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7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3, 47(8):0-0.

      摘要 (152) HTML (0) PDF 232.35 K (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十足目异尾次目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重排研究进展

      2023, 47(8):089601-089601. DOI: 10.11964/jfc.20220313400

      摘要 (468) HTML (0) PDF 1.77 M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线粒体基因组被广泛应用于物种鉴定、群体遗传、系统演化及适应性进化等领域。十足目异尾次目是一类体型介于虾类和蟹类之间高度特化的甲壳动物,在海洋生物系统演化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与短尾次目相比,人们对异尾次目线粒体基因组关注度明显不足;迄今为止对该类群线粒体基因组及基因重排现象仍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本研究综述了异尾次目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现状,并对GenBank数据库已公布的26种异尾次目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该类群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首次分析了该类群线粒体基因组常见的重排类型及可能的重排机制。比较发现异尾次目线粒体基因组均发生了重排,表现为15种不同重排类型;这些重排事件都可以用复制-随机丢失模型和线粒体内重组模型进行合理的解释。综述还对重排现象在异尾次目系统发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异尾次目线粒体基因组进化及系统发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神经网络在养殖水质精准预测方面的研究进展

      2023, 47(8):089502-089502. DOI: 10.11964/jfc.20220913689

      摘要 (232) HTML (0) PDF 1.65 M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神经网络研究文献成果较多,虽然在水质精准预测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但由于文献缺少科学分类,使用率不高,导致学者难以找到研究切入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神经网络方法在养殖区水质精准预测方面的文献按照海水和淡水两大领域进行分类,主要对每个领域所应用的预测模型从正反馈架构、循环架构和混合架构三个方向对海水时空序列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和综述,发现混合架构模型的预测性能优于正反馈模型和循环架构模型,有利于提升不同深度水质预测模型的精度。另外,本文对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三维水质预测模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多地集中在水表层和水中层的不同位置水质参数的变化方面,而神经网络方法对水表层水质预测精度比水中层和水深层水质预测精度高。

    • >研究论文
    • IL-17B基因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原核重组蛋白的获得及其促炎作用

      2023, 47(8):089103-089103. DOI: 10.11964/jfc.20210812990

      摘要 (706) HTML (0) PDF 2.70 M (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鲤白细胞介素17B基因 (IL-17B) 的功能,实验使用同源搜索和基因克隆技术在鲤基因组中挖掘到2个IL-17Bs基因(CcIL-17B1和CcIL-17B2),均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编码198个氨基酸,内含IL-17家族特有的由4个半胱氨酸形成的2个二硫键,蛋白序列一致性高达91.92%。共线性分析显示,在硬骨鱼类染色体加倍过程中,IL-17B及其附近基因出现了丢失,大部分硬骨鱼类有1个IL-17B、斑马鱼2个IL-17Bs均丢失,而鲤特有的染色体加倍致使存在2个CcIL-17Bs。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结果显示,CcIL-17Bs在鲤受精卵发育早期(0~12 h)和成鱼性腺中高表达。使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了可溶的重组蛋白NusA-17B。肛灌不同浓度的NusA-17B,结果显示,高浓度(500 μg/kg)组的1和3 d的鲤肠道组织肠绒毛缺损,出现大量的杯状细胞和炎性细胞,定量分析显示,炎症因子基因IL-1βIFN-γIL-6、趋化因子CCL20和NF-κB的表达均显著上调;7 d时肠道组织结构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均得到恢复,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低浓度(5 μg/kg)和中浓度(50 μg/kg)肛灌实验,除了中浓度1和3 d鲤肠道TRAF6的表达显著上调,其余被检测基因的表达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使用不同浓度(0.1、1.0、10.0和100.0 ng/mL)NusA-17B孵育鲤肾组织8 h,结果显示,IL-1β在0.1、1.0和100.0 ng/mL的NusA-17B刺激下显著上调,IFN-γNF-κB分别只在10.0和0.1 ng/mL的NusA-17B刺激下显著上调,IL-6及趋化因子CCL20能够在10.0和100.0 ng/mL的NusA-17B刺激下显著表达,TRAF6则在0.1、1.0和10.0 ng/mL的NusA-17B刺激下显著表达。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表明CcIL-17B参与了炎症反应。

    • 花鲈nccnkcc基因在海、淡水适应中鳃组织的表达与定位分析

      2023, 47(8):089104-089104. DOI: 10.11964/jfc.20220813640

      摘要 (347) HTML (0) PDF 3.19 M (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ncc、nkcc基因在花鲈渗透调节中发挥的作用,实验通过全基因组鉴定、多重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构建以及蛋白结构预测对花鲈ncc进行了鉴定及序列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nccnkcc在海水、淡水花鲈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原位杂交技术确定ncc2和nkcc1a在海水及淡水花鲈鳃中的表达位置。结果显示,从花鲈中鉴定出2个ncc基因,即ncc1和ncc2,其编码序列(CDS)长度分别为2 691和3 120 bp,编码896和1 039个氨基酸,在进化上具有保守性。ncc2在淡水花鲈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海水,而nkcc1a在海水花鲈鳃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淡水,ncc1、nkcc1b、nkcc2在海淡水中的表达量则无显著差异。淡水适应过程中花鲈鳃组织中的ncc2的表达量逐渐上调,而nkcc1a的表达量逐渐下调;海水适应过程则呈现相反的表达趋势。此外,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cc2和nkcc1a基因分别位于淡水与海水中鳃组织的相邻鳃小片间的鳃丝上皮。以上结果表明,ncc2和nkcc1a基因分别编码淡水及海水花鲈鳃中重要的Na+及Cl-离子转运蛋白亚型,可作为区分淡水、海水养殖花鲈的分子标志物,在渗透调节及盐度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 军曹鱼仔稚鱼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

      2023, 47(8):089105-089105. DOI: 10.11964/jfc.20210712985

      摘要 (224) HTML (0) PDF 6.26 M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军曹鱼仔稚鱼早期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分别利用阿利新兰、茜素红对软骨、硬骨以及1~33日龄军曹鱼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描述其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军曹鱼脊柱开始发育的标志为7日龄仔鱼中脉弓和神经弓的出现;13日龄稚鱼椎骨、神经弓和脉弓开始骨化;背肋、腹肋分别于17、20日龄开始骨化;29日龄稚鱼脊柱骨化完成。附肢骨骼骨化起始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腹鳍、背鳍和臀鳍。胸鳍匙骨于4日龄出现,肩胛骨孔于12日龄出现,同时上匙骨开始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0日龄开始骨化;第1尾下骨于5日龄出现,15日龄稚鱼尾杆骨、侧尾下骨和尾鳍鳍条开始骨化,18日龄稚鱼尾下骨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于17日龄延伸至匙骨,同时腹鳍开始骨化;臀鳍和背鳍于17日龄由前向后开始骨化。研究表明,军曹鱼在13日龄进入稚鱼期,早期发育阶段的骨骼发育特征与其功能性适应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军曹鱼早期骨骼发育与功能适应、优化养殖条件有重要作用。

    • 个体发育对黄海南部金乌贼角质颚形态的影响

      2023, 47(8):089306-089306. DOI: 10.11964/jfc.20220913715

      摘要 (217) HTML (0) PDF 2.92 M (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个体发育和食性对金乌贼角质颚形态的影响。实验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地标点法对2018年11月—2019年3月在黄海南部采集的金乌贼角质颚进行形态分析,共对138对金乌贼的上、下颚分别定义了27个地标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不同发育阶段的金乌贼上、下颚的大小、形态及异速生长模式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不同性别的上颚形态存在显著差异。②未成熟期的金乌贼角质颚的喙部较弯曲和尖锐,亚成熟期的角质颚头盖和翼部变宽,喙部也较尖锐,而成熟期的角质颚喙部短钝,侧壁较尖长,下颚翼部宽大。研究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角质颚的发育机制可能是为更好地适应摄食对象变更,满足摄食需求做出的响应。这些与个体生长发育和摄食习性相关的表型可塑性反映了金乌贼角质颚的生长规律和金乌贼对食物资源的适应性利用。本研究通过分析金乌贼角质颚形态的生长变化,完善了金乌贼的基础生物学信息,为金乌贼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三疣梭子蟹低盐耐受性相关甲基化标记的开发及验证

      2023, 47(8):089607-089607. DOI: 10.11964/jfc.20221013755

      摘要 (319) HTML (0) PDF 1.42 M (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发三疣梭子蟹低盐耐受性相关甲基化标记,采用甲基化敏感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methylation 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 MS-HRM)进行了三疣梭子蟹低盐耐受性相关甲基化位点的筛选和应用。结果显示,从三疣梭子蟹转录组数据库中共开发了8个甲基化标记,其中6个标记与低盐度耐受性显著相关,在低盐度条件下表现出显著的去甲基化或甲基化,这些标记分别位于V-ATP酶(V-type proton ATPase)、CLC型氯离子通道、琥珀酸脱氢酶、NAD(P)转氢酶(NAD(P)、磷酸乙醇酸性磷酸酶、NADH还原酶基因,为三疣梭子蟹耐低盐新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候选工具。研究表明,“宁象1号”耐低盐能力显著高于野生群体,且选育群体中位点Pt-M1、Pt-M2的去甲基化率达到100%,可能有利于低盐条件下保持体内Na+和Cl-的平衡。

    • 黑斑侧褶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2023, 47(8):089408-089408. DOI: 10.11964/jfc.20210712962

      摘要 (163) HTML (0) PDF 2.24 M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实验以黑斑侧褶蛙脑组织为实验材料,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大脑灰质,利用0.1% Ⅱ型胶原酶和胶原酶-分散酶进行消化,经过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后,将获取的脑微血管段接种于鼠尾胶包被的培养瓶中,于28 ℃、5% CO2条件下原代培养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对细胞进行鉴定,最后用四唑蓝比色法 (MTT)测定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显示,微血管段在体外培养1 d后开始贴壁生长,并逐渐扩大成团簇状,培养至7 d时,细胞呈“铺石路样”镶嵌式排列,表现为区域性单层生长;Ⅷ因子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胞质呈红色,表达为阳性,阳性细胞率达97%以上;MTT实验显示,细胞在第3~5天时生长速率最快。本研究首次建立了蛙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与鉴定方法,为体外研究蛙类神经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奠定基础,也为相关药物的研发和筛选提供了细胞模型。

    • 东太平洋镰状真鲨年龄与生长

      2023, 47(8):089109-089109. DOI: 10.11964/jfc.20210512813

      摘要 (198) HTML (0) PDF 5.79 M (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镰状真鲨属大型中上层鲨鱼,是东太平洋地区金枪鱼延绳钓和围网兼捕渔获最多的鲨鱼种类,近年来资源衰退严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评估为易危物种,并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ES)附录 II。开展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是评估其资源状况的基础,可为制定有效的物种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以东太平洋金枪鱼延绳钓兼捕记录的802尾 (雌性 316尾,雄性 486尾)镰状真鲨为研究对象,实验随机采集67尾 (雌性 35 尾,雄性 32 尾)脊椎骨样本,通过切片法和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法鉴定年龄,建立最适生长模型。结果显示,延绳钓兼捕的东太平洋镰状真鲨以全长160~220 cm,年龄9~15龄个体为主,雌、雄最大观测全长分别为222.58和233.47 cm,最大年龄分别为18龄和17龄,雌、雄逆推全长的最适生长模型均为Logistic模型,其中雌性 ${{L}}_{{{\rm{t}}?{\rm{female}}}}{=}\dfrac{{231.51}{\text{×}68.89}{{{\rm{e}}}}^{{0.19}{t}}}{{231.51?+}{{68.89({\rm{e}}}}^{{0.19}{t}}{-?1)}}$ 、雄性${{L}}_{{{\rm{t}}?{\rm{male}}}}{=}\dfrac{{251.97}{\text{×}68.71}{{{\rm{e}}}}^{{0.15}{t}}}{{251.97?+}{{68.71({\rm{e}}}}^{{0.15}{t}}{-?1)}}$,雌、雄个体50%性成熟年龄t50分别为 (13.50±0.43) 和 (13.42±0.46) 龄,50%性成熟全长L50分别为 (207.60±2.43)和 (200.67±3.60) cm。

    • 黄颡鱼不同组织矿物元素的分布及含量

      2023, 47(8):089610-089610. DOI: 10.11964/jfc.20220913680

      摘要 (281) HTML (0) PDF 5.24 M (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鱼类不同组织中矿物元素的含量,实验以养殖黄颡鱼为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了黄颡鱼18个组织 (心脏、肝脏、脑、脾脏、肾脏、肌肉、脂肪、前肠、中后肠、眼睛、鳃、尾鳍、鱼鳔、骨骼、胃、皮肤、血液、全鱼)中7种矿物元素 (Ca、Mg、Zn、Fe、Cu、Mn和Se)的含量与分布。结果显示,Ca在骨骼、鳃、尾鳍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尾鳍和骨骼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Mg在骨骼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骨骼和尾鳍中含量最高,在眼睛中含量最低;Zn在骨骼、肌肉、皮肤和眼睛中占比较高,在眼睛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Fe在骨骼、血液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血液中含量最高,在脂肪组织中含量最低;Cu在骨骼、肌肉和肝脏中占比较高,在肾脏和肝脏中含量较高,而在脂肪和眼睛中含量最低;Mn在骨骼和肌肉中占比较高,在骨骼和尾鳍中含量较高,在眼睛和脂肪中含量较低;Se在肌肉、骨骼、皮肤和肝脏中占比较高,在脾脏、肝脏、肾脏和前肠中含量较高,在肌肉和脂肪中含量较低。研究表明,黄颡鱼体内含有丰富的矿物元素 (Ca、Mg、Zn、Fe、Cu、Mn、Se),而且在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研究采用ICP-MS的方法,阐明黄颡鱼不同组织中矿物元素的分布及含量,为黄颡鱼矿物元素营养价值的判定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同时也对其他鱼类中矿物元素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及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

      2023, 47(8):089611-089611. DOI: 10.11964/jfc.20210412729

      摘要 (195) HTML (0) PDF 2.04 M (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设置海假交替单胞菌 (初始细菌密度 5×108 个/mL)分别与浓度为0.02、0.20、2.00、20.00 mg/L的纤维素共孵育形成生物被膜,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变化,比较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并分析其与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关系。纤维素浓度为2.00或20.00 mg/L时,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显著降低。通过分析加入纤维素后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升高,生物被膜中细菌的分布更为分散,细菌密度和膜厚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物被膜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纤维素主要通过降低胞外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产生,进而间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研究结果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纤维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治生物污损等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 仿刺参幼参对维生素A最适需求量

      2023, 47(8):089612-089612. DOI: 10.11964/jfc.20210712953

      摘要 (219) HTML (0) PDF 1.24 M (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仿刺参幼参对配合饲料中维生素A(VA)的适宜需求量,实验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维生素A乙酸酯,配制VA含量分别为3 250 (D1)、5 187 (D2)、7 054 (D3)、8 970 (D4)、12 975 (D5)和16 400 (D6) IU/kg的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5.48±0.01) g仿刺参幼参8周。结果显示,① VA对仿刺参存活率(SR)无显著影响,显著提高了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② VA显著提高了体壁粗脂肪和VA含量,降低了羟脯氨酸含量;③ 肠道脂肪酶(LPS)活性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淀粉酶(AMY)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④ 肠道谷草转氨酶(AST)、总抗氧化能力(T-S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AST及CAT活性均在D4组出现最高值,D2~D5组T-SOD活性显著高于D1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呈上升趋势,D1组显著低于其他组,丙二醛(MDA)含量逐渐降低。综上所述,饲料中适宜含量的VA能促进仿刺参生长,提高机体脂肪代谢及抗氧化应激能力;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出,初始体重为15.48 g的仿刺参对饲料中VA的最适需求量为10 000 IU/kg。本实验结果可为仿刺参配合饲料中VA的添加量提供参考,也可为仿刺参“微营养素平衡”配合饲料的开发提供依据。

    • 巨须裂腹鱼水霉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脾脏转录组的影响

      2023, 47(8):089413-089413. DOI: 10.11964/jfc.20210612889

      摘要 (180) HTML (0) PDF 1.66 M (4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感染水霉菌对巨须裂腹鱼脾脏转录组的影响,探索水霉菌感染巨须裂腹鱼的分子机制,实验随机选取生活在同一水域中的5尾健康和5尾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采用PDA琼脂培养基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巨须裂腹鱼水霉菌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Illumina HiSeqTM 2000 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健康和感染水霉菌的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从巨须裂腹鱼皮肤上分离鉴定得到3株水霉菌;转录组数据显示,健康组和感染水霉病组分别获得46 619 504 条和43 912 876 条数据,与健康组相比,感染水霉菌组共有1 889 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1 414 个基因上调,475 个基因下调,随机选取6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验证,验证结果与转录组测序一致。对健康组和感染水霉菌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发现,上调基因主要富集于241个功能中,下调基因主要富集于60个功能中,上述基因主要涉及分子功能类、细胞组分类和生物过程类等生理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免疫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等。研究表明,感染水霉菌会影响巨须裂腹鱼脾脏组织多种基因的表达量,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索巨须裂腹鱼水霉菌的感染机制奠定了基础。

    • 日本鳗鲡TRAF3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2023, 47(8):089414-089414. DOI: 10.11964/jfc.20220813629

      摘要 (222) HTML (0) PDF 11.89 M (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鱼类TRAF3在鱼类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实验利用逆转录PCR克隆获得了日本鳗鲡TRAF3转录本 (AjTRAF3),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AjTRAF3的结构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对其表达规律、功能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AjTRAF3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707 bp,编码568个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结果显示,AjTRAF3由N端的环结构域2个锌指结构域以及1个螺旋结构域和C端高度保守的TRAF-C (MATH)结构域组成。qPCR结果显示,AjTRAF3在日本鳗鲡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头肾,心脏中的表达量最低。Poly I:C刺激6 h后,日本鳗鲡脾脏组织中AjTRAF3上调倍数最高,为对照组的15.83倍。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24 h后,日本鳗鲡脾脏组织中AjTRAF3上调倍数最高,为对照组的31.47倍。此外,本研究构建了AjTRAF3真核表达质粒,发现过表达AjTRAF3能显著上调炎症及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可显著增强AjIFN2、AjIFN4和NF-κB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并能显著上调由AjRIG-INAjMAVSAjIRF3诱导的AjIFN2、AjIFN4和NF-κB启动子活性。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jTRAF3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与AjMAVS存在共定位。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jTRAF3通过MATH结构域与AjMAVS相互结合,缺失该结构域后,其与AjMAVS的相互作用消失,推测AjTRAF3可通过介导RIG-I/MAVS信号转导途径调控鱼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鱼类TRAF3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蛙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比较分析

      2023, 47(8):089415-089415. DOI: 10.11964/jfc.20210612881

      摘要 (210) HTML (0) PDF 1.36 M (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进一步丰富蛙虹彩病毒检测方法,实验针对蛙病毒3型 (frog virus 3,FV3)核衣壳蛋白 (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并选取另外2种蛙病毒PCR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反应体系的优化、反应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建立了一种针对FV3的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检测限可达1.2 个拷贝数的病毒粒子,与神经坏死病毒、虾血细胞虹彩病毒、大口黑鲈虹彩病毒、锦鲤疱疹病毒、鲤浮肿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加州鲈弹状病毒等常见水产动物致病毒株无交叉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表明,该方法所获得的检测结果与另外2种方法一致,结果可靠。本研究所建立的FV3 PCR检测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敏感度好、特异性高、低成本等特点,可用于FV3 蛙病毒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研。

    • 加盐量和腌制时间对烧烤草鱼块品质的影响

      2023, 47(8):089816-089816. DOI: 10.11964/jfc.20210612933

      摘要 (224) HTML (0) PDF 1.28 M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从蛋白质角度探究加盐量和腌制时间对烧烤草鱼块品质的影响,将鲜活草鱼去鳞、头、尾、内脏后切块腌制,再在200 ℃下烤制15 min,分别测定不同加盐量 (5%、6%、7%)、腌制时间 (2、4、6 h)下腌制草鱼块的食盐含量、失重率和肌原纤维蛋白的理化性质 (二级结构、表面疏水性、总巯基和二硫键含量),以及烧烤草鱼块的色度、嫩度、水分、灰分和蛋白质含量,并对腌制烧烤草鱼块进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随着加盐量的增加或腌制时间的延长,腌制草鱼块的食盐和二硫键含量及表面疏水性逐渐增加,总巯基含量逐渐降低,肌原纤维蛋白的二级结构从稳定 (α-螺旋和β-折叠)向不稳定 (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转化。与对照 (未腌制)相比,腌制烧烤草鱼块的L*值、a*值、剪切力、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灰分含量显著增加,且加盐量越多,腌制时间越长,烧烤草鱼块的水分含量越低,灰分含量越高,感官评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研究表明,加盐量和腌制时间影响了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稳定性,促进了蛋白质的变性,导致烧烤草鱼块品质的变化。当加盐量为6%、腌制时间4 h时,烧烤草鱼块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较高,灰分含量较低,色泽、嫩度较好,感官评分较高。

    • 罗非鱼鱼皮酶解物及其硒螯合物的结构与抗氧化特性

      2023, 47(8):089817-089817. DOI: 10.11964/jfc.20220713596

      摘要 (210) HTML (0) PDF 4.52 M (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高值化利用罗非鱼副产物资源以及为酶解物-硒螯合物的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以罗非鱼鱼皮胶原蛋白(TSC)为原料,用4种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分别获得了酸性蛋白酶酶解物(TSCAc)、木瓜蛋白酶酶解物(TSCP)、菠萝蛋白酶酶解物(TSCB)、碱性蛋白酶酶解物(TSCAl),以Na2SeO3为硒源,制备并筛选出硒螯合量最高的酶解物,测定酶解物及其硒螯合物的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红外光谱、表面疏水性,并对酶解物及其硒螯合物的抗氧化性与抗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SCAl的水解度(DH)最高(18.2%),其与硒螯合后的硒螯合量最高(153.5 mg/g),硒螯合率最高(23.7%),小分子量(500~1 000 u)的含量最高。其与硒螯合后,紫外光谱吸收峰强度增大,荧光光谱吸收峰由波长419.8 nm红移到422.0 nm且荧光强度减弱,疏水性在螯合后降低,表明TSCAl与硒螯合生成了新的物质。推测酰胺键、氨基的氮原子、羧基的氧原子可能参与了与硒的螯合反应。研究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物-硒螯合物(TSCAl-Se)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其在不同温度、pH值以及经胃消化后皆具有稳定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罗非鱼鱼皮胶原蛋白酶解物-硒螯合物,为研究和开发硒元素膳食补充剂及抗氧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 pH和热处理对负载叶黄素的尼罗罗非鱼分离蛋白乳液贮藏稳定性和体外消化的影响

      2023, 47(8):089818-089818. DOI: 10.11964/jfc.20210512859

      摘要 (356) HTML (0) PDF 2.93 M (4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提高叶黄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以罗非鱼分离蛋白(TPI)为乳化剂,高压均质制备负载叶黄素(200 μg/mL)的TPI乳液,探讨不同pH (3.0、7.0和10.0)条件下,热处理(70 ℃,30 min)对乳液粒径、乳析指数、叶黄素含量、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消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导致TPI乳液的粒径减小,液滴分布均匀,贮藏稳定性增强。pH 3.0时,负载叶黄素的TPI乳液稳定性差,叶黄素降解,乳液色泽明显变化。而在pH 7.0和10.0条件下,70 ℃热处理不会造成叶黄素降解,4 ℃贮藏28 d无明显分层。经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后,游离脂肪酸释放速率加快,pH 7.0时,经过热处理后,乳液的叶黄素生物利用率由18.65%±1.06%提高至35.69%±2.06%。pH 7.0时,乳液游离脂肪酸释放量和生物利用率达94.22%±0.60%和35.69%±2.06%,ATB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59.17%±0.66%。研究表明,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结合热处理可以提高TPI乳液负载叶黄素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保护叶黄素的抗氧化活性,为负载叶黄素的TPI乳液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参考。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