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8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长毛对虾海水养殖环境以及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2014, 38(5):706-712.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53

      摘要 (2540) HTML (0) PDF 2.03 M (1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长毛对虾养殖环境以及对虾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的特征,实验分别采集养殖区进水口水体、养殖池底泥、养殖池水体以及长毛对虾肠道样品,采用构建16S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不同样品间的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组样品中共获得621条序列,操作分类单元(OTU)总数达212个,表明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从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进水口水体中细菌优势种群为蓝细菌(53.97%)、α-变形杆菌(13.76%)和γ-变形杆菌(10.58%);养殖池水体细菌优势种群为蓝细菌(33.55%)、γ-变形杆菌(14.84%)、厚壁菌(14.19%)、拟杆菌(12.26%)和α-变形杆菌(9.68%);养殖池底泥细菌优势种群大部分属于厚壁细菌(79.12%);对虾肠道细菌优势种群为厚壁细菌(75.79%)、梭杆菌(13.68%)和γ-变形杆菌(10.53%)。在目分类水平上,养殖池底泥、养殖池水体和对虾肠道中芽孢杆菌占有较高的比例,分别占克隆数的69.78%、13.55%和72.63%;进水口水体和养殖池水体中红细菌的比例较高,分别占克隆数的10.05%和9.68%。本研究分析了养殖环境以及对虾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揭示微生物从水源到对虾肠道内的演替规律。总体上,本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良好,但在养殖池水体和对虾肠道中也检测到黄杆菌类群和少量的弧菌。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养殖环境对于对虾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并为长毛对虾病害的预防提供参考。

    •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LrrG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2014, 38(5):713-721.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00

      摘要 (2512) HTML (0) PDF 3.88 M (2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LrrG蛋白是无乳链球菌较保守的表面蛋白之一。为获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LrrG蛋白并探讨其在罗非鱼体内的免疫原性,本实验根据GenBank中已报道的人源无乳链球菌LrrG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LrrG基因。分析表明,其ORF为2361bp,编码786个氨基酸,与人源无乳链球菌LrrG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高达98.48%。LrrG蛋白含有3个保守的LRR结构域,并可形成多个抗原表位。将LrrG基因片段克隆转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质粒pET-32a( )/LrrGE.coliBL21(DE3)22℃诱导表达6h。SDS-PAGE显示,诱导表达蛋白的分子量为108.9ku,并且该重组蛋白以可溶和包涵体2种形式存在。经HisBind亲和柱纯化及超滤管浓缩后,LrrG可溶蛋白浓度达3.40mg/mL。鱼体注射免疫实验表明,LrrG可溶蛋白对罗非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达69.28%,且免疫后4周的血清抗体滴度为1:800。该研究为深入探讨无乳链球菌LrrG蛋白作为罗非鱼基因工程疫苗的潜在应用价值奠定了基础。

    •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的病理学观察

      2014, 38(5):722-73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96

      摘要 (2485) HTML (0) PDF 27.92 M (1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海豚链球菌病的罗非鱼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分离的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透射电镜负染观察菌体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多数呈链状排列。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多组织、器官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炎症反应,特别是肝、脾、肾和脑分别表现为肝炎,脾炎,间质性肾炎和脑膜炎。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病鱼肝、脾、肾、脑、心肌和骨骼肌等器官的细胞超微结构都有较为严重的破坏,细胞核畸形,染色质浓缩或边集,粗面内质网囊泡化及脱粒,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能造成罗非鱼全身性组织器官病变,致使器官功能障碍,正常生理代谢调节紊乱,最后导致死亡。

    • 镜鲤头长及头长体长比性状的主效QTL挖掘

      2014, 38(5):625-631.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89

      摘要 (2207) HTML (0) PDF 4.66 M (1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挖掘镜鲤头长及头长体长比性状的主效QTL区间,实验利用368个SSR、336个SNP标记对镜鲤良种后代杂交F1群体的68个个体进行基因型检测,运用JoinMap4.0软件包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535个分子标记并被分配到50个连锁群上,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2244.66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4.63cM。利用MapQTL5.0(interval mapping,IM)区间作图法进行QTL检测。结果显示,共得到2个与头长相关的QTL区间,分别分布在LG21和LG42,可解释型变异分别为28.2%、32.6%;6个与头长体长比性状相关的QTL位于LG8、LG15、LG18、LG21、LG39、LG40,可解释表型变异范围是16.4%~49.3%。全部QTL区间中贡献率大于20%的主效QTL有7个,HL-21和HL-42是头长性状的主效区间;HBR-8、HBR-15、HBR-21、HBR-39和HBR-40是头长体长比性状的主效QTL区间。利用SPSS的一般线性模型(GLM)针对另一群体进行验证,结果表明HLJ692与镜鲤头长体长比显著相关。

    • 拟态弧菌OmpU蛋白的黏附功能及所介导的致病作用

      2014, 38(5):731-74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13

      摘要 (2421) HTML (0) PDF 9.52 M (1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拟态弧菌OmpU蛋白的黏附功能,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基因组中OmpU基因,并构建其互补株,再经组合PCR方法和序列测定,证实了OmpU基因的缺失和互补。对野生株、缺失株和互补株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生化特性、细胞黏附性、致病性等方面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缺失株具有遗传稳定性;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没有明显变化,生长速率略减慢,对实验草鱼的毒力降低了4倍,对鲤上皮瘤细胞(EPC)的黏附能力显著降低,下降了66.6%,而互补株的黏附能力和毒力又得到恢复,与野生株无明显差异。研究首次确证了拟态弧菌OmpU蛋白具有黏附功能,OmpU蛋白通过黏附参与致病作用。

    • 大黄鱼中期染色体面积和物理长度的测定

      2014, 38(5):632-63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17

      摘要 (2486) HTML (0) PDF 3.66 M (1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获知大黄鱼染色体的物理长度,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大黄鱼基因组大小,并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测定了大黄鱼24对染色体的面积和累积光密度(IOD),据此估算了大黄鱼染色体的物理长度。结果显示,大黄鱼基因组大小约为(725.25±14.65)Mb;染色体相对面积最小为2.26%±0.08%,最大为4.83%±0.08%;染色体相对IOD最小为1.80%±0.32%,最大为5.04%±0.15%;物理长度最小的是24号染色体,为(13.1±3.37)Mb,其他染色体的物理长度为(24.4±6.21)~(36.6±1.62)Mb。染色体的物理长度与相对面积、相对长度分别成正线性相关。其中,物理长度-相对面积的相关系数大于物理长度-相对长度。显微图像还显示,同一基因组中的染色体碘化丙啶(PI)着色不完全均一,非同源染色体间、部分同源染色体间以及染色体不同位置均存在荧光强度的差异。研究结果为大黄鱼染色体识别与配对提供了新的数量标记,也为深入解析大黄鱼基因组结构提供基础数据。

    • 黄颡鱼IgM基因的个体发生和抗体的代间传递

      2014, 38(5):638-64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103

      摘要 (3040) HTML (0) PDF 1.21 M (2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黄颡鱼IgM基因表达的个体发生和IgM抗体代间传递机制,实验利用Real-time PCR和ELISA等技术研究了黄颡鱼IgM重链基因在卵巢、胚胎和仔鱼的表达变化,以及黄颡鱼IgM抗体在卵巢、胚胎和仔鱼中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黄颡鱼3~7d仔鱼中,没有检测到IgM mRNA;14d仔鱼IgM基因开始表达。用细菌免疫亲鱼后,对仔鱼IgMmRNA表达没有影响。黄颡鱼IgM抗体在卵巢、胚胎和仔鱼中都有分布,且呈现下降趋势,至9d仔鱼中抗体水平最低(是卵抗体含量的0.31倍)。14d仔鱼中IgM抗体水平上升(是9d仔鱼抗体含量的1.6倍)。用细菌免疫亲鱼后,能显著提高胚胎、仔鱼中的IgM抗体水平,在卵中抗体含量提高了2.3倍,9d仔鱼中提高了1.8倍。研究表明,黄颡鱼IgM抗体可以在母本和后代之间传递,早期仔鱼IgM抗体主要来自于亲本;因此,免疫亲鱼能显著增加子代的抗体水平。

    • 实验室条件下麦穗鱼群体动态结构的表达

      2014, 38(5):741-74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20

      摘要 (2492) HTML (0) PDF 1.45 M (2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麦穗鱼群体动态结构的特征参数,以及这些参数可能反映的行为机理,本实验使用2台摄像机从俯视和侧视2个方向同时拍摄由13尾麦穗鱼组成的群体,获取连续时间内麦穗鱼群体中各个体的三维位置数据,对个体间最近邻近距离、视角、转角变化量、个体游泳速度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麦穗鱼个体最近邻近距离多数处于0.5~2BL,偏好的最近邻近距离为0.6~0.8BL;麦穗鱼总是将最邻近的个体保持在本鱼80°视野范围内;避免碰撞时,个体鱼转角改变量为0~30°;在无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下,个体鱼以0.75BL/s左右的速度配合其他个体保持运动速度一致性。实验观察证实,视觉对麦穗鱼个体间的分布起着关键性作用,此外麦穗鱼群体动态结构还受到个体状态(饱食与饥饿)的影响。

    • 三角帆蚌紫色选育系1龄阶段内壳色及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2014, 38(5):644-65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71

      摘要 (2681) HTML (0) PDF 1.04 M (2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群体选育辅助种内群体间杂交选育的方法,以内壳色、体质量作为选育性状,经过连续4代的选育获得了紫色选育系F4。本实验以F4为亲本进行繁殖,利用6对微卫星标记,对15个同批繁育的F4母蚌的1龄后代进行亲子鉴定,鉴别出了来自12个父本、15个母本的42个全同胞家系,使用ASREML软件的约束极大似然法对三角帆蚌内壳色及生长性状进行了遗传参数分析。结果显示,内壳色颜色参数L*a*b*dE*的遗传力分别为0.31±0.22、0.11±0.08、0.36±0.18、0.29±0.19,L*a*b*之间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较低,范围为0.08~0.47和0.04~0.32,L*dE*相关性最大,遗传相关为-0.94±0.06,表型相关为-0.96±0.01;生长性状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和壳重的遗传力分别为0.24±0.19、0.37±0.27、0.26±0.16、0.26±0.17、0.31±0.19,各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分别为0.71~0.92、0.66~0.94;颜色参数与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很低,为0.02~0.18。三角帆蚌紫色选育系1龄阶段内壳色和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多为中高水平,对其继续进行遗传改良预期能够获得良好遗传进展。内壳色与生长性状的相关度很低,无法实现相互选择,体质量与其他生长性状相关均较紧密,表明将内壳色、体质量作为目标性状进行同步选育的方法合理,可实现同时改良壳色及生长性能的目的。

    • 基于3S集成平台的南海渔业信息动态采集与实时自动分析系统研发

      2014, 38(5):748-758. DOI: 10.3724/SP.J.1231.2014.48926

      摘要 (2495) HTML (0) PDF 12.53 M (22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3S技术集成平台,并结合船舶监控系统(VMS)、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ARM高性能处理器、NR嵌入式操作系统等前沿技术,建立“南海渔业信息动态采集与实时自动分析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包括船载捕捞信息实时采集装备、南海渔业数据集成中心、南海渔业捕捞地理信息系统及外海渔场预报系统等4个完全独立分布的子系统。本系统自主研发了具备北斗通信功能的船载捕捞实时采集装备,并创新性地利用北斗卫星短报文信道实现了海上渔船与地面数据中心的实时信息交互,此外利用VPN信道实现了数据中心与数据处理分析应用系统之间安全可靠的数据共享,从而最终建立了海上渔船与岸上数据分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虚拟网络。基于这一网络,海上渔船将渔业捕捞数据实时发送至南海渔业捕捞GIS系统,进行实时分析与显示海洋捕捞(分)渔区/渔船/鱼类产量的数据分析专题图;外海渔场预报系统依据多年的捕捞、渔业生物学及渔场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将南海外海鸢乌贼渔场信息发送给海上渔船,推进海上渔业捕捞的高效生产。

    • 中华绒螯蟹EcR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4, 38(5):651-661.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76

      摘要 (2499) HTML (0) PDF 2.53 M (1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蜕皮激素受体(EcR)在中华绒螯蟹蜕皮和性腺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了中华绒螯蟹EcR基因全长cDNA序列。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该基因在不同组织、蜕皮过程及卵巢发育阶段的表达特征,并研究了甲基法尼酯(MF)对卵巢中EcR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EcRcDNA全长2156bp,编码422个氨基酸,其序列与招潮蟹相似性最高,为89%。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cR在Y器官中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和肌肉中少量表达;在肝胰腺、鳃、心脏、胃、肠、胸神经节和脑神经节中微量表达。在中华绒螯蟹不同蜕皮时期中,Y器官中EcR表达量在D期和E期的表达量最高;肝胰腺中EcR表达量从AB期到D期有上升的趋势,到E期有所降低;肌肉中EcR表达量在AB期最高;鳃中EcR表达量在D期最高。在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过程中,EcR在卵巢发育Ⅰ~Ⅳ期的表达量有上升趋势,到Ⅴ期表达量降低;体外注射实验中,MF1(注射1μg)组的EcR表达量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无显著差异,而MF2(注射2μg)组的EcR表达量显著上升;离体培养实验中,MF1组(10-8mol/L)和MF2组(10-7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研究表明,EcR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皮和卵巢发育过程有重要作用,MF可以调控EcR基因在卵巢中的表达。

    • >综述
    • 公海深海底层渔业国际管理进展

      2014, 38(5):759-768. DOI: 10.3724/SP.J.1231.2014.48762

      摘要 (2888) HTML (0) PDF 1.04 M (2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底拖网为代表的深海底层渔业对深海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受到国际社会的热切关注。2003年以来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决议,呼吁各国各自并通过RFMO/As采取行动,根据预防性原则,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方法,评估深海底层渔业对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若评估表明确有重大不利影响,则应采取有效措施限制深海底层渔业以降低这种影响;FAO主要从技术角度制定了《公海深海渔业管理国际指南》,为管理公海深海渔业和保护脆弱海洋生态系统提出了技术标准和管理框架;RFMO承担着具体执行深海底层渔业管理措施和监督管理的责任,在北大西洋、地中海、南太平洋的公海和南极水域,相关RFMO已采取了暂停部分区域底拖网渔业活动、收集数据、评估底拖网对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措施,在北太平洋,新成立的北太平洋渔业管理委员会将公海底层渔业管理作为首要目标。环保非政府组织和部分科学家呼吁禁止公海深海底层渔业,但各国对此的立场尚不一致,产业界大多持反对立场。近期来看,尚难以全面禁止公海的深海底层渔业。中国正在发展公海大洋渔业,需对此密切关注,加强跟踪研究以支撑决策,并应发展和使用选择性渔具和对生态环境无害的作业方式,防止对脆弱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损害性影响。

    • >研究论文
    • 背角无齿蚌抗菌肽theromacin基因cDNA全序列克隆及表达分析

      2014, 38(5):662-67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48

      摘要 (2761) HTML (0) PDF 1.92 M (2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ACE方法,克隆了背角无齿蚌抗菌肽theromacin基因的cDNA全序列。结果显示,该cDNA序列全长为870bp,5’端非翻译区104bp,3’端非翻译区460bp,开放阅读框长为306bp,共编码10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11166.9u。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三角帆蚌theromacin基因氨基酸序列的相似度最高,为73%;与贻贝中发现的抗菌肽defensins、mytilins、myticins和mytimycins等4种类型相似度较低,属于Macin家族(登录号:KJ598604)。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血液、肝脏、外套膜、鳃、斧足和肠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外套膜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较低;经嗜水气单胞菌诱导后,各个组织的表达量出现明显上调的趋势且与对照组显著差异,推测theromacin基因可能在背角无齿蚌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氰戊菊酯对菲律宾蛤仔染毒后消化腺细胞的彗星实验分析

      2014, 38(5):671-676. DOI: 10.3724/SP.J.1231.2014.48731

      摘要 (2447) HTML (0) PDF 8.27 M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检测氰戊菊酯对菲律宾蛤仔染毒培育25d后消化腺细胞DNA的损伤情况,将菲律宾蛤仔分为6组进行不同剂量染毒,采用彗星实验技术进行DNA损伤分析,并通过Comet Score1.5分析软件对拖尾率、尾长、彗尾DNA相对含量、尾矩、Olive矩等DNA损伤指标进行统计。在对各指标分别建立一元回归方程的基础上,又通过SPSS软件进行判定分析,筛选影响作用更大的检测指标,建立了多参数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菲律宾蛤仔各染毒组消化腺细胞DNA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且各检测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受损细胞极少,拖尾率仅为8.06%±1.94%,彗尾DNA相对含量、尾矩和Olive矩都接近0,0.0675~1.0800mg/L染毒实验组各指标值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各检测指标与染毒浓度表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染毒浓度递增,各检测指标都呈规律性地增长趋势,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多项式回归方程和多元回归方程均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可以有效地推断氰戊菊酯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

    • 摘除眼柄对河南华溪蟹蜕皮激素与几丁质酶含量和β-NAGase活性的影响

      2014, 38(5):677-68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25

      摘要 (2514) HTML (0) PDF 1.41 M (2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摘除眼柄对河南华溪蟹蜕皮机制的影响,采用灼伤挤压法摘除眼柄后,运用ELISA技术检测了河南华溪蟹血淋巴中蜕皮激素的含量和表皮组织中几丁质酶的含量,同时用比色法测定了表皮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β-NAGase)的活性。结果显示,摘除眼柄后河南华溪蟹血淋巴中蜕皮激素的含量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总趋势,在摘除眼柄96h时,血淋巴中蜕皮激素含量上升到最大值[♂:(23.25±4.56)ng/L;♀:(35.75±7.15)ng/L]。表皮中几丁质酶的含量在摘除眼柄后亦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摘除眼柄48h达到最大[♂:(16.29±3.91)ng/L;♀:(30.49±5.28)ng/L],到120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表皮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β-NAGase)的活性在摘除眼柄后持续升高,在144h时达到最大[♂:(400.44±21.00)U/g;♀:(216.94±23.97)U/g],后逐渐下降,但依旧高于对照组。研究推测,摘除眼柄通过增加蜕皮激素含量、几丁质酶的含量和β-NAGase的活性来促进河南华溪蟹蜕皮。实验将为进一步研究甲壳动物蜕皮生长的调控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 虾夷马粪海胆体腔液中调理素样分子的研究

      2014, 38(5):684-690. DOI: 10.3724/SP.J.1231.2014.49012

      摘要 (2223) HTML (0) PDF 2.69 M (1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虾夷马粪海胆体液免疫机理,测定其体腔液吞噬细胞在不同介质中对不同处理的酵母细胞的吞噬作用。对其无细胞体腔液、从调理及非调理酵母细胞分离出的成分进行SDS-PAGE分析,同时对无细胞体腔液进行透析、SephadexG-200凝胶层析和SDS-PAGE分析,在等渗缓冲液和酵母细胞吸附的无细胞体腔液中,测定不同调理素样分子浓度和不同反应时间时吞噬率的变化。结果显示,吞噬细胞在3种介质:等渗缓冲液、酵母细胞吸附的无细胞体腔液和无细胞体腔液中对非调理酵母细胞吞噬率之比为1.00:1.11:1.94,在等渗溶液中对调理酵母细胞的吞噬率是非调理酵母细胞的1.61倍;从调理酵母细胞分离出的成分在SDS-PAGE中显示一条调理素样分子带,分子量为250.62ku。经透析和SephadexG-200凝胶层析后,测得纯化的调理素样分子的分子量为250.62ku;在所测试的浓度范围内,调理素样分子浓度越大,吞噬活性越高,且5.0和10.0μg/mL组在各个测试时间均比对照组高。在等渗缓冲液中,反应30min时,10.0和5.0μg/mL组与对照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酵母细胞吸附的无细胞体腔液中,反应30min时,10.0μg/mL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虾夷马粪海胆体腔液中发现一种调理素样分子,分子量约为250.62ku,一定浓度的调理素样分子能显著提高虾夷马粪海胆体腔液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 不同增殖方式来源的绿潮藻浒苔藻体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差异

      2014, 38(5):691-696. DOI: 10.3724/SP.J.1231.2014.48947

      摘要 (2488) HTML (0) PDF 6.83 M (2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原位状态下不同增殖方式得到的绿潮藻浒苔生物体的差异,通过原位围隔实验,分别获取漂浮浒苔释放的孢子萌发形成的藻体(ST)和浒苔自身营养增殖得到的藻体(VT),通过比较这两种浒苔的生长、光合作用和荧光参数的不同,来估测其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ST的生长速率比VT显著高出61.27%,并且ST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光合效率(α)和光合活性(P/R)比VT分别显著高出25.33%、14.93%和134.69%,而呼吸作用速率和光补偿点比VT显著低了45.7%和52.2%,这表明ST与VT相比具有更大的生长优势。另外,VT的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显著高于ST,在高光下尤为显著,并且VT在高光下具有更高的非光化学猝灭(NPQ)能力,这说明浒苔通过自身营养增殖产生的藻体对高光的适应能力比其由孢子萌发形成的藻体更强。

    • 唐山湾海域渔业资源群落多样性分析

      2014, 38(5):697-705. DOI: 10.3724/SP.J.1231.2014.48994

      摘要 (2504) HTML (0) PDF 2.17 M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2012年5、8和10月对唐山湾海域进行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及群落ABC曲线等分析方法,对3个季节渔业资源现状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渔获物中共有海洋动物59种,其中鱼类27种,甲壳类17种,贝类7种,棘皮动物4种,头足类3种,多毛类1种;春季捕获35种渔获物,夏季36种,秋季37种;春季平均渔获率(质量)为3.50kg/h,夏季为13.68kg/h,秋季为16.99kg/h。研究表明:(1)渔获率及其组成季节差异明显。在生物量上,春季以头足类为主,鱼类与甲壳类次之;夏季甲壳类为主,鱼类次之;秋季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2)渔获率空间分布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浅水区较深水区渔获率高,夏季深水区较浅水区高。(3)优势种季节变化不明显。(4)春季H’高于夏、秋季,深水区总体高于近岸浅水区。(5)ABC曲线分析可知,群落受到严重干扰。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