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7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3, 47(7):0-0.

      摘要 (137) HTML (0) PDF 223.85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头足类专题
    • 中国南海南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特性

      2023, 47(7):1-10. DOI: 10.11964/jfc.20230113872

      摘要 (246) HTML (107) PDF 3.11 M (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根据2017年3—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于中国南海南沙群岛海域采集的1 002尾鸢乌贼样本,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分析了17枚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的组成及分布。结果显示,南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耳石主要由56种微量元素组成,含量最多的前10种元素依次为Ca、Sr、Na、P、Si、K、Mg、Fe、Ba和B。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间,前10种元素Ca、Sr、Na、P、Si、K、Mg、Fe、Ba、B的分布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孵化期的群体间Ca、Sr、Na、P、Si、K、Mg、Fe、Ba、B的分布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耳石部位间Si、K、Fe无显著差异,而Ca、Sr、Na、P、Mg、Ba、B则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的生境会导致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的不同,且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也存在差异,但不同性别鸢乌贼耳石微量元素组成基本一致。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利用微量元素分布特性鉴定头足类种群和研究洄游路线的可行性。

    • >综述
    • 鳃的功能组学研究进展和趋势

      2023, 47(7):079101-1-079101-10. DOI: 10.11964/jfc.20220813631

      摘要 (320) HTML (111) PDF 1.30 M (7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鳃是水生动物主要的呼吸器官。虽然部分水生动物的鳃结构不同 (如鱼和虾蟹),但其主要功能均为气体交换和渗透压调节等。本文旨在对近年来鳃的功能组学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特别是不同的环境因子 (重金属的污染物、寄生虫和细菌、盐度、亚硝酸盐等)胁迫下水生动物鳃的转录组测序分析,以及鳃在不同环境因子胁迫下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研究,揭示环境因子改变对水生动物鳃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生理生化状态变化、分子通路和生理功能的影响,从而为鱼类的健康养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 >研究论文
    • 视黄酸信号通路在青鳉精原干细胞体外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

      2023, 47(7):079104-1-079104-10. DOI: 10.11964/jfc.20210813007

      摘要 (296) HTML (121) PDF 2.54 M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视黄酸 (RA)在鱼类精原干细胞 (SSC)增殖与分化中的作用,实验首先以三色荧光报告载体pGRY [延伸因子1α启动子驱动组蛋白H2B-绿色荧光融合蛋白、减数分裂联会复合体蛋白3 (Scp3)启动子驱动嘌呤霉素红色荧光融合蛋白、精蛋白启动子驱动黄色荧光蛋白] 转染青鳉精原干细胞系SG3,获得稳转细胞SG3-pGRY,然后分别在2D与3D培养条件下检测RA信号对其增殖与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稳转细胞SG3-pGRY的红色荧光可监测细胞内源性Scp3的表达,且细胞仍保持干性及分化潜能,表明其可用于监测细胞分化状态。在2D培养条件下,即在细胞培养板中待细胞生长密度约90%就进行传代培养,RA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其受体α、β、γ泛抑制剂BMS493可促进细胞增殖。第48小时,RA处理可下调细胞多能性相关基因pou5f3、klf4表达,上调减数分裂相关基因dazl表达,但对其他减数分裂相关基因如scp3表达无明显影响。第8天,处理组及对照组均未能观察到红色荧光,这与已有报道RA处理体外培养小鼠SSC可显著促进Scp3表达,并进入减数分裂I期偶线期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在3D培养条件下,即用96孔球形低吸附微量培养板进行培养,48 h后细胞成球状体聚集生长,RA、 BMS493处理组、对照组在48 h后均观察到明显红色荧光,减数分裂相关基因表达与2D相比显著上调。第8与第34天,RA处理组减数分裂相关基因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BMS493处理组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RA信号可抑制SG3增殖,促进其分化,但不是诱导细胞发生减数分裂的关键分子。本研究不仅为鱼类SSC分化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研究模型,而且促进了对于RA信号在鱼类SSC增殖与分化中作用的深入认识。

    • >头足类专题
    • 太平洋褶柔鱼胃组织微塑料的积聚特性

      2023, 47(7):079116-1-079116-10. DOI: 10.11964/jfc.20230213898

      摘要 (239) HTML (116) PDF 2.27 M (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塑料作为新型海洋环境污染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难以降解的特点,可在海洋环境中长期积累,并在海洋生物体内沉积,最终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为研究太平洋褶柔鱼胃组织中微塑料摄取特性及其与个体大小 (胴长和体重)、胃重和摄食等级的关系。本研究根据2018年1—3月中国生产调查船于中国东海海域采集的30尾太平洋褶柔鱼样本,利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其胃组织中微塑料的积聚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0尾测定样本中,有16尾的胃组织中发现18个微塑料。微塑料丰度为0~3个/尾,平均丰度0.6个/尾;长度为0.332~4.337 mm,平均长度1.252 mm,其中72%的微塑料小于1.000 mm。微塑料颜色主要为黑 (38.9%)、白 (33.3%)、蓝 (22.2%)和灰 (5.6%),材质主要由棉(44.5%)、聚酯纤维(33.3%)和人造丝(22.3%)组成。相关性分析表明,太平洋褶柔鱼胃组织微塑料的含量与胃重、摄食等级无显著相关性,但与胴长、体重和日龄呈显著正相关,并随着胴长、体重和日龄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太平洋褶柔鱼胃组织中微塑料的沉积随个体的生长而逐渐增多,这说明其对微塑料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本研究为探讨我国东海头足类微塑料摄取特点及东海微塑料污染特性提供参考。

    • >研究论文
    • 舟山群岛海域5种鳗的营养生态位及种间关系

      2023, 47(7):079306-1-079306-10. DOI: 10.11964/jfc.20220113278

      摘要 (242) HTML (117) PDF 2.29 M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鳗等鳗鲡目鱼类是舟山群岛海域常见的近底层凶猛肉食性鱼类,研究鳗类的营养生态位可以了解其在舟山群岛海域生态系统中占据的营养层次。实验以舟山群岛海域的海鳗、前肛鳗、星康吉鳗、食蟹豆齿鳗和短吻吻鳗为对象,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5种鳗的营养生态位及种间食物关系。结果显示:①舟山群岛海域5种鳗的δ13C范围为?21.91‰~?14.97‰ (平均值?17.03‰±1.14‰),δ15N范围为9.56‰~15.13‰ (平均值11.50‰±1.36‰)。②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物种间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5种鳗总体的δ13C、δ15N值与肛长相关性均不显著,除前肛鳗以外,其余4种鳗总体的δ13C值与肛长相关性不显著,δ15N值与肛长呈极显著正相关。③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SIAR)显示,鱼类、虾类和口足类是鳗类的主要食物来源。④海鳗与其他4种鳗的营养生态位均有重叠,说明它们之间的食源有一定程度的同质化,存在食物竞争;食蟹豆齿鳗和短吻吻鳗的校正核心生态位面积(SEAc)最大,说明二者食性泛化,其摄食类群主要取决于饵料生物的易得性;前肛鳗、星康吉鳗和短吻吻鳗之间不存在生态位重叠,说明其摄食种类有所分化,体现了同域分布近缘种的食性差异。本研究阐述了舟山群岛海域5种鳗的种间食物关系和进化共存机制,可为研究舟山群岛海域高营养级类群的食物网结构特征提供参考。

    • >头足类专题
    • 冬季厄尔尼诺发生期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耳石外形的生长特征

      2023, 47(7):079314-1-079314-14. DOI: 10.11964/jfc.20220713591

      摘要 (220) HTML (119) PDF 2.53 M (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太平洋褶柔鱼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头足类资源,深入了解其渔业生态学特性是充分开发该资源的基础。耳石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的重要材料。根据2018年厄尔尼诺发生期冬季 (12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海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530尾太平洋褶柔鱼样本,首次对厄尔尼诺发生期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外形生长特征进行了报道。结果显示,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的耳石具有较宽大的背区、侧区和翼区,以及较狭长的吻区。主成分分析表明,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可以作为描述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耳石外形生长特征的表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耳石各外形表征参数与胴长、体重间的生长关系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赤池信息准则表明,TSL、LDL、MW与胴长、体重的生长关系适用幂函数生长模型表示,WL与胴长、体重的生长关系适用线性生长模型表示。研究表明,随着个体的生长,太平洋褶柔鱼耳石整体外形轮廓绝对尺寸的生长逐渐减缓,但耳石整体外部轮廓的相对尺寸基本维持原状。本实验为后续利用耳石研究太平洋褶柔鱼的生活史过程提供了参考,也为研究异常气候事件对头足类硬组织生长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

    • >RESEARCH ARTICLES
    • 马氏珠母贝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的克隆与表达

      2023, 47(7):079403-1-079403-11. DOI: 10.11964/jfc.20220213319

      摘要 (467) HTML (119) PDF 1.53 M (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血红蛋白介导草鱼肾细胞凋亡的机制

      2023, 47(7):079412-1-079412-12. DOI: 10.11964/jfc.20210512817

      摘要 (208) HTML (108) PDF 2.78 M (5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系统研究草鱼血红蛋白对草鱼肾(CIK)细胞的损伤机制,实验探究了血红蛋白和血红素刺激CIK细胞后的生长情况;还检测了血红蛋白和血红素刺激对CIK细胞内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检测血红蛋白对CIK细胞的毒性作用,实验还检测了血红蛋白刺激CIK细胞后,细胞内铁离子和活性氧(ROS) 的变化情况;以及CIK细胞受血红蛋白和血红素刺激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和血红素明显抑制了CIK细胞的正常生长。血红蛋白和血红素的刺激不同程度地上调了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检测被血红蛋白和血红素刺激后的CIK细胞炎症和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血红蛋白和血红素可以通过NF-κB途径激活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如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抑炎因子IL-10以及趋化因子IL-4和IL-8等,同时也激活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血红蛋白的刺激显著增加了细胞内铁离子和ROS的含量,血红蛋白和血红素都在不同程度上显著激活了CIK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高氧化活性的血红蛋白可以激活细胞内铁代谢和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同时增加细胞内铁离子和ROS水平导致CIK细胞凋亡基因的高表达。本研究结果丰富了鱼类血液免疫基础理论,同时也为水产健康养殖提供新的参考。

    • 基因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病毒样颗粒的构建与鉴定

      2023, 47(7):079413-1-079413-10. DOI: 10.11964/jfc.20210512827

      摘要 (540) HTML (112) PDF 3.89 M (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Ⅱ型草鱼呼肠孤病毒 (GCRV)病毒样颗粒 (VLPs)疫苗,实验利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 (BEVS)将具有免疫原性的GCRV-VP3/VP4/VP35蛋白进行GCRV-VLPs的组装。实验将编码VP35蛋白的GCRV-s11基因克隆入杆状病毒载体pFastBacHTATM,然后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至DH10Bac感受态细胞,筛选得到重组穿梭质粒Bacmid-VP35。将穿梭质粒Bacmid-VP35以及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重组穿梭质粒Bacmid-VP3、Bacmid-VP4分别转染Sf9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pFHB-VP35、pFHB-VP3以及pFHB-VP4。利用Bac-PAK快速滴定试剂盒测定重组杆状病毒滴度,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 (IFA)和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实验获得了较高滴度的重组杆状病毒,并且重组蛋白在杆状病毒感染的Sf9昆虫细胞中正确表达。将成功表达蛋白的重组杆状病毒pFHB-VP35、pFHB-VP3以及pFHB-VP4共感染Sf9细胞组装GCRV-VLPs,通过透射电镜 (EM)观察VLPs的组装情况。结果显示,GCRV-Ⅱ的3个蛋白在Sf9昆虫细胞中可以完成自我组装,形成与天然病毒结构形似的VLPs,直径为65~72 nm。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制安全、高效的GCRV-VLPs疫苗奠定了基础。

    • 长期超低温冷冻保存对鞍带石斑鱼精子超微结构及酶活性的影响

      2023, 47(7):079605-1-079605-17. DOI: 10.11964/jfc.20221113796

      摘要 (225) HTML (117) PDF 2.32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长期超低温冷冻保存中鞍带石斑鱼精子质膜、活力、超微结构及酶活性的变化,阐明影响鞍带石斑鱼精子冷冻保存质量的相关机制。实验采集2022年鞍带石斑鱼鲜精及储存时间分别为23、49和61个月的冷冻保存精液,用伊红-苯胺黑染色方法检测精子质膜完整性;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仪(CASA)检测精子运动参数;测量精浆和精子中琥珀酸脱氢酶(SDH)、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肌酸激酶(CK)共6种酶活性的变化及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变化;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鲜精和冻精超微结构。结果显示,伊红-苯胺黑染色后,鲜精质膜完整性最高,为83.43%±2.73%,经过超低温冷冻后,精子质膜完整性显著降低,且随着冷冻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CASA结果显示,鲜精活力最高,为90.47%±3.34%,经过超低温冷冻后精子活力显著降低,但长期保存23~61个月的精子活力无显著差异,精子活力保持在(63.95%±3.66%)~(68.58%±2.73%),具有稳定的活力,且鲜精与冻精之间精子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平均曲线运动速度(VCL)和平均路径速度(VAP)均没有显著差异。精子超微结构显示,鲜精形态结构正常、线粒体排列结构规则、形态大小正常。经过超低温冷冻保存后,精子形态结构损伤明显,表现为精子头部质膜破损、细胞质外漏、细胞核膜破损、尾部鞭毛断裂或脱落等。鞍带石斑鱼精浆和精子超低温冷冻前后6种酶活性的变化及ATP含量结果显示,经过超低温冷冻后,精子内SOD、GSH-Px和CAT及ATP含量均显著降低。精浆中酶活性升高,除GR和CAT外,其余酶活性均差异显著。研究表明,长期超低温冷冻对鞍带石斑鱼精浆和精子酶活性、精子活力及精子超微结构均具有较显著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鱼类精子冷冻损伤机理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为鱼类精子长期冷冻保存提供了技术参考和评价指标。

    • 光照强度对黄颡鱼生长和生理性能的影响

      2023, 47(7):079607-1-079607-11. DOI: 10.11964/jfc.20210512815

      摘要 (288) HTML (115) PDF 1.73 M (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光照强度对黄颡鱼生长和生理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光控实验,探究了光照强度1~8 W/m2范围内黄颡鱼的生长和生理性能。结果显示,黄颡鱼在光强3~6 W/m2范围内的增重率 (8.33%~11.78%)和特定增长率最高 (0.53~0.74 %/d),饵料系数最低 (6.42~9.17),黄颡鱼体内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升高,消化性能提升,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碱性磷酸酶 (AKP)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降低,抗氧化、免疫性能受到抑制;受鱼类代谢影响,不同光强条件下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溶解氧等水质指标出现差异。研究表明,光照强度3~6 W/m2 能够促进黄颡鱼的生长及消化性能。研究结果为黄颡鱼高效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 基于代谢组解析大黄鱼对低温和饥饿胁迫的适应机制

      2023, 47(7):079608-1-079608-12. DOI: 10.11964/jfc.20221013772

      摘要 (281) HTML (109) PDF 2.61 M (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大黄鱼对低温和饥饿氧化损伤的响应机制,实验将体重为 (21.38±2.46) g的大黄鱼在低温 (8 °C)或/和禁食条件下饲养。实验组可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 (C组)、低温组 (CC组)、饥饿组 (F组)和饥饿+低温组 (CF组),每组3个平行。低温和饥饿胁迫30 d后,计算成活率;采取肝脏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化学荧光法和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处理组间活性氧 (ROS)和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CC组、F组和CF组的成活率显著降低,而ROS含量显著升高,且肝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泡和核萎缩现象,表明低温和饥饿胁迫对大黄鱼产生了氧化损伤。大黄鱼低温应激后,从CC vs. C和CF vs. F组中分别筛选出84种和154种差异代谢物,有5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 (GPI)-锚生物合成和自噬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和自噬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黄鱼饥饿应激后,从F vs. C和CF vs. CC组中分别筛选出184种和50种差异代谢物,有4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 (GPI)-锚生物合成、ABC运输体和自噬等,表明能量代谢和自噬在大黄鱼饥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CF vs. C组中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26种,主要富集在糖基磷脂酰肌醇 (GPI)-锚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氧化磷酸化、淀粉和蔗糖代谢、FoxO信号通路、自噬和谷胱甘肽代谢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能量代谢、自噬和抗氧化系统在大黄鱼适应低温和饥饿联合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低温及其诱导的饥饿对大黄鱼生理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 长牡蛎“海大1号”与壳橙品系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

      2023, 47(7):079609-1-079609-9. DOI: 10.11964/jfc.20211013092

      摘要 (198) HTML (106) PDF 1.92 M (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11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8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 [H(♀)×H(♂)]和OO [O(♀)×O(♂)]与杂交组HO [H(♀)×O(♂)]和OH [O(♀)×H(♂)],分析了4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显示,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4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高亲优势HHOH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率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优质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有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率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 甘露寡糖对高糖饲喂下尼罗罗非鱼肌肉品质的影响

      2023, 47(7):079610-1-079610-14. DOI: 10.11964/jfc.20210712941

      摘要 (812) HTML (97) PDF 1.78 M (5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甘露寡糖是一种新型饲料添加剂,但是它对于鱼类肌肉品质的影响并无系统性报道。为此,本实验选择平均体重为(2.2±0.2) g的健康尼罗罗非鱼幼鱼315尾,随机分成对照组 (C,淀粉水平为35% )、高糖处理组 (HC,淀粉水平为45% )和高糖饲料中添加甘露寡糖处理组 (HM,淀粉水平为45%,甘露寡糖添加量为0.5% ),每组3缸,每缸35尾,投喂10周后,测定其生长、肌肉营养成分和质构特性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HC组尼罗罗非鱼肝体比、肌肉内聚性、肌纤维数量、肌苷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占比、甘油三酯含量以及可促进肌肉生长的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CAST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肌肉硬度、胶着性、咀嚼性、肌纤维直径、蒸煮损失、必需氨基酸占比、在肌纤维的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的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以及脂肪酸、甘油二酯和磷脂酰肌醇含量显著降低。与HC组相比,HM组尼罗罗非鱼的肌肉弹性、必需氨基酸占比、脂肪酸和甘油二酯含量以及CAST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肌肉粘力、肌纤维数量、肌苷酸含量、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胆碱含量以及MyoG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HM组尼罗罗非鱼增重率和肌肉内聚性、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肝体比、肌肉硬度、咀嚼性以及磷脂含量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甘露寡糖可以通过提高高糖饲喂下尼罗罗非鱼的产肉率、肌肉保水性、肌肉口感和氨基酸营养价值来提升其品质,但是其对于肌肉中磷脂的影响不容忽视。本研究综合评价了甘露寡糖对尼罗罗非鱼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以期拓宽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范围。

    • 新型抗菌物质凹凸棒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3, 47(7):079611-1-079611-15. DOI: 10.11964/jfc.20220513506

      摘要 (243) HTML (113) PDF 4.40 M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新型抗菌物质凹凸棒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消化能力、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 (0.17±0.01) g的幼虾,分别投喂质量分数为0% (对照)、0.1% (S1)、0.2% (S2)、0.4% (S3)和0.8% (S4)的凹凸棒土饲料,以及含有质量分数为0.2%恩诺沙星抗生素对比组饲料(E),养殖8周。结果显示,凹凸棒土处理组对虾增重率均未见显著提升,但S1、S2组对虾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E组没有显著差异。相比于对照组,凹凸棒土添加组提高了幼虾肠道淀粉酶活性,以及肝胰腺中脂肪酶活性。S2组对虾血清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E组。S3和S4组对虾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分析显示,S2组肠道微生物丰富度Chao1指数有所下降,但是覆盖度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S2组部分属的丰度调节作用与恩诺沙星类似。根据代谢通路差异分析与种间关系作图,与E组相比,凹凸棒土能够上调牛磺酸、谷胱甘肽、半乳糖和脂肪酸代谢的4条通路,并增加肠道微生物种间合作能力。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0.1%~0.2%的凹凸棒土能够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消化能力和肝胰腺抗氧化能力,并在调节对虾肠道部分菌群丰度方面起到类似于恩诺沙星的作用,能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相应功能。

    • >综述
    • 回声探测浮标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应用

      2023, 47(7):079702-1-079702-16. DOI: 10.11964/jfc.20220413423

      摘要 (261) HTML (100) PDF 1.80 M (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声探测浮标能够远程为金枪鱼围网渔业持续地提供漂流人工集鱼装置(DFADs)的精确地理定位以及金枪鱼集群生物量的估计,有效减少围网船队搜索鱼群所产生的“碳足迹”和船队运营成本,从而提高船队的成功捕获率。除了在商业中的应用外,回声探测浮标有潜力作为观察远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平台,为科学研究提供描述远洋鱼类活动模式的数据来源。本文介绍了DFADs的定义、类型和结构、生态影响及相关管理措施,以及回声探测浮标的发展沿革、种类和数据结构,并重点从金枪鱼随附鱼群生物量评估、鱼群随附行为和DFADs生态影响评估方面回顾了回声探测浮标在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应用。本文展望了回声探测浮标今后在技术上支持降低非目标物种和目标物种幼鱼死亡率的发展趋势,并从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讨论了利用浮标观测数据结合渔业数据进行资源评估,以及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巨大潜力。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