对来自中国4个省、直辖市的5个种群(沅江种群、安乡种群、万州种群、天津种群和肇庆种群)及与中国相邻的3个亚洲国家 (尼泊尔、越南、印度)种群共计8个草鱼种群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采用群体遗传学方法进行分析,包括群体结构、主成分分析、系统进化树、遗传分化指数和选择清除分析。结果 实验共检测到6 548 523个SNP位点,这些位点主要分布在基因间区,并在细胞黏附分子、造血干细胞、DNA重组修复等信号通路中富集。万州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尼泊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聚类分析发现,越南与中国5个种群间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相似性。选择清除分析鉴定到的受选择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反应调节、心肌细胞调节、钠离子通道等信号通路。结合SNP注释信息,在印度和尼泊尔种群中发现受选择基因gimap8,该基因在T细胞和B细胞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中国安乡、沅江、万州草鱼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尼泊尔和印度与其他种群草鱼在遗传分化上有明显差异,初步筛选出了gimap8等潜在适应性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草鱼在不同生境下的分子进化机制奠定了基础。

    • 鳙体型差异个体转录组与miRNA的联合分析

      邓玉婕,朱文彬,傅建军,罗明坤,王兰梅,梁政远,董在杰

      2025,49(1):019604-019604, DOI: 10.11964/jfc.20240514529

      摘要:

      目的 探究影响鳙体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方法 本实验以正常鳙个体 (CK组) 和缩骨鳙 个体(PG组) 为研究对象,进行转录组和miRNA测序分析。结果 共获得25 327个Unigenes和8 325个miRNA,鉴定到930个差异表达基因 (DEGs) 和146个差异表达miRNA (DEMs),包括473个上调和457个下调基因,44个上调和102个下调miRNA。对DEGs和DEMs的靶基因联合分析,获得了140个重复基因,功能富集到细胞周期 (ko04110)、DNA复制 (ko03030)、黏着斑 (ko04510) 和ECM受体相互作用 (ko04512) 等信号通路。其中,鉴定到如exo1、mcm4、ccna2、smc2和ccna2等16个参与骨骼形成发育的基因,推测可能与鳙的体型差异形成有关。此外,通过mRNA-miRNA网络互作分析,挖掘到如apobtgfbr2acol2a1b等基因,miR-34a-5p、miR-252a和miR-6547-5p等miRNAs;分析上述基因可能在调控和维持鳙的体型中发挥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实验发现,表达差异趋势与RNA-Seq和sRNA-Seq数据结果一致。结论 研究发现的DEGs、DEMs和富集到的代谢通路可能与鳙的缩骨体型差异存在关联,实验结果可为后续深入揭示鳙影响体型差异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

    • 青鳉精巢gdnfagdnfb的细胞表达模式及视黄酸和11-酮基睾酮对其差异调控作用

      屈锡梅,王园,赵长乐,刘磊,陶文静,王德寿,魏静

      2025,49(1):019105-019105, DOI: 10.11964/jfc.20230213894

      摘要:

      目的 探究青鳉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GDNF)在精巢中的细胞表达模式,及视黄酸 (RA)和11-酮基睾酮 (11-KT)对其表达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荧光原位杂交 (FISH)检测了青鳉gdnf的2个复制基因 (即gdnfagdnfb)在精巢中的细胞表达模式,并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qRT-PCR)、5′端上游序列转录活性分析等从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探究了精巢分化发育重要调控因子RA和11-KT对二者的表达调控作用。结果 在精巢中,gdnfa主要表达于体细胞,而gdnfb除表达于体细胞外,在生殖细胞中也有明显表达。不同浓度RA和11-KT处理体外培养的青鳉精巢组织及其传代培养体细胞MTS1,结果表明,二者均可显著下调gdnfa的表达,上调gdnfb的表达。分别用gdnfagdnfb不同截短5′端上游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转染MTS1,结果显示,RA处理可降低gdnfa的多个截短5′端上游序列荧光素酶活性,增强gdnfb的多个截短5′端上游序列荧光素酶活性,11-KT处理的结果与此基本相似。结论 青鳉gdnfagdnfb在精巢中具有差异的细胞表达模式,同时二者在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均受到了RA和11-KT的差异化调控。本研究深化了对鱼类gdnf的2个复制基因的细胞表达模式及其调控的深入认识,为其进一步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大黄鱼AUF1基因克隆及其促TNF-α mRNA降解活性分析

      何志巧,汪慧娟,郭盛泉,张晓林,严小军,申望

      2025,49(1):019406-019406, DOI: 10.11964/jfc.20240114353

      摘要:

      目的 研究鱼类RNA结合蛋白AUF1对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大黄鱼AUF1 mRNA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LcAUF1,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Lcauf1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大黄鱼主要免疫器官脾脏和肾脏Lcauf1基因表达对副溶血弧菌攻毒的时序响应,以及通过构建四环素调控表达载体过表达LcAUF1,研究LcAUF1对TNF-α mRNA表达水平的调节作用。结果 LcAUF1 mRNA全长cDNA由266 bp的5′-非翻译区、954 bp的开放阅读框和193 bp的3′ -非翻译区组成,开放阅读框编码317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序列分析显示,哺乳动物AUF1氨基酸序列和功能结构域在LcAUF1中高度保守;组织表达检测发现Lcauf1在大黄鱼机体中广泛表达,采集的9个组织中均检测到Lcauf1转录本,其中肌肉组织表达水平最高;副溶血弧菌攻毒2 h和12 h肾脏以及攻毒24 h脾脏中Lcauf1表达水平显著下调;RAW264.7细胞过表达 Lcauf1显著下调 LPS 处理 0.5、3.0 和 6.0 h 时 Tnf-α表达水平;进一步研究显示过表达 LcAUF1促进RAW264.7细胞Tnf-α mRNA降解。结论 AUF1在脊椎动物进化中结构和功能高度保守,LcAUF1也通过促进mRNA降解下调TNF-α mRNA表达水平,提示LcAUF1可能是大黄鱼炎症因子表达的重要调节蛋白,参与调节大黄鱼抗感染炎症因子表达平衡。本研究为深入探讨LcAUF1在大黄鱼抗感染炎症因子表达平衡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在大黄鱼感染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提供了参考数据。

    • 仿刺参干扰素调节因子3基因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

      姜建洋,李宏阳,王称杨,李成华,邵铱娜

      2025,49(1):019407-019407, DOI: 10.11964/jfc.20240214358

      摘要:

      目的 研究仿刺参干扰素调节因子3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基因功能。方法 本研究首先采用RACE技术,通过克隆和序列拼接获得了仿刺参IRF3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命名为AjIRF3。AjIRF3基因全长2 023 bp,编码441个氨基酸。结果 序列分析显示,AjIRF3基因C末端具有1个IAD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AjIRF3能与IRF3家族成员聚合且与软体动物欧洲玉黍螺的亲缘关系最近。组织分布显示,AjIRF3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均能表达,其中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肠次之,体腔细胞中的表达量最低。灿烂弧菌胁迫下,AjIRF3在仿刺参体腔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上调,且在6 h达到最高值,为对照组的3.64倍;进一步在LPS和poly(I:C)胁迫下,AjIRF3均在48 h达到最高值,分别为对照组的3.20倍和8.57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AjIRF3主要分布于细胞质中,但经灿烂弧菌胁迫后AjIRF3主要从细胞质易位到细胞核中。此外,干扰AjIRF3后,仿刺参体腔细胞凋亡率与NC组相比显著下降16%;进一步用灿烂弧菌胁迫后发现,体腔细胞中的胞内菌数量与NC组相比显著上调19.83倍,表明干扰仿刺参IRF3后促进了病原感染。结论 仿刺参IRF3能够响应病原感染,并在抵御病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防控仿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 蓝圆鲹的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观察

      张潇潇,杨少森,邹翠云,张勇,黄锦雄,甘松永,秦真东,黄玮坪,陈永南,吴锦辉,林蠡

      2025,49(1):019608-019608, DOI: 10.11964/jfc.20240614591

      摘要:

      目的 详细了解并描述蓝圆鲹胚胎及胚后发育特征。方法 本研究采取人工注射催产激素HCG得到受精卵,利用体视显微镜对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和图像采集,对蓝圆鲹从受精卵到仔鱼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观察及特征描述。结果 蓝圆鲹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且无色透明,平均卵径(763.4±27.6) μm,含单油球。在温度22.10~25.17 °C、盐度32.56~33.91、溶解氧4.85~5.95 mg/L、pH7.94~8.07的条件下,受精卵历经19 h 10 min孵化出膜,48 h油球被完全吸收,72 h鱼鳔开始形成。结论 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期、胚盘形成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与孵化出膜期等 8 大阶段,细分为 23 个时期。孵化后发育包括前后仔鱼2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 (1 777.5±156.5) μm,孵化后0~17 d,平均日生长速率为 565 μm/d。

    • 氧化三甲胺饲料强化对三疣梭子蟹蜕壳及在低盐下存活和渗透调节的影响

      吴岑艳,林维钏,史策,母昌考,王春琳,叶央芳

      2025,49(1):019609-019609, DOI: 10.11964/jfc.20230714082

      摘要:

      目的 探究氧化三甲胺 (TMAO)对三疣梭子蟹在低盐下存活和渗透调节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TMAO (0、0.2%、0.4%和0.8%)饲料强化三疣梭子蟹幼蟹15 d,并进行急性低盐 (盐度为4)胁迫。结果 饲料添加TMAO能提高三疣梭子蟹的蜕壳率,其中0.8% TMAO添加组的幼蟹蜕壳率提高最明显,在第15天时达到最大值 (53.9%±0.4%)。经TMAO强化后,三疣梭子蟹在低盐下的存活率都有所提高。其中0.2% TMAO添加组强化效果最好,低盐胁迫216 h的存活率可达75%,显著高于对照水平。此外,经TMAO强化的三疣梭子蟹在低盐下都具有相对较高的血清渗透压、后鳃Na+-K+-ATP酶活性及其α亚基基因表达水平和各组织的TMAO累积量。结论 TMAO强化可提高三疣梭子蟹在低盐下的存活率,可能与TMAO促进三疣梭子蟹蜕壳,增强无机离子和渗透调节物质参与的渗透压调节有关。

    • 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品系生长存活比较及遗传参数评估

      杜利杰,徐成勋,李琪

      2025,49(1):019610-019610, DOI: 10.11964/jfc.20230514002

      摘要:

      目的 培育生长性能优良、抗逆性强的牡蛎新品种。方法 本研究以经过连续3代群体选育的长牡蛎壳橙快速生长(简称“橙快”)品系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构建了11个半同胞家系和28个全同胞家系,同时将未经选育的野生个体建立对照组家系,评估橙快家系在不同日龄的生长和存活性状。结果 在幼虫阶段,橙快长牡蛎家系的生长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壳高和存活率均值分别提高12.40%~23.70%和1.52%~13.98%;在稚贝阶段,橙快家系的壳高和存活率均值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5.62%~10.74%和2.34%~2.80%,在稚贝存活率上的改良还有待提高。生长和存活性状在不同家系间表现出了显著差异,其中G14和G23家系在生长和存活率上均有较大优势。同时,分别对橙快长牡蛎幼虫期与稚贝期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参数进行了评估,壳高和壳长的遗传力分别为0.41±0.07~0.76±0.12、0.50±0.10~0.82±0.09,均属于中高遗传力;且不同日龄壳高和壳长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9、0.28~0.75。结论 橙快长牡蛎的生长性状具有良好选育潜力且可以进行间接选育。本研究结果为培育生长性能优良和存活率高的橙快长牡蛎新品系提供了基础资料。

    • 基于不同投喂策略的循环水养殖系统氨氮预测模型

      孙雪倩,李丽,董双林,田相利,张盛坤

      2025,49(1):019611-019611, DOI: 10.11964/jfc.20220613532

      摘要:

      目的 实现对循环水养殖系统水体中总氨氮 (TAN)浓度的预测,并研究投喂策略对TAN预测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测定了斑石鲷养殖池内7个水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 (PC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前处理并形成三种数据集:原始数据集 (OD)、Pearson数据集 (Pearson D)和PCA数据集 (PCAD),结合随机森林 (RF)、BP神经网络 (BP)、门控循环单元 (GRU)、长短期记忆网络 (LSTM)这4种模型,对两种投喂策略下养殖水体中的TAN浓度进行预测,并采用均方根误差 (RMSE)、均方误差 (MSE)、平均绝对误差 (MAE)和R方值 (R2-score)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 RF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差,随着投喂策略的改变,GRU与LSTM模型预测精度较高且稳定,而BP模型预测精度波动较大。不同投喂阶段筛选出的最优预测模型不同,人工和自动化投喂阶段的最优模型分别为Pearson D-BP和Pearson D-GRU模型,在整个实验周期中,PCAD-LSTM模型、Pearson D-LSTM模型和Pearson D-GRU模型预测性能较好。人工投喂阶段与自动化投喂阶段相比,Pearson D-LSTM模型的RMSE、MSE和MAE分别降低了0.007 2、0.001 9和0.003 6,R2-score升高了0.107 5;Pearson D-GRU模型的RMSE、MSE和MAE分别降低了0.003 0、0.000 8和0.003 0,R2-score升高了0.082 6。结论 投喂策略会影响TAN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结合Pearson分析的GRU或LSTM模型可很好地实现该系统养殖水体中TAN的预测,该结果可为RAS氨氮预测技术的优化提供参考。

    • 基于体长模型和集成模型的山东近海黄鲫资源评估

      韩青鹏,吴强,单秀娟,金显仕,苏程程

      2025,49(1):019312-019312, DOI: 10.11964/jfc.20230113877

      摘要:

      目的 对同是经济鱼类和饵料鱼类,在鱼类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黄鲫资源进行科学评估与管理。方法 本研究使用基于体长的产卵潜力比模型(LB-SPR)、基于体长的综合混合效应模型(LIME)和基于这两个模型的集成模型(Ensemble modeling),评估1999、2000、2006、2017和2021年山东近海黄鲫的资源状况。结果 3个模型估计的1999—2021年黄鲫产卵潜力比(SPR) 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SPR在2000年为最低水平,此后持续好转,2017年达到最好状态后开始下降,2021年降为1999—2000年的相近水平。5个年份的LIME模型估计均高于LB-SPR模型估计。Ensemble模型SPR估计均低于LIME的结果,但并非全部位于LIME结果和LB-SPR结果之间。Ensemble模型估计的SPR分别为0.48、0.45、0.68、0.77和0.47,均大于规避风险值0.4,这表明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在这期间均处于健康状态,但黄鲫产卵群体的优势叉长组有小型化趋势,因此,建议综合权衡多个主要鱼种状况,对渔具网目尺寸进行调整。结论 本研究将资源评估多模型组合应用到数据有限的渔业种群评估中,可为山东近海黄鲫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推动数据有限种群的资源评估工作的进展。

    • 枸杞岛养殖厚壳贻贝生长特征及可移出碳汇量的季节性差异评估

      王一航,盘钰峰,夏飞宇,徐颖,董奕飞,杨扬,王晓丽,田晓飞,田阔,杨晓龙,李宏亮,张秀梅

      2025,49(1):019313-019313, DOI: 10.11964/jfc.20240114308

      摘要:

      目的 探明贝类养殖活动的固碳增汇潜力。方法 以枸杞岛筏式养殖厚壳贻贝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生长特征与附着动物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基于养殖贝类及附着动物的生物量碳密度,测定评估了厚壳贻贝及其附着动物的可移出碳汇量。结果 厚壳贻贝软组织含水率、肥满度和性腺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年龄和区域差异,其中软组织含水率具体表现为春>冬>秋>夏,1龄>2龄+,养殖区中部>近岸和远岸,与肥满度和性腺指数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且性腺指数呈现出4龄>3龄>2龄>1龄的规律;厚壳贻贝壳/软组织含碳率、软组织湿重比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RDA分析表明,软组织含水率和氨氮二者呈现较强正相关关系,软组织含碳率、肥满度和性腺指数与叶绿素a、温度和总氮等环境因子呈现较强正相关关系;附着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存在较大的季节差异,其中春季生物量最高,主要物种为绿侧花海葵、网纹纹藤壶、带偏顶蛤、缪氏哲蟹、短毛海鳞虫等;厚壳贻贝生物量碳密度秋季最高,为129.98 g C/kg,春季最低,为108.29 g C/kg,附着动物生物量碳密度春季最高,为6.85 g C/kg,夏季最低,为1.38 g C/kg。结论 通过收获贻贝和附着动物,综合可移出生物量碳密度最高可达135.34 g C/kg,估算2021年枸杞岛贻贝养殖可收获约3.02×104 t C,综合可产生的碳汇经济价值约为1 049万元。研究结果对于最大化提高厚壳贻贝养殖的可移出碳汇能力,以及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贝类养殖的碳汇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 不同净养时间和养殖密度下大口黑鲈的表型特征、健康状况及肌肉营养品质

      胥晴,原居林,倪蒙,邹松保,刘梅,顾志敏

      2025,49(1):019614-019614, DOI: 10.11964/jfc.20230313953

      摘要:

      目的 探究生态净养模式中不同处理时间及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表型特征、健康状况及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净养时间及养殖密度。方法 以初始体重为 (460.60±12.74) g大口黑鲈为对象,设置低、中、高3种养殖密度 (2.5、7.5和12.5 kg/m3),结合短期净养 (7 d,不投饲)及长期净养 (28 d,少量投饲)两种投喂模式,探究大口黑鲈生态净养效果。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 (净养0 d),鱼体肝体指数、脏体指数及肌肉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净养后显著下降,而鱼体肥满度及肌肉必需氨基酸占比均显著升高,必需氨基酸含量、氨基酸评分及必需氨基酸指数普遍随净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相较于短期净养 (7 d),长期净养 (28 d)后鱼体重、肥满度及血液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而脏体指数及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此外,不同密度组间对比显示,肝体指数、脏体指数、血液葡萄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和肌肉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因养殖密度的升高而降低,而血液生化指标、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和肌肉粗蛋白、灰分及必需氨基酸总量普遍在中密度组呈现最高值。结论 长期净养更能消耗较多的内脏脂肪、改善鱼体表型特征并提升鱼体肌肉的营养品质。因此,28 d少量投饲净养结合7.5 kg/m3的养殖密度是大口黑鲈的最适净养策略。本研究为大口黑鲈生态净养模式应用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两种育肥方式与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的比较

      肖昌伦,孙云飞,鹿珍珍,成永旭

      2025,49(1):019615-019615, DOI: 10.11964/jfc.20220913673

      摘要:

      目的 了解育肥中华绒螯蟹和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营养品质。方法 采用配合饲料(CF)和冰鲜鱼(CTF)分别对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1个月的育肥实验,并与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LC)比较可食率、常规营养物质、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结果 ①冰鲜鱼育肥中华绒螯蟹性腺指数(GSI)显著高于配合饲料育肥和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而肝胰腺指数(HSI)显著低于配合饲料育肥和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在3种中华绒螯蟹间无显著性差异。②配合饲料育肥和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总脂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育肥中华绒螯蟹,而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冰鲜鱼育肥中华绒螯蟹;对于性腺,冰鲜鱼育肥中华绒螯蟹水分和总脂含量显著低于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卵巢营养物质无显著差异;雌性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育肥和冰鲜鱼育肥中华绒螯蟹,其余营养物质无显著差异。③配合饲料育肥中华绒螯蟹可食组织C18:2n6 (LA)、∑PUFA和∑n-6PUFA含量显著高于冰鲜鱼育肥和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冰鲜鱼育肥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卵巢EPA、DHA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育肥和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④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的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显著高于2种育肥中华绒螯蟹,而丝氨酸(Ser)、亮氨酸(Leu)、络氨酸(Tyr)和赖氨酸(Lys)含量低于育肥中华绒螯蟹,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性腺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2种育肥中华绒螯蟹。结论 冰鲜鱼能够促进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性腺指数最高,3种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和精巢常规营养物质存在一定差异,2种育肥中华绒螯蟹脂肪酸组成优于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而湖泊养殖中华绒螯蟹的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2种育肥中华绒螯蟹。

    • 深海微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长牡蛎的致病性

      姜军,孙洁洁,杨文文,高磊,冷金源,王玲玲,宋林生

      2025,49(1):019416-019416, DOI: 10.11964/jfc.20240514519

      摘要:

      目的 从患有脓包病的长牡蛎中分离并鉴定致病菌,系统分析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致病机制,为长牡蛎脓包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某养殖区采集了患有脓包病的长牡蛎,利用16S rDNA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出一株深海微小杆菌,并对其进行药敏实验和溶血实验,进一步结合人工感染实验、高通量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感染后长牡蛎鳃组织中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及细菌群落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分离菌株在2216 E琼脂培养基中形成直径为1.0~1.5 mm的乳黄色菌落,形态均一稳定;对头孢哌酮、青霉素和阿莫西林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在28 °C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β溶血活性。人工感染实验显示,深海微小杆菌感染导致长牡蛎外套膜出现脓包,鳃表面出现白色斑点,同时伴有肿胀,感染后长牡蛎鳃组织中Cgtlr3、Cgap-1、Cgcaspase-3、Cgil-17-5和Cgil-17-6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感染后长牡蛎鳃组织中变形菌门和弯曲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弧菌科的相对丰度升高。结论 深海微小杆菌促进鳃组织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提高了鳃组织中弧菌的丰度导致长牡蛎发病,是诱发长牡蛎脓包病的潜在病原之一。研究结果为贝类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全选
    显示方式: |
    全选
    显示方式: |
期刊介绍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刘少军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政编码:201306

电话:021-61900228

邮箱:jfc@china-fishery.com

国内统一刊号:31-12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