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47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3, 47(10):0-0.

      摘要 (233) HTML (0) PDF 226.00 K (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饲料中高直链淀粉对大口黑鲈肠道物理屏障和菌群的影响

      2023, 47(10):109601-109601. DOI: 10.11964/jfc.20220813648

      摘要 (664) HTML (0) PDF 2.19 M (6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价淀粉结构对大口黑鲈肠道健康的影响,实验用10%的普通玉米淀粉 (直/支链比例为3:7,CS)和高直链玉米淀粉 (直/支链比例为7∶3,HACS)分别配制成CS和HACS两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循环系统中饲养初始体重为 (8.53±0.06) g的大口黑鲈8周。结果显示,HACS组大口黑鲈特定生长率 (SGR)和蛋白质效率 (PER) 显著高于CS组。与CS组相比, HACS组肠道过氧化氢酶 (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SOD)的活性显著升高,且抗氧化基因nrf2、cat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同时,HACS组促炎细胞因子 (tnf-α、il-8)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而抗炎细胞因子 (tgf-β)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此外,HACS组在门水平中显著提高放线菌门的丰度,在属水平中显著提高有益菌乳酸菌属的丰度,降低部分潜在有害菌 (不动杆菌属、考克氏菌属)的丰度。进一步表型预测发现,相较于普通玉米淀粉,饲喂高直链玉米淀粉能显著降低革兰氏阴性菌比例,增加革兰氏阳性菌比例,显著降低潜在致病菌丰度。研究表明,高直链淀粉能提高大口黑鲈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水平,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和肠道菌群。因此,高直链淀粉能改善大口黑鲈的肠道健康状况。

    • 辅酶渣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3, 47(10):109602-109602. DOI: 10.11964/jfc.20230814142

      摘要 (271) HTML (0) PDF 2.44 M (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饲料中辅酶渣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健康情况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以中华绒螯蟹幼蟹 (0.70±0.01g)为研究对象,分别以等蛋白的辅酶渣替代基础饲料中鱼粉的0% (对照组,含20%鱼粉)、20%、40%、60%、80%、100% (记为C、T20、T40、T60、T80、T100)的饲料投喂8周。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T40组生长性能无显著改变,T60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T80组、T100组生长性能、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与C组相比,替代组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碱性磷酸酶 (AKP)、甘油三酯 (TG)水平未见显著差异,总蛋白水平 (TP)在T100组显著降低。血清葡萄糖 (Glu)在替代组中显著降低。T60、T80、T100组的血清总胆固醇 (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含量显著降低,T80、T100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含量显著降低;与C组相比,各替代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无显著差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性显著上升,T100组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降低;C、T40、T80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主坐标分析显示T80组蟹肠道菌群组成较C组发生改变。研究表明,辅酶渣替代饲料中40%的鱼粉对幼蟹的生长、抗氧化能力、肠道菌群无负面影响,但当替代比例超过80%时将导致幼蟹的生长性能下降、营养物质积累减少和肠道菌群稳态发生改变。

    • 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对草鱼生长、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组织学的影响

      2023, 47(10):109603-109603. DOI: 10.11964/jfc.20230814124

      摘要 (288) HTML (0) PDF 3.73 M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饲料中补充不同水平丁酸钠对草鱼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分别添加0 mg/kg (SB0)、1 000 mg/kg (SB1)、2 000 mg/kg (SB2)和3 000 mg/kg (SB3)的微囊丁酸钠 (含50%丁酸钠)至基础饲料中,设计4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选取300尾体质健康的草鱼 (10.0±0.1) g,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放置在水泥池中养殖8周。结果显示,各组草鱼增重率为273.7%~279.9%,饲料系数为1.55~1.60,饲料中补充丁酸钠对草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的丁酸钠均显著提高了肠道蛋白酶活性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降低了血清谷草转氨酶 (AST)活性,SB1组血清碱性磷酸酶 (AKP)活性显著升高,而SB2和SB3组血清谷丙转氨酶 (ALT)活性显著降低。各组肠道淀粉酶活性、血清酸性磷酸酶 (ACP)、甘油三酯 (TG)、葡萄糖 (GLU)、总蛋白 (TP)和D-乳酸 (D-LA)无显著差异。在肠道组织学方面,各丁酸钠补充组肠道绒毛高度和SB1、SB2组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各组间肠道绒毛宽度没有显著差异;在肝脏组织学方面,各组间无明显可见差异。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丁酸钠,对草鱼增重率和饲料利用无显著促进作用,但可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善肠道组织形态。本研究可为水产饲料中合理利用丁酸钠提供理论依据。

    • 饲喂富硒酵母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对大口黑鲈仔鱼的生长、成活率、脂肪酸组成、肝肠组织结构及抗逆性的影响

      2023, 47(10):109604-109604. DOI: 10.11964/jfc.20221013761

      摘要 (520) HTML (0) PDF 2.01 M (5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饲喂富硒酵母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对大口黑鲈仔鱼的生长、存活率、脂肪酸组成、肝肠组织结构以及抗逆性的影响,设置了0 (Y-se0)、5 (Y-se5)、10 (Y-se10)、15 (Y-se15)、20 mg/L (Y-se20)酵母硒添加浓度对卤虫无节幼体进行硒营养强化,并使用强化后的卤虫饲喂养殖在玻璃缸中的3 000尾大口黑鲈仔鱼(2.1 mg/尾,200尾/缸) 20 d。饲养实验结束后,将每缸10尾仔鱼放入35 ℃恒温水浴缸中进行急性温度胁迫试验。结果显示:① Y-se15组的存活率、终末体重、体长以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肥满度(CF)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② Y-se5组EP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Y-se5及Y-se15组DHA/EPA值显著高于对照组。③ Y-se10、Y-se15和Y-se20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所有处理组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组和对照组间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差异。④ Y-se15组肝脏组织空泡化现象较轻,酵母硒添加组的肠道绒毛长度显著高于对照组。⑤ Y-se15组在35 ℃应激条件下,存活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卤虫无节幼体强化液酵母硒添加浓度为15 mg/L时可显著提高大口黑鲈仔鱼生长、存活率及DHA/EPA水平,增强机体抗氧化以及抗应激能力,改善鱼体健康状况。本研究初步探究了饲喂酵母硒强化卤虫无节幼体对大口黑鲈仔鱼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水生动物苗种开口饵料营养强化技术提供参考,促进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 国产鸡肉粉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肝脏健康及肠道屏障的影响

      2023, 47(10):109605-109605. DOI: 10.11964/jfc.20210813019

      摘要 (389) HTML (0) PDF 2.12 M (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鸡肉粉替代鱼粉的可行性,用不同水平国产鸡肉粉(PBM)等蛋白替代基础饲料中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 (对照组、PBM 12.5、PBM 25.0、PBM 37.5及PBM 50.0),在室内循环系统饲喂初始体重为(9.25±0.13) g的大口黑鲈8周。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 (WGR)、特定生长率 (SGR)和摄食率 (FR)均无显著差异。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显著增加,而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降低。随鸡肉粉替代水平的增加,肝脏抗炎细胞因子基因 (IL-10、TGF-β)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而促炎细胞因子基因(IL-8、TNF-α)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但肝脏的组织结构无显著临床症状变化。此外,随替代水平的增加,肠道抗氧化基因(sod、cat)和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 (OccludinZO-1 和Claudin-1)相对表达量也显著上调,而血清D-乳酸 (D-lac)和脂多糖 (LPS)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鸡肉粉替代基础饲料(基础饲料中含有40%的鱼粉) 50%的鱼粉不会抑制大口黑鲈的生长,同时还会增强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进而改善大口黑鲈的肝脏和肠道健康。因此,鸡肉粉可作为大口黑鲈饲料的优质蛋白源。本研究可为合理利用肉粉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肉粉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 抗菌素对草鱼肠道免疫和菌群的影响

      2023, 47(10):109406-109406. DOI: 10.11964/jfc.20220613578

      摘要 (226) HTML (0) PDF 2.29 M (8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抗菌素对草鱼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本实验以草鱼为研究对象,设置基础饲料 (对照组)、基础饲料添加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3组饲料,投喂草鱼2周后,通过肠道酶活检测、荧光定量 PCR (qRT-PCR) 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饲料中添加抗菌素对草鱼肠道免疫及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分析结果显示, (1)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降低了草鱼肠道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含量,提高丙二醛 (MDA)的含量,导致草鱼肠道氧化应激。 (2)氟苯尼考组中的TNF-αIL-1β、IL-12、NF-κB-P65、MHC、sIgM等免疫因子和ZO-1、ZO-2、occludinCLDN-1、JAM3等黏膜相关蛋白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恩诺沙星组的免疫因子TNF-αIL-1β、IL-12、TLR4、MHCⅡ 和黏膜相关基因ZO-2、occludinCLDN-1、JAM3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 (3)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来揭示拌食投喂抗菌素对草鱼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对草鱼肠道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对β多样性出现显著变化,表明2种抗菌素对肠道菌群丰富度没有显著影响,但会改变群落多样性。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会导致草鱼肠道氧化应激、调控黏膜免疫应答,并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多样性。本研究为草鱼病害防控相关研究及草鱼的绿色健康养殖提供了参考。

    • 投喂策略对牛蛙蝌蚪生长发育及肝肠功能的影响

      2023, 47(10):109607-109607. DOI: 10.11964/jfc.20221013750

      摘要 (312) HTML (0) PDF 4.17 M (5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投喂策略对牛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科学的投喂标准,实验分别设置了4种投喂频率(1 、2 、3 和4 次/d)与4个投喂水平(4%、6%、8%和10%)饲养牛蛙蝌蚪,以探究牛蛙蝌蚪合适的投喂策略。投喂频率实验表明,投喂3 次/d或4 次/d的牛蛙蝌蚪在实验周期内的变态率显著高于投喂1 次/d或2 次/d的牛蛙蝌蚪,且投喂3 次/d的牛蛙蝌蚪增重率最大。变态率与投喂量的比值(MFR)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上升,2、3或4 次/d显著高于1 次/d。投喂频率对已变态牛蛙蝌蚪的肝脏组织结构及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投喂水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周期内牛蛙蝌蚪变态率随投喂水平增加而上升,且8%与10%组已变态牛蛙蝌蚪的均重显著高于4%与6%组,但已变态牛蛙蝌蚪肠道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水平升高而降低。8%与10%组已变态牛蛙蝌蚪肝细胞脂滴含量明显增多,脂肪沉积现象明显。8%投喂水平组有益菌属暖绳菌属(绿弯菌门)与鲸杆菌属(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一定程度改善了肠道微生物结构。研究表明,牛蛙蝌蚪每日投喂3次,综合投喂水平8%左右,蝌蚪的生长发育性能较优,兼顾了牛蛙养殖生产效益与蝌蚪肝肠健康,促进了牛蛙产业健康发展。

    • 配合饲料和饵料鱼对鳜生长、胃肠结构功能及肉质的影响

      2023, 47(10):109608-109608. DOI: 10.11964/jfc.20230113886

      摘要 (418) HTML (0) PDF 2.23 M (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比较配合饲料与饵料鱼 (湘云鲫)对鳜生长、消化系统结构功能、血浆生化指标及肌肉品质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12.33±1.14) g的鳜210尾,随机分成2个处理,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湘云鲫,养殖68 d。结果显示:①配合饲料组的营养素沉积率显著高于湘云鲫组,增重率 (WGR)、干物质饲料效率 (FE)分别显著增加23.14%和30.53%,而配合饲料组鳜的干物质摄食量(FI)与湘云鲫组无显著差异。②配合饲料组鳜背肌的肌纤维更细,肌肉硬度、脆度、咀嚼性和胶着性显著高于湘云鲫组,并且pH降低值、滴水损失和冷冻渗出率分别降低26.67%、26.65%和24.90%,离体后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低于湘云鲫组。③配合饲料组鳜血浆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和血糖 (GLU)等含量均显著高于湘云鲫组,而MDA含量则反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和HDL-C/LDL-C等指标两组无显著差异。④配合饲料组鳜胃蛋白酶,前肠、中肠、后肠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胃及肠道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均显著高于湘云鲫组。⑤配合饲料组鳜肠道菌群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湘云鲫组46.03%和125.00%,芽孢杆菌属丰度增加。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相比于投喂湘云鲫,摄食配合饲料的鳜在生长、饲料效率、胃肠组织发育和功能、肌肉品质、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等方面更具优势,但同时加重了肝肾的代谢负担。本实验为鳜配合饲料替代传统饵料鱼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 饲料中绿原酸对泥鳅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23, 47(10):109609-109609. DOI: 10.11964/jfc.20230614059

      摘要 (186) HTML (0) PDF 1.57 M (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绿原酸 (Chlorogenic acid)对泥鳅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无病无伤初始体重为 (3.50±0.01) g的泥鳅,随机分为5组,在基础饲料投喂中分别添加0、200、400、600和800 mg/kg的绿原酸实验饲料,每组3个重复,饲养56 d。饲养实验结束后,测定泥鳅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较饲料中加入绿原酸可以显著增高泥鳅的终末体重 (FBW)、增重率 (WGR)和特定生长率 (SGR) (P < 0.05);且显著提高肝脏和肠道中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以及肝脏与肠道中总抗氧化能力 (T-AOC)、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 (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丙二醛 (MDA)的生成被降低,肝脏中谷草转氨酶 (AST)、谷丙转氨酶 (ALT)活性随绿原酸浓度增加而提高,分别在400和600 mg/kg时达到最大值。随着绿原酸浓度的升高,血清中AST、ALT活性均显著下降。随着绿原酸浓度的增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 (LDH)逐渐下降,在浓度400 mg/kg时达到最低值;血清补体3 (C3)和补体4 (C4)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分别在绿原酸浓度为400和600 mg/kg时达到峰值含量;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 (IgM)水平显著升高,在浓度为600 mg/kg时达到最大;血清中溶菌酶 (LYS)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浓度为400时含量为最大值。研究表明,在饲料当中添加400~600 mg/kg绿原酸可显著提高泥鳅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增强泥鳅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

    • 高糖饲料中添加沙棘粉对黄河鲤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2023, 47(10):109610-109610. DOI: 10.11964/jfc.20230413965

      摘要 (467) HTML (0) PDF 2.60 M (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沙棘粉对黄河鲤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重约为7.55 g的黄河鲤450尾,随机分为5组,即对照组 (control 组)、高糖组 (HG 组)、高糖+0.1%沙棘粉组 (G-LSP 组)、高糖+0.3%沙棘粉组 (G-MSP 组)和高糖+0.5%沙棘粉组 (G-HSP 组),开展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与高糖组相比,G-HSP组黄河鲤的增重率 (WGR)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黄河鲤血清和肝胰脏中丙二醛 (MDA)含量升高,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 (T-AOC)降低,而补充沙棘粉可减轻这些负面影响。高糖饲料抑制了肝胰脏和肌肉中nrf2 mRNA的表达水平,上调了keap1 mRNA的表达水平。沙棘粉对高糖引起的nrf2 mRNA表达水平的降低和keap1 mRNA表达水平的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沙棘粉可显著提高受Nrf2调控的下游转录因子 (grcatgpxsod)的mRNA表达水平。此外,添加0.5%的沙棘粉能显著提高血清、脾脏和肠道中碱性磷酸酶 (AKP)、酸性磷酸酶 (ACP)、溶菌酶 (LZM)活性和白蛋白 (Alb)含量。另外,沙棘粉可以恢复因高糖饲料造成的脾脏和肠道中nf-κbil-1βtnf-α的mRNA异常表达。研究表明,沙棘粉可以缓解高糖饲料造成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同时促进黄河鲤生长、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结合本研究结果,在饲料中的建议添加剂量为0.5%。

    • 中华绒螯蟹幼蟹碳稳定同位素周转速率与碳、氮分馏系数的测定

      2023, 47(10):109611-109611. DOI: 10.11964/jfc.20220513511

      摘要 (200) HTML (0) PDF 1.32 M (5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测定生长与新陈代谢对不同规格中华绒螯蟹幼蟹和不同组织碳稳定同位素周转速率的影响及分馏系数,本实验在水族箱 (0.2 m×0.2 m×0.3 m)中分别养殖EA组[(4.0 g ±0.5) g]和EB组 [(15.5 g ±0.5) g]2组中华绒螯蟹幼蟹,分别于0、7、14、21和28 d时采集幼蟹的肝胰腺、肌肉和鳃组织,探究其碳稳定同位素周转过程,并测定了幼蟹对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结果显示,EA组幼蟹碳稳定同位素的周转速率大于EB组,周转速率随着幼蟹规格的增大而减小。幼蟹肝胰腺的周转速率最快,其次是肌肉,最后是鳃,其中EA组幼蟹肝胰腺、肌肉和鳃的半衰期分别为20.88、29.37和34.14 d,EB组分别为21.73、35.18和66.01 d。新陈代谢是驱动幼蟹体内碳稳定同位素周转的主要因子,幼蟹肝胰腺、鳃和肌肉中新陈代谢占碳稳定同位素周转的贡献百分比分别为79.82%~94.04%、67.00%~81.90%和71.61%~90.36%。幼蟹对饵料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分馏系数分别为0.98‰ ±0.19‰和3.01‰ ±0.02‰。本研究不仅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营养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还为中华绒螯蟹养殖过程中的饵料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 发酵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后添加晶体赖氨酸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代谢的转录调控

      2023, 47(10):109612-109612. DOI: 10.11964/jfc.20220113267

      摘要 (202) HTML (0) PDF 1.51 M (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发酵豆粕部分替代鱼粉后,饲料中赖氨酸(Lys)含量变化在凡纳滨对虾机体内的响应调控机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5%、0.50%、0.75%和1.00%的晶体赖氨酸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记为Lys0、Lys25、Lys50、Lys75和Lys100。选择初始体重为(2.0±0.1) g的凡纳滨对虾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饲养结束后对生长性能、肌肉粗蛋白和脂肪含量、肝胰腺健康程度差异显著的Lys0组和Lys75组对虾肝胰腺进行了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显示,以Lys0作对照,Lys75组共检测出28个差异代谢物,其中有2个代谢物下调,26个代谢物上调;对注释到KEGG 数据库中7种差异代谢物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筛选出4条比较重要的代谢通路,分别为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鞘脂类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Lys75组对虾肝胰腺中胆碱显著下调,γ-丁甜菜碱双加氧酶表达显著上调,己糖激酶基因和乙酰胆碱酯酶基因表达显著下调。研究表明,饲料赖氨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对虾肝胰腺中脂肪酸的β氧化供能,起到节约蛋白质的作用,也能保护对虾肝胰腺健康,促进对虾生长。

    • 豆粕对松浦镜鲤肠黏膜能量代谢、肠道健康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α-酮戊二酸缓解作用

      2023, 47(10):109613-109613. DOI: 10.11964/jfc.20220613559

      摘要 (190) HTML (0) PDF 1.50 M (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豆粕对松浦镜鲤肠道健康及能量水平的影响及AKG缓解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选取初始体重为 (9.51±0.06)g松浦镜鲤幼鱼609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缸29尾鱼。对照组 (FM)饲喂30.8%鱼粉为蛋白源饲料,实验组以40%豆粕为基础饲料 (SM),AKG组、Met组和Com组分别在SM基础上添加1%AKG、300 mg/kg Metformin和0.2 mg/kg Compound-c,Met+AKG组和Com+AKG组为在AKG组上分别添加Metformin和Compound-c。实验共59 d。结果显示,与FM组比,SM组后肠黏膜ATP和ADP含量显著升高;前肠ACC、TNF-α、IL-1β、TGFβ2、caspase9、Claudin7、Claudin11、Claudin3c、Occludin,中肠AMPK-α、TOR、ACC、IL-1β、TGFβ1、Caspase8、Claudin7、Occludin及后肠TGFβ1、Caspase8、Caspase9基因表达显著降低;后肠TNF-α、Claudin11、Claudin3c和Occludin显著升高。与SM组比,AKG组前肠TGFβ1、Claudin7、Claudin11,前肠及中肠TOR显著升高;中肠caspase8、TNF-α、Claudin11,后肠Claudin11、Occludin显著降低。Met组和Com组上调后肠ADP和AMP含量。Met组上调前肠AMPK-α、TNF-α、IL-1β、Caspase9、Claudin7、Claudin11、Claudin3c,中肠TGFβ1、Claudin11,后肠IL-1β、Claudin7,中肠及后肠TOR表达量;下调后肠Occludin表达量;Com组上调前肠Occludin表达量,下调中肠及后肠Claudin11和后肠Occludin表达量。与AKG组相比,Com+AKG组后肠ATP、ADP及AMP含量和Met+AKG组后肠ADP含量均显著升高。Met+AKG、Com+AKG降低前肠Claudin7、Claudin11和中肠TOR的表达量。Met+AKG上调前肠caspase8、中肠Claudin11和后肠Claudin7表达量。Com+AKG显著提高后肠Claudin11和Occludin表达量。研究表明,豆粕降低前肠及中肠能量水平,抑制AMPK-α和TOR表达,降低前肠及中肠紧密连接蛋白的基因表达;引起后肠肠道炎症。AKG通过提高前肠TOR、紧密连接、抗炎因子的表达,减少中肠及后肠促炎因子的产生,减缓中肠及后肠的细胞凋亡,缓解豆粕对鲤肠道的损伤。

    • 维生素C对大鲵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023, 47(10):109614-109614. DOI: 10.11964/jfc.20210712967

      摘要 (216) HTML (0) PDF 4.15 M (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维生素C对大鲵机体生长性能及消化系统各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实验以鱼粉、鸡肉粉等为蛋白源,鱼油为脂肪源配制大鲵基础饲料,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50、300、450、600和750 mg/kg的维生素C (维生素C磷酸酯,35%含量),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养殖初始体重为(34.14±0.15) g 的幼鲵。结果显示,大鲵增重率(WGR)随维生素C添加量的升高呈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维生素C含量为450 mg/kg 时达到最大,为102.04%。随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大鲵胃蛋白酶、H+-K+-ATP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维生素含量为300 mg/kg 时均达到最强;肠道糜蛋白酶、脂肪酶及Na+-K+-ATP酶活性均维生素C含量的升高而呈先升高后平稳的趋势,且均在维生素C含量为450 mg/kg 时达到最强。通过对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维生素C添加量为300 mg/kg时更利于大鲵胃及肠道肌层和绒毛的发育。随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大鲵肝脏中CAT、T-SOD、ACP及AKP活性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MDA、AST和ALT的活性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并且,随着维生素C的添加,大鲵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现象明显减少,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加。研究表明,适量的维生素C可有效改善大鲵消化道的结构,增强其消化酶活性,提高其生长性能,增强肝脏抗氧化能力,有效地保护肝脏健康。本研究可为探究维生素C对大鲵消化器官发育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不同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口黑鲈仔鱼生长、免疫、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23, 47(10):109615-109615. DOI: 10.11964/jfc.20221213857

      摘要 (440) HTML (0) PDF 3.01 M (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大口黑鲈仔鱼维生素C最适需求量,实验通过研究不同饲料维生素C (VC)含量对大口黑鲈仔鱼生长、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共设计5个实验组,即VC添加量分别为0 (VC0)、200 (VC200)、400 (VC400)、800 (VC800)和1 600 (VC1600) mg/kg。以出膜后11日[体重(1.2±0.3) mg]的大口黑鲈仔鱼为对象,在工厂化循环水系统进行为期3周的投喂实验。结果显示,大口黑鲈仔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先升高,其中VC400组数值最高。通过折线模型分析维生素C添加水平与增重率的关系,大口黑鲈仔鱼饲料中维生素C最适添加水平为421.2 mg/kg。各组生长激素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和生长性能基本一致。各维生素C添加组的补体浓度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VC0组,补体C3与补体C4浓度均在VC1600组达到最大值。在溶菌酶含量中,VC400组、VC800组与VC1600组含量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VC0组与VC200组。各组过氧化氢酶活性、谷胱甘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随添加水平的提高先升高,均在VC400组取得最大值。各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体内维生素C含量随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丙二醛含量随饲料维生素C添加量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420 mg/kg维生素C可以有效提高大口黑鲈仔鱼的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抗氧化性。本研究为维生素C在大口黑鲈仔鱼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短期禁食改善池塘养殖草鱼的食用品质

      2023, 47(10):109616-109616. DOI: 10.11964/jfc.20230514005

      摘要 (202) HTML (0) PDF 5.54 M (5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短期禁食提升池塘养殖鱼类食用品质的技术可行性,以3个邻近池塘养殖的商品草鱼为对象,分别转移至另一个池塘的3个网箱中,进行21 d短期禁食。每间隔7 d采集3个池塘来源的草鱼,并将鱼体分割为A、B、C、D共4个身段,采集其肌肉样品,对肌肉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糖原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禁食7 d时,不同身段肌肉营养物质含量即发生改变,14 d时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变化较大,其中尾部 (C、D段)的粗蛋白含量有显著增加的趋势;而10号池塘来源的草鱼A段粗脂肪含量在14和21 d分别比0 d减少了22.60%和17.07%,B、D段分别在7、14和21 d比0 d减少了7.50%、19.41%、12.61%和28.83%、36.68%、13.49%,17号池塘来源的的草鱼A、C和D段在7 d后显著增加,B段在7、14和21 d比0 d分别减少了26.76%、58.41%和62.90%,D段在7和14 d比0 d分别减少了1.52%和22.58%。3个池塘来源的草鱼肌糖原含量 (C、D段)有显著增加的趋势。采集草鱼身体B段背部肌肉样品,测定其肌肉系水力、肌肉质构特性和组织切片,发现10号池塘来源的草鱼在14 d时,背肌的滴水损失率无显著差异,17号池塘来源的草鱼背肌的滴水损失率在14 d时显著高于0 d,18号池塘来源的草鱼背肌的滴水损失率在14 d均有下降趋势。3个池塘来源的草鱼B段肌肉随禁食时间的延长,硬度下降,肌肉弹性增加,咀嚼性在14 d前呈逐渐增加趋势,内聚性则逐渐增加。禁食过程中背部肌纤维 (肌细胞)密度增加、肌纤维之间的间隙减小,肌肉硬度随禁食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而弹性、咀嚼性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研究表明,短期禁食可以改变草鱼肌肉的食用品质,综合实验结果以禁食14 d的时长为最佳。本研究结果为改善池塘养殖鱼类食用品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日粮中不同核黄素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和代谢机能的影响

      2023, 47(10):109617-109617. DOI: 10.11964/jfc.20230714066

      摘要 (184) HTML (0) PDF 1.82 M (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探究了日粮中不同水平核黄素对日本沼虾生长性能和代谢机能的影响。挑选1 200尾均重为(0.68±0.01) g的日本沼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50尾。配制6组半纯化饲料,测得其实际核黄素含量分别为3.91、20.53、49.18、87.80、169.61和326.66 mg/kg。于室内循环系统中进行为期10周的正式养殖实验。结果显示:① 169.61 mg/kg核黄素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血淋巴丙酮酸以及肝胰腺核黄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采食量、饵料系数和血浆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组。以增重率和肝胰腺核黄素含量为评价指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日本沼虾适宜核黄素需求量为165.25~180.31 mg/kg。② 169.61 mg/kg核黄素组的肝胰腺葡萄糖转运体2、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谷氨酸脱氢酶与谷氨酰胺合酶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缺乏组和过量组。丙酮酸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mRNA表达量在169.61 mg/kg组达到谷值。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65.25~180.31 mg/kg的核黄素能够改善日本沼虾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并显著上调糖酵解、脂肪酸β-氧化和蛋白质合成等过程。本研究初步阐明了核黄素改善日本沼虾生长性能与代谢机能的分子机制,可为日本沼虾营养需求数据库构建及高效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技术指导。

    • 鲤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特性、表达分布、重组蛋白获得及酶活性比较

      2023, 47(10):109618-109618. DOI: 10.11964/jfc.20221013738

      摘要 (344) HTML (0) PDF 2.57 M (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鲤脂蛋白脂肪酶 (CcLPLs)的基因特征、时空表达分布及酶活性,实验利用基因组同源搜索获取鲤CcLPLs同源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通过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对CcLPLs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进行分析;采用原核表达系统获取CcLPLs重组蛋白,并使用对硝基苯酚法测定各重组蛋白的酶活性。结果显示,鲤基因组中挖掘到5个CcLPLs基因(CcLPLA1aCcLPLA1bCcLPLA2aCcLPLA2b*CcLPLBa),经验证,CcLPLA2b*是假基因,共线性分析显示,鱼类特有基因组加倍过程中出现基因丢失的现象,而鲤特有的基因组加倍致使鲤存在5个CcLPLsCcLPLA1aCcLPLA1b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同,同源性分析显示,CcLPLBa与CcLPLA1s的同源性为64%,与CcLPLA2a同源性为50.8%。qPCR结果显示,CcLPLs的表达量在肝脏、心脏、脂肪、肌肉、脑、肠道和脾脏中依次降低,在各个组织中,各基因表达量从高到底依次为CcLPLA1sCcLPLA2aCcLPLBa。鲤正常投喂、饥饿及再投喂状态下CcLPLA1sCcLPLA2a在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饥饿状态下,CcLPLA1sCcLPLA2a在肝脏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投喂组,而在肌肉和脂肪中低于正常投喂组;再投喂后,CcLPLA1sCcLPLA2a在肝脏中表达水平降至正常投喂组,而在肌肉和脂肪中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通过构建具有促溶效果的原核表达载体,分别获得了原核表达重组蛋白Skp-CcLPLs和SlyD-CcLPLs,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重组蛋白其脂蛋白脂肪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CcLPLA1a、CcLPLBa和CcLPLA2a,最适pH均为8.0,发挥最大活性的NaCl浓度为0.6 mol/L。本研究探讨了鲤CcLPLs同源基因在进化中的表现,对CcLPLA1sCcLPLA2aCcLPLBa的时空表达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投喂和饥饿对CcLPLA1sCcLPLA2a表达的影响,揭示鲤饥饿胁迫下脂质代谢及响应对策,为控制鲤脂肪含量提供靶点,成功进行重组蛋白的原核表达并测定了其酶活性,为鱼类脂蛋白脂肪酶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 鱼类恩诺沙星药残消除研究进展

      2023, 47(10):109419-109419. DOI: 10.11964/jfc.20230213912

      摘要 (193) HTML (0) PDF 1.43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恩诺沙星 (ENR)是一种吸收分布快、血药浓度高、药效持久和生物利用度高的抗菌素,在鱼类疾病防治中广泛应用。然而,近年来,鱼类与养殖环境ENR药残事件对人类与生态的安全影响,已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归纳鱼类ENR消除研究的基础上,从ENR自身结构与性质,ENR与鱼类种类、发育阶段、组织差异、生理与病理状况、给药剂量与给药方式,以及温度、盐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关系,对鱼类ENR药残成因进行追溯分析。首次发现并提出底栖鱼类较其他水层鱼类易于形成ENR药残蓄积的假说,其可能与沉积环境有机质丰富,易于吸附ENR,底层黑暗环境无法光解ENR,底层鱼类从沉积环境吸收、富集ENR有关,建议对底层鱼类ENR休药期重新研究界定,对其ENR药残机制进行着重研究。首次提出基于选择突变窗理论的ENR大剂量给药模式,是引发当前鱼类与环境ENR药残的主要根源。据此,提出基于ENR最小抑菌浓度的ENR减量给药方案,联合具有抗菌和促解毒功能的传统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以达到ENR减量增效,降低ENR耐药性,促进ENR药残从养殖鱼体消除,缩短鱼类ENR休药期,降低养殖环境ENR药残的目的。同时,为减少鱼类ENR的环境来源,应结合环境ENR消除技术开展相关研究。本文可为养殖鱼类ENR科学用药与药残风险控制提供研究思路。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