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48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4, 48(2):0-0.

      摘要 (159) HTML (0) PDF 223.70 K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泛甲壳动物激素调控卵黄蛋白原合成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024, 48(2):029601-029601. DOI: 10.11964/jfc.20221013731

      摘要 (275) HTML (0) PDF 2.51 M (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壳动物和昆虫由于进化上亲缘关系近,被统称泛甲壳动物,大多数泛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为雌性特异性蛋白,是卵母细胞中储存的卵黄蛋白的前体,可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能量,是决定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在生殖发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证明,调控泛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的主要激素有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神经肽和胰岛素样肽等。昆虫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发挥促进作用,而神经肽和胰岛素样肽对卵黄蛋白原合成的调控作用因种类不同而存在不同。除了以上激素,甲壳动物特有的眼柄高血糖激素家族以及促雄腺激素(IAG)对卵黄蛋白原的合成起负调控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泛甲壳动物卵黄蛋白原合成调控机制的相关研究,概括并比较了调控昆虫与甲壳动物的卵黄蛋白原合成的主要激素及调控机制,为养殖虾蟹甲壳动物生殖调控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水产动物维生素D3需求、吸收和转运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

      2024, 48(2):029602-029602. DOI: 10.11964/jfc.20221213848

      摘要 (222) HTML (0) PDF 1.95 M (4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维生素D3是水产养殖动物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在维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发育和营养代谢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水产动物几乎不能合成维生素D3,主要通过食物获取。为了深入解析维生素D3调控水产动物糖脂代谢的机制,本文综述了近12年来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水产动物对饲料维生素D3需求量及其影响因素、维生素D3吸收、转运和代谢机理,以及维生素D3调控糖脂代谢的机制。已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水产动物维生素D3营养生理、代谢和对糖脂代谢的调控,但仍有很多重要的科学问题尚未解决。重点需制定统一的 水产动物维生素D3需求量评价标准,加强维生素D3对水产动物糖脂代谢及机制的研究,从而为水产动物维生素D3营养的精准调控奠定基础。

    • >研究论文
    • 大黄鱼C型凝集素受体Clec4e的分子鉴定及凝集特性

      2024, 48(2):029403-029403. DOI: 10.11964/jfc.20220113308

      摘要 (200) HTML (0) PDF 4.13 M (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硬骨鱼C型凝集素受体 (C-type lectin receptor,CTLR)的生物学功能,实验以从大黄鱼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出的一个CTLR基因—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4成员E基因 (Clec4e)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分子特征、表达分布和凝集特性。结果显示,LcClec4e cDNA全长1 546 bp,开放阅读框 (ORF)771 bp,编码254个氨基酸。LcClec4e的N端有一个跨膜区,无信号肽,C端含有一个糖识别结构域 (CRD),其中含有糖结合位点EPN和WFD以及6个可形成二硫键的保守半胱氨酸。系统发育分析表明,LcClec4e与多种鲈形目鱼类Clec4e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Clec4e在所检测的10种组织中呈组成型分布,且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LcClec4e在来源于大黄鱼头肾组织的原代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中均有表达,且在巨噬细胞中表达量最高;经灭活溶藻弧菌刺激后,LcClec4e在3种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均极显著上调。原核表达的重组LcClec4e胞外段 (recombinant LcClec4e-extracellular domain,rLcClec4e-ex)具有Ca2+依赖性的凝集活性,可凝集小鼠、家兔的红细胞,以及嗜水气单胞菌、变形假单胞菌、溶藻弧菌和坎氏弧菌等4种水产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D-葡萄糖、D-果糖、D-甘露糖、D-麦芽糖、α-乳糖和脂多糖均可抑制rLcClec4e-ex对大黄鱼重要病原菌变形假单胞菌的凝集作用,说明LcClec4e可能与变形假单胞菌表面的糖类物质结合。上述结果提示,LcClec4e可能作为一种模式识别受体,通过结合病原菌表面的糖类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来识别病原,参与大黄鱼抗细菌感染的免疫防御。

    • 嗜黏蛋白阿克曼菌对鲤糖代谢的调控机制

      2024, 48(2):029604-029604. DOI: 10.11964/jfc.20230814110

      摘要 (185) HTML (0) PDF 2.72 M (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巴氏灭活的阿克曼菌(Akk)调控鲤糖代谢的分子机制,实验通过不同糖水平 (20%、30%、40%、50%葡萄糖)探究体重 (10.5±1.0) g 的鲤4周和8周时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分泌及阿克曼菌定植的时空变化;在不同糖水平实验基础上,设置含有40%葡萄糖的3个不同Akk浓度 (108、109和1010 CFU/g) P-Akk组,探究添加P-Akk 4周后对鲤 (16.38±0.39 g)糖代谢及GLP-1的调控;通过P-Akk孵育鲤原代肝脏、肠细胞实验,共同探究不同糖水平下鲤肠道Akk、GLP-1对糖代谢的调控机制。结果显示, (1)随着饲料中葡萄糖含量的升高,鲤血清中GLP-1b含量显著降低,4周时高糖组鲤肠道GLP-1a、GLP-1b以及肠道内容物中Akk丰度均显著降低,但8周时无显著性差异。 (2) P-Akk处理后,鲤血清中葡萄糖、GLP-1含量显著减少;中肠绒毛高度、肌层厚度显著增加,GLP-1含量减少,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muc2 mRNA表达水平升高;此外,P-Akk上调肝脏中ampkpi3kakt及糖酵解基因gkpfk mRNA表达量,下调糖异生基因pepck mRNA表达量。 (3)原代肝脏、肠细胞孵育结果显示,P-Akk处理肠细胞后GLP-1含量显著减少,而gpr40的mRNA表达量升高;此外肝脏细胞中糖酵解基因gkpfk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综上,外源添加P-Akk可以缓解高糖饲料引起的血糖升高,维持葡萄糖稳态。该研究结果可为Akk作为益生菌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草鱼肠系膜脂肪沉积量的测定与分析

      2024, 48(2):029605-029605. DOI: 10.11964/jfc.20211113175

      摘要 (184) HTML (0) PDF 1.63 M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精确且批量测定草鱼肠系膜脂肪(肠脂)沉积量,避免传统人工刮取称量方法耗时费力、量化粗糙等问题,实验利用脂溶性染料油红O可特异性着色脂肪的特性,探索开发出一种便捷定量草鱼肠脂含量的新方法。结果发现,麻醉解剖200尾平均体重约80 g的草鱼,取出整个内脏团简单处理并塞入PIT个体识别标记后,样品集中进行多聚甲醛固定、无水乙醇脱水、油红O染液定染,可在维持样品组织完整的基础上,实现肠脂组织的特异性、均一化批量染色处理。各染色样品再分别通过无水乙醇溶剂完全萃取,萃取液吸光度测定,并依据绘制的标准曲线(y = 0.0276x + 0.0403, R2 = 0.9997),即可精确获得个体肠脂沉积的相对含量,是以萃取出的油红O质量来表示。对比发现,样品肠脂组织染色-萃取量化结果与传统刮取称量数据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n = 20,r = 0.80)。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显示,对于同塘养殖体重变异系数8.93%的草鱼群体(n = 200),萃取测定的肠脂沉积量变异系数达到24.49%,预示该性状具有丰富变异特征及遗传改良潜力。相关与聚类分析显示,肠脂沉积量与内脏质量相关性最高(r = 0.60),并且聚为一类,符合二者同属脏器关联指标的预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利用简单易测的形态指标只能解释肠脂沉积量的少量变异(R2 = 0.20),表明基于表型性状的拟合回归方程进行间接预测的效果不佳,直接测定是该性状精准量化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为草鱼体脂性状改良提供了一种性状精确测定方法。

    • 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及潜在生物可利用磷分布特征

      2024, 48(2):029106-029106. DOI: 10.11964/jfc.20210913064

      摘要 (159) HTML (0) PDF 3.74 M (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渤海中部区域的沉积物中能参与界面交换的生物可利用磷 (BAP) 的潜在含量,本实验以渤海中部海域的5个区域(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为对象,采用分级浸取法,测定了23个采样点的沉积物样品中磷的组分、含量,并计算潜在BAP含量,分析了其分布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磷 (IP)是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磷 (TP)的主要存在形式,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海峡、渤海西南部海域这5个区域沉积物中,IP含量平均分别占其 TP含量的78.39%、79.06%、71.46%、84.60%和81.46%,而有机磷 (OP)则均占较小的比例。IP均以碎屑磷 (De-P)为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分别占TP的54.02%、52.12%、33.33%、69.41%和57.28%,IP中各形态磷的含量顺序:碎屑磷 (De-P)> 闭蓄态磷 (Oc-P)>铁/铝吸附态磷 (Fe/Al-P)>钙结合态磷 (Ca-P)>弱吸附态磷 (Ex-P)。河流输入、沉积物粒度和沉积环境是影响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及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唐山沿岸、秦皇岛沿岸、渤海东北部海域、渤海西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的BAP含量平均分别占 TP 的44.77%、46.94%、64.87%和40.54%,具备较强的向水体中释放磷的潜力。本研究为深入研究渤海中部海域营养物质循环和补充机制及沉积物对海洋水体磷的贡献上限提供理论参考。

    • 桑沟湾春季有色溶解有机物吸收光谱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

      2024, 48(2):029107-029107. DOI: 10.11964/jfc.20210813009

      摘要 (147) HTML (0) PDF 2.38 M (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有色溶解有机物 (CDOM)光学性质如何示踪海水中溶解有机物组分的动态信息,实验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手段,分区域测定了桑沟湾春季水体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CDOM的吸收光谱特征,探讨了CDOM的来源组成、空间分布特征、迁移转化过程及其与养殖活动的关系。结果显示,①波长为355 nm的吸收系数[a(355)]范围为0.23~9.09 /m,不同水层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表层和底层均从近岸区向贝藻区逐渐降低,在海带区升高后向外海逐渐降低;海带区从表层向底层先降低后升高,高密度、规模化的海带养殖释放了大量的CDOM,各区域沉积物间隙水a(355)是其表层、中层和底层之和的1.3~2.5倍,CDOM在沉积物间隙水中富集并逐渐累积。②光谱斜率(S275~295)范围为0.013~0.036,外海区和海带区S275~295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各区,海带区和外海区CDOM中海源有机质占主要成分,而近岸区以陆源有机质为主;近岸区CDOM中的腐殖酸类物质含量从表层到底层逐渐降低,沉积物中积累的富里酸类物质含量较高,海带区和外海区呈相反趋势。③比紫外吸光度(SUVA254)范围为4.60~14.10 L/(mg·m),贝类区、贝藻区和藻类区SUVA254均呈现出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增大的趋势,CDOM的芳香性逐渐增强并在沉积物间隙水中达到最大;海带区和外海区沉积物间隙水中的SUVA254显著高于其他各区。研究表明,海带区的规模化养殖活动向养殖海区及邻近海域贡献了较多的惰性溶解有机物,暗示着海带养殖活动有较强的碳汇效应,并通过海流作用向外海输送。本研究对桑沟湾海域不同养殖区域的CDOM的吸收特性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为全面了解海水养殖的碳源汇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 普通小球藻对水体NH4+-N、NO2--N去除效果及NO2--N的同化途径

      2024, 48(2):029408-029408. DOI: 10.11964/jfc.20211113178

      摘要 (220) HTML (0) PDF 1.78 M (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水产养殖中小球藻在调控水体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氮(NO2--N)的应用前景,实验以普通小球藻为对象,饲料废水为培养液,首先检测了曝气、光照、光照+曝气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细胞密度及水体中NH4+-N和NO2--N的时间变化规律,其次分析了时间(X1)、光照强度(X2)或初始藻密度(X3)对2种氮盐去除率(Y)的影响,最后评估了普通小球藻去除水体中NH4+-N、NO2--N和NO3--N的效果,并解析了普通小球藻同化水体NO2--N的潜在途径。结果显示,普通小球藻在适宜的光照条件下具有极佳的氮盐去除能力,其在18 000 lx时对NH4+-N去除率高达96.23%,在9 000 lx时对NO2--N去除率高达99.19%;初始藻密度在2.5×105 个/mL时对NH4+-N、NO2--N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4.92%和99.05%。氮盐去除率与处理时间和光照强度的回归方程:YNH4-N=1.189X1+5.79×10-4X2+24.158(R2=0.664),YNO2--N=1.562X1+1.909×10-3X2-26.078(R2=0.762);氮盐去除率与处理时间和初始藻密度的回归方程为:YNH4-N=0.888X1+1.02×10-5X3+32.555(R2=0.408),YNO2--N =1.746X1+1.64×10-5X3-17.250(R2=0.613)。普通小球藻去除氮盐顺序为NH4+-N>NO3--N>NO2--N;NH4+-N同化阶段普通小球藻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显著低于NO2--N同化阶段。研究表明,普通小球藻能显著降低水体NH4+-N与NO2--N含量,NO2--N可能是由藻细胞内亚硝酸盐还原酶还原成NH4+-N而被普通小球藻同化吸收。该研究结果可为养殖水体原位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 地中海弧菌117-T6的溶藻活性

      2024, 48(2):029409-029409. DOI: 10.11964/jfc.20211013110

      摘要 (172) HTML (0) PDF 3.09 M (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验证地中海弧菌117-T6(Vm 117-T6)是否具有广谱溶藻性,本实验观察了其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溶藻作用,并对其溶藻物质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菜黄斑病致病菌Vm 117-T6对赤潮异湾藻、颗石藻、叉鞭金藻和东海原甲藻等微藻具有较强溶藻活性,可使藻类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是一株广谱性溶藻细菌。Vm 117-T6能在40 min内使赤潮异弯藻的活动能力下降,光合作用受抑,感染120 min即可导致藻体裂解并产生白色絮状沉淀。该菌株能降解卡拉胶,不能降解果胶、纤维素和几丁质。Vm 117-T6菌体、胞内及胞外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溶藻活性,其胞外溶藻物质易溶于水、不溶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具较强极性;耐高温、不易被活性炭吸附、乙醇处理会降低溶藻活性。Vm 117-T6在常规与易感条件下的关键差异蛋白包括大量的ABC转运蛋白、外膜蛋白、鞭毛蛋白及少量毒素。上述结果提示,Vm 117-T6毒力效应物中含有极性的内毒素物质,且与毒力因子转运、分泌以及细胞黏附相关的蛋白可能在其毒力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为解析该菌株溶藻机制提供了证据,为该菌的防治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 干酪乳杆菌发酵人参茎叶提取物对锦鲫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024, 48(2):029410-029410. DOI: 10.11964/jfc.20220113309

      摘要 (171) HTML (0) PDF 2.18 M (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干酪乳杆菌发酵人参茎叶提取物对锦鲫的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实验先用3%、4%、5%、6% (记为L3、L4、L5、L6)的干酪乳杆菌菌液发酵人参茎叶提取物,再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记为L0)中,对初始平均体重为(25.00±0.05) g 的锦鲫进行为期5周的饲喂实验。周期性取样,采集锦鲫血清、肝胰脏、中肾、脾脏和全肠,以检测相关免疫指标的变化。在饲喂实验结束后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攻毒保护性实验。结果显示,与L0组相比,L5组碱性磷酸酶(AKP)、免疫球蛋白M (IgM)、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显著升高,L5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0组。各组织中IL-10、TNF-αTGF-βIFN-γIL-1β基因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现出时空差异,其中IL-10的基因水平表达升高更为敏感。在攻毒保护性实验中,L5组的存活率达到30%,相较于其他组而言存活率最高。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当干酪乳杆菌的接种量为5%时,人参茎叶提取物发酵对锦鲫的应用效果最好,能够提高锦鲫抗氧化能力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对降低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 草鱼TAB2与TAK1蛋白互作鉴定及其对两种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4, 48(2):029411-029411. DOI: 10.11964/jfc.20210913077

      摘要 (154) HTML (0) PDF 3.17 M (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草鱼TAB2 (CiTAB2)与CiTAK1能否互作及其对2种草鱼抗菌肽基因(CihepcidinCiβ-defensin1)表达的影响,实验首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方法分析拟态弧菌感染后Citab2和Citak1在草鱼免疫相关组织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然后利用荧光共定位、免疫共沉淀及Western blot技术鉴定CiTAB2与CiTAK1在细胞内共定位及相互作用情况。最后将过表达质粒pEGFP-N1-Citak1与pEGFP-N1-Citab2共同转染草鱼肾细胞(CIK细胞),检测CihepcidinCiβ-defensin1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拟态弧菌感染能够显著改变Citab2和Citak1的相对表达水平,前者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在各检测组织中表现出不同的时空表达模式,而后者均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表达模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CiTAB2与CiTAK1共定位于转染后的HEK293T和CIK细胞的胞质中,且在HEK293T细胞内能够形成CiTAB2-CiTAK1蛋白复合物;共同过表达CiTAB2与CiTAK1后,CIK细胞内CihepcidinCiβ-defensin1的相对mRNA表达水平在各检测时间点均显著上调。结果表明,CiTAB2与CiTAK1存在互作关系且二者互作能够促进上述两种抗菌肽的转录表达。本研究从蛋白互作调控抗菌肽表达的角度为防治鱼类弧菌病提供了新策略。

    • 基于Nrf 2/HO-1启动子筛选抗水生病毒药物的方法

      2024, 48(2):029412-029412. DOI: 10.11964/jfc.20220313382

      摘要 (169) HTML (0) PDF 5.28 M (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建立基于Nrf2、HO-1启动子活性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方法,实验以胖头鱥上皮细胞系 (FHM)为材料,构建Nrf2、HO-1启动子重组质粒,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浓度 (0、3.1、6.3、12.5、25.0、50.0 μg/mL)的白藜芦醇、水飞蓟宾、穿心莲内酯及姜黄素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并利用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蛙虹彩病毒 (rana grylio iridovirus,RGV)验证阳性药物的抗病毒效果。结果显示,Nrf2、HO-1启动子序列中存在FOX家族、IRF家族等多种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并分别存在1个和3个与甲基化相关的CpG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水飞蓟宾、穿心莲内酯及姜黄素可激活Nrf2、HO-1启动子。药物浓度梯度实验显示,6.3 μg/mL的姜黄素和穿心莲内酯可显著上调Nrf2和HO-1的启动子活性。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病变效应、病毒的复制及病毒滴度结果均表明姜黄素和穿心莲内酯可抑制SVCV和RGV的感染。综上,本实验建立的pGL3-Nrf2和pGL3-HO-1启动子报告质粒,可用于抗水生病毒药物的筛选,也为Nrf2、HO-1转录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工具。

    • 大黄鱼ATG5基因的分子特征及促进病毒增殖的作用

      2024, 48(2):029413-029413. DOI: 10.11964/jfc.20210913047

      摘要 (177) HTML (0) PDF 2.88 M (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大黄鱼自噬相关基因5 (LcATG5)在病毒感染中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本实验从大黄鱼中克隆得到了自噬相关基因ATG5 (LcATG5),其开放阅读框 (ORF)全长828个核苷酸,编码27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预测的分子量为32.3 ku,等电点为5.7。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LcATG5与其他物种ATG5之间的序列一致性较高,含有1个高度保守的APG5结构域,并且与棘头梅童鱼ATG5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cATG5在所检测的11个组织或器官中均有表达,在血液中表达量最高,在脾脏中表达量最低;LcATG5在来源于大黄鱼头肾组织的原代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以及细胞系LYCK细胞中也均有表达,在原代粒细胞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而在巨噬细胞中相对较低;病毒类似物poly(I:C)刺激后,这4种免疫细胞中LcATG5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上调,其在LYCK细胞中变化最为显著,刺激后12 h上调了3.93倍。过表达LcATG5的鲤上皮瘤 (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EPC)细胞受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 SVCV)感染48 h后,细胞病变效应 (cytopathic effects, CPE)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中SVCV的滴度为1013.82 TCID50/mL,高于对照组109.27 TCID50/mL,同时细胞内SVCV标志基因SVCV-GSVCV-MSVCV-P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3.77倍、15.72倍和11.39倍,表明LcATG5过表达促进了EPC细胞中SVCV病毒增殖,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自噬和自噬相关基因在鱼类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奠定了基础。

    • 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性能

      2024, 48(2):029414-029414. DOI: 10.11964/jfc.20211213225

      摘要 (237) HTML (0) PDF 2.35 M (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以丝瓜络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系统,探究不同水力停留时间 (HRT)和进水硝酸盐浓度 (INC)下该系统的反硝化性能,为丝瓜络作为水产养殖尾水反硝化碳源的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以丝瓜络 ( LS)为一维反硝化反应器 (denitrification reactor, DR)外加碳源,在流场环境下,测定不同HRT (16、20、24和28 h)和INC (50、75、100和125 mg/L)下反硝化系统对硝酸盐氮 (NO3--N)、亚硝酸盐氮 (NO2--N)、氨氮 (NH4+-N)、总氮 (TN)、总磷 (TP)和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效果。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丝瓜络反硝化反应器 (LS-DR)在运行初期和末期时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当INC为50 mg/L,HRT为24 h时,LS-DR对NO3--N和TN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为98.97%±0.52%和97.84%±0.94%,此时出水NO2--N浓度也达到较低水平 (小于0.5 mg/L);在HRT为24 h的基础上,当INC增加至75、100和125 mg/L时,其NO3--N去除率和NO3--N去除速率 (NRR)均随INC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出水COD则随INC的增加而降低,但均未实现完全反硝化,然而,LS-DR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能完全去除NH4+-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丝瓜络表面结构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LS-DR的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 、拟杆菌门 、弯曲杆菌门 、厚壁菌门 和疣微菌门;被鉴定的优势菌属中热单胞菌属 (1.46%)、陶厄氏菌属 (0.55%)、固氮螺菌属 (3.32%)、Simplicispira (1.01%)、假黄色单胞菌属 (0.39%)、草螺菌属 (3.02%)和Uliginosibacterium (0.9%)主要参与反硝化的进行,Cytophaga xylanolytica (1.61%)和Cloacibacterium (2.69%)主要参与了丝瓜络的降解,黄杆菌属 (1.17%)和Diaphorobacter (0.64%)既能进行反硝化,也能降解丝瓜络。LS-DR的最佳HRT为24 h,最适宜的INC为50 mg/L。本研究为丝瓜络固相反硝化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开发新型缓释碳源在养殖尾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即食鱼胶产品的杀菌工艺

      2024, 48(2):029815-029815. DOI: 10.11964/jfc.20211213259

      摘要 (168) HTML (0) PDF 2.27 M (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进鱼胶的热杀菌工艺,减少鱼胶杀菌后品质的劣化。实验以美国红鱼鱼胶为对象,确定了在F (杀菌强度)为4.5 min时不同杀菌温度下的杀菌工艺,通过物性分析、低场核磁分析和红外色谱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杀菌温度对鱼胶质构、色泽、胶原蛋白含量、水分分布以及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为达到F=4.5 min,在110、115、121和1和125 ℃下,鱼胶产品分别需要杀菌56.44、15.85、3.46和0.92 min,杀菌后的鱼胶产品均能达到商业无菌状态。在110~125 ℃,杀菌后的鱼胶能保持一定的蛋白结构。随着杀菌温度的升高,鱼胶的亮度L*值和b*值分别由59.78和17.80逐渐下降至49.65和11.25,a*值无显著变化;鱼胶的硬度和剪切力显著上升、黏性下降,经125 ℃杀菌后分别为37.02 g和34.24 g·s,黏性为-2.82 g;样品的胶原蛋白含量上升、析出减少,110和125 ℃杀菌后鱼胶中胶原蛋白的含量分别为7.62%和14.92%,溶液中胶原蛋白浓度分别为3.33和0.15 mg/mL。110 ℃杀菌后鱼胶内水分的自由度最高,鱼胶内自由水的比例随杀菌温度的升高而下降。研究表明,即食鱼胶在较高的温度下杀菌后亮度降低,但维持了更好的质构以及更高的胶原蛋白含量,保持了较好的品质。本研究对于促进鱼胶的加工利用,提高杀菌即食水产品的品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振荡频率对曼氏无针乌贼成体死亡率及生存状态的影响

      2024, 48(2):029816-029816. DOI: 10.11964/jfc.20210612921

      摘要 (155) HTML (0) PDF 2.07 M (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曼氏无针乌贼增殖放流运输过程的存活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0、60、100、120、140和160 r/min振荡频率对成体曼氏无针乌贼死亡率、乳酸、糖原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除160 r/min死亡率略有下降外,其他组随着频率的增高死亡率升高,频率120、140 r/min时死亡率最高为91.7%,显著高于0、60、100 r/min处理组。死亡时间主要分布在振荡后的4~8 h,频率越低乌贼出现死亡的时间越晚,160 r/min率先在2 h出现死亡个体。除个别组出现波动外,随着频率的增大,两种组织 (肌肉、肝脏)的糖原含量降低,而乳酸含量增大,140 r/min处理组糖原、乳酸含量与对照组间差异显著。除60 r/min处理组外,随着频率的增加,肝脏组织中的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GOT)活性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增加,且120、140、160 r/min处理组3种酶活性与其他组间差异显著。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随着频率的增加而升高,140和160 r/min处理组与其他组间差异显著。乌贼死亡率与SOD、肌肉乳酸含量、ALP之间极显著正相关,与肌肉糖原含量、GOT和ALT活性、消化腺糖原含量之间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频率显著影响乌贼的存活率,能量耗尽和肝脏损伤可能是乌贼运输过程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运输过程建议振荡频率小于100 r/min 且运输时间小于3 h,尽量避免较大程度的晃动。本研究可为曼氏无针乌贼成体的增殖放流运输过程提供技术支撑。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