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7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3, 47(6):0-0.

      摘要 (129) HTML (0) PDF 222.72 K (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云斑尖塘鳢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2023, 47(6):069601-069601. DOI: 10.11964/jfc.20220313379

      摘要 (311) HTML (0) PDF 1.75 M (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斑尖塘鳢原产于东南亚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进我国,并实现人工繁育和养殖,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名特优水产鱼类品种。随着养殖规模快速扩大,原有引进品种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云斑尖塘鳢种质资源研究,培育出能够适应人工配合饲料、生长速率快、抗寒、抗病能力强的适宜本土养殖新品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半个世纪以来云斑尖塘鳢相关的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云斑尖塘鳢生殖和生长发育等生物学特征及研究进展,探讨了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环境条件对云斑尖塘鳢的影响;然后进一步总结和探讨了云斑尖塘鳢人工养殖领域的进展和面临的饲料、种质资源开发、病害防治等问题;同时也探讨了云斑尖塘鳢未来发展方向。

    • >研究论文
    • 水产群体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分析软件包的开发

      2023, 47(6):069602-069602. DOI: 10.11964/jfc.20230213920

      摘要 (655) HTML (0) PDF 3.29 M (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帮助水生动物学研究者解决群体遗传学基础分析的困难,本实验在调研现有的水生动物重测序数据分析研究和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水生动物群体遗传学的常用方法和通用分析软件,构建可于本地运行的、能够完成大部分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基础计算的软件包。软件包首先将质控过滤后的重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利用比对结果检测基因组的遗传变异,对群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群体结构分析、主成分分析、遗传多样性重要量化指标的计算和选择性消除分析等,并通过R或Python语言工具包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根据该软件包对来自3个群体、共约30尾大黄鱼个体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的结果,完成了软件包携带的测序数据比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鉴定、系统进化树构建、群体结构预测、连锁不平衡检测和多样性指标等计算功能,并且较好地图形可视化了分析结果。该群体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的简易软件包可用于野生和自然群体的群体遗传学分析的大部分基础统计、计算和绘图,适合包括水生生物学在内的相关领域的生物学研究者进行群体基因组学研究。本研究为水生动物重测序数据分析提供便利,节约科研时间,减少人力物力成本。相关源码和使用说明文档已公开上传至GitHub: https://github.com/xqteng/Re-seq_analysis。

    • 以灰色系统理论 (GM) 模型为基础构建印度洋捕捞渔获量预测模型

      2023, 47(6):069303-069303. DOI: 10.11964/jfc.20210312700

      摘要 (640) HTML (0) PDF 2.16 M (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建立捕捞渔获量预测模型,实验利用2000—2016年印度洋渔获量数据,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影响其总渔获量的主要渔获类别,建立多种GM模型 (Grey model)并进行比较,同时利用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到的最优GM模型用来预测2019—2025年印度洋总捕捞渔获量。结果显示,影响印度洋总渔获量的主要类别有底层鱼类、甲壳类、中上层鱼类、其他海洋鱼类和头足类,其灰色关联度均在0.70以上,经过筛选得到的最优预测模型为GM (1, 5)和GM (1, 6),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83%和1.90%,灰色关联度均在0.9以上。2017年和2018年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78%和3.42%。2019—2020、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预测值分别为1 186万~1 290万t、1 227万~1 324万t,其主要渔获量增加可能来自中上层鱼类、头足类以及底层鱼类等。研究表明,2021—2025年印度洋总渔获量的增长幅度有限,总增长量在80万t以内,基本处于充分开发阶段,建议未来应严格控制渔业发展规模,确保印度洋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 低盐驯化对低盐胁迫下大黄鱼转录组的影响

      2023, 47(6):069104-069104. DOI: 10.11964/jfc.20220313373

      摘要 (276) HTML (0) PDF 2.26 M (5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低盐驯化对低盐胁迫下大黄鱼氧化损伤和转录组的影响,本实验将体重为(52.46±1.47) g的大黄鱼暴露在盐度为25或20的水体中7 d,再暴露在盐度为10的水体中24 h。结果显示,低盐胁迫显著增加了活性氧(ROS)和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尽管低盐驯化对ROS和LPO不产生影响,但低盐驯化显著降低了低盐胁迫下大黄鱼ROS和LPO含量,表明低盐驯化缓解了低盐胁迫对大黄鱼的氧化损伤。从低盐驯化vs.对照组、低盐胁迫vs.对照组和低盐驯化+低盐胁迫vs.低盐胁迫实验中,分别筛选到356、478和484个差异基因。GO和KEGG分析发现,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GnRH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凋亡、Toll样受体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等,表明低盐驯化可以通过调节离子和物质运输、脂类代谢、细胞凋亡和非特异性免疫等来提高大黄鱼的低盐胁迫耐受性。研究表明,低盐驯化可以通过调节离子和物质运输、脂类代谢、细胞凋亡和非特异性免疫等来提高大黄鱼的低盐胁迫耐受性。研究结果揭示了低盐驯化改善大黄鱼低盐胁迫耐受性的分子机制,可为今后工厂化和内陆采用淡水或半咸水养殖大黄鱼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方法制备的肌醇对建鲤幼鱼生长性能、生理和肠道炎症应答的影响

      2023, 47(6):069605-069605. DOI: 10.11964/jfc.20220513501

      摘要 (538) HTML (0) PDF 2.62 M (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方法制备的肌醇及其添加量对建鲤生长性能、生理生化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以蛋白含量34.64%和脂肪含量7.86%制备基础日粮 (C),通过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400 mg/kg酶促法肌醇 (C+400E-MI)和400 mg/kg化工法肌醇 (C+400C-MI)配制3种实验日粮,选取当年繁育的健康的建鲤幼鱼 [(1.5±0.01) g]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养殖结束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制备方法的肌醇均具有提高建鲤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的作用;能降低血浆中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有效保护肝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添加400 mg/kg酶促法肌醇可以显著提高建鲤幼鱼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活性,增加谷胱甘肽 (GSH)的含量。添加400 mg/kg化工法肌醇能够显著提高建鲤幼鱼肝脏GPX的活性,但同时也显著提高了丙二醛 (MDA)的含量。进一步对基因表达的分析发现,2种肌醇的添加均显著降低了建鲤幼鱼肠道中促炎因子IL-6、TNF-αIL-12在mRNA水平的表达,同时,添加400 mg/kg酶促法肌醇还显著降低了肠道中抗炎因子TGF-β1和IL-10在mRNA水平的表达。总体而言,饲料中添加400 mg/kg 化工法和酶促法制备获得的肌醇均可以提高建鲤幼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抑制了肠道炎症反应,而酶促法肌醇对建鲤幼鱼的生长促进和抗氧化能力增强效果更优,因此,酶促法肌醇是一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水产动物营养添加剂。本实验可为不同方法制备的肌醇作为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凡纳滨对虾全基因组SSR标记开发及不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023, 47(6):069606-069606. DOI: 10.11964/jfc.20210612901

      摘要 (443) HTML (0) PDF 1.94 M (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SSR标记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为凡纳滨对虾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提供基础信息。实验利用MISA软件对凡纳滨对虾全基因组SSR位点进行搜索,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获得多态性高的SSR标记,基于POPGENE 1.32、PIC-CALC和Mega 6.0软件分析6个不同来源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特征。在凡纳滨对虾全基因组数据中共鉴定出10 453 975个微卫星,约占基因组序列总长度的18.56%,其中,二碱基微卫星最丰富,占总数的82.15%。利用具有多态性的14个SSR标记分析3个国内群体[桂海1号 (CG)、海兴农2号 (CH)和山东养殖群体 (CT)],及3个国外群体[厄瓜多尔1号 (FO)、厄瓜多尔2号 (FT)和墨西哥群体 (FM)]的遗传特征。结果显示,14个SSR标记在6个群体中共检测到208个等位基因变异,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的范围分别为6~25、0.112~0.994、0.234~0.925和0.226~0.918;遗传多样性丰富程度为CH>FO>FM>CT>FT>CG。桂海1号与山东养殖群体、3个国外群体间属于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群体桂海1号和海兴农2号聚为一大类,山东养殖群体与国外群体厄瓜多尔1号、厄瓜多尔2号和墨西哥群体聚为一大类。研究表明,筛选的14个SSR标记可用于凡纳滨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评估;3个国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且与国内群体桂海1号和海兴农2号的亲缘关系较远。本研究对凡纳滨对虾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新品种选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不同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2023, 47(6):069107-069107. DOI: 10.11964/jfc.20210512821

      摘要 (252) HTML (0) PDF 2.53 M (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不同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环境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为改进不同地区稻虾综合养殖策略提供依据,采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武汉、永州和韶关地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水体、底泥及虾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并对水体、肠道菌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底泥及克氏原螯虾肠道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均大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武汉地区的稻虾综合种养系统的水体及底泥的细菌群落结构与永州地区和韶关地区均相似,其中水体的优势菌门均为放线菌门、蓝细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底泥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武汉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优势菌属为柠檬酸杆菌属 (Citrobacter,10.85%)、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9.88%)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8.43%)等。永州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ZOR0006 (9.78%)、拟杆菌属 (Bacteroides,5.41%)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3.98%)。韶关地区的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优势菌属为柠檬酸杆菌属 (Citrobacter,9.31%)、拟杆菌属 (4.29%)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 (4.58%)等。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总悬浮颗粒 (TSS)和总磷 (TP)对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磷酸盐 (PO3-4-P)和化学需氧量 (CODcr)对肠道微生物结构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地区水体、底泥及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水体与底泥的微生物结构更相似。武汉地区稻虾综合种养系统中水体的微生物多样性最高,对于稳定养殖系统有利。不同地区养殖系统微生物的优势菌门种类没有变化,但是会改变优势菌门和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养殖环境中的营养盐含量会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 光因子对方斑东风螺胚胎和幼虫发育的影响

      2023, 47(6):069608-069608. DOI: 10.11964/jfc.20210512864

      摘要 (157) HTML (0) PDF 4.95 M (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光因子对方斑东风螺胚胎受精孵化过程的影响,实验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法研究了光照强度、光质和光周期等不同光条件对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过程中受精率(FR)、孵化率(HR)和变态率(MR)的影响,通过回归模型,优化光条件,找到利于胚胎发育的最佳光质、光强和光周期。结果显示,不同光质条件下,光照强度和光周期一次效应、交互效应和二次效应均呈显著水平,三者存在互作效应。在绿光条件下,光照强度为13.70 μmol/(m2·s),光照时间为15.54 h时,其FR、HR和MR达到最优值,其值分别为91.36 %、88.64 %和92.02 %,优化后绿光促进东风螺胚胎发育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红光和白光。在蓝光条件下,其光照强度和光周期任意组合水平下FR、HR和MR与其他光质比较均较低,且随着光照强度增加和光照时间延长,三项指标值下降越明显,因而表明蓝光对胚胎发育起到抑制作用。实验表明,合适的光照强度和光周期能与光质协同作用,可以提高方斑东风螺育苗效率和苗种品质。

    • 中国近海日本鳗鲡玻璃鳗体组织营养成分及氨基酸、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2023, 47(6):069609-069609. DOI: 10.11964/jfc.20210212645

      摘要 (677) HTML (0) PDF 1.91 M (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日本鳗鲡玻璃鳗的早期营养需求,分别对中国近海6个不同地点玻璃鳗体组织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玻璃鳗体组织中水分含量为78.62%±2.03%,干重基础下粗蛋白质含量为69.08%±0.64%、粗脂肪含量为11.96%±1.33%、粗灰分含量为11.45%±1.30%。在台州、舟山、南通和东台4个采样点的样品中,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而粗蛋白含量以舟山点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并且舟山点样品肠道内发现可见内容物。玻璃鳗样品中氨基酸含量以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最高,半胱氨酸最低;除舟山点外,各采样点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同洄游地点玻璃鳗组织中脂肪酸含量均以C16:0、C18:1n9、C20:5n3(EPA)、C22:5n3、C22:6n3(DHA)为主要成分,其中EPA和DHA共占脂肪酸总量的31.59%±1.00%,不同洄游地点样品必需脂肪酸含量差异明显。研究表明,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对于玻璃鳗的正常生长存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比不同地点营养物质组成及稚鱼饵料理论需求量分析,推测舟山点海洋环境中包含更适合玻璃鳗稚鱼摄食的食物,需进一步研究分析,为日本鳗鲡开口饵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 蚕豆水提取物及维生素C和E对草鱼肌肉质构、营养成分以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2023, 47(6):069610-069610. DOI: 10.11964/jfc.20220713599

      摘要 (366) HTML (0) PDF 3.23 M (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高浓度蚕豆水提取物、维生素C和E (VC/VE)提升草鱼肌肉品质(质构特性等)的效果,实验以普通配合饲料为对照,30%蚕豆水提取物、30%蚕豆水提取物+VC/VE (400 mg/kg VC + 200 mg/kg VE)、蚕豆配合饲料为处理组,分别饲喂 (250±20) g草鱼120 d。在40、80和120 d 3个时间点测定草鱼的肌肉和肠道中活性氧 (ROS)含量及ROS消除和生成相关酶活性、肌肉细胞中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的变化。在120 d时分析草鱼的生长特性和肌肉及肠道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与蚕豆组相比,30%蚕豆水提取物和30%蚕豆水提取物+VC/VE两组草鱼的生长增加、饲料系数和腹腔脂肪水平显著下降,但蚕豆水提取物+VC/VE组草鱼肌肉质构特性高于30%蚕豆水提取物组。30%蚕豆水提取物和30%蚕豆水提取物+VC/VE两组草鱼肌肉和肠道的活性氧含量较蚕豆组显著下降、活性氧生成相关酶活性下降、消除相关酶活性上升。显微结构观察显示,30%蚕豆水提取物组和蚕豆水提取物+VC/VE组的草鱼肌纤维密度增高、直径降低,肠道损伤程度较蚕豆组明显下降。研究表明,在饲料中同时添加一定量的蚕豆水提取物和VC/VE可有效提升草鱼肌肉质构,在淡水鱼品质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前景。

    • 大菱鲆饲料转化率相关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2023, 47(6):069611-069611. DOI: 10.11964/jfc.20220713615

      摘要 (260) HTML (0) PDF 4.73 M (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饲料转化率(FCR)是大菱鲆重要的经济性状,通过选择育种提高饲料转化率,能够有效地降低大菱鲆的养殖成本,进而推动产业的发展。微卫星标记是鱼类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中常用的分子标记,为了筛选出与大菱鲆饲料转化率相关的微卫星标记,提高育种效率,实验以300尾大菱鲆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特制的网箱养殖系统,测定个体饲料转化率,分别选取饲料转化率最高和最低的30个样本作为高饲料转化率组(H组)和低饲料转化率组(L组)。利用40对大菱鲆微卫星引物,对H组和L组的DNA混池进行PCR扩增,统计两组个体PCR产物的基因型,筛选两池之间出现差异等位基因片段的位点,通过进一步的群体验证和家系验证,分析微卫星位点与大菱鲆饲料转化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微卫星位点YSKr148在238 bp的等位基因片段与大菱鲆饲料转化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359,家系验证中该位点的阳性组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阴性组。研究表明,大菱鲆微卫星位点YSKr148与饲料转化率性状显著相关,可以用于该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本研究首次获得了与大菱鲆饲料转化率性状显著相关的分子标记,为研究该性状的遗传基础以及相关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为该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基础。

    • 饲料中茶多酚的添加量对团头鲂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23, 47(6):069612-069612. DOI: 10.11964/jfc.20221013765

      摘要 (251) HTML (0) PDF 5.76 M (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茶多酚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240尾初始体重为 (3.5±1.0) 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实验配制了茶多酚添加量分别为0 (对照组)、100、300和500 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团头鲂幼鱼8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肠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摄食300 mg/kg茶多酚组的增重率(WGR)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提高,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低添加量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500 mg/kg茶多酚显著降低了鱼体肌肉粗脂肪含量。茶多酚的添加显著降低了血浆葡萄糖(GLU)含量,且300和500 mg/kg茶多酚添加组团头鲂肝肠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无添加组。100和300 mg/kg茶多酚添加组鱼体肝肠组织中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300 mg/kg茶多酚添加组鱼体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养殖实验结束后,通过腹腔注射浓度为50%的四氯化碳(CCl4)溶液诱导急性肝应激损伤,发现注射后24 h,300和500 mg/kg茶多酚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100 mg/kg茶多酚组,且100 mg/kg茶多酚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注射浓度为50%的CCl4溶液24 h后鱼体肝脏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茶多酚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急性肝损伤后团头鲂肝脏MDA含量,500 mg/kg茶多酚添加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且300 mg/kg茶多酚添加组肝脏G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团头鲂幼鱼饲料中添加300 mg/kg茶多酚能有效促进团头鲂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提高肝肠抗氧化能力;茶多酚添加量为500 mg/kg具有保护团头鲂抵抗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茶多酚在团头鲂饲料中的研究提供依据,为其更好地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文蛤浮游期发病幼虫细菌群落分析和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2023, 47(6):069413-069413. DOI: 10.11964/jfc.20221013762

      摘要 (556) HTML (0) PDF 2.57 M (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文蛤育苗过程中幼虫病害及其主要致病菌,实验通过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病原菌分离纯化、人工感染和药敏实验等方法对育苗场发病的浮游期文蛤壳顶幼虫样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发病的文蛤壳顶幼虫细菌群落多样性低,地中海弧菌占比高达75%以上,推断其可能为引发此次幼虫发病的主要致病菌。从发病幼虫的匀浆组织中分离获得该优势菌株,测序及系统发育鉴定为地中海弧菌。人工感染实验确定了其致病性,菌株US2-01在1.0×106 CFU/mL 的菌液浓度下浸泡感染文蛤浮游幼虫,96 h累计死亡率为84%。药敏实验表明,地中海弧菌菌株US2-01在12种抗生素的测试中对常用的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等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对四环素和多西环素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其余7种抗生素呈现高度敏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地中海弧菌为文蛤浮游期幼虫致病的一种潜在病原,研究结果可为文蛤幼虫疾病研究及贝类苗种培育过程中的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超声时间对鲢鱼糜凝胶特性和蛋白结构的影响及相关性

      2023, 47(6):069814-069814. DOI: 10.11964/jfc.20210412785

      摘要 (207) HTML (0) PDF 2.73 M (4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超声预处理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阐明凝胶特性变化与蛋白二级结构之间的相关性规律,本实验对鲢鱼糜进行超声预处理,探究超声过程中 (0~50 min)凝胶强度、色泽、水分分布、微观结构、蛋白分子量以及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超声波处理10 min,鱼糜凝胶强度显著提高,束缚水的能力增强,凝胶网络结构更为致密;但随超声时间的增加,凝胶劣化,不易流动水转变为自由水。凝胶电泳及红外光谱结果显示,随着超声时间增加,鱼糜中蛋白未发生降解或聚集;二级结构中α-螺旋相对含量降低,β-折叠、无规则卷曲和β-转角相对含量增加。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可知,超声预处理促进蛋白质结构展开,更利于鱼糜在加工过程中形成均匀的网络结构,提高凝胶强度以及保水能力。研究表明,适量超声预处理可以通过改变鱼糜蛋白结构,改善鱼糜凝胶特性。本研究可为超声波技术在鱼糜制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蟹笼渔具逃逸口位置对三疣梭子蟹逃逸行为的影响

      2023, 47(6):069715-069715. DOI: 10.11964/jfc.20210612891

      摘要 (573) HTML (0) PDF 2.23 M (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检验蟹笼渔具逃逸口对三疣梭子蟹逃逸行为的影响,实验使用红外水下摄像装备观察了三疣梭子蟹对3种不同配置逃逸口 (位于侧网底部、开口高度3.2 cm和4.0 cm以及位于侧网顶部、开口高度4.0 cm)的反应行为。水下观察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在笼底的探索行为使其能轻易发现和接近底部逃逸口,而垂直搜索行为能使其发现和接近顶部逃逸口,虽然发现并接近顶部逃逸口所需的时间显著大于底部逃逸口,但平均次数无显著性差异;87%接近逃逸口的个体企图穿越逃逸口,且逃逸口位置对此无显著影响;所有个体均采用侧身姿态穿越逃逸口,甲高是决定个体成功逃逸的关键因素;穿越顶部逃逸口的三疣梭子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整姿态和位置以更好地匹配逃逸口,但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模型) 拟合结果显示,逃逸口位置对个体逃逸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表明三疣梭子蟹具有较高的个体姿态操纵能力,而笼内个体数量对逃逸成功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结合水下观察,研究认为个体在探索行为的活跃程度和浸泡时间会影响逃逸口的性能;考虑到东海近海蟹笼的结构和渔业现状,研究认为在蟹笼侧网靠近底部安装一个逃逸口是目前可行的技术措施。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