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40卷第7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草鱼AdipoR1-B基因克隆、组织分布及其表达的营养调控
    杨峰 秦超彬 卢荣华 孙君君 杨丽萍 聂国兴
    2016, 40(7):933-1005. DOI: 10.11964/jfc.20150810022
    [摘要](2081) [HTML](1196) [PDF 4.56 M](2268)
    摘要:
    为探讨AdipoR1-B在鱼类糖类和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RACE方法获得了草鱼AdipoR1-B的全长cDNA序列(登录号: KP733846),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基因及其所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了AdipoR1-B在19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以及高糖(45%)、高脂(8%)和高糖高脂饲喂对草鱼肝脏中该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草鱼AdipoR1-B cDNA全长2186 bp,其中开放读码框为1122 bp,编码373个氨基酸;跨膜结构分析表明草鱼AdipoR1-B为典型的7次跨膜蛋白;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草鱼AdipoR1-B与其他物种的AdipoR1-B高度同源(氨基酸相似度78%以上),并与斑马鱼AdipoR1-B的进化关系最近;组织分布结果显示,AdipoR1-B在草鱼肝脏中表达量最高,中枢神经系统和红肌次之;此外,高脂和高糖高脂饲喂均能够显著提高草鱼肝脏中AdipoR1-B的表达水平。因此,草鱼肝脏中AdipoR1-B的表达水平受到日粮中脂类水平的调控,推测该受体可能在调节鱼类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2  哈氏仿对虾线粒体16S rRNACOⅠ基因的序列比较及其与仿对虾属之间的系统进化分析
    毛智超 段亚飞 刘萍 李健 陈萍
    2016, 40(7):1006-1017. DOI: 10.11964/jfc.20150609910
    [摘要](2125) [HTML](1194) [PDF 830.19 K](2361)
    摘要:
    为调查研究哈氏仿对虾浙江象山群体的种质资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哈氏仿对虾线粒体DNA的16S rRNACO I基因片段,分别对其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16S rRNA基因片段的T、C、A和G的含量分别是35.76%、19.48%、26.74%和17.88%;CO I基因片段的T、C、A和G的含量分别是35.36%、12.68%、30.54%和21.43%;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558 bp,共检测出1种单倍型,没有多态性位点;CO I基因片段长度为688 bp,共检测出7种单倍型,6个多态性位点。CO I基因片段比16S rRNA基因片段变异丰富,更适于哈氏仿对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RNACO I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太一致,结合形态学分析表明,哈氏仿对虾是仿对虾属独立的分支,与细巧仿对虾和亨氏仿对虾种类亲缘关系较近。根据CO I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推测出仿对虾属的大致分化时间发生在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早期。
    3  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糖蛋白的酵母表面展示
    赵景壮 徐黎明 刘淼 曹永生 尹家胜 刘红柏 卢彤岩
    2016, 40(7):1106-1113. DOI: 10.11964/jfc.20151210179
    [摘要](1968) [HTML](1130) [PDF 6.49 M](2136)
    摘要:
    糖蛋白(glycoprotein, G)是鱼类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是病毒检测及疫苗研制的主要靶基因。为了对其进行酵母表面展示,本研究利用本实验室保存的含有IHNV-Sn1203毒株G基因的质粒为模板, PCR扩增富含抗原表位的糖蛋白基因片段后,连接酵母表面展示载体pYD1,构建重组质粒pYD1-G。将pYD1-G转化酿酒酵母EBY100细胞后,利用半乳糖诱导G蛋白的表达。利用细胞免疫荧光、 Western Blotting及流式细胞仪检测酵母表面G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转化了pYD1-G重组质粒的酵母细胞表面呈现出特异性荧光;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经半乳糖诱导后G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获得了成功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半乳糖诱导时间的增加, G蛋白的表达量随之增加,并在诱导48 h时达到峰值。以上研究表明G蛋白在酵母细胞表面获得了成功表达,本研究为以酵母为活载体的新型口服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4  牙鲆在保藏过程中影响ATP关联化合物降解的因素
    吴依蒙 陈舜胜 今野久仁彦
    2016, 40(7):1114-1122. DOI: 10.11964/jfc.20160210298
    [摘要](2127) [HTML](1729) [PDF 1.16 M](2381)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牙鲆体内ATP关联化合物的变化,尤其是肌苷酸(IMP)降解这一限速步骤,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efficiency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测定不同保藏条件下牙鲆体内ATP关联化合物和K值变化,并探讨了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 0℃保藏条件下牙鲆体内ATP在1 d内迅速降解,产生IMP作为初期的主要积累物质,蓄积一段时间(10 d)后迅速降解为次黄嘌呤(Hx), IMP的降解过程呈现二相性;鱼肉制成鱼糜形态保藏, ATP 0 d时几乎降解完全,但IMP的降解过程仍旧呈现二相性;加入抗菌素的鱼肉中微生物的生长得到有效抑制,此时IMP降解缓慢并且呈线性下降,原本的蓄积过程消失, K值的增长速率也随之减慢;加入Tritonx-100破坏细胞膜结构发现,牙鲆体内IMP的降解速率加快,同时K值的增长速率也随之加快。结果表明,牙鲆的保藏形态影响ATP的降解速率,但几乎不影响其他关联产物的降解变化;保藏后期外源微生物产生的酶与内源酶的叠加作用是导致保藏后期IMP加速降解、从而呈现二相性的原因,微生物是影响ATP关联化合物降解的关键因素;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细胞膜结构也能够影响IMP的降解过程。
    5  杂色鲍DAD1的克隆及在发育、弧菌感染、高温和缺氧下的表达分析
    王国栋 和四梅 张丽莉 王艺磊
    2016, 40(7):1018-1027. DOI: 10.11964/jfc.20150609948
    [摘要](2102) [HTML](1448) [PDF 1.70 M](2277)
    摘要:
    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是细胞凋亡的负调控因子。在杂色鲍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通过RACE的方法,获得了杂色鲍DAD1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HdDAD1。该序列全长553 bp,开放阅读框339 bp,编码112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具有保守的DAD功能域和3段跨膜区。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HdDAD1在杂色鲍所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消化道、鳃、血细胞、粘液腺和肾脏中表达量最高。同样,HdDAD1在发育各阶段均有表达,幼虫阶段表达量最高,原肠胚次之,其他胚胎发育阶段和稚鲍表达量最低。HdDAD1能够响应细菌感染、高温和缺氧应激。在弧菌注射12 h后,表达量显著上升。当水温由最适的25℃上升到28℃时,HdDAD1表达量升高;在31℃持续4和96 h时HdDAD1表达量显著上升。在低氧处理4和96 h时,HdDAD1的表达量也显著上升。
    6  模拟探究凡纳滨对虾磷脂在贮藏过程中的水解机理
    王晓旭 王昕岑 梁栋 宋雨 徐杰 薛长湖
    2016, 40(7):1123-1132. DOI: 10.11964/jfc.20151110145
    [摘要](2290) [HTML](1267) [PDF 1.53 M](2341)
    摘要: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磷脂(PL)在贮藏过程中的水解机理,本研究建立了磷脂相关酶与磷脂酰胆碱(PC)的体外模型,模拟凡纳滨对虾磷脂水解反应。实验分别从凡纳滨对虾体内分离纯化得到磷脂相关酶与PC,进行体外反应,并采用“鸟枪”脂质组学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水解反应前后PC、溶血磷脂(LPL)及游离脂肪酸(FFA)的组成和含量变化,进而推断磷脂的水解机理。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体内磷脂水解酶包括脂肪酶、磷脂酶A1(PLA1)、磷脂酶A2(PLA2)、磷脂酶C(PLC)及磷脂酶D(PLD),其中PLA2活力最高,可达177.87 U。体外模拟反应中,凡纳滨对虾PC含量由516.45显著降至146.14 mg/g,总FFA含量由36.42上升至568.57 mg/g,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显著增加了280.5 mg/g。通过相关性分析水解前后磷脂水解酶活力变化与PC含量变化,发现PC的变化与PLA2显著相关(R=0.91)。研究表明水产品中PC变化是磷脂相关酶催化的水解反应,其水解产物主要为FFA与LPC,且PLA2对水产品贮藏过程中磷脂的水解影响最大。本实验建立了新型的体外水解模型,并初步探究了磷脂的水解机理,为水产品贮藏及磷脂酶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7  海带3个着丝粒蛋白编码序列的克隆及特征分析
    徐梅 周志刚
    2016, 40(7):1028-1038. DOI: 10.11964/jfc.20151010104
    [摘要](2152) [HTML](1321) [PDF 3.72 M](2155)
    摘要:
    本研究根据海带基因组及糖海带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的编码着丝粒相关蛋白CENH3、Nuf2和Ndc80的contig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自海带中克隆得到它们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分别命名为SjCENH3、SjNuf2和SjNdc80,大小分别为432、1365和2172 bp,相应地编码由143、454和72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同源序列比对表明,SjCENH3由氨基端尾巴和羧基端的组蛋白折叠域组成,后者包括4个α螺旋(αN、α1、α2和α3)和2个环(Loop1和Loop2);但与组蛋白H3相比,SjCENH3的氨基端略长且序列不相似,同时组蛋白折叠域的α1、α2螺旋及Loop1序列更多变;SjNuf2主要的结构域有Nuf2 domain、Spc7和SPT2;SjNdc80主要的结构域除了具有与SjNuf2相似的SPT2和Spc7结构域以外,还有Ndc80_Hec、FoP_duplication和Kin17_mid。基于海带和其他物种的CENH3、H3、Nuf2和NCD80蛋白序列所构建的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显示,SjCENH3和SjH3分别被显著地聚类在CENH3和H3两支中,H3在物种间是高度保守的,而CENH3在物种间的差异相对较大;来自不同生物的Nuf2和NCD80均可显著地分为被子植物和藻类2支,它们可能存在着共同演化的关系。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海带着丝粒蛋白SjCENH3、SjNuf2和SjNCD80编码序列的特征,为制备特异抗体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来定位海带染色体着丝粒的具体位置,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获得海带染色体着丝粒DNA序列及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回顾与展望
    杨红生
    2016, 40(7):1133-1140. DOI: 10.11964/jfc.20160510386
    [摘要](3573) [HTML](1459) [PDF 812.18 K](3705)
    摘要:
    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在特定海域科学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海洋牧场的特点包括以增加渔业资源量为目的、具有明确的边界和权属、苗种主要来源于人工育苗或驯化、通过放流或移植进入自然海域、主要以天然饵料为食和对资源实施科学管理等。早在1965年,我国学者曾呈奎先生就原创性地提出在海洋中通过人工控制种植或养殖海洋生物,建设“牧场”的理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牧场经历了从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到系统化的海洋牧场发展过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海洋牧场的涵义应用过于宽泛、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忽视海洋牧场生态作用以及忽视项目评估和系统管理等问题。展望未来,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应在“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四化同步、创新跨越”的发展理念指导下,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的宏观引导、推动海洋牧场体系化建设、实施海洋牧场企业化运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产业繁荣和保持健康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9  光照对中国南北方萱藻丝状体生长发育影响的比较
    夏云捷 宫相忠 高伟 罗伟 张静 王吉
    2016, 40(7):1039-1049. DOI: 10.11964/jfc.20160110274
    [摘要](2053) [HTML](1549) [PDF 2.38 M](2052)
    摘要:
    通过分离、培养我国北方海域(烟台、青岛)和南方海域(舟山、温州)的萱藻丝状体,比较研究了不同光强[7.2、21.6、36.0、50.4、64.8、86.4、108.0和129.6 μmol/(m2·s)]和不同光周期(8L:16D、10L:14D、12L:12D、14L:10D和16L:8D)对我国南北方萱藻丝状体生长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过高[≥108.0 μmol/(m2·s)]或过低[≤21.6 μmol/(m2·s)]光强条件均不利于我国南北方萱藻丝状体的快速生长;(2)我国南北方萱藻丝状体生长的最适光强条件相同,在64.8 μmol/(m2·s)条件下培养20 d后,其丝状体的增重倍比和日均增长率均达到最大值;(3)我国南北方萱藻丝状体发育的最适光强条件均为36.0 μmol/(m2·s),培养20 d后,烟台、青岛、舟山和温州的萱藻丝状体的孢子囊枝比例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4.72%±0.91%、35.06%±1.17%、35.37%±0.59%和34.33%±0.41%;(4)我国南北方萱藻丝状体生长的最适光周期条件不同,培养20 d后,北方萱藻丝状体的增重倍比和日均增长率均在14L:10D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2.75%±2.39%、3.00%±0.36%和81.28%±4.53%、3.04%±0.49%,而南方均在16L:8D条件下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9.52%±0.88%、3.18%±0.30%和88.66%±7.09%、3.22%±0.26%;(5)经过20 d的培养观察,我国北方萱藻丝状体发育的适宜光周期范围为8L:16D~10L:14D,而南方的适宜光周期范围为10L:14D~12L:12D。
    10  种青养鱼模式下的草鱼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
    程辉辉 谢从新 李大鹏 肖业红 田兴 陈洁 汤蓉 亓成龙 马玲巧
    2016, 40(7):1050-1059. DOI: 10.11964/jfc.20150709964
    [摘要](4117) [HTML](2258) [PDF 654.57 K](9032)
    摘要:
    为探究种青养鱼养殖模式对草鱼肌肉营养成分和品质特性的影响,随机选取以种青喂草为主养殖模式下养殖的草鱼(生态草鱼)和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养殖的草鱼(饲料草鱼)各16尾,测定其肌肉系水力和质构特性指标,以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矿物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肝体比和空壳率无显著性差异;生态草鱼肌肉系水力指标中滴水损失显著低于饲料草鱼,冷冻渗出率不显著地低于饲料草鱼,失水率不显著地高于饲料草鱼,pH值无显著性差异;肌肉的硬度、弹性、凝聚性、胶黏性和回复性均无显著性差异;生态草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饲料草鱼,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生态草鱼P和Fe含量均显著高于饲料草鱼,Mg、Mn和Cr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饲料草鱼;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肌肉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6.85%和6.27%。生态草鱼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6.07,而饲料草鱼为77.29,饲料草鱼略高于生态草鱼。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肌肉均含19种脂肪酸,其中棕榈酸、花生四烯酸(ARA)、亚油酸(LA)、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硬脂酸含量较高,为主要脂肪酸,而花生五烯酸(EPA)+DHA含量分别为8.95%和10.70%,且差异显著。研究表明,生态草鱼和饲料草鱼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与饲料草鱼相比,生态草鱼具有肌肉系水力强、低脂肪和矿物元素含量高的特点。
    11  四种石磺的脂质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姚理想 杨铁柱 朱敏 沈和定 李柏航 刁亚
    2016, 40(7):1060-1071. DOI: 10.11964/jfc.20160110257
    [摘要](2101) [HTML](1357) [PDF 1.27 M](2459)
    摘要:
    为比较分析紫色疣石磺、瘤背石磺、里氏拟石磺和平疣桑椹石磺4种石磺科贝类的脂质和脂肪酸组成,实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4种石磺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 4种石磺科贝类肌肉组织总脂(TL)主要由磷脂(PL)、游离脂肪酸(FFA)、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组成;紫色疣石磺肌肉组织中的PL/TL高达73.12%,显著高于其他3种石磺(P<0.05);瘤背石磺肌肉组织中的TG/TL达2.75%,显著高于其他3种石磺(P<0.05);紫色疣石磺肌肉组织中的FFA/TL高达19.16%,显著高于其他3种石磺(P<0.05);② 4种石磺肌肉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较为平衡;瘤背石磺和紫色疣石磺肌肉组织中的总饱和脂肪酸(ΣSFA)含量均达35%以上;总单不饱和脂肪酸(ΣMUFA)含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瘤背石磺(20.63%)、紫色疣石磺(20.49%)、里氏拟石磺(19.61%)、平疣桑椹石磺(19.42%);平疣桑椹石磺肌肉组织中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ΣPUFA)达34.25%,显著高于其他3种石磺(P<0.05)。4种石磺中的C20∶5n3(EPA)含量均大于C22∶6n3(DHA)的含量。研究表明,4种石磺的脂质和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有关,4种石磺的肌肉组织具有较高的脂类营养价值。其中,紫色疣石磺和瘤背石磺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脂肪酸,且营养均衡,适宜食用;里氏拟石磺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脂肪酸成分含量较高。
    12  南极磷虾渔业CPUE及其丰度估算适用性
    朱国平 王芮
    2016, 40(7):1072-1079. DOI: 10.11964/jfc.20150609927
    [摘要](2043) [HTML](1492) [PDF 494.46 K](2235)
    摘要:
    作为一种衡量渔业资源丰度变化的指标, CPUE常用于多种渔业资源评估。南极磷虾作为一种集群性的生物资源,其资源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加之该物种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渔业特点,这也使得采用CPUE作为衡量该资源丰度指标的有效性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本实验详细介绍了4种南极磷虾渔业CPUE的常用估算方法,并总结了这些方法所具有的特点、优势以及劣势,在此基础上从时空尺度和环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南极磷虾渔业CPUE估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实验就CPUE作为评估南极磷虾资源丰度的适用性及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南极磷虾渔业日益受到全球的关注,但如何将渔业调查数据纳入到南极磷虾资源评估当中,一直未得到统一的结论,从而导致基于生态系统的南极磷虾渔业管理进展缓慢,本研究结果可为更好地开展南极磷虾资源评估和丰度估算提供思路。
    13  黄海太平洋磷虾回波映像识别与资源密度评估
    王新良 赵宪勇 左涛 李显森
    2016, 40(7):1080-1088. DOI: 10.11964/jfc.20151010102
    [摘要](2243) [HTML](1123) [PDF 2.26 M](2062)
    摘要:
    太平洋磷虾是黄海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的关键种。为准确评估太平洋磷虾的资源密度,基于2010年1月黄海渔业资源调查过程中采集的声学和生物学数据,利用SDWBA目标强度理论模型,研究了太平洋磷虾38和120 kHz目标的回声散射特性,并根据2个频率平均体积散射强度的差值(简称频差技术),开展了太平洋磷虾回波映像识别及资源密度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洋磷虾的目标强度与其倾角和体长密切相关;120 kHz 的目标强度明显高于38 kHz,且两个频率的有效平均目标强度之差随着磷虾体长的增加而减小。数据处理结果显示,两个频率回声数据的平均体积散射强度(MVBS)呈线性关系,120 kHz的MVBS比38 kHz高约14.1 dB,与理论仿真结果一致;回声散射层内太平洋磷虾的资源密度为1.8~2531.8尾/m3,均值为255.1尾/m3。本研究对利用渔业声学技术开展浮游动物资源评估具有借鉴意义,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对太平洋磷虾目标强度模型参数及目标识别方法进行完善,以提高其资源密度声学评估的准确度。
    14  气候变化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影响
    肖启华 黄硕琳
    2016, 40(7):1089-1098. DOI: 10.11964/jfc.20150810017
    [摘要](2020) [HTML](2043) [PDF 562.23 K](3360)
    摘要:
    气候变化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海洋是气候系统储存能量的主要载体,气候变化给生活于其中的鱼类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气候的变化影响着各大洋低频气候变化模式以及海洋环境要素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对鱼类个体的直接作用或生态系统食物链传递的间接作用影响海洋鱼类,包括鱼类的生理(生长、繁殖、洄游)、物候、资源量以及分布等,并形成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最终影响人类对渔业资源的管理。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侧重从海洋鱼类资源量、分布变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管理4个方面,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渔业资源产生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对渔业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基础。
    15  底栖动物增殖放流生态风险评价
    祁剑飞 曾志南 宁岳 巫旗生
    2016, 40(7):1099-1105. DOI: 10.11964/jfc.20150509899
    [摘要](2086) [HTML](1130) [PDF 684.87 K](2608)
    摘要:
    为了评价底栖动物增殖放流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风险,通过现场调查、已有文献资料分析和专家咨询,建立了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应用该体系对5种增殖放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表明,西施舌、紫海胆、韩国文蛤和泥东风螺为“中”风险等级;波纹巴非蛤为“低”风险等级。本研究可为今后增殖放流过程中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