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8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Cu2+急性毒性下银鲳幼鱼红细胞核异常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2014, 38(8):1106-111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47

      摘要 (2934) HTML (0) PDF 6.81 M (1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Cu2+对银鲳幼鱼的致毒效应,采用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开展了Cu2+对银鲳幼鱼的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对银鲳幼鱼外周血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肝脏抗氧化酶(SOD、CAT、GPX)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银鲳幼鱼48和96 h的LC50分别为0.860和0.77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77 mg/L;Cu2+的浓度与银鲳幼鱼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同浓度 Cu2+胁迫下,核异常率又普遍高于微核率;不同浓度Cu2+胁迫下银鲳幼鱼肝组织中的SOD、CAT、GPX活性均表现为低浓度被诱导而高浓度受抑制的规律,与Cu2+浓度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认为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与SOD、CAT和GPX活性的变化均可以反映银鲳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并可用作银鲳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其中SOD还可以灵敏地指示低浓度的早期Cu2+污染。

    • 添加不同碳源对零换水养殖系统中团头鲂鱼种生长、肠道生化指标和水质的影响

      2014, 38(8):1113-112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16

      摘要 (2365) HTML (0) PDF 5.16 M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添加不同碳源物质所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鱼种生长、消化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设计5个不同碳源物质的添加组[淀粉组、葡萄糖组、蔗糖组、甜蜜素组和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淀粉=1:1)],其中淀粉组为对照组,每个碳源添加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水泥池投放团头鲂鱼种20尾,初始体质量为(36.74±0.82) g,实验期为8周。结果发现:(1)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地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水平;(2)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组团头鲂鱼种的鱼体末质量显著提高23.1%,增重率显著提高39.4%,特定生长率也显著提高23.6%,饲料系数显著降低28.1%,但存活率并没有显著差异;(3)肠道组织光镜观察表明,团头鲂鱼种肠道单层柱状上皮附近存在未消化的生物絮团;(4)添加不同碳源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鱼种体成分没有显著的影响;(5)复合碳源组的肠道总蛋白酶的活性(3.64±0.53) U/mg显著高于对照组275.3%,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淀粉组)289.2%、葡萄糖组166.7%和蔗糖组860%;(6)葡萄糖组的团头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238.67±13.63) U/m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SOD活性72.5%,葡萄糖组团头鲂的过氧化氢酶(CAT)酶活性为(192.31±17.06) U/mg,显著高于对照组的CAT活性40.4%,与对照组的丙二醛(MDA)水平相比,葡萄糖组、蔗糖组、甜蜜素组和复合碳源组分别显著降低了69.0%、59.7%、38%.0和48.8%。研究表明,水体中添加葡萄糖为碳源能显著提高团头鲂鱼种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水平,并有效改善水质。

    • 生物絮凝养殖条件下吉富罗非鱼的消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研究

      2014, 38(8):1123-113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01

      摘要 (2966) HTML (0) PDF 1.17 M (2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生物絮凝养殖条件下吉富罗非鱼的消化能力和免疫能力,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对照组)和生物絮凝养殖系统(实验组)饲养吉富罗非鱼(24.17±2.49)g 59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水体中总氨氮(TAN)和亚硝态氮(NO2--N)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48±14.66)和(33.77±34.57)mg/L。但实验结束时实验组终末密度(FD)高达36.89 kg/m3,终末质量(FI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高于对照组(P<0.05),饵料系数(FCR)比对照组降低18.7%(P<0.05)。实验组饲料氮利用率为57.97%,显著高于对照组(49.51%)。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罗非鱼的胃蛋白酶、胃脂肪酶、肠蛋白酶和肠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差异。除肝胰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外,实验组血清、肝胰脏和头肾的T-SOD、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活力(AKP)活性较对照组无差异(P>0.05)。

    • 亚麻籽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及脂肪沉积的影响

      2014, 38(8):1131-113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51

      摘要 (2670) HTML (0) PDF 1.15 M (25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亚麻籽油替代不同鱼油水平对大菱鲆幼鱼[初始体质量为(5.89±0.02)g]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沉积的影响,以亚麻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饲料。每组饲料随机投喂3组实验鱼,饱食投喂,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发现,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但显著影响其摄食率(FI)、饲料效率(FE)和表观净蛋白利用率(ANPU)。随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升高,FI显著升高,而FE和ANPU显著下降,且其均在100%亚麻籽油组分别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饲料亚麻籽油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肝体比和肌肉脂肪含量。当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100%鱼油,鱼体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相似。相对于全鱼油组,亚麻籽油替代组肌肉和肝脏中亚油酸和亚麻酸显著升高,而EPA和DHA含量显著下降。研究表明,大菱鲆饲料中亚麻籽油替代水平应低于66.7%,且大菱鲆饲料中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需大于0.8%。

    • 核苷酸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14, 38(8):1140-114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96

      摘要 (2547) HTML (0) PDF 1.04 M (2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核苷酸对大黄鱼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7.71±0.02)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对照组,即高鱼粉对照组FM(鱼粉含量为45.0%)和低鱼粉对照组N0(鱼粉含量为31.5%),在低鱼粉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添加0、75、150、300、600和1 000 mg/kg的核苷酸,共配制出7种等氮等脂饲料,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63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核苷酸对大黄鱼的存活率、饲料效率、摄食率、鱼体组成和形体指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增重率随着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添加量为300~600 mg/kg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随着核苷酸添加量的增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力(T-AOC)的活力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并在300 mg/kg时显著高于低鱼粉对照组(P<0.05)。核苷酸对大黄鱼肠道肌肉层厚度和微绒毛高度有显著影响(P<0.05),分别在添加量为150和300 mg/kg时出现最大值;而对肠道褶皱高度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核苷酸能促进大黄鱼生长,改善肠道形态结构和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以增重率为指标,利用折线模型计算得到大黄鱼幼鱼饲料中核苷酸的适宜添加量为194.91 mg/kg。

    • 饲料中糖/脂肪比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血液指标、肝代谢酶活性及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

      2014, 38(8):1149-115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75

      摘要 (2567) HTML (0) PDF 1.31 M (2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配制6种不同糖/脂肪比例(CHO:L分别为4.29、2.79、1.86、1.19、0.73和0.42)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1.2±0.5)g]60 d,探讨饲料中糖与脂肪比例对其生长、饲料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和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饲料中CHO:L降低,暗纹东方鲀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效率(FE)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在CHO:L为1.86时达最大,显著高于CHO:L为0.42、0.73和4.29时的值(P<0.05)。血浆甘油三酯和肝脏脂肪含量随CHO:L降低而显著增加(P<0.05),而血糖和肝糖原含量随CHO:L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随饲料中CHO:L降低,肝脏脂肪酶和脂肪合成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CHO:L为1.19和1.86时活性最高。CHO:L为1.86~4.29时丙酮酸激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CHO:L为0.42和0.73时,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而PEPCK活性和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饲料中CHO:L对暗纹东方鲀存活率和血浆总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分别用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拟合SGR、PER、FE和CHO:L的关系,得到暗纹东方鲀幼鱼饲料中CHO:L的适宜范围为2.01~2.16,且其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要高于脂肪。

    • 草鱼SREBP-1基因的克隆及糖对其在肝脏中表达的影响

      2014, 38(8):1057-106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23

      摘要 (3131) HTML (0) PDF 4.33 M (2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s)是调控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关键核转录因子。为获知草鱼SREBP-1基因的序列及其在肝脏中的表达规律,本实验采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了草鱼SREBP-1基因的部分cDNA序列,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及所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SREBP-1基因在8种不同组织的表达规律及低糖(糖含量24%)和高糖(糖含量42%)投喂条件下肝脏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所克隆到的草鱼SREBP-1基因cDNA长4 760 bp,其中包括开放读码框3 426 bp,编码1 141个氨基酸;草鱼SREBP-1具有一个典型的碱性螺旋-环-螺旋亮氨酸拉链结构(bHLH-zip);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草鱼SREBP-1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在76%~88%之间,与斑马鱼的进化关系最近;草鱼SREBP-1基因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肝脏和肠次之,在肾脏、脾脏、肌肉、脂肪和性腺中均有少量表达;与对照组相比,SREBP-1基因在高糖诱导下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低糖诱导下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在高糖负荷条件下,草鱼肝脏中SREBP-1可能会促进糖的利用和转化,从而参与糖代谢调节过程,为丰富鱼类糖代谢调控机理提供研究资料,并有望为提高鱼类对饲料糖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 锦鲤疱疹病毒GZ1301株的分离与鉴定

      2014, 38(8):1159-116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59

      摘要 (3531) HTML (0) PDF 23.04 M (56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3年4月,广东省一锦鲤养殖场暴发不明病因疾病,濒死锦鲤在塘边游动缓慢直至死亡,死亡率高达100%。现场采样发现,发病锦鲤体长25 cm,眼球凹陷,胸鳍及腹鳍出现出血斑点,解剖发现内脏器官包括肝、脾、肾肿大。细菌分离结果显示,内脏器官肝脏和肾脏中未分离到细菌。提取自然发病鱼的肝、脾、肾、鳃组织DNA作为模板,采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的锦鲤疱疹病毒(KHV)检测引物进行PCR扩增,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NCBI的Blast搜索结果显示,扩增序列与KHV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病鱼内脏组织研磨过滤除菌后,腹腔注射20尾锦鲤,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并于7 d内全部死亡。取病鱼的鳃和肾脏研磨过滤除菌后进行细胞感染实验,结果显示,组织滤液感染CCB细胞后,盲传5代可以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PE)。将出现典型CPE的CCB细胞进行超薄切片制备和电镜观察,电镜下病毒呈对称20面体,直径约100 nm。将出现典型CPE的细胞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可以观察到特异性荧光。根据TK基因全长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证实该毒株为KHV亚洲型毒株,暂命名为KHV-GZ1301株。研究结果可为KHV起源进化、分类以及疾病防控提供重要材料。

    • 聚β-羟基丁酸酯对中国明对虾抗WSSV能力的影响

      2014, 38(8):1167-117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15

      摘要 (2283) HTML (0) PDF 1.31 M (1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聚β-羟基丁酸酯(PHB)对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水生动物存活率、病毒含量的影响,实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对感染WSSV的中国明对虾投喂添加了不同浓度聚β-羟基丁酸酯(0.0%、0.5%、1.0%、2.5%、5.0%、10.0%)的饵料,统计相同时间点对虾死亡数量、存活率、相对免疫保护率(RPS),并利用real-time PCR测定死亡对虾体内病毒绝对含量。结果显示,PHB对中国明对虾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及体内病毒拷贝数均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与对照组(0.0%)相比,随PHB浓度的升高,实验组对虾存活率和平均存活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各组平均存活时间为82.23、90.71、95.55、91.15、85.56及79.40 h,1.0%浓度组实验对虾平均存活时间与0.5%及2.5%浓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各组累计死亡率均为100%。另外还发现各组平均病毒拷贝数为1.08×107,1.15×107,4.75×107,1.27×107,1.14×107,3.29×106个/ng DNA;对照组与1%浓度组病毒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PHB能提高中国明对虾抗WSSV的能力且1% PHB浓度为最适浓度。

    • 凡纳滨对虾酚氧化酶原激活因子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4, 38(8):1068-1078. DOI: 10.3724/SP.J.1231.2014.48989

      摘要 (2863) HTML (0) PDF 2.42 M (1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酚氧化酶原激活因子(prophenoloxidase-activating factor,PPAF)在凡纳滨对虾感染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过程中所起的免疫作用,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了凡纳滨对虾PPAF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在正常凡纳滨对虾和感染IHHNV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克隆获得了1 986 bp凡纳滨对虾PPAF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JQ684529),其中含有一个1 629 bp开放阅读框(ORF),两翼分别存在21 bp(5’端)和336 bp(3’端)的非翻译区。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542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269~517处存在功能结构域——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氨基酸序列494~502区域存在一个ALPHA-2巨球型免疫蛋白功能位点,316~321区域有一个组氨酸酶活性位点;定量PCR分析发现,该基因无论在正常对虾还是感染IHHNV对虾的心脏、肝胰腺、肠、胃和肌肉中的表达量均较低,在血液和鳃腺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织,但感染IHHNV对虾不同组织中PPAF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虾相应组织中的表达量。定量检测PPAF基因在对虾鳃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显示,对虾感染IHHNV后,PPAF基因的表达量急剧降低,3 h时至最低,之后表达量逐渐上升,48h时达最高值。研究表明,IHHNV可抑制PPAF基因的表达,因而抑制酚氧化酶原免疫系统的有效激活,或是其感染对虾并在对虾组织内增殖的原因之一。

    • 虹鳟IgM重链恒定区的表达及兔抗血清的制备

      2014, 38(8):1175-1181.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21

      摘要 (2493) HTML (0) PDF 3.20 M (1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能够成功表达虹鳟IgM,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虹鳟IgM的亲水性及抗原性进行了分析,根据GenBank收录的虹鳟IgM重链恒定区,参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设计用于扩增截短的IgM基因的引物,以虹鳟头肾RNA提取物为模板,利用RT-PCR方法扩增虹鳟截短的IgM重链恒定区部分基因片段,连接原核表达载体pET-27b,利用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表达。SDS-PAGE及HPLC结果显示,纯化后截短的IgM大小约为47.7 ku,且纯度达到90%。利用其制备兔抗血清后ELISA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兔抗血清与本研究所表达的截短IgM蛋白的反应效价为1:40 000,与虹鳟血清提取的全长IgM反应效价为1:20 000并且呈现出抗原计量依赖性。研究表明,重组IgM蛋白与虹鳟血清中的天然IgM重链恒定区具有近似的结构,利用其所制备的兔抗血清能够与虹鳟鱼体中的天然IgM发生特异性反应。

    • 坛紫菜与Pyropia radi种间杂交重组优良品系的选育与特性分析

      2014, 38(8):1079-108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295

      摘要 (2778) HTML (0) PDF 5.82 M (1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得具明显杂交重组优势的紫菜优良品系,实验以印度产紫菜Pyropia radi野生型品系(Pr-WT01,特点:藻体厚、生长慢、韧性好、壳孢子放散量多)为父本,坛紫菜诱变品系(Ph-HMC5,特点:藻体薄、生长快、韧性差、壳孢子放散量少)为母本进行种间杂交,从杂合丝状体产生的F1叶状体中选出4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重组品系,HR-6品系为其中的最优良品系。父本品系叶状体的绝对生长率最大值为0.39 cm/d,母本品系为5.24 cm/d,而HR-6品系高达9.27 cm/d,在日龄30~50 d期间,它的平均绝对生长率比母本品系的最大生长率还大。日龄60 d的叶状体平均体长父本品系为13.18 cm,母本品系为85.67 cm,而HR-6品系已达218.57 cm,分别是父、母本品系的16.58倍和2.55倍。日龄35 d的HR-6品系叶状体的叶绿素a含量高达9.43 mg/g,比父、母本品系分别增加了50%和20%;另外,它的总藻胆蛋白含量高达99.62 mg/g,分别是父、母本品系的2.18倍和1.74倍。日龄35 d的HR-6品系的叶状体平均厚度为26.22 μm,比父本品系降低了37%,比母本品系增加了30%,叶状体的韧性明显增加。HR-6品系的壳孢子放散总量达167.72万个/贝,分别为父、母本品系的1.13和2.65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HR-6品系具有生长快、品质好、壳孢子放散量大等优良性状,表现出良好的生产适用性。

    • 臭氧减菌化处理罗非鱼片的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

      2014, 38(8):1182-118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02

      摘要 (2181) HTML (0) PDF 1.07 M (1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价经臭氧处理后罗非鱼片产品的安全性,本研究分别采用SD大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与KM小鼠遗传毒性实验来研究经臭氧处理后罗非鱼片的急性毒性与遗传毒性。结果显示:臭氧处理后的罗非鱼片对SD大鼠经口最大耐受剂量MTD>15 g/kg;无论有无S9代谢活化系统,罗非鱼片5个剂量组TA97、TA98、TA100、TA102菌株的回变菌落数最大值为(156±10)个/皿,均未超过阳性对照组TA97、TA98、TA100、TA102菌株回变菌落数最小值[(1 773±83)个/皿]的2倍,重复实验结果一致;罗非鱼片高、中、低剂量小鼠的骨髓微核率分别为(0.40‰±0.88‰)(♀)/(0.40‰±0.83‰)(♂)、(0.60‰±0.89‰)(♀)/(0.80‰±1.29‰)(♂)与(0.80‰±1.09‰)(♀)/(0.60‰±0.89‰)(♂),与溶剂对照组微核率(1.20‰±1.29‰)(♀)/(0.40‰±0.89‰)(♂)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罗非鱼片高、中、低剂量组小鼠睾丸染色体总畸变率分别为0.2%、0.2%和0.1%,与溶剂对照组总畸变率0.2%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Ames实验、KM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及睾丸染色体畸变实验结果均为阴性,经4.5 g/mL臭氧水处理30 min后的罗非鱼片毒性分级为无毒且无遗传毒性。

    •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亲蟹遗传多样性研究

      2014, 38(8):1089-1096.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11

      摘要 (2478) HTML (0) PDF 2.24 M (2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山东沿海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亲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实验采用536 bp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对4个亲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01个三疣梭子蟹个体共检测到155个单倍型,4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为0.972 3~0.993 0,核苷酸多样度为0.021 2~0.023 6,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和Fst分析结果均显示,4个三疣梭子蟹亲蟹群体间遗传分化微弱,未形成明显的遗传结构,NJ系统树中未出现与各群体相对应的的谱系分支。研究表明,4个增殖放流亲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且其遗传结构与放流海域的野生群体间没有明显分化,种质资源质量较好。此外,群体历史动态分析显示,渤海南部和黄海北部的三疣梭子蟹历史上曾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

    • 北斗船位数据提取拖网捕捞努力量算法研究

      2014, 38(8):1190-119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35

      摘要 (2779) HTML (0) PDF 2.05 M (19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的捕捞努力量统计耗时费力,并且存在延时,不能及时了解宏观的捕捞强度,本研究以象山港拖网渔船为研究对象,选择安装北斗终端的1 508艘渔船,对北斗卫星船位监控系统所获取的渔船船位、航向、航速等信息进行分析挖掘,获得捕捞强度。根据航速统计获得每艘渔船处于捕捞状态的航速阈值,如拖网船300791捕捞状态船位点阈值的航向差最小和最大分别是-50和52°,航速最小和最大分别是0.9和2.0 m/s,两者结合判断捕捞状态点,再采用过滤窗修正,在各渔区格网计算一段时间内渔船捕捞状态点的累计捕捞时间,其值与渔船功率的乘积获得捕捞努力量,物理单位为kW·h,并制作累计捕捞kW·h的格点图和插值图。该方法具有实时、大范围、快速、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渔业资源保护。

    • 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特征

      2014, 38(8):1097-110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18

      摘要 (2653) HTML (0) PDF 1.38 M (2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群落结构特征,利用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9月)在吕泗渔场沿岸海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分析了虾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空间分布及群落结构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吕泗渔场沿海海域春夏两季共出现虾类18种,其中春季11种,夏季15种;春季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鲜明鼓虾,夏季优势种为哈氏仿对虾和中华管鞭虾。研究表明: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春季以暖温性生态类群为主,夏季以暖水性生态类群为主。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种类数和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站位主要集中在调查海域的外侧。运用聚类和多维标度对群落结构的相似性进行分析,结合水深等环境因子对吕泗渔场沿岸海域虾类的群聚类型进行了讨论,吕泗渔场沿岸虾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明显、空间差异显著,水团变化、地形、水深是导致吕泗渔场沿岸海域春夏季虾类群落结构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