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7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3, 47(12):0-0.

      摘要 (220) HTML (0) PDF 224.07 K (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鲤irisin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2023, 47(12):129101-129101. DOI: 10.11964/jfc.20220713612

      摘要 (359) HTML (0) PDF 4.85 M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鱼类糖代谢与鸢尾素(irisin)之间的关系,亟需制备irisin抗体并检测其应用可靠性。本实验通过构建Rosetta-irisin表达载体,经蛋白纯化、透析、超滤后免疫小鼠,获得相应多克隆抗体并检测其特异性和抗体效价。建立irisin检测方法,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RNAi实验后鲤血清irisinA和irisinB的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检测鲤脑、肠道、心脏、肝胰脏irisin的表达及OGTT后,检测上述组织irisin含量变化。检测鲤肌细胞分化前后FNDC5 mRNA表达差异及irisin含量变化。结果显示,Rosetta-irisin表达载体在IPTG诱导4 h对鲤irisinA/B蛋白表达较BL21-irisin表达载体提高2.3/1.6倍;irisinA和irisinB抗体效价分别为9.0×104和2.7×105,不存在交叉反应,可分别对鲤血清irisinA和irisinB进行测定;OGTT后,irisinA和irisinB呈现出不同的合成变化;RNAi后,irisin含量显著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risin在脑中表达最高,肝胰脏次之,心脏、肠道中相对较少;OGTT后,脑、肠道、心脏和肝胰脏中irisinA和irisinB荧光强度显著增加。荧光定量表达分析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鲤肌细胞分化后,FNDC5和irisin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本实验制备了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鲤irisinA和irisinB抗体,并检测其应用可靠性。该抗体的获得为系统研究irisin对鲤糖代谢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同时,鲤irisin检测方法可普遍用于其他鱼类irisin蛋白质水平的定量研究。

    • 青海湖裸鲤盐碱耐受过程中的渗透、免疫、代谢相关基因筛选和分析

      2023, 47(12):129102-129102. DOI: 10.11964/jfc.20210512825

      摘要 (256) HTML (0) PDF 1.94 M (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青海湖裸鲤在盐碱耐受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对青海湖河口水域以及入湖淡水河——泉吉河中的青海湖裸鲤的鳃、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青海湖裸鲤耐盐碱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免疫、代谢、渗透相关基因。结果显示,使用Trinity对所有样本质控数据 (clean data)进行从头组装后共得到541 429个非冗余的序列(unigene),N50平均长度达612 bp。经差异表达分析发现,共有832个基因在2个区域中的青海湖裸鲤鳃、肾脏中共表达。经GO功能注释分析,注释到结合(binding)、细胞过程 (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单一生物过程(single-organism process)的DEGs占比较多。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与免疫、代谢、渗透相关的通路得到了富集。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实验初步筛选到了青海湖裸鲤渗透相关基因,主要包括钠/钾转运ATP酶(sodium/potassium-transporting, ATPase)、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溶质载体家族(solute carrier family)等;免疫相关基因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补体(complement)、整合素 (integrin)等;代谢相关基因主要有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 oxide synthase)、1, 25-二羟基维生素 D(3) 24-羟化酶 (1, 25-dihydroxyvitamin D(3) 24-hydroxylase)、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等。本实验为青海湖裸鲤的组学研究提供了相关数据,同时也为青海湖裸鲤在盐碱耐受方面的适应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 水苏糖对仿刺参幼参生长、消化生理与糖代谢的影响

      2023, 47(12):129603-129603. DOI: 10.11964/jfc.20210712960

      摘要 (228) HTML (0) PDF 2.04 M (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水苏糖对刺参生长、消化生理与糖代谢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 (11.46±0.03) g的刺参幼参为实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包膜水苏糖,配成水苏糖含量分别为0 (D1,对照组)、0.04%(D2)、0.11%(D3)、0.15%(D4)、0.21%(D5)和0.27%(D6)的6组实验饲料,在循环水养殖桶中进行为期67 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①随着饲料中水苏糖含量的增加,刺参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先上升后下降,D2~D5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体壁基本营养成分不受水苏糖添加量的影响;②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D3、D4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D3组达最低值,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D3、D4组肠道皱襞高度显著大于对照组,D6组出现炎症细胞浸润;③葡萄糖激酶活性先上升后平稳,D5、D6组显著高于其他组,果糖磷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分别在D4、D3组达最大值;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活性呈上升趋势,D6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研究表明,水苏糖提高了刺参糖代谢效率,改善了机体消化生理和抗氧化能力,从而促进了刺参的生长;以增重率为评价标准,刺参幼参饲料中水苏糖的最适添加量为0.129%。水苏糖作为功能性低聚糖,在刺参消化、代谢与抗氧化方面起重要作用。面起重要作用。

    • 不同盐度低渗胁迫处理对龙须菜切段再生能力及光合生理的影响

      2023, 47(12):129604-129604. DOI: 10.11964/jfc.20211013121

      摘要 (254) HTML (0) PDF 2.00 M (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龙须菜对低渗胁迫的生理性适应,分析了龙须菜主枝切段在不同盐度低渗培养液(盐度19.500、13.000、6.500、0.000)下耐受不同胁迫时间(1、3、6、12和20 h)后,继续恢复正常盐度 (盐度 26.000)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发生、光合生理指标和细胞器亚显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短于12 h的低渗 (盐度 0~19.500)胁迫可以促进龙须菜切段的出芽,其总出芽数均高于对照组 (盐度 26.000)。3 h的淡水胁迫后恢复至正常盐度培养,藻段再生过程的出芽数目较多,鲜重增加最多,表现出了明显的生长优势。龙须菜藻段经淡水胁迫3 h后恢复至正常盐度培养28 d,藻段的相对生长率(RGR)为0.91 %/d,较对照组RGR提高了61.27%。1和3 h淡水胁迫对龙须菜藻段的光合生理指标无明显的负面效应,且恢复至正常盐度培养后藻段的光合生理活性增强,提示低渗胁迫可能增强了藻段的细胞代谢活力。透射电镜观察表明,经淡水胁迫3 h后,表皮细胞内的红藻淀粉颗粒、质体小球及脂质体等为藻体生长发育提供能量的物质和质体再生所需中性脂原料明显增加,适应于藻段再生过程的新生芽形成。相反,长时间的淡水胁迫对色素体和类囊体等亚细胞器结构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研究表明,龙须菜主枝切段经淡水3 h的浸泡有助于其再生过程的出芽,这将为龙须菜无性系苗种快速扩繁提供技术参考。本研究可为建立龙须菜无性系苗种快速扩繁技术提供参考数据。

    • 紫海胆不同家系早期发育、变态、生长和肠道微生物的比较

      2023, 47(12):129605-129605. DOI: 10.11964/jfc.20220713620

      摘要 (236) HTML (0) PDF 2.49 M (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紫海胆不同家系间幼体生长发育的差异,实验构建了9个紫海胆全同胞家系,比较了其受精率、孵化率、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开口率、幼胆生长、性腺发育和消化道微生物组成。方差分析表明,各个家系的受精率均在95%以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其他指标在不同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孵化率、早期幼体存活率、晚期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和开口率最高的家系分别为3号 (58%)、1号 (83%)、4号 (90%)、2号 (75%)和9号 (100%),最低的家系分别为6号 (0%)、3号 (42%)、2号(76%)、9号 (6%)和5号 (24.5%)。幼胆生长速率最快是3号家系为146%;最慢的是5号家系为76%。3号家系在实验结束时性腺发育明显;而其他家系性腺未见发育。3号家系的消化道微生物中拟杆菌门丰度较高,变形菌门丰度低;生长速率较慢的5号家系则与之相反。研究结果表明,紫海胆不同家系间的生产性状存在差异,具有选育改良的潜力,实验为紫海胆良种培育积累了相关数据。

    • 半咸水和淡水养殖模式下刀鲚肌肉的营养成分

      2023, 47(12):129606-129606. DOI: 10.11964/jfc.20211013108

      摘要 (213) HTML (0) PDF 1.23 M (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半咸水和淡水养殖模式对刀鲚营养积累的影响,采用生化实验的方法分析并比较了半咸水 (盐度10~15)和淡水 (盐度0.4~1.0)池塘生态养殖模式下刀鲚肌肉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半咸水组刀鲚肌肉的粗脂肪含量 (7.27 %)显著高于淡水组 (4.30 %);半咸水组的刀鲚肌肉的水分含量和灰分含量 (72.54 %和1.32 %)均显著低于淡水组 (76.85%和2.06%),二者的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除了色氨酸和胱氨酸在两种模式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16种氨基酸在半咸水组中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淡水组。半咸水组的刀鲚肌肉的TAA、EAA、HEAA、NEAA和DAA均低于淡水组,而EAA/TAA和EAA/NEAA在两种模式之间无显著变化,半咸水组的鲜味氨基酸和氨基酸总量比率 (DAA/TAA) (40.32)显著低于淡水组 (40.68)。半咸水组的刀鲚必需氨基酸指数 (EAAI) (58.59)低于淡水组 (72.04),而F值 (2.44)高于淡水组 (2.35)。在检出的28种脂肪酸中,有11种脂肪酸的含量在两种模式之间有显著差异。在主要的脂肪酸中,半咸水组刀鲚的C16:0、C18:0、C18:1n9c、C22:5n3 (DPA)和C22:6n3 (DHA)的含量显著高于淡水组,而C18:2n6c和C18:3n3的含量显著低于淡水组。半咸水组的SFA、MUFA和EPA+DHA含量均显著高于淡水组,∑n3PUFA/∑n6PUFA (3.93)显著高于淡水组 (2.10)。研究表明,淡水养殖模式刀鲚肌肉蛋白质更有营养价值、味道更为鲜美,但半咸水养殖模式有利于刀鲚体内脂肪的积累以及MUFA (特别是C18:1n9c)的蓄积,半咸水环境的渗透压可能处于刀鲚体内的等渗点附近,这更有利于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和鱼体的生长。建议刀鲚养成阶段采用半咸水,销售前强化养殖阶段采用淡水。本实验为探究不同盐度养殖模式下刀鲚体内营养储存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 饲料磷水平对吉富罗非鱼营养代谢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2023, 47(12):129607-129607. DOI: 10.11964/jfc.20220313412

      摘要 (213) HTML (0) PDF 4.52 M (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饲料不同磷水平对吉富罗非鱼营养代谢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实验以磷酸二氢钙作为磷源,配制成总磷含量为0.26%(低磷组)、0.81%(适磷组)和1.51%(高磷组)的3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为一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用3种饲料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8.42±0.09) g的吉富罗非鱼8周。结果显示,适磷组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低磷组和高磷组,饲料系数在适磷组最低。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随饲料磷水平的升高呈逐渐下降趋势。随着饲料磷水平的增加,吉富罗非鱼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磷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降低。对筛选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注释和富集分析发现,饲料磷缺乏时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的代谢通路为氰胺酸代谢、葡萄糖酸酯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的代谢通路为脂肪酸合成;当饲料磷过量时下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代谢通路为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苯丙酸的生物合成,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代谢通路为氨基糖和核苷酸糖的代谢。Ace、Chao1和Shannon指数表明,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随着饲料磷水平的升高呈现升高趋势。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吉富罗非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门。罗姆布茨菌属、鲸杆菌属等有益菌属的丰度在适磷组最高,分枝杆菌属和拟杆菌属的丰度随饲料磷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表明,饲料中适量的磷能提高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磷缺乏和过量会抑制吉富罗非鱼的氨基酸代谢,磷缺乏会加快脂肪酸合成进程;饲料中适量磷可以提高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有利于肠道健康。

    • 饲料脂肪酸碳链长度对团头鲂生长、肌纤维发育及肉质的影响

      2023, 47(12):129608-129608. DOI: 10.11964/jfc.20220313363

      摘要 (181) HTML (0) PDF 3.64 M (4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饲料脂肪不仅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与健康状况,还会通过调控肌纤维特性影响肉质。为探究不同碳链长度脂肪酸对团头鲂生长、肌纤维发育及肉质的影响,实验选取108尾初始平均体重为(77.89±0.81) g的健康团头鲂,随机分为4组,每组3重复,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对照组)以及替代1.5%豆油的丁酸(BA)、辛酸(OA)、棕榈酸(PA)组饲料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不同碳链长度脂肪酸对团头鲂生长无显著影响,然而可显著提升肌肉黏附性,增加肌纤维数量、较小直径(<20 μm)肌纤维比例及肌节长度。在基因表达方面,OA显著增加了肌源性因子myf5基因mRNA表达量。BA能在下调抑肌基因mstnb的同时,显著上调ampkα2和sirt1基因的mRNA表达量。Ca2+依赖的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camk表达量也随饲料中脂肪酸碳链长度的增加而显著提升。研究表明,饲料添加不同碳链长度脂肪酸可以通过AMPK和Ca2+依赖的信号通路实现对团头鲂肌纤维发育及肉质的有效提升。本研究为营养素调控团头鲂鱼肉品质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也为鱼类肌肉品质的营养强化提供了全新模式。

    • 维生素E对虎龙杂交斑生长、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3, 47(12):129609-129609. DOI: 10.11964/jfc.20210913080

      摘要 (202) HTML (0) PDF 3.97 M (4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虎龙杂交斑对维生素E(VE)的最适需求量,评估VE对虎龙杂交斑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设计了6组VE 含量分别为4.1、26.3、40.7、57.1、116.8、209.6 mg/kg的等能(340 kcal/100 g干物质)、等蛋白(占饲料干重的51.5%)、等脂(占饲料干重的9%)的实验饲料,每组3个平行。实验鱼初始均重为(14.22±0.01) g,养殖实验期间每日饱食投喂2次(8:00和16:30),周期为8周。生长实验结束后每组随机挑选7尾实验鱼进行72 h铜胁迫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摄食57.1 mg/kg VE饲料实验鱼增重率(WG)显著高于摄食4.1 mg/kg VE饲料实验鱼,各实验组肥满度(CF)、肝体比(HSI)和肠系膜脂肪比(IPF)无显著差异。全鱼和肌肉水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各VE处理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摄食209.6 mg/kg VE饲料实验鱼肝脏VE含量高于摄食4.1 mg/kg VE饲料实验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和免疫球蛋白(IgM) 活性均先升后降, 4.1 mg/kg VE组以上指标均低于57.1 mg/kg VE组。铜胁迫72 h后,40.7、57.1和116.8 mg/kg VE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4.1 mg/kg VE组。40.7 mg/kg VE组头肾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基因 (nrf2)的相对表达量高于4.1、26.3和116.8 mg/kg VE组。以WG和T-AOC为评价指标,基于二次折线模型确定虎龙杂交斑饲料中VE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62.92 mg/kg饲料和86.25 mg/kg饲料。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VE可提高虎龙杂交斑生长性能、抗氧化和免疫能力。

    • 发酵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抗氧化能力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3, 47(12):129610-129610. DOI: 10.11964/jfc.20220413464

      摘要 (234) HTML (0) PDF 1.74 M (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克氏原螯虾配合饲料经发酵处理后的饲喂效果,分别用未发酵和发酵饲料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饲养体重为(4.91±0.18) g的克氏原螯虾幼虾8周,采样分析发酵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肌肉品质、消化力、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发酵饲料水中溶失率显著低于未发酵饲料;②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但对存活率、肝体比、含肉率和体成分无显著影响;③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肌肉硬度、弹性、咀嚼性和胶黏性,降低了黏附性;④发酵饲料显著提高克氏原螯虾肝胰腺及肠道中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血清和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⑤发酵饲料显著提高了肠道绒毛长度和宽度;⑥发酵饲料改善了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结构,显著升高了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同时提高了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表明,饲料经发酵处理后可以有效提高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肌肉品质、消化力和抗氧化能力,改善了肠道组织结构,改变了肠道微生物结构,为克氏原螯虾新型环保饲料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植物乳杆菌 (LP HMX-3)对仿刺参生长、消化、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3, 47(12):129111-129111. DOI: 10.11964/jfc.20210913081

      摘要 (206) HTML (0) PDF 2.60 M (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植物乳杆菌LP HMX-3对仿刺参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免疫能力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 (4.22 ±0.05)g的仿刺参,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和LP HMX-3添加组即105 CFU/g的LL组和107 CFU/g的LM组,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①LP HMX-3显著提高了仿刺参的终体重、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且LL组的生长指标更优;②LL组的肠道淀粉酶和LM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C组,说明LP HMX-3可能提高仿刺参的消化利用率;③LL组和LM组体腔液的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LM组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组,此外,LL组和LM组体腔细胞Aj-p105和Aj-catalase表达量以及LM组的Aj-C3表达量显著高于C组,说明LP HMX-3可增强仿刺参的免疫力;④由16S rDNA V4区测序可知,α多样性指数显示,LP HMX-3显著提高了仿刺参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均匀度,但LL组和LM组差异不大;β多样性分析显示,LL组和LM组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相似,但明显不同于C组;⑤在门水平上,LL组和LM组变形菌门丰度显著低于C组,LL组厚壁菌门丰度以及LL组和LM组拟杆菌门、蓝藻门和Campilobacterota丰度显著高于C组,属水平上,LL组和LM组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和梭菌属的丰度高于C组,说明LP HMX-3显著提高了仿刺参潜在益生菌的丰度。上述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LP HMX-3可以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仿刺参的消化能力、增强免疫力,并能积极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综上,本研究可为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并为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 稀有鮈鲫MHCβ基因克隆及鲁氏耶尔森菌感染后的表达分析

      2023, 47(12):129412-129412. DOI: 10.11964/jfc.20221013728

      摘要 (198) HTML (0) PDF 1.69 M (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稀有鮈鲫MHCβ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表达特点,采用PCR扩增技术获得了稀有鮈鲫MHCβ cDNA序列810 bp,包括开放阅读框 (ORF)759 bp,编码25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分析表明,MHC Ⅱβ氨基酸序列存在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和GXXGXXXGXXXXXXG结构,与其他亲缘鱼类的一致性为51.78%~80.56%,其编码的蛋白质分子包括1个信号肽、1个MHC Ⅱβ (β-1)结构域、1个IGc1 (β-2)结构域和1个跨膜螺旋区域。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结果显示,MHCβ在脾脏表达量最高,头肾、鳃、皮肤表达量较高。人工感染鲁氏耶尔森菌后,6 h时在头肾表达呈显著上调,肝脏中在12 h开始出现极显著上调,皮肤中在24 h和48 h表达极显著,鳃中在6~24 h表达极显著,脾脏中则是在6 h出现极显著下调,于96 h接近对照组表达水平。初步研究表明,MHCβ在鱼类抵御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揭示稀有鮈鲫MHC家族的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

    • 日本鳗鲡TBK1基因的克隆与免疫功能分析

      2023, 47(12):129413-129413. DOI: 10.11964/jfc.20210612931

      摘要 (204) HTML (0) PDF 2.98 M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鱼类TANK结合激酶1 (TBK1)在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的NF-κB、I型IFN及MAPK信号通路中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SMART RACE)从日本鳗鲡中克隆了TBK1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AjTBK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了在体和离体状态下不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MPs)及嗜水气单胞菌对日本鳗鲡AjTBK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通过构建绿色荧光蛋白pEGFP-TBK1和pCMV-TBK1真核表达质粒对AjTBK1亚细胞定位以及AjTBK1过表达对NF-κB、AP-1、IFN-β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的激活作用进行研究。蛋白质序列分析显示,日本鳗鲡AjTBK1编码731个氨基酸,其三维丝带空间结构与人类 TBK1相似,具有保守的激酶结构域 (KD)、泛素样结构域 (ULD)、二聚化支架结构域 (SDD)以及C端结构域 (CTD),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其他鱼类TBK1家族聚为一支。qRT-PCR检测发现AjTBK1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肝脏和肠中高表达。经LPS、poly I:C、嗜水气单胞菌免疫注射后,AjTBK1基因表达水平在日本鳗鲡肝脏中显著提高,而肾脏中的表达量则在LPS和poly I:C刺激后显著降低。离体实验中,经LPS、poly I:C、PGN以及不同浓度嗜水气单胞菌刺激后的日本鳗鲡肝脏细胞AjTBK1基因表达水平均有显著升高。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天然状态下的AjTBK1在HEK293细胞质中分布,经LPS和poly I:C刺激后呈聚集点状分布。此外,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过表达的AjTBK1可显著增强NF-κB、AP-1和IFN-β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以上研究表明,AjTBK1可以通过激活NF-κB、AP-1和I型IFN信号通路,在机体抗细菌和抗病毒先天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 不同侧板结构对八棱柱型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影响

      2023, 47(12):129514-129514. DOI: 10.11964/jfc.20210512862

      摘要 (248) HTML (0) PDF 4.99 M (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侧板结构对八棱柱型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影响,实验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利用大涡模拟 (LES)对4种不同侧板结构的八棱柱型人工鱼礁周围流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并以上升流体积、背涡流体积和向上输运通量等为流场效应指标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水槽实验对数值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水槽实验流速与2种尺寸数值模拟流速的均方根误差最大不超过0.065。0°垂直迎流时,2种来流速度下,A型、C型和D型礁的上升流体积较B型礁最大分别高35.6%、244.1%和80.1%,背涡流体积较B型礁最大分别高193.5%、115.8%和88.8%。C型和D型礁的向上输运通量均大于A型礁,且C型礁最大向上输运通量是D型礁的1.29倍。不同迎流角度下,C型礁和D型礁的上升流体积和背涡流体积在4种角度下差异显著,且迎流面投影面积和上升流体积及背涡流体积之间相关系数较小。研究表明,实验所采用的数值模拟准确可靠;侧板数量增加对于提升八棱柱型人工鱼礁流场效应尤其是上升流效应作用明显;下层侧板固定时,上层为倾斜侧板有利于提升礁体的上升流效应,上层为垂直侧板时有利于提升礁体的背涡流效应;不同的侧板组合会影响礁体对迎流角度的适应性。本研究结果可为鱼礁单体的优化设计以及大尺度海洋数值模型中阻力参数设定提供参考。

    • 水下集鱼灯在近海水体中的光场分布数值模拟

      2023, 47(12):129715-129715. DOI: 10.11964/jfc.20220513484

      摘要 (189) HTML (0) PDF 2.94 M (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水下集鱼灯光场分布计算精度,本实验采用集鱼灯光谱数据、光度分布数据和海水固有光学参数,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构建了新的光场传输数值模拟方法,将光束能量离散成大量光子,通过追踪光子路径计算水下集鱼灯形成的光场强度,并开展水槽实验对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同时,提出了新的集鱼灯光场分布评价指标${I_{{\rm{ds}}}}$和${A_{{\rm{ds}}}}$。利用模型分析了海水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散射作用类型和散射相位函数HG (Henyey Greenstein)中非对称参量$g$的取值对水下光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叶绿素a质量浓度从1 mg/m3增加到5 mg/m3,LED集鱼灯${A_{5{\rm{m}}}}$ 减少了72.73%,MH集鱼灯${A_{5{\rm{m}}}}$减少了72.17%;LED集鱼灯${I_{5{\rm{m}}}}$减少了66.69%,MH集鱼灯${I_{5{\rm{m}}}}$减少了53.29%。②当海水介质引起的散射类型分别为米氏散射和瑞利散射时,MH集鱼灯${I_{5{\rm{m}}}}$分别为1058.48和1020.5 lx, LED集鱼灯${I_{5{\rm{m}}}}$分别为1057.96和992.42 lx。③非对称参量$g$从0.80增加到0.99,MH集鱼灯的${A_{5{\rm{m}}}}$增加了22.05%;LED集鱼灯的${A_{5{\rm{m}}}}$增加了23.10%;MH集鱼灯形成的${I_{5{\rm{m}}}}$增加了16.61%;LED集鱼灯形成的${I_{5{\rm{m}}}}$增加了14.52%。研究表明,近海水体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HG散射函数中非对称参量对集鱼灯光场分布有显著影响,散射类型对集鱼灯光场分布无显著影响。本研究提出的数值模拟方法可准确计算近海水体中集鱼灯光场分布,为渔业监管和集鱼灯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水产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

      2023, 47(12):129116-129116. DOI: 10.11964/jfc.20231014210

      摘要 (229) HTML (0) PDF 1.54 M (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升水产科技期刊影响力,通过文献分析、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期刊基本情况、期刊投审稿情况、期刊编委会情况、编辑能力、期刊编辑出版和传播方式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产科技期刊仅有一半左右被重要数据库收录,影响力指标低于农学类其他科技期刊;年收稿量500篇以下的占80.0%;稿件录用率低于50.0%的期刊占52.0%;高水平论文较少,仅有16.0%的调研对象对稿源质量表示满意;出版周期多以双月刊为主,占80.0%;超过90.0%的期刊都具备采编系统;在对期刊质量提升的贡献评估中,有57.1%的调研对象认为编委会的作用微乎其微或几乎没有影响。研究认为,当前水产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略长,传播和办刊技术手段欠多样化,高质量稿件缺乏,编委会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等因素,制约和影响了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文章建议,期刊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相关部门应制订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体系支持期刊发展,而科技期刊应注重发挥学术导向作用、注重内容质量建设以塑造期刊价值,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专业化办刊模式、加强新技术应用适应媒体融合、加强期刊集群化建设、加大国际化推广力度等措施,不断提升水产科技期刊影响力。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