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9(2).
摘要:水生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惠益分享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内容,也是联合国关于国家管辖范围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协定谈判的重要议题。然而,由于水生遗传资源利用方式的不断发展,当前对其价值内涵的认识发生了分歧。这种分歧造成了相关概念边界不清,国际、国内法律制度构建困难等问题。鉴于此,本文从水生遗传资源的价值实现方式出发,通过公开信息渠道收集、整理人类对水生遗传资源及其衍生物和数字序列信息的利用方式,基于自然资源价值构成TEV框架,分析水生遗传资源的价值构成。结果发现,水生遗传资源的价值可以归纳为商业开发价值、育种价值、生态价值、管理价值和文化价值。但由于水生遗传资源的价值实现方式与TEV框架下主要针对物种以上层面的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方式不完全一致,TEV框架不能完整涵盖水生遗传资源的价值实现方式,特别是衍生物和数字序列信息。因此需要适当修改TEV框架以更好地适应水生遗传资源的利用情况,将水生遗传资源的价值构成重新分为消耗性使用价值、非消耗性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以及存在价值和遗传价值,由此重新定义水生遗传资源的价值内涵。由于水生遗传资源在价值实现方式上的特殊性,基于水生遗传资源价值实现方式修改的TEV价值构成框架更好地契合了水生遗传资源当前的利用状况,有效弥合当前谈判和制度构建中关于水生遗传资源概念的分歧。本文对水生遗传资源价值构成的研究可以作为水生遗传资源价值评估的基础支撑,为促进建立公平合理的水生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机制提供参考。
徐荣荣 , 刘世英 , 王永明 , 李燕平 , 谢碧文 , 彭作刚
2025, 49(2).
摘要:沙鳅科(Botiidae)是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超科(Cobitoidea)的一类中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东南亚、东亚和南亚地区。本研究为厘清沙鳅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起源演化,通过PCR扩增和公共数据库的下载,共获得240条序列,涵盖了8属20种沙鳅科鱼类,采用2个线粒体基因(COI,Cytb)和3个核基因(IRBP,RAG1,RH)联合的方法,进行了系统发育树重建、分化时间和生物地理学分析。基于不同数据集构建的最大似然树(Maximum Likelihood, ML)和贝叶斯树(Bayesian inference, BI)的拓扑结构一致显示,沙鳅科鱼类及各属均为单系类群,沙鳅科分为沙鳅亚科(Botiinae)和薄鳅亚科(Leptobotiinae)两大支,其中,沙鳅亚科包括华鳅属(Sinibotia)、安巴鳅属(Ambastaia)、安彦鳅属(Yasuhikotakia)、缨须鳅属(Syncrossus)、沙鳅属(Botia)和色鳅属(Chromobatia),薄鳅亚科包括副沙鳅属(Parabotia)和薄鳅属(Leptobotia),且基于不同数据集构建的ML和BI树都有较高的支持度。分歧时间和地理祖先重建结果表明,沙鳅科鱼类在早渐新世(约28.85 百万年前)起源于东南亚地区,中新世各属开始分化,晚中新世和上新世属内种的分化明显;随着喜马拉雅山脉的运动,沙鳅科鱼类从东南亚地区向西和向北扩散和演化,其中,沙鳅属向西进入南亚地区,薄鳅属、副沙鳅属和华鳅属向北进入我国长江、珠江流域,这说明沙鳅科鱼类的物种分化和喜马拉雅山脉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2025, 49(2).
摘要:生态容量评估是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实现修复资源和养护的重要前提。本文基于2021年3月、5月、8月和11月瓯江口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本底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由24个功能组组成的瓯江口Ecopath 模型,对瓯江口营养级结构和能量流动进行初步分析,并估算了斑鰶、刀鲚和梭鱼的增殖生态容量。结果显示,瓯江口海域营养级范围在1~3.55之间,斑鰶的营养级为2.46,刀鲚的营养级为2.97,梭鱼的营养级为2.44,均属于较低营养级。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总呼吸量(TPP/TR)为2.276,系统连接指数(CI)为 0.367,系统杂食性指数(SOI)为 0.217,表明该生态系统中有大部分营养物质未被利用,初级生产力利用效率低,系统成熟度不高。斑鰶、刀鲚和梭鱼的现存生物量分别为0.0189 t·km-2、0.0379 t·km-2和0.0055 t·km-2,根据模型估算的生态容量分别为0.070 t·km-2,0.065 t·km-2和0.132 t·km-2。对比当前状态与模拟放流后系统状态,系统的TPP/TR、CI和SOI均无较大变化,斑鰶、刀鲚和梭鱼具有较大增殖放流潜力。
2025, 49(2).
摘要:为了开发一种评估鱼类增殖放流水域适宜性的方法,本实验先放流了一小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之后基于回捕群体和养殖群体的生长特征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以此来反推、评估增殖放流水域的生境适宜性。结果显示,豹纹鳃棘鲈的回捕群体与养殖群体均呈等速生长,回捕群体的生长条件因子a值大于养殖群体,肥满度亦大于养殖群体;两者肌肉中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差异不显著;豹纹鳃棘鲈的回捕群体其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C20:4n6、C20:5n3、C22:6n3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豹纹鳃棘鲈回捕与养殖群体的肌肉中除锰和硒外,其他元素含量均差异不显著;豹纹鳃棘鲈回捕群体的肌肉中铅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其他重金属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放流海域的生境条件能保证各项营养物质的均衡和积累,满足豹纹鳃棘鲈生长发育的需求。本实验验证了基于生长特征和营养成分视角分析增殖放流水域适宜性的可行性,为今后评估鱼类增殖放流水域的适宜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亦可引伸至其他水生生物种类。
何志敏 , 朱肖霞 , 余清婷 , 曾子豪 , 肖阳 , 钟高德 , 李当 , 唐建洲 , 刘臻
2025, 49(2).
摘要:特异性蛋白1(specificity protein 1, SP1)是Sp/KLF蛋白家族成员之一,是最早被发现的转录因子,参与基因的转录调控。为了解鲤科鱼类SP1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及其与不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实现鲤科鱼类异源高效表达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运用Codon W、Clustal X、MEGA 4.0及SPSS 软件,对 4种鲤科鱼类与其他10个不同物种的SP1序列进行密码子偏好性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4种鲤科鱼类SP1编码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时分别对CUG和AUC密码子具有较强的偏好性。14个物种SP1的ENC (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平均值为50.57,CAI (Codon adaptation index)值介于0.184~0.379,均远小于1,表明该基因密码子偏好性较弱。4个鲤科鱼类SP1均表现出相似的密码子偏好性。ENC-plot分析发现SP1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基于 SP1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与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 RSCU (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 聚类分析结果差异较小。大肠杆菌是草鱼SP1最佳的外源表达系统。研究表明,CUG和AUC为4个鲤科鱼类SP1最优密码子,物种之间密码子偏好性存在差异,自然选择是导致14个物种SP1密码子偏好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模式动物斑马鱼、小鼠均可作为草鱼 SP1的遗传转化受体。本研究为鲤科鱼类SP1的分类、演化与表达提供了理论依据。
葛畅 , 于浩林 , 刘淑德 , 唐衍力 , 于梦杰 , 韦雯钰 , 盛化香
2025, 49(2).
摘要: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对底层游泳生物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于2019-2021年共进行11个航次的调查。利用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研究常见底层游泳生物的出现概率、丰度、体长体重、群落丰富度等指标与离礁距离的响应关系,归纳车由岛人工鱼礁区对底层生物的影响范围,并拟合各物种出现概率的空间分布加以验证。SDM模型显示根据物种出现概率对离礁距离变量的响应曲线可以将物种划分为恋礁型、中间型和离礁型,恋礁型偏好分布于距离礁体0-375 m处,中间型为50-375 m,离礁型为225-879 m;恋礁型和中间型的物种丰度在离礁0-225 m处较大,而离礁型为325-879 m;恋礁型和离礁型物种的体长体重在离礁0-225 m处均较大,而中间型物种为0-525 m;群落丰富度在0-225 m处较高。各物种拟合的空间分布结果与各指标对离礁距离响应关系基本一致。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底层游泳生物对离礁距离的响应特征变化,探究了不同指标下人工鱼礁的影响范围,为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建设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025, 49(2).
摘要:为探究短蛸大脑组织结构和神经元分布特征,采用解剖学、组织学获得短蛸大脑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三个方位连续切片图像,构建短蛸大脑结构图谱,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神经元核抗原(NeuN)为第一抗体标记短蛸大脑成熟神经元细胞,分析了大脑组织结构和内部神经元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短蛸中央大脑环绕食道,可分为食道上神经团和食道下神经团,视叶位于两侧通过视神经束与中央大脑相连。根据各脑叶的结构和功能,将食道上神经团分为垂直叶复合体、基底叶复合体、口球叶复合体、视神经束复合体和其他区域,食道下神经团分为前部食道下神经团、中部食道下神经团和后部食道下神经团。NeuN抗体免疫反应阳性信号出现在中央大脑区域,且多集中在食道下神经团脑叶核周层的大细胞,视叶无阳性信号。短蛸大脑结构与分区呈现典型的蛸类大脑特征,各脑叶神经元细胞类型存在结构差异性。
王鑫洋 , 夏聪 , 戴逢斌 , 张媛媛 , 唐文乔 , 刘东
2025, 49(2).
摘要:[目的] 长江是世界上鱼类物种最为丰富的流域之一,受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影响,鱼类多样性发生了变化,但缺乏时空上度量长江鱼类多样性变化程度。为确定长江鱼类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因素,[方法] 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分析长江干流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可为长江鱼类群落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基于野外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长江干流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比较了历史和现今两个时期鱼类群落系统发育的α、β多样性指数的变化。[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现今长江干流土著鱼类174种,隶属于92属22科9目。现今较历史时期,长江干流土著物种减少47种,特有鱼类减少27种,入侵物种增加11种。长江中游与上游干流鱼类群落组成具有明显差异性,上游干流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高于中游,群落分歧主要为43个物种贡献。从历史到现今,所有物种和土著物种α水平的平均分类学差异性指数增加,分类学差异性变异指数值差异减小,土著物种的丢失,造成群落α多样性差异变小。中游与上游干流群落β多样性变化明显,变化过程主要由群落嵌套驱动。中游与上游干流鱼类群落系统发育βsor.phy多样性由0.29到0.314的变化,以群落嵌套βsne.phy由0.054到0.085的变化为主要贡献,土著物种变化不明显,外来入侵物种的获得,导致群落分类群单元变化,增加了群落系统发育β多样性的差异值。[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土著物种的丢失和外来物种的入侵,改变了鱼类群落的时空格局,揭示了人类活动和生境变化显著地影响了长江干流鱼类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意义] 本研究可为长江鱼类群落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基础。
黄光华 , 彭敏 , 杨春玲 , 冯鹏霏 , 曾地刚 , 陈秀荔 , 刘青云 , 李强勇 , 张永德 , 郁二蒙 , 赵永贞
2025, 49(2).
摘要:本研究对罗氏沼虾胚胎的卵裂期I、卵裂期II、囊胚期、原肠期、前无节幼体、无节幼体、前蚤状幼体、蚤状幼体8个发育阶段进行转录组测序,共得到156.37 Gb clean data,预测得到22964个unigenes。对罗氏沼虾8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样品的unigenes进行两两比较分析,获得各个时期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在587到8620之间。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上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细胞发育、生长、运动相关的GO功能类别,下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细胞的翻译调控、趋化、抗氧化、排毒活性相关的GO功能类别。KEE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主要富集在与细胞的生长发育以及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相关的代谢途径。本研究为罗氏沼虾胚胎研究提供了转录组信息资源。
王莹 , 汪浩 , 徐伟 , 汪玮 , 施慧 , 王庚申 , 谢建军 , 何杰 , 许文军
2025, 49(2).
摘要:为评价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Tol C(Genbank:EPB97112.1)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原核表达获得重组的Tol C功能域蛋白,命名为B6。用兔抗杀香鱼假单胞菌多抗血清对B6进行免疫原性的初步检测。将B6与明矾佐剂混合制成亚单位疫苗,腹腔注射免疫大黄鱼,免疫后4周攻毒,检测相对保护率(RPS);同时,采集免疫后第2、4、6、8周的鱼血清和头肾、脾脏,测定血清抗体效价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采集健康个体和攻毒后个体的头肾和脾脏,制成石蜡切片,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表明:获得重组表达的Tol C功能域蛋白B6,分子量为22kD。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杀香鱼假单胞菌兔抗血清与B6具有强结合条带。接种B6亚单位疫苗4周后,RPS达72.22%。ELISA结果显示,免疫后第2周起,血清抗体效价显著升高,第4周时达到峰值(log2 8.65),随后略有下降,第8周时降至log2 6.98。RT-PCR结果表明,免疫后第2、4、6、8周,头肾和脾脏中免疫相关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上调,其中IL-1β和MHC Ⅰ α的上调幅度最大,头肾中分别达到93倍和77倍,脾脏中分别达到241倍和131倍。除CD8外,IgM、IL-1β、CD4、MHC Ⅰ α、MHC Ⅱ β在脾脏中的表达上调幅度均高于头肾。石蜡切片显示,对照组个体在攻毒后头肾和脾脏中出现严重的出血点和结节,并伴随不同程度的铁黄素沉积,B6免疫组个体的头肾和脾脏中仅有少量出血点,无结节和铁黄素沉积。综上,本研究对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外膜蛋白Tol C进行了原核表达和免疫保护效果评价,结果表明重组Tol C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后4周RPS达72.22%,具有作为亚单位候选疫苗的潜力。
侯冬强 , 李敏 , 赵红霞 , 李培佳 , 黄文 , 曹俊明
2025, 49(2).
摘要:摘 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对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体组成、消化酶活性、脂蛋白脂肪酶(LPL)和雷帕霉素靶蛋白(TOR)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以初始体重为(1.26±0.01) 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共选取4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三个重复,分别投喂添加0、50、100、200 mg/kg γ-氨基丁酸的四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① 100 mg/kg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00 mg/kg组。100 mg/kg组的蛋白沉积率、脂肪沉积率、钙沉积率、磷沉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②50 mg/kg组和100 mg/kg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200 mg/kg组灰分显著高于对照组。③各组间的血清总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葡聚糖、尿素、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无显著差异。④100 mg/kg组胃中脂肪酶显著高于其他组。100 mg/kg组肝胰腺中胰蛋白酶显著高于对照组。100 mg/kg组肠道中脂肪酶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0 mg/kg组。⑤ 100 mg/kg组肝胰腺中TO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200 mg/kg组肠道中TO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100 mg/kg组肠道中LPL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50~100 mg/kgγ-氨基丁酸显著提高了黄颡鱼的生长性能、营养沉积,添加100 mg/kg显著提高了消化酶活性、LPL和TOR基因表达水平,结合生长、体组成、消化酶活性、LPL和TOR基因表达水平综合评价,黄颡鱼饲料中GABA的适宜添加量为100 mg/kg。
谢婷 , 王枫林 , 段勇杰 , 程浩 , 关长涛 , 闫冬春 , 贾玉东
2025, 49(2).
摘要:为探究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在陆海转运应激过程中的生理反应特征及响应机制,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浆皮质醇(cortisol, Cor)和葡萄糖(glucose, Glu)浓度、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和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数目、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含量和红细胞积压(hematocrit, Hct)、肝脏和肌肉糖原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活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和肝细胞凋亡率,比较了陆基工厂化循环水(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RAS)和深水网箱(offshore sea cage aquaculture system, OSCS)养殖模式下斑石鲷对陆海转运应激的生理反应差异及响应机制。结果显示,陆海接力运输前,OSCS养殖斑石鲷的RBC数目、Hb含量和Hct显著高于RAS养殖斑石鲷(P<0.05),其它指标则无显著差异(P>0.05)。陆海接力运输过程中,两种养殖模式下斑石鲷Hb含量、血浆Cor和Glu浓度、血浆和肝脏ALT、AST活力、肝脏CAT和GSH-Px活性、MDA含量及肝细胞凋亡率均显著上升(P<0.05),肌糖原含量和肝脏SOD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此外,OSCS养殖斑石鲷RBC数目、Hb含量、肝脏MDA和肝糖原含量、Glu浓度、血浆和肝脏中ALT和AST、CAT和GSH-Px活力及肝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比例,显著低于RAS养殖斑石鲷(P<0.05)。上述显著变化指标占全部指标的70.59%,且在差异性变化生理指标中,OSCS养殖斑石鲷运输结束后48 h,恢复正常状态,而RAS养殖斑石鲷则需要72 h。以上结果表明,在陆海接力运输过程中,OSCS养殖斑石鲷具有更强的抗应激能力和更佳的生理状态。相关数据可为斑石鲷陆海接力高效转运和养殖模式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肖辉裕 , 孙志宾 , 王新安 , 孙伟恒 , 马爱军 , 慈小静 , 俞兰良
2025, 49(2).
摘要:为了探究膨腹海马生长特性,分析各月龄膨腹海马表型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大小,寻找影响体重的主要表型形态性状。实验每月定期从1~5月龄膨腹海马池子中随机各取60尾,连续跟踪4个月,测量其体重及7个表型性状,综合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方法分析性状间相互关系,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各月龄膨腹海马体重模型。结果表明:1~4月龄膨腹海马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5月龄膨腹海马除吻长与体重相关性不显著之外,其余表型性状均与体重极显著相关;1、2月龄膨腹海马表型性状对体重直接影响最大的为头鳃盖后缘到尾尖长(r1=0.615、r2=0.334),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程度(r12=37.8% 、r22=11.2%)最高;3、4、5月龄膨腹海马表型性状对体重直接影响最大的为背鳍处宽度(r3=0.792、r4=0.619、r5=0.397),对体重的直接决定程度(r32=62.7%、r42=38.3%、r52=15.8%)最高;各月龄膨腹海马所选表型性状对体重的回归系数R12=0.932、R22=0.915、R32=0.958、R42=0.932、R52= 0.877,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主要性状。以背鳍处宽度(DFW)、头鳃盖后缘到尾尖长(CPCT)、背鳍处厚度(DFT)、背鳍后缘到尾尖长(DFPCT)、头颈处厚度(HNT)、头长(HL)、吻长(SL)为自变量建立了估计1~5月龄膨腹海马体重的回归方程。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膨腹海马体重选育中,应充分考虑其生长特性,不同月龄期选育的性状依据不同,本研究可为膨腹海马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提高选育精度和效率。
刘经未 , 李宝山 , 王际英 , 贾戌辰 , 陆国锋 , 郝甜甜 , 王晓艳 , 孙永智
2025, 49(2).
摘要:[目的]:为研究饲料中添加岩藻多糖对刺参生长、消化、免疫、抗氧化和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实验以初始体重为(16.75±0.07)g 的刺参幼参为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包膜岩藻多糖,配制成岩藻多糖含量分别为0.00%(D0)、0.44%(D1)、0.88%(D2)、1.41%(D3)、1.89%(D4)和 2.38% (D5)的6组实验饲料,进行为期60 d 的生长实验。[结果]:结果显示,①随着岩藻多糖含量的增加,刺参的增重率在D2和D3组显著高于D0组(P<0.05)。体壁粗脂肪和刺参多糖含量分别在D2和D3组达到最大值。脂肪酶活性D1和D2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淀粉酶活性D3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②肠道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在D4组达到最大值;丙二醛含量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③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在D2组显著低于D0和D1组(P<0.05),丙酮酸激酶在D3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在D2组达到最小值。脂肪酸合成酶和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活性均在D1和D2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④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D2组GDP-甘露糖4,6 脱水酶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D0组(P<0.05),岩藻糖激酶、磺基转移酶和硫酸软骨素合酶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D0组(P<0.05)。[结论]: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岩藻多糖促进了刺参的生长,提升了脂代谢效率,降低了糖代谢效率。岩藻多糖能够抑制GDP-岩藻糖的从头途,促进补救途径,上调硫酸软骨素多糖合成途径,提高了刺参多糖的含量。以增重率为评价标准,初始体重为(16.75±0.07) g的刺参饲料中岩藻多糖的最适添加量为1.116% 。[意义]:本研究可为刺参饲料中合理利用岩藻多糖和刺参硫酸软骨素多糖在体内的沉积提供理论依据。
2025, 49(2).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印度洋偶极子模态(Indian Ocean Dipole,IOD)下西南印度洋深海散射层(Deep scattering layer,DSL)热点栖息地分布,研究选取2012年10月到2020年7月间的西南印度洋海域声学调查数据,利用热点分析方法和最大熵模型,分析不同IOD模态下DSL热点栖息地的变动规律。结果显示,不同IOD模态的最大熵模型精度均大于0.9,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其中溶解氧是对栖息地分布贡献率最高的因子,平均贡献率为50.88%。DSL热点适宜栖息地的重心主要在西北-东南方向移动,第一个IOD冷相位时期热点适宜栖息地重心变动最为明显。DSL热点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30°S-45°S和11℃和22℃等温线之间,具有一定的纬度相关性。研究表明,不同IOD模态下DSL热点受溶解氧和海表面温度等变化的影响,其适宜栖息地变动明显,最大熵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DSL热点栖息地的分布。本研究可为阐明DSL空间分布和资源变动规律提供新的参考。
2025, 49(2).
摘要:中国淡水鱼类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种类数量繁多,是水产动物优质蛋白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病害频发与逆境胁迫严重影响了淡水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及繁殖,限制了淡水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抗病和抗逆性状的遗传育种研究,培育具有优异抗性性能的淡水主养鱼类新品种是破解当前双重约束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了淡水重要养殖鱼类抗病和抗逆优良品种培育的基本现状,总结了1996-2023年具有抗病或抗逆性状淡水主养鱼类新品种审定情况,介绍了育成的代表性新品种拥有的抗性性能指标、采取的技术路线和实际的育种成效。聚焦抗病、抗寒、耐低氧、耐低温和耐盐碱5类性状,回顾了其在遗传参数精准评估、性状连锁标记挖掘和分子调控机制解析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结合当前我国淡水主要养殖鱼类抗病和抗逆的研究现状与国内外先进典型案例,提炼了拥有优异抗性性能的新品种培育进程偏缓、表型性状高通量测定技术研发滞后、性状遗传基础和调控机制解析深度不足、兼顾多个性状的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应用薄弱等目前育种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开展淡水主养鱼类种质资源高效保存与挖掘利用、抗病抗逆性状的遗传机理与分子调控解析、具有优异抗性性能的新品种培育与种质创制、新品种亲本维持与示范推广等四项研究任务,以期为我国淡水重要养殖鱼类抗性性状育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借鉴参考。
2025, 49(2).
摘要: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广泛存在于水生环境,感染多种经济鱼类引发高死亡率疾病,严重威胁水产养殖业。该菌致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毒力因子和调控系统。杀鱼爱德华氏菌耐药性问题突出,防控面临一定挑战,目前疫苗和抗生素为主要防控手段,但存在局限性。益生菌和中草药作为水产养殖的绿色防控手段,展现出抑菌和提升免疫力的潜力。未来需深入研究该菌的致病机制,开发新型疫苗和防控技术,以应对杀鱼爱德华氏菌的危害。本文全面归纳了鱼源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流行特征、致病机制、毒力因子与毒力相关调控系统及防控技术,为应对杀鱼爱德华氏菌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