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46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目录
    • 目录

      2022, 46(11):1-2. CSTR:

      摘要 (256) HTML (0) PDF 237.43 K (6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珠三角地区养殖及野生淡水鱼类的甲基汞积累现状

      2022, 46(11):2107-2121. DOI: 10.11964/jfc.20210112598 CSTR:

      摘要 (972) HTML (0) PDF 2.45 M (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珠三角地区淡水鱼类甲基汞累积的真实状况,本研究对该地区养殖及野生淡水鱼类进行了采样分析,评估了摄入鱼肉的甲基汞暴露风险,并揭示了影响鱼类甲基汞积累的关键因素。实验于珠三角地区15个样点采集不同养殖 (包括饲料)及野生鱼类,取肌肉、肝脏和肠道组织,甲醇-KOH消解后用气相-冷原子荧光联用仪测定甲基汞含量。结果显示:①珠三角地区鱼类甲基汞含量总体较低,均未超过我国水产品食用安全标准,其中养殖鱼类肌肉甲基汞含量为0.26~331.27 ng/g dw (dry weight,干重),平均含量为61.53 ng/g dw;野生鱼类肌肉甲基汞含量为0.71~1 006.05 ng/g dw,平均含量为110.77 ng/g dw,养殖鱼类甲基汞含量显著低于野生鱼类。②养殖鱼类饲料中甲基汞浓度与肌肉甲基汞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2=0.39),野生鱼类的营养层级与肌肉甲基汞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2=0.23),表明食物组成及食物中甲基汞含量是决定鱼类甲基汞累积的主要因素。③食用该地区鱼肉的甲基汞摄入水平总体较低,其中食用野生鱼类的甲基汞摄入水平较养殖鱼类高。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的鱼类总体处于安全水平。但野生鱼类甲基汞含量高于养殖鱼类,食用野生鳜存在甲基汞暴露风险。饲料甲基汞含量是决定养殖鱼类甲基汞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投喂较干净的饲料是降低养殖鱼类甲基汞污染的有效手段。

    • TG酶催化过程中鲢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能的变化

      2022, 46(11):2208-2217. DOI: 10.11964/jfc.20210412768 CSTR:

      摘要 (309) HTML (0) PDF 2.91 M (8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转谷氨酰胺酶 (TG酶)催化过程中,鲢肌原纤维蛋白凝胶性能的变化,进一步提升鲢鱼糜制品特性和营养价值。对不同催化时间 (0、15、30、60 min)后鲢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交联度、凝胶强度、白度、持水性、微观结构及消化特性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TG酶诱导蛋白胶凝后,蛋白凝胶交联度显著提高。在TG酶催化过程中,随交联时间的延长,白度值增加、持水性提高。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凝胶网络孔径变小,结构变得更加致密。在催化时间30 min下,交联度、白度值及持水力显著提高,弛豫时间T22显著减小。TG酶催化后的蛋白凝胶在消化初始阶段水解程度较低,因为交联度提升,蛋白网络结构越来越致密,降低了胃蛋白酶对其水解位点的可及性。蛋白消化90 min后,网络遭到破坏,导致其水解速率明显提高。研究表明,在适当的交联时间下,有助于提升蛋白凝胶的凝胶特性。该研究为TG酶对鱼肉制品品质及消化特性的改善提供了实验依据。

    • 黄带拟鲹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鲹科鱼类系统发育分析

      2022, 46(11):2017-2027. DOI: 10.11964/jfc.20210712944 CSTR:

      摘要 (758) HTML (0) PDF 2.45 M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深入开展黄带拟鲹种质鉴定、分类及遗传进化等研究,通过二代高通量测序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黄带拟鲹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基因结构及鲹科鱼类系统发育特征。结果显示,黄带拟鲹线粒体基因组为典型的环状DNA结构,序列全长为16 570 bp,碱基组成分别为A (27.2 %)、G (17.18%)、C (30.24%)和T (25.38%),包括13种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除ND6、tRNAGln、tRNAAla、tRNAAsn、tRNACys、tRNATyr、tRNASer、tRNAGlu、tRNAPro外,其余基因均在H链上编码,且基因组存在多处重叠区域。除CO ND5的起始密码子分别为ATC和ATA外,其余11个蛋白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G,以典型的TAA和TAG为终止密码子,在Cyt b中存在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黄带拟鲹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与蛋白编码基因的A+T含量分别为52.58%和51.55%,非编码控制区(D-loop) A+T富含61.69%,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除tRNASer-(GCT)外,其余21个tRNA均含典型三叶草二级结构。为进一步研究黄带拟鲹系统进化特性,通过与18种鲹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及16S rRN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黄带拟鲹与高体若鲹同属一个分支,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带拟鲹物种鉴别、遗传多样性评价与保护提供技术依据。

    • 聚酮单丝材料的渔用适配性

      2022, 46(11):2218-2225. DOI: 10.11964/jfc.20210312679 CSTR:

      摘要 (285) HTML (0) PDF 3.54 M (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酮 (POK)材料是由一氧化碳、烯烃 (乙烯、丙烯)共聚合成的一种工程塑料,有着良好的拉伸性能和抗冲击性能。为了探究POK单丝材料的渔用适配性,实验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仪、万能拉力试验机、磨耗仪等设备对POK单丝的热性能、动态力学性能、蠕变性能、力学性能以及耐磨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发现,POK单丝的结晶度为38.44%、熔融温度为200.8 ℃,且使用环境温度可达150 ℃;与相同直径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UHMWPE)单丝和聚酰胺 (PA)单丝相比,同等温度下POK单丝的模量最大 (118.04 MPa),且在低温下 (0~20 ℃)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模量;蠕变试验测得POK单丝的拉伸应变在9%左右,在绳网的长效应用上POK单丝明显优于UHMWPE单丝和PA单丝;在结节状态下,POK单丝的结节强力在干 (3.96 daN)、湿 (4.02 daN)状态下均高于同等直径的UHMWPE单丝和PA单丝;另外,POK单丝的耐磨性能表现优异,在相同摩擦条件下,干 (湿)态下POK单丝的强力保持率达58.38% (60.90%),也高于同等直径的UHMWPE单丝和PA单丝。研究表明,与相同直径的UHMWPE单丝和PA单丝相比,POK单丝耐磨性好、耐高温、高模量、低蠕变、高结节强力,其综合性能高和适配性好,这为渔用POK单丝绳索网具的开发及其产业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 稻虾共生模式对水稻结实期根系分泌物及微生物的影响

      2022, 46(11):2122-2133. DOI: 10.11964/jfc.20210612895 CSTR:

      摘要 (335) HTML (0) PDF 3.63 M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稻虾共生模式中虾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实验以红螯螯虾为养殖对象,比较了稻虾共生和水稻单作2种模式下结实期水稻根系分泌物 (有机酸、氨基酸和酚酸)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显示,稻虾共生模式显著增加了结实期水稻根系苹果酸、酒石酸、马来酸、异亮氨酸、丝氨酸以及总有机酸和总氨基酸的分泌量,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9.07%、61.84%、10.8%、136.11%、218.54%、21.50%和12.69%;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及酚酸总量降低了20.38%、25.5%和9.48%。在结实后期,稻虾共生模式在门水平上显著增加了Methylomirabilota和Latescibacterota的丰度,分别提高了101.11%和48.86%;在属的水平上,稻虾共生模式显著提高了Vicinamibacterales-norankLatescibacterota-norank的丰度,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2.96%和48.23%。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和酚酸总量皆与绿弯菌门 (Chloroflexi)和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ota)呈显著负相关,酒石酸、异亮氨酸、丝氨酸及总有机酸与放线菌门也呈显著负相关,酒石酸和丝氨酸与Vicinamibacterales-norank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稻虾共生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根系有机酸和氨基酸的分泌量,为Methylomirabilota、Latescibacterota、Latescibacterota-norankVicinamibacterales-norank微生物提供碳源,促使其在水稻根际聚集,加速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进而提高水稻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速率,促进水稻的高产。

    • >综述
    • 海上风电场对鱼类福利的影响研究进展

      2022, 46(11):2226-2240. DOI: 10.11964/jfc.20211113179 CSTR:

      摘要 (846) HTML (0) PDF 2.37 M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减少电力行业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风电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之一,受到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随着陆上风电不断开发利用,导致陆地风电场空间资源日益紧缺,人类开始将风电产业转向更为广阔的海洋。由于中国海岸线绵长且邻近电力负荷区域,近年来,海上风电场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海上风电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方向之一。海上风电工程在建设和运营期间会产生噪音和电磁场污染,可能会对海洋生物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其开展研究和评估是确保风电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系统梳理了海上风电工程对海洋鱼类影响的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实际需求,提出了可从不同鱼种、不同生活史阶段、鱼体对声音不同感知结构以及鱼类生理、遗传等的影响入手的研究建议,为国内开展海上风电项目对生物影响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研究论文
    • 团头鲂IL-12表达及功能的初步研究

      2022, 46(11):2028-2037. DOI: 10.11964/jfc.20210412751 CSTR:

      摘要 (1322) HTML (0) PDF 5.82 M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白介素-12 (IL-12)在鱼类免疫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实验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克隆了团头鲂IL-12的4个亚基IL-12A、IL-12Ba、IL-12BbIL-12Bc的开放阅读框 (ORF)序列,长度分别为588、993、939和837 bp。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结果显示,团头鲂IL-12各亚基在检测的10个不同的成鱼健康组织中都有表达,但是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不同;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后,团头鲂IL-12各亚基在免疫相关组织中表达差异显著;脂多糖 (LPS)刺激分离的团头鲂头肾淋巴细胞后,4个IL-12亚基均被快速诱导表达。进一步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和变性复性方法得到团头鲂IL-12BbIL-12Bc重组蛋白,刺激分离的头肾淋巴细胞后,TNF-α、IL-1β、IFN-γ的表达显著上调,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最后对获得的蛋白进行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IL-12Bb、IL-12Bc单体蛋白对嗜水气单胞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上表明,团头鲂IL-12在调节免疫应答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脂多糖对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影响

      2022, 46(11):2134-2142. DOI: 10.11964/jfc.20210212637 CSTR:

      摘要 (403) HTML (0) PDF 3.15 M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脂多糖(LPS)对海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海洋贝类幼虫变态所产生的作用,深入了解影响厚壳贻贝附着变态的因素,本实验使用不同浓度的LPS直接刺激厚壳贻贝幼虫,观察其对幼虫附着变态的直接作用;同时在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LPS,分析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及变化后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浓度的LPS均可直接诱导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10.0 mg/L浓度LPS处理后的生物被膜其细菌密度、膜厚度明显降低,且膜厚度降低了12.1%,胞外产物中多糖、脂类显著增加,其中代表性多糖可拉酸的含量增加了35.4%,同时其对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也提高了53.3%。因而,在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过程中,LPS具有直接诱导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控生物被膜胞外物质,特别是可拉酸的生成,间接影响厚壳贻贝幼虫的附着变态。本研究成果对海洋细菌互作关系研究、厚壳贻贝养殖产业的改善以及海洋防污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推动价值。

    • 尼罗罗非鱼白细胞介素21基因 (OnIL-21)及其受体基因 (OnIL-21R)克隆及表达分析

      2022, 46(11):2038-2052. DOI: 10.11964/jfc.20210612910 CSTR:

      摘要 (626) HTML (0) PDF 2.83 M (9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白细胞介素21 (IL-21)及其受体IL-21R在鱼类抵御病原菌的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及在机体炎症中的分子机制,实验利用反转录PCR (RT-PCR)技术成功克隆了尼罗罗非鱼IL-21基因 (OnIL-21)及其受体IL-21R基因 (OnIL-21R),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检测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OnIL-21及OnIL-21R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420 bp和1 548 bp,分别编码139和515个氨基酸。经氨基酸序列预测分析,OnIL-21为分泌型蛋白,具有多个保守的磷酸化位点和一个Ig-like结构域;而OnIL-21R是跨膜蛋白,具有典型的γ-c链,氨基酸序列都具有多个保守的磷酸化位点和糖基化位点。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IL-21与IL-21R的氨基酸序列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尼罗罗非鱼IL-21和IL-21R的氨基酸序列均与斑马拟丽鱼IL-21和IL-21R的亲缘关系最近。组织差异性表达分析发现,OnIL-21及OnIL-21R在健康尼罗罗非鱼的多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具有明显的组织差异性。OnIL-21在皮肤和心脏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肌肉中较低;而OnIL-21R在鳃和脾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中最低。无乳链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体内感染和体外刺激白细胞后,头肾和脾脏中OnIL-21和OnIL-21R表达量均呈现显著上调,并在72 h内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说明OnIL-21和OnIL-21R可能参与尼罗罗非鱼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此外,重组蛋白(r)OnIL-21刺激脾脏白细胞后,OnIL-21R和炎症相关因子基因 (IL-1β、TNF-αIFN-γIL-6和IL-10)的表达均发生显著上调,表明OnIL-21可调控其受体基因OnIL-21R的表达及参与调控机体的炎症反应。上述研究结果阐述了尼罗罗非鱼IL-21与IL-21R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初步阐明了二者参与机体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应答过程,为进一步探究IL-21通过其受体IL-21R调控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提供了重要参考。

    • >综述
    • 鱼皮明胶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

      2022, 46(11):2241-2255. DOI: 10.11964/jfc.20210512816 CSTR:

      摘要 (722) HTML (0) PDF 2.34 M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明胶是由胶原蛋白部分降解得到的天然多肽聚合物,具有良好的乳化性、成膜性、发泡性和凝胶性以及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食品加工业中有着广泛应用。哺乳动物明胶占明胶市场的主要份额,但由于存在宗教因素和健康方面的担忧,哺乳动物明胶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和质疑。鱼皮明胶与哺乳动物明胶具有相似的功能性质,且由于鱼皮明胶来源独特,并能满足伊斯兰教等具有特殊文化和需求人群的要求,已逐渐成为食品加工业中的重点研究对象。为了综合介绍鱼皮明胶在食品中的应用,本文综述了鱼皮明胶作为乳化剂、发泡剂、澄清剂、增稠剂和胶凝剂以及可食用包装、可食用涂层、乳液、微胶囊、纳米纤维和水凝胶制备材料在食品加工业中的研究进展。鱼皮明胶的功能特性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可作为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材料和活性物包裹材料并显示出优于哺乳动物明胶的生物安全性和加工特性。由此可见,鱼皮明胶在食品加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有望成为哺乳动物明胶的良好替代品。本综述可为今后进一步提高鱼皮明胶的功能性质和扩大鱼皮明胶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指导。

    • >研究论文
    • 盐碱水和海水养殖条件下的拟穴青蟹生长和营养成分比较分析

      2022, 46(11):2143-2157. DOI: 10.11964/jfc.20210712958 CSTR:

      摘要 (274) HTML (0) PDF 2.75 M (1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不同水体条件下拟穴青蟹的生长和营养成分差异,实验测定了黄河三角洲海水(DY)、盐碱水(ZD)及三门海水(SM)的水质离子组成,采用阿廖金分类法进行养殖水体分类;测量形态指标并计算肥满度,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t-Test)方法比较3种水体中养殖90和140日龄拟穴青蟹的生长;测定肝胰腺和肌肉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各组拟穴青蟹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ZD组养殖水体碱度显著高于SM组,与DY组无显著差异;3个组90日龄拟穴青蟹肥满度在0.54~0.89,ZD、DY组拟穴青蟹肥满度显著高于SM组,140日龄拟穴青蟹肥满度的组间差异不显著;共测出20种氨基酸和26种脂肪酸,3个组拟穴青蟹的肝胰腺和肌肉总氨基酸含量(TAA)分别为3.94~6.87和9.73~12.42 g/100 g,SM组均为最高;3组拟穴青蟹的肝胰腺和肌肉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TUFA/TFA)比值分别为59.68%~68.80%和70.08%~73.79%,其中,ZD组拟穴青蟹肝胰腺中C20:5n-3(EPA)含量为各组最高;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显示,ZD组的拟穴青蟹的氨基酸与脂肪酸含量与其他组区分较为明显,但差异不显著,各组拟穴青蟹的肌肉、肝胰腺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聚类结果均相似。研究表明,与正常海水相比,盐碱水养殖拟穴青蟹的生长速度、肥满度及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大,部分指标占优,为保证养殖拟穴青蟹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可在盐碱水中适量补充Mg2+和K+

    • 草鱼IFNa和IFNd重组蛋白表达、纯化及单克隆抗体制备

      2022, 46(11):2053-2065. DOI: 10.11964/jfc.20210813038 CSTR:

      摘要 (822) HTML (0) PDF 6.12 M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系统研究草鱼I型干扰素的合成、分泌和免疫功能,本实验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提纯了草鱼IFNa (CiIFNa)和IFNd (CiIFNd)重组蛋白。将CiIFNa和CiIFNd成熟肽分别克隆到pET-21d或pEHISTEVb表达载体上,并转化到大肠杆菌中;IPTG诱导表达获得CiIFNa和CiIFNd成熟肽的包涵体,经盐酸胍变性、蛋白复性和浓缩后,利用分子筛层析获得了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用重组蛋白免疫小鼠,通过PEG法诱导得到杂交瘤细胞;将稳定分泌抗体的阳性细胞株细胞悬液注射入小鼠腹腔,制备腹水抗体并进行纯化。本实验纯化了草鱼CiIFNa和CiIFNd各2株抗体,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蛋白质印迹法 (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鉴定。实验表明,CiIFNa和CiIFNd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好、效价高,能够特异识别在大肠杆菌和真核细胞中表达的重组蛋白,且不存在CiIFNa和CiIFNd分子间的交叉识别。本研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草鱼干扰素的细胞来源和蛋白表达规律奠定基础。

    • 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对大口黑鲈鳃组织结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的影响

      2022, 46(11):2158-2167. DOI: 10.11964/jfc.20210412720 CSTR:

      摘要 (279) HTML (0) PDF 2.24 M (1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对大口黑鲈鳃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的影响,设计3种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的等氮等脂饲料,即7% (L组)、12% (M组)和17% (H组)。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 (4.0 ±0.2) g的大口黑鲈360尾,饲喂8周,通过组织切片的观察,抗氧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测定及相关mRNA的表达研究,分析碳水化合物对鳃的影响。结果发现,H组能够导致鳃小片基部细胞增生、融合,上皮细胞脱落;H组和M组的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高于L组;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物酶 (CAT)在H组和M组显著低于L组;H组和M组抗氧化酶 (CAT、GPX、SOD1、SOD2、SOD3a和SOD3b) mRNA水平也要显著低于L组;H组和M组酸性磷酸酶 (AKP),碱性磷酸酶 (ACP)和溶菌酶 (LZM)也要显著低于L组;H组和M组免疫相关基因 (IL-1β、IL-10、IL-15、TNF-α和TGF-1β)和抗菌肽 (hepcidin-1和hepcidin-2)mRNA水平显著低于L组mRNA水平;H组凋亡相关的基因 (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L组和M组;H组的occluding和claudin-7 mRNA水平显著低于L组和M组。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喂高碳水化合物饲料会损伤大口黑鲈鳃组织结构,降低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

    • 坛紫菜响应高光胁迫的分子机制

      2022, 46(11):2066-2075. DOI: 10.11964/jfc.20211013091 CSTR:

      摘要 (781) HTML (0) PDF 2.36 M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坛紫菜生活于中高潮区,退潮后会遭受到周期性的强光胁迫,但高潮复水后坛紫菜叶状体可以快速恢复正常生长,表明坛紫菜具有极强的耐高光能力。为探究其耐高光机制,实验挑选了2个耐高光能力具有显著差异的坛紫菜新品系作为研究对象 (绿色品系:9-Ⅳ;桔色品系:WO141-3),测定了高光胁迫下2个品系藻体的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构建了2个品系的差异转录表达谱,并结合荧光定量分析技术获得了调控坛紫菜耐高光的关键通路和基因。结果显示,在高光胁迫下,2个坛紫菜品系叶状体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上升,光系统部分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藻体光合能力显著下降。进一步分析发现,WO141-3品系在高光处理1 h具有更强的高光抗性,而9-Ⅳ品系在处理4 h后具有更强的高光抗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高光胁迫处理1 h时,WO141-3品系具有更高的活性氧清除能力、更强的非光化学淬灭能力以及更低的色素含量和捕光蛋白基因表达量;而在高光胁迫处理4 h时,9-Ⅳ品系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和非光化学淬灭能力更强,色素含量和捕光蛋白基因表达量都更低。研究表明,坛紫菜藻体可以通过激活非光化学淬灭机制和抗氧化系统,以及降低色素含量和捕光蛋白基因表达应对高光胁迫,避免遭受过度光损伤和氧化损伤。本研究结果为阐明紫菜的耐高光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 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对黄颡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免疫应答及氨氮耐受的影响

      2022, 46(11):2168-2176. DOI: 10.11964/jfc.20210312678 CSTR:

      摘要 (893) HTML (0) PDF 1.89 M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对黄颡鱼生长、抗氧化酶活性、免疫应答及氨氮耐受的影响,实验以平均体质量为(5.00±0.85) g的黄颡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00% (对照组)、0.30%、0.50%及1.00%雨生红球藻的饲料,每天2次表观饱食投喂,实验进行10周。结果显示,饲料中雨生红球藻的添加量大于0.30%能够显著提高黄颡鱼的增重率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饲料系数和白细胞数;饲料中添加0.50%雨生红球藻能够显著降低黄颡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血清溶菌酶活性;96 h急性氨氮暴露实验结果显示,摄食0.50%~1.00%雨生红球藻饲料的黄颡鱼累积死亡率和血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雨生红球藻显著提高了氨氮暴露下黄颡鱼肝脏中氨代谢相关酶含量,其中,氨甲酰磷酸合成酶和精氨酸酶含量随着雨生红球藻含量的升高显著提高。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大于0.30%雨生红球藻能够显著提高黄颡鱼的生长性能,改善血液健康状况、氧化损伤及免疫应答能力;饲料中雨生红球藻的添加量超过0.50%能够显著提高黄颡鱼在氨氮暴露下的存活率。

    • 基于内壳生长纹的秋季东印度洋鸢乌贼生长特性

      2022, 46(11):2076-2083. DOI: 10.11964/jfc.20210212654 CSTR:

      摘要 (619) HTML (0) PDF 2.29 M (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内壳是头足类生长信息的载体,对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研究有重要意义。实验根据2019年9—10月在东印度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样本,研究鸢乌贼内壳长度与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及鸢乌贼不同胴长组、不同群体、不同成熟度和不同性别之间的生长特性及其差异。结果显示,鸢乌贼内壳长度与胴长呈线性关系(R2=0.980),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R2=0.950),胴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R2=0.944)。鸢乌贼生长率随胴长增大而增大。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生长率差异显著 (P=0.000<0.05),中型群生长率 (0.051~0.071 cm/d)高于微型群 (0.050~0.058 cm/d)。中型群未成熟鸢乌贼生长率大于成熟期鸢乌贼,且雌性鸢乌贼生长率大于雄性;微型群鸢乌贼生长率的成熟度和性别差异不显著 (P=0.253>0.05)。分析认为,内壳长度与体质量的拟合度高于胴长与体质量的拟合度,所以内壳长度更适合作为分析生长关系的指标。本研究中高胴长组鸢乌贼的生长率大于低胴长组。中型群鸢乌贼在种内竞争中优于微型群,所以中型群的生长率更高。中型群雄性鸢乌贼的早熟现象导致其生长率低于雌性。微型群鸢乌贼的生长率范围较窄和较低,使得其性别间的生长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鸢乌贼内壳可作为生长方面的研究材料,且鸢乌贼不同胴长组、不同群体、不同成熟度和不同性别之间的生长有差异。

    • 田螺科四种螺的肌肉主要营养成分

      2022, 46(11):2177-2185. DOI: 10.11964/jfc.20210312705 CSTR:

      摘要 (1021) HTML (0) PDF 1.94 M (1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田螺科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这4种螺的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评价其营养价值,本研究采用国标法对其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4种螺的肌肉中除灰分外,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肌肉中水分以中国圆田螺最高,为81.28%,显著高于其他3种螺;肌肉蛋白质以中华圆田螺最高,为13.11%,显著高于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肌肉脂肪含量以梨形环棱螺最高,为1.05%,显著高于其他3种螺。肌肉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4种螺的肌肉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和2种半必需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此外,4种螺的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均超过40%,且谷氨酸含量均远高于其他15种氨基酸。4种螺肉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在33%以上,其中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在35%以上,与WHO/FAO模式推荐的标准 (35.38%)相近,但4种螺EAAI值较低,均不到80,其中梨形环棱螺的EAAI值最高,达到74.86。研究表明,4种螺类肌肉营养组成较丰富,氨基酸比例均衡,均属于优质蛋白源。尤其是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调味品开发和深加工价值。另外本研究阐明了4种螺成体的营养组成,可为其饲料配制提供参考依据,亦可为居民日常膳食提供参考。

    • 通过小型探鱼无人船探测大型围网养殖区大黄鱼的分布特性

      2022, 46(11):2084-2096. DOI: 10.11964/jfc.20210112612 CSTR:

      摘要 (852) HTML (0) PDF 2.99 M (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大黄鱼在大型围网养殖区内的分布规律,实验通过集成、构建具备大黄鱼探测以及水温、盐度、光照、pH、溶解氧等海洋环境探测功能的小型探鱼无人船,并在浙江省舟山市桃花岛大黄鱼围网养殖基地内开展了6次现场监测。结果发现,①在水平范围,大黄鱼主要分布在大型围网养殖区内礁石丰富且水流相对较缓的区域;②在垂直范围,大黄鱼主要分布在加权相对深度0.6~0.9的养殖海区中下层;③围网养殖海区内温度、盐度、pH、溶解氧等海洋环境条件整体变化较小,大黄鱼往往分布在光照强度分别为(5 921±2 702)、(50 799±50 988)、(5 990±542)、(3 494±695)、(6 836±4 761)及(15 395±5 531) lx等相对较弱的区域。本实验首次通过小型探鱼无人船系统研究了围网养殖区内大黄鱼的分布特性及相应的海洋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为大黄鱼围网养殖区的操作平台选址、投喂管理、起网设计等提供了依据。

    • 大鲵皮肤溃疡死亡相关的微生物区系

      2022, 46(11):2186-2195. DOI: 10.11964/jfc.20201012441 CSTR:

      摘要 (303) HTML (0) PDF 3.48 M (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自然环境中病死大鲵和健康大鲵皮肤及水样的微生物区系差异,实验通过高通量16S rDNA的V4~V5区测序,对皮肤微生物区系进行差异分析,探讨大鲵在患病前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健康大鲵和病死大鲵生活水样以及皮肤菌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各样品序列标签(Tag)数量平均为97 150条,测序平均长度为400 bp,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据显示,健康大鲵生活水样和皮肤的微生物丰度远远高于病死大鲵。在健康大鲵生活水样中的优势菌群为砷氧化菌属,而当大鲵病死后,其生活水样的优势菌群变为金黄杆菌属。同样,在病死大鲵皮肤样本中金黄杆菌属、丛毛单胞菌属、伯克氏菌目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而砷氧化菌属、微小杆菌属、莱比托泉动性球菌等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下降。同时,病死大鲵皮肤表面有大量溃疡并伴有菌毛,具有典型的伯克氏菌属感染症状。研究表明,大鲵患病死亡前后皮肤微生物区系差异明显,人兽共患病菌伯克氏菌属可能是通过水媒传播感染自然环境下的大鲵并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为科学养殖大鲵、保护野生大鲵以及开发益生菌改善大鲵养殖环境提供依据。

    • 大黄鱼冷藏过程肌肉蛋白质生化特性与新鲜度的相关性

      2022, 46(11):2196-2207. DOI: 10.11964/jfc.20211013105 CSTR:

      摘要 (314) HTML (0) PDF 2.46 M (1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大黄鱼冷藏期间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以色差值、质构、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感官评分等鲜度指标判断鱼肉品质,并结合肌肉蛋白质中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蛋白质分子量以及粒径分布等蛋白质生化特性指标,分析大黄鱼4 ℃冷藏10 d肌肉蛋白质变化与鲜度品质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冷藏期间大黄鱼肌肉的L*a*W值下降,b*值上升;鱼肉咀嚼性、黏着性和硬度下降;TVB-N由(4.42±0.21) mg/100 g增至(38.46±0.87) mg/100 g,并于第8天达二级鲜度标准,感官评分第8天不可接受。冷藏期间大黄鱼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总巯基含量、羰基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盐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小幅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由(159.36±6.51) mg/g降至(91.99±13.82) 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2.27%,水溶性蛋白质含量由(33.68±2.13) mg/g降至(17.57±0.70) mg/g,质量分数下降了47.77%。盐溶性蛋白质的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3.95±0.04) mol/105 g pro降至(1.08±0.13) mol/105 g pro、(1.08±0.04) nmol/mg升至(3.94±0.43) nmol/mg,水溶性蛋白质巯基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由(4.74±0.17) mol/105 g pro降至(2.66±0.15) mol/105 g pro、(0.21±0.14) nmol/mg升至(2.67±0.25) nmol/mg。盐溶性蛋白质粒径在冷藏第0~8天,由(203.32±5.44) nm增大至(425.40±8.63) nm,8天后降至(317.03±1.20) nm,水溶性蛋白质粒径从(190.80±0.30) nm降至(144.23±1.32) nm。SDS-PAGE电泳证明30 ku左右产生新的蛋白质条带,且蛋白质的量有一定程度减少。研究表明,盐溶性和水溶性蛋白质生化特性与新鲜度有良好相关性,其中水溶性蛋白质相关性更好。

    • 皱纹盘鲍稚鲍对海水酸化与溴氰菊酯复合胁迫的响应

      2022, 46(11):2097-2106. DOI: 10.11964/jfc.20210412778 CSTR:

      摘要 (583) HTML (0) PDF 3.04 M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海水酸化与溴氰菊酯 (DM)复合暴露对皱纹盘鲍稚鲍的毒性效应,采用3个pH值 (8.1、7.7和7.4)和3个溴氰菊酯浓度 (0、0.6和6.0 μg/L)对稚鲍进行复合胁迫,并对贝壳微观结构与硬度、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应激、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经过海水酸化与溴氰菊酯复合暴露31 d后稚鲍贝壳CaCO3晶体沉积困难,文石板片变小并形成分散的板层堆叠,文石板片之间孔隙增大,并且伴随着贝壳硬度的显著降低。同时,海水酸化与溴氰菊酯能够引起稚鲍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改变,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随着pCO2与溴氰菊酯浓度的上升而持续降低,并且在海水酸化与溴氰菊酯复合暴露下稚鲍SOD活性明显低于单一暴露物,说明海水酸化与溴氰菊酯对稚鲍SOD活性的影响具有明显交互作用。在相同pH暴露下,溴氰菊酯能够使稚鲍过氧化氢酶 (CAT) 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 活性显著上升。此外,实验还观察到了稚鲍组织中应激基因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量随着pCO2与溴氰菊酯浓度的上升均有提高,并且海水酸化与溴氰菊酯暴露在HSP70、HSP90、Caspase-3以及FADD等基因表达量上具有明显协同作用。研究表明,海水酸化与溴氰菊酯暴露能够对稚鲍产生明显毒害效应,并且在引起稚鲍组织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的反应中具有一定交互作用。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