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6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2, 46(12):0-0.

      摘要 (154) HTML (0) PDF 234.39 K (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南极半岛海域南极磷虾资源时空分布格局及尺度研究

      2022, 46(12):2306-2314. DOI: 10.11964/jfc.20200812359

      摘要 (198) HTML (0) PDF 2.17 M (6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资源分布格局依赖于空间尺度,不适宜的尺度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的结果。作为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的资源分布存在着极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分布格局难以预测。为了解南极磷虾资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时空分布格局,实验利用科学调查数据,以5′为间隔将数据处理为5′×5′至60′×60′等12个空间尺度,从而针对南极磷虾资源主要分布区的南极半岛开展多尺度分析,并计算不同空间尺度下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分布的Moran's I指数。结果显示,不同空间尺度下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分布的空间格局存在着差异,其中11个空间尺度下的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分布均呈现出聚集趋势。通过Moran's I指数与空间尺度的相关图确定了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分布的特征空间尺度为25′×25′ (Moran's I指数首次穿过y=0的点)和15′×15′ (相关图上Moran's I指数与0无显著差异的最小尺度)。研究表明,Moran's I指数与0之间无显著差异的方法更符合南极磷虾资源自身的特性,建议将15′×15′作为该区域南极磷虾资源分布研究的最适空间尺度。

    • 卵黄抗体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免疫及抗VpAHPND感染的影响

      2022, 46(12):2409-2420. DOI: 10.11964/jfc.20210212624

      摘要 (809) HTML (0) PDF 3.14 M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特异性卵黄抗体抗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ssociated with 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VpAHPND) 感染的效果及其机制,防控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本实验以添加不同剂量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 (0、0.2%和0.5%) 的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幼虾,测定对虾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对虾肝胰腺免疫酶活性和免疫基因相对表达水平,通过浸浴感染实验测定免疫对虾抗VpAHPND感染的能力。生长实验结果显示,免疫28 d后,免疫组与未添加卵黄抗体制剂的对照组对虾在平均生长速率、特定生长速率和存活率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免疫功能结果显示,免疫14 d后,与对照组相比,0.2%免疫组对虾肝胰腺的酚氧化酶 (PO)、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溶菌酶 (LZM) 活性显著升高,抗菌肽 (Crustin) 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脂蛋白 (β-GBP-HDL) 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则显著降低。浸浴感染实验结果显示,0.2%免疫组对虾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2% 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3.77%。研究表明,口服卵黄抗体不会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和存活产生不良影响,0.2%的VpAHPND卵黄抗体制剂通过提升凡纳滨对虾的PO、SOD、LZM活性和抗菌肽基因的表达水平,增强凡纳滨对虾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对虾抗VpAHPND感染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使用特异性卵黄抗体防控AHPND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 赤道海域茎柔鱼栖息地月间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联

      2022, 46(12):2315-2329. DOI: 10.11964/jfc.20201012462

      摘要 (306) HTML (0) PDF 2.76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海洋经济物种栖息地空间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和开发渔场,实验利用2012—2018年我国鱿钓渔船在赤道海域的捕捞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盐度 (sea surface salinity, SSS)、叶绿素浓度 (chlorophyll-a, Chl-a)、净初级生产力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光合有效辐射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涡旋动能 (eddy kinetic energy, EKE)和海平面异常 (sea level anomaly, SLA)7个环境因子以月为单位建立最大熵模型 (maximum entropy model, MaxEnt),分析赤道海域茎柔鱼栖息地的月间时空变化及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各月最大熵模型模拟精度AUC值较高,均超过0.8。适宜栖息地的月间时空分布特征显著,1—8月适宜栖息地向东南海域移动,随后月份逐渐转向西北海域。环境因子贡献率表明,各月间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分布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关键环境因子对模型的累计贡献率均超过60%。整体来看SST、NPP、PAR和EKE是影响茎柔鱼栖息地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关键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呈现出明显的月间变化。各月茎柔鱼分布对SST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且海流和涡旋可能会对茎柔鱼渔场分布具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赤道海域茎柔鱼栖息地存在明显的月间分布特征,环境因子对栖息地分布影响具有明显差异。

    • 厚壳贻贝不同组织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2022, 46(12):2421-2431. DOI: 10.11964/jfc.20210112577

      摘要 (830) HTML (0) PDF 2.48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厚壳贻贝各组织中微生物的分布差异,本实验在Illumina MiSeq 测序平台利用16S rDNA克隆子测序 (V3~V4区)对嵊泗养殖贻贝的血淋巴、消化腺、肾脏、鳃、外套膜、性腺和足等7种组织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比较组织间微生物的多样性差异。结果显示,21个样本平均产生36 860条高质量序列。血淋巴共有1 237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其次是消化腺 (1 014个OTU)和肾脏 (1 015个OTU),性腺最少 (仅有553个OTU)。尽管血淋巴OTU数最高,但仅有9个独有OTU。肾脏拥有最多172个独有OTU,消化腺次之 (144个独有OTU)。所有组织中均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为主要菌群。通过Bray-Curtis相似矩阵,血淋巴、消化腺、肾脏和足的细菌聚成一支,而鳃、性腺和外套膜的细菌群落更为相似。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血淋巴、消化腺和肾脏微生物多样性最高。研究表明,厚壳贻贝微生物存在一定的组织差异性,这将为今后深入阐释厚壳贻贝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 应用STAR模型研究海州湾小黄鱼春季资源量的时空分布

      2022, 46(12):2330-2339. DOI: 10.11964/jfc.20200912409

      摘要 (241) HTML (0) PDF 1.99 M (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11年、2013—2016年春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应用结构化加性回归 (structured additive regression, STAR)模型框架,结合delta方法,根据对空间数据的不同处理方式构建了5种物种分布模型,并比较各模型对出现概率和资源量2种数据类型的拟合效果、残差空间独立性和预测性能。结果显示,加入空间项后模型拟合效果提升,残差空间自相关性显著降低,且正态模型和delta模型的提升较二项模型明显。空间加性模型 (geoadditive models)的AIC值在二项模型和正态模型中均为最低,较无空间项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别下降7.60和144.90。模型拟合上,变系数模型 (varying coef?cient models, VCM)的决定系数和AUC均最高,分别为0.68和0.94。预测性能上,空间加性模型交叉验证的AUC值为 (0.793±0.100)最高,均方根误差(RMSE) 值为 (21.65±4.83)最低,表明对小黄鱼出现概率和资源密度的估计均最准确。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根据无结构网格、有限体积、自由表面三维原始方程的海洋环流模型(FVCOM)模拟环境数据,利用delta空间加性模型预测海州湾小黄鱼春季资源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小黄鱼资源分布主要集中于海州湾南部和东部近岸水域 (34.0°N~34.5°N,121.0°E~121.5°E),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年间变动明显。本研究旨在为海州湾小黄鱼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皱纹盘鲍脯氨酰内肽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

      2022, 46(12):2432-2442. DOI: 10.11964/jfc.20201212599

      摘要 (582) HTML (0) PDF 2.19 M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脯氨酰内肽酶(PEP)在皱纹盘鲍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实验采用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分析皱纹盘鲍不同组织中PEP的表达情况。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和连续柱层析,从皱纹盘鲍性腺中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天然PEP。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C-MS/MS) 鉴定肽片段序列,以Suc-Gly-Pro-MCA为底物分析PEP的酶学性质。利用圆二色谱分析温度对PEP结构的影响;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qRT-PCR分析鲍性腺在不同发育时期PEP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皱纹盘鲍的性腺中,PEP基因表达量和酶活性最高。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和连续柱层析,从性腺中分离纯化得到分子量约为82 ku,等电点约为5.5的PEP,LC-MS/MS分析得到502个氨基酸残基,与NCBI中皱纹盘鲍脯氨酰内肽酶(KY214290)一致。PEP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为25 °C和6.0,在15~25 °C和pH 5~8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PEP的二级结构有明显的改变,拟合热变性温度为(51.4±0.2) °C。PEP在雄性和雌性性腺的各个生长期均能被检出,在雄性性腺的成熟中期和雌性性腺的成熟后期表达量最高。研究表明,PEP在鲍性腺不同发育时期表达量的差异表明其可能参与性腺发育的过程。

    • 基于PCA-GAM的阿拉伯海公海鸢乌贼资源量空间分布预测模型研究

      2022, 46(12):2340-2348. DOI: 10.11964/jfc.20210212651

      摘要 (226) HTML (0) PDF 2.51 M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科学预测鸢乌贼资源量的分布,更加合理开发和利用其资源,实验利用2017—2019年阿拉伯海公海灯光围网鸢乌贼生产数据,结合同期的盐度、温度、混合层厚度、海面高度异常、叶绿素a浓度、海表流速、经度和纬度数据构建了阿拉伯海鸢乌贼渔场的PCA-GAM预报模型。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会形成多重共线性,易造成模型过拟合,降低模型的预报能力。基于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降维技术,将环境数据转变成少数几个不相关但保留重要信息的主成分 (PCs),将前8个PCs作为广义加性模型(GAM)的解释变量构建模型。利用交叉验证得到预报值和实际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经过ln(CPUE+1)变换]相关系数均值为0.532 7,回归模型斜率的均值为0.708 7,截断的均值为1.471 1。模型预报的鸢乌贼资源量分布和实际的CPUE[经过ln(CPUE+1)变换]在空间上重叠度较高,表明PCA-GA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报阿拉伯海鸢乌贼资源量的空间分布。

    • 基于比色型适配体传感器高灵敏快速检测磷脂酰丝氨酸

      2022, 46(12):2443-2451. DOI: 10.11964/jfc.20210512845

      摘要 (640) HTML (0) PDF 2.50 M (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利用生物加工法制备海洋食品活性物质成为研究热点,对加工过程中目标产物进行定量检测十分重要,而传统的检测方法面临很多限制,迫切需要新型简便的分析方法。实验以磷脂酰丝氨酸(PS)为待检物代表,构建了一种比色型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快速检测生物加工体系中的PS。带正电的壳寡糖与带负电的适配体先经静电吸附结合,PS存在条件下,适配体特异性地与PS结合导致壳寡糖释放,后者进而与带负电的纳米金结合,形成具有高催化活性的过氧化物纳米酶,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产生与PS浓度成正相关的颜色信号,测定各样品的光吸收值,并与无PS的阴性样品相比计算光吸收变化率,从而实现快速定量。期间对适配体浓度、壳寡糖浓度、纳米酶催化参数进行了详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线性检测范围(0.50~50.00 nmol/L)和较高的灵敏度,检测限(LOD)低至93.84 pmol/L,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准确性和重复性,用于分析实际生物加工样品中的PS时,回收率为95.63%~110.7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9%,整个分析过程仅需40 min。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能高灵敏快速检测PS的比色型适配体传感器,为PS以及其他生物加工产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思路和研究基础。

    •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钱塘江上游黄尾鲴增殖放流效果及其潜在遗传风险评估

      2022, 46(12):2349-2356. DOI: 10.11964/jfc.20210112600

      摘要 (689) HTML (0) PDF 1.44 M (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钱塘江上游黄尾鲴的增殖放流效果和潜在遗传风险,本实验利用已开发的11对微卫星引物,基于亲子鉴定技术对钱塘江上游增殖放流黄尾鲴的资源贡献率进行估算,同时开展黄尾鲴养殖群体和野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评估其增殖放流的遗传风险。结果显示,33尾繁殖亲本群体和105尾回捕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8.64,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70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73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03,11对微卫星引物多样性较高。亲缘关系分析表明,11个座位累计非亲排除率 (CEP)达到99.999 980 %,在回捕的105尾黄尾鲴个体中,5尾回捕个体被确认为放流的子代,对野外群体的资源贡献率为4.76%。黄尾鲴养殖群体和野外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内各个遗传参数相差较小,遗传多样性水平相近;分子方差分析 (AMOVA)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 (95.92%),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53 59,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4.42,属于低等程度的分化,基因交流无障碍。综合分析表明,钱塘江增殖放流的黄尾鲴具有良好的资源恢复效果,且无放流带来的潜在遗传风险。

    • 利用大口黑鲈加工上海熏鱼的工艺及风味特点

      2022, 46(12):2452-2466. DOI: 10.11964/jfc.20210512846

      摘要 (195) HTML (0) PDF 1.57 M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弥补传统上海熏鱼的不足,实验以大口黑鲈替代草鱼制作上海熏鱼,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和正交实验设计改良上海熏鱼的加工工艺,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SPME-GC-MS)分别测定油爆后的上海熏鱼、用油爆后浸渍液(仅由酱油、白砂糖和植物油组成)处理的上海熏鱼、上海熏鱼成品(油爆后浸渍液由酱油、白砂糖、植物油、食用盐和香辛料组成)中的挥发性风味活性物质,通过GC-MS的定性定量分析得出上海熏鱼的主要风味化合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呈味核苷酸。结果显示,优化工艺参数为油爆时间6 min,油爆后浸渍液中酱油/白砂糖=4∶3。3个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有37、47和55种,其中醛酮类、醇类、烃类、芳香类和含氮含硫类物质是上海熏鱼的主要风味化合物。肌苷酸是主要鲜味核苷酸。研究表明,高温油爆过程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热降解、脂肪酸氧化有助于去除鱼腥味,形成上海熏鱼的特色风味。浸渍和油爆是提高鱼肉制品品质的优良加工工艺。

    • 青鱼线粒体ND4L的SNP筛选及在两种体色群体中的分布

      2022, 46(12):2257-2264. DOI: 10.11964/jfc.20210813003

      摘要 (693) HTML (0) PDF 1.41 M (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青鱼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与体色性状的相关性,筛选出与体色相关的SNP分子标记。本研究选取了5尾广东佛山灰色青鱼和5尾扬州邗江正常体色黑色青鱼的皮肤组织,通过qPCR检测13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在2种颜色群体皮肤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显著性分析。对表达差异最明显的蛋白编码基因CDS区设计引物,并选取78尾佛山灰色青鱼样本和92尾邗江黑色青鱼样本进行测序,根据测序峰图筛选出SNP位点。结果显示,13个线粒体蛋白质编码基因中,COⅡ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ND5基因最低,ND4L基因在两种体色青鱼中的表达差异最为明显。在170尾青鱼线粒体ND4L基因上共检测到了2个SNP位点C252T和A243G。佛山灰色群体A243G位点的A、G基因型频率为96.2%、3.8%,C252T位点的T、C基因型频率为38.5%、61.5%。邗江正常体色群体C252T位点的A、G基因型频率为100%、0%,C252T位点的T、C基因型频率为15.2%、84.8%。共检测到3种单倍型AC、AT、GC,AC频率最高,AC和AT在两种体色中均有分布,GC频率最低,仅在正常体色中出现。本实验研究了与青鱼体色相关的线粒体ND4L基因上2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和单倍型的分布情况,为青鱼的体色和生长研究以及青鱼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 采样设计对估计矛尾虾虎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的影响

      2022, 46(12):2357-2365. DOI: 10.11964/jfc.20210212658

      摘要 (680) HTML (0) PDF 6.22 M (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查明采样季节和样本量对估计鱼类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的影响,实验基于2013—2014年在黄河口水域调查获得的矛尾虾虎鱼体长、体质量数据,采用计算机模拟重抽样方法,结合在不同季节开展渔业资源调查的实际情况,模拟设置了15种采样设计方案,选取相对估计误差和相对偏差这两个指标,比较了不同采样设计对估计矛尾虾虎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加样本量可有效提高其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的估计精度。不同季节数据对参数估计精度具有不同影响,应用多季节调查采样数据估计参数精度往往优于单季节采样。夏季数据对矛尾虾虎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估计尤为重要。方案9 (夏-冬季方案)在样本量达到540尾时,相对估计误差为2.08%,相对偏差的绝对值为0.71%,在相同样本量下该设计方案表现最好。研究表明,在估计黄河口矛尾虾虎鱼等鱼类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时,应保证获得一定样本量的对参数估计具有较大影响的季节性的生物学数据。

    • 马氏珠母贝IGF2BP1基因的鉴定及对矿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2, 46(12):2265-2273. DOI: 10.11964/jfc.20210412758

      摘要 (288) HTML (0) PDF 2.33 M (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结合蛋白(IGF2BPs)基因是否参与珍珠贝的生物矿化,本实验鉴定了一个马氏珠母贝IGF2BP1基因,命名为PfIGF2BP1-1,该基因cDNA全长为7 348 bp,ORF长 1 818 bp,编码605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fIGF2BP1-1有2个RRM结构域和4个KH结构域,与其他物种来源的IGF2BPs同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fIGF2BP1-1在马氏珠母贝的8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闭壳肌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足和外套膜组织。利用pET-32a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了含有PfIGF2BP1-1成熟多肽区的重组质粒并成功表达蛋白。在IPTG浓度为0.5 mmol/L,37 ℃培养8 h的条件下诱导表达PfIGF2BP1-1蛋白最佳。PfIGF2BP1-1蛋白刺激马氏珠母贝外套膜原代细胞,引起壳基质蛋白基因AccbpMSI7、Nacrein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表明PfIGF2BP1-1蛋白可诱导壳矿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马氏珠母贝的生物矿化过程。

    • 规模化透水性人工鱼礁阻流效应的数值模拟

      2022, 46(12):2366-2382. DOI: 10.11964/jfc.20210512837

      摘要 (228) HTML (0) PDF 4.64 M (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在大尺度海洋模型中合理体现透水性人工鱼礁组合,基于海洋数值模型 (FVCOM)模拟了大陈岛拟建人工鱼礁区的水动力情况,比较了阻滞力法、实心礁法和附加底摩擦法在投礁前后的垂向流速、礁顶平面流速、水体向上输运通量和背涡流体积的差异,并根据投礁前后的流速差异,应用经验公式预测了投礁1年后底床泥沙冲淤情况。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同未设置礁体相比,阻滞力法体现的鱼礁在所占水层内流速最大减少了0.06 m/s,迎流面垂向上产生的上升流流速最大为0.005 m/s;涨急时刻礁体背面的流速减小范围可达礁体组合长度的20倍以上,对应流速减小海域一年后底床淤积厚度最大约0.05 m;单个台礁平均向上水体输运通量为66 m3,背涡流体积为1550 m3。相较于实心礁法和附加底摩擦法,阻滞力法能很好体现礁体对水流的阻滞作用,避免了实心礁法在透水性鱼礁模拟中过高估计流场效应的问题,且无附加底摩擦法只适用于低矮礁体的缺陷。阻滞力法不仅适用于置底型透水性鱼礁,也适用于浮鱼礁和网箱等增养殖设施的水动力学和生态动力学研究。

    • >综述
    • 硬骨鱼类黄色素细胞的研究进展

      2022, 46(12):2467-2475. DOI: 10.11964/jfc.20220113313

      摘要 (649) HTML (0) PDF 1.78 M (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色素细胞是动物体内产生色素的一类特化细胞,其色素颗粒可选择性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多种颜色,从而形成动物的体色。色素细胞由胚胎神经嵴细胞分化形成,在动物警戒、求偶、伪装、拟态、隐蔽以及环境适应性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黄色素细胞的受关注度仅次于黑色素细胞,其合成含有类胡萝卜素和蝶啶成分的红/黄色素小体,可以形成从白色到红色等一系列的颜色,是研究色素细胞互作、色素沉着以及生物进化机制的理想模型。本文综述了鱼类色素细胞的来源和分布、黄色素细胞的发育和分化以及蝶啶色素合成代谢机制三个方面,并提出了现阶段黄色素细胞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为鱼类体色形成、色素细胞分化及体色性状分子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 >研究论文
    • 基于线粒体COII和ND4基因序列的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2, 46(12):2274-2285. DOI: 10.11964/jfc.20200512280

      摘要 (276) HTML (0) PDF 2.16 M (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塔里木裂腹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现状,实验选用车尔臣河、克孜勒河和阿克苏河3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塔里木裂腹鱼共计126尾样本,进行线粒体DNA COII和ND4基因序列的对比分析,探讨2种标记对塔里木裂腹鱼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的差异和关系。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线粒体DNA COII和ND4基因序列的A+T含量均高于G+C含量,碱基组成具有偏倚性。基于线粒体DNA COII和ND4基因序列分析,3个群体126个样本中分别确定了6个和23个单倍型,其中线粒体DNA COII基因序列中存在共享单倍型现象,ND4基因序列中未发现共享单倍型。2种标记下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738±0.019/0.904±0.014和0.021 29±0.002 98/0.048 76±0.001 49,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态性和高核苷酸多态性的特征。2种标记的分子方差分析 (AMOVA)均表明,在所有群体中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间,且车尔臣河群体的塔里木裂腹鱼与其他2个群体的遗传分化均达到显著水平。贝叶斯法 (BI)构建的BI树与单倍型网络图结构一致,塔里木裂腹鱼形成了2个分支。COII和ND4基因序列的岐点分布图均呈现双峰型,表明塔里木裂腹鱼现在的分布是先前分化种群发生二次交流的结果。研究表明,塔里木裂腹鱼已分化出2个明显的地理种群,建议在进行种质资源保护以及开发利用时将车尔臣河群体作为一个单独的种群管理。

    • >总目录
    • 总目录

      2022, 46(12):2476-2496.

      摘要 (123) HTML (0) PDF 439.19 K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拌饲投喂钙黄绿素对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2022, 46(12):2383-2395. DOI: 10.11964/jfc.20210412744

      摘要 (792) HTML (0) PDF 2.08 M (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拌饲投喂方式下,钙黄绿素(calcein, CA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以及正常投喂后的恢复情况,并进一步评价CAL拌饲投喂的毒性效应,实验将含有不同剂量CAL (0、2、8和32 g/kg)的饲料连续投喂中华倒刺鲃幼鱼16 d (即毒性积累实验),随后使用不含CAL的饲料投喂暂养32 d (即毒性消除实验)。毒性积累实验结果显示,在CAL拌饲投喂剂量≤32 g/kg的情况下,当累积投喂时间≤8 d时,过量的活性氧(ROS)能被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抗氧化系统成功清除,但更长的投喂时间(如16 d)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并导致鱼体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过度。毒性消除实验结果显示,经32 d正常投喂后,中华倒刺鲃幼鱼血清、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的大部分抗氧化酶指标、非酶抗氧化物、脂质过氧化产物基本恢复至安全水平。研究表明,当拌饲投喂剂量≤32 g/kg时,CA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毒性作用与累积投喂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即CAL的累积投喂时间应控制在8 d以内,标记后的幼鱼应当至少暂养32 d。研究结果对CAL在鱼类荧光标记中的安全有效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foxl3重组质粒过表达与17ɑ-甲基睾酮投喂对斜带石斑鱼性腺发育的影响

      2022, 46(12):2286-2296. DOI: 10.11964/jfc.20210412788

      摘要 (252) HTML (0) PDF 3.44 M (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进一步证实和丰富 foxl3对斜带石斑鱼性腺发育的影响,实验通过foxl3重组质粒过表达与17ɑ-甲基睾酮 (MT)投喂对比,探究一种新型的调控斜带石斑鱼性腺发育的方法。以foxl3重组质粒注射以及MT投喂3月龄的石斑鱼幼鱼,观察性腺发育状态,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性腺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质粒注射初期,性腺注射组卵巢较对照组小,体细胞较多,存在向雄性发育的趋势 (存在间质细胞),且质粒注射初期的雄性相关基因(amh)、激素生成相关基因(cyp11b、11β-hsd2)和精子发生相关基因(rec8、sycp3)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MT投喂组后期的性腺组织处于明显的兼性发育期,而对照组仍处于O2期卵母细胞期。MT投喂组,amhcyp11b、11β-hsd2、rec8和sycp3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与质粒注射组一致,但投喂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较质粒注射组更显著。在本实验条件下,MT组投喂调控性腺雄性化的效果较foxl3质粒注射的效果明显。研究表明,foxl3重组质粒过表达对斜带石斑鱼幼鱼性腺发育具有明确的雄性化调控作用,且这种调控可能具有剂量依存效应。

    • 初探母源免疫处理草鱼母本及其子代5种免疫因子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

      2022, 46(12):2396-2408. DOI: 10.11964/jfc.20210412725

      摘要 (666) HTML (0) PDF 2.09 M (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草鱼母源免疫因子传递特性,实验借助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分别检测分析了草鱼呼肠孤病毒 (grass carp reovirus, GCRV)弱毒疫苗免疫草鱼母本及其子代 (即母源免疫子代)早期胚胎阶段至1龄期间5种免疫因子 (IgM、C3、LZM、MBL和Bf)蛋白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周年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草鱼母本经GCRV弱毒疫苗免疫后,血液中5种免疫因子蛋白活性及基因表达水平在产卵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倍以上,至免疫后第11个月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母源免疫子代发育至水花 (4 d)时,IgMC3、MBLBf的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发育至乌仔 (15 d)时,IgM、C3和Bf的蛋白活性水平均略高于对照组;发育至5~11月龄时,5种免疫因子在肝脏、脾脏、肾脏和头肾等免疫器官中仍存在高表达。研究表明,GCRV弱毒疫苗促使母源免疫因子在亲本和子代体内富集表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最长可维持至11个月,为实际生产中草鱼母本疫苗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不同育性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糖原和脂质的组织化学研究

      2022, 46(12):2297-2305. DOI: 10.11964/jfc.20210412762

      摘要 (695) HTML (0) PDF 11.02 M (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不同育性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主要供能物质的利用和变化差异,利用过碘酸雪夫氏染色 (PAS染色)和油红O染色法对不同育性三倍体长牡蛎及二倍体长牡蛎性腺组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在增殖期,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性腺结缔组织中均含有大量糖原和脂质。随着性腺发育,二倍体和可育型三倍体 (3nα型)长牡蛎性腺结缔组织中糖原含量明显下降,到成熟期几乎检测不到糖原,说明性腺结缔组织中的糖原为配子发生提供能量。脂质主要存在于性腺结缔组织和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说明脂质是卵细胞发育的重要组成物质。雌性二倍体和3nα型长牡蛎性腺结缔组织中的脂质含量随着性腺发育并未发生明显下降,推测糖原可能转化为脂质以满足性腺发育的物质需求。脂质含量在二倍体雄性长牡蛎的性腺发育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减少,说明脂质在雄性性腺发育中的主要功能可能是供能而不是结构组成。糖原和脂质作为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供能和组成物质,在不育型三倍体 (3nβ型)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含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与3nβ型配子发生受阻密切相关。推测3nβ型长牡蛎由于配子发育受阻,性腺发育初期积累的糖原和脂质并未分配至生殖细胞,而留在结缔组织中,从而使其在繁殖季节仍然能够保持快速生长。研究结果为牡蛎生殖发育调控机制及育性控制育种提供重要信息。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