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8卷第1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近交对长牡蛎幼虫和稚贝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2014, 38(12):2005-2011.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58

      摘要 (2755) HTML (0) PDF 983.36 K (2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以2010年通过2个野生个体进行交配获得的A01全同胞家系和2011年通过A01家系子代进行交配获得A02全同胞家系为亲本,在2013年6月采用同时建立全同胞交配子一代F1(F=0.250)、全同胞交配子二代F2(F=0.375)及设置对照组(F=0)的方法,研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实验组的受精率与孵化率以及近交对长牡蛎幼虫期、稚贝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近交代数与近交衰退的关系。结果发现,各组的受精率均在90% 以上,除F2组外其余2组的孵化率也在90% 以上;幼虫阶段,F1组和F2组的壳高与壳长均从12日龄出现衰退(近交衰退系数,inbreeding depression coefficient,IDC<0),且F2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均小于同日龄F1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F1组和F2组的存活率在整个幼虫期间均出现衰退,且F1组和F2组存活率的近交衰退系数均随着幼虫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稚贝阶段,F1组和F2组的平均壳高在各日龄均表现出近交衰退(IDC<0),且F2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均小于相同日龄F1组壳高的近交衰退系数;3个实验组的平均壳长在整个稚贝阶段无显著性差异;F1组和F2组存活率的衰退在不同日龄始终存在(IDC<0),且随着稚贝日龄的增加其衰退程度逐渐加大。研究结果为长牡蛎选择育种和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 胆碱受体化合物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调控作用

      2014, 38(12):2012-201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448

      摘要 (2542) HTML (0) PDF 1.25 M (2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胆碱受体在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药理学手段调查胆碱类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氯甲酰胆碱及其拮抗剂六甲双铵和阿托品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调控作用。结果显示:在24 h暴露实验中,氯甲酰胆碱在10-5~10-4 mol/L浓度表现出诱导活性,乙酰胆碱则无诱导活性。在持续暴露实验中,氯甲酰胆碱在10-5 ~10-4 mol/L浓度表现出诱导活性,乙酰胆碱在10-6~10-4 mol/L浓度表现出诱导活性。在拮抗剂实验中,在10-4 mol/L氯甲酰胆碱或10-4 mol/L乙酰胆碱存在时,N型胆碱受体拮抗剂六甲双铵对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均无抑制效果,表明N型胆碱受体可能并不在幼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发挥主导作用。M型胆碱受体拮抗剂阿托品在10-4 mol/L氯甲酰胆碱存在时表现出抑制作用,且测试液中幼虫的变态率降为0%,表明M型胆碱受体可能参与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过程。在整个药理学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幼虫出现,因而氯甲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可作为有效诱导物来促进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发育,尝试应用于该种的水产养殖过程;同时本研究为厚壳贻贝变态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 光强对萱藻孢子萌发、幼苗早期发育及附生藻类动态变化的影响

      2014, 38(12):2018-202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457

      摘要 (2923) HTML (0) PDF 3.47 M (1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模拟萱藻育苗条件,以萱藻丝状体为材料,沙滤天然海水作为培养液,研究了光照强度[7.2~126.0 μmol/(m2·s)]对萱藻孢子萌发、幼苗早期发育及附生藻类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本实验条件下,萱藻孢子萌发的适宜光强范围为27.0~72.0 μmol/(m2·s)。其中,在45.0 μmol/(m2·s)条件下,萱藻孢子萌发率较高,并在放散后的第16天萌发率达到(44.44%±11.00%);(2)在本实验条件下,萱藻幼苗早期生长的适宜光强范围为36.0~54.0 μmol/(m2·s),其中45.0 μmol/(m2·s)最适宜萱藻幼苗的生长,且附生藻类密度最低,孢子放散后第34天附生藻类密度为(38.4±0.6)×104个/cm2;(3)本研究共鉴定出附生藻类2门13属29种,主要优势种为碎片菱形藻、小伪菱形藻、艳绿颤藻、膨胀色球藻、耳形藻和新月菱形藻。其中碎片菱形藻在7.2~18.0 μmol/(m2·s)条件下呈指数增长,而耳形藻与新月菱形藻在27.0~126.0 μmol/(m2·s)条件下呈指数增长。研究表明,萱藻孢子萌发和幼苗早期发育的最佳光强为45.0 μmol/(m2·s),且在萱藻育苗过程中应重点防治的附生藻类为耳形藻与新月菱形藻。

    • 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014, 38(12):2029-203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09

      摘要 (2963) HTML (0) PDF 1.11 M (2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对用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喂养178 d的刀鲚幼鱼的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最终体长、体质量、成活率、鱼体肥满度和肝指数(分别为125.17 mm、6.27 g、65.73%、0.31 g/cm3和1.4%)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150.66 mm、12.39 g、85.59%、0.36 g/cm3和1.9%),两组鱼的肠长和体长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5.3%和23.6%);两组鱼的肝脏中均未检测出蛋白酶,配合饲料组的幽门盲囊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43.49 U/m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86.37 U/m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胃中酸性蛋白酶和肠道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肠道和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96.63和575.93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928.91和1 755.90 U/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肝脏和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两处理组鱼的肝脏和胃中均未检测出脂肪酶,配合饲料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23.55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14.39 U/g prot),但两处理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90和13.23 U/g prot)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103.44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58.20 U/g prot),而配合饲料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GOT)活性(20.38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32.51 U/g prot);肝脏中其余被检测的5种酶活性(ACP、ALT/GPT、SOD、GSH-PX和CAT)和血清中被检测的代谢酶(ALT/GPT和AST/GOT)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在两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活饵料组的大多数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配合饲料组的刀鲚生长和成活率远低于活饵料组,建议今后研发和改进刀鲚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活饵料。

    • 水飞蓟素对建鲤肝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4, 38(12):2039-204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431

      摘要 (2932) HTML (0) PDF 12.30 M (1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价水飞蓟素对建鲤肝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索其可能的保肝机制,本研究用含水飞蓟素(0.1、0.5和1.0 g/kg)的饲料饲喂建鲤60 d,再腹腔注射30% 四氯化碳(CCl4)植物油混合液,损伤72 h后采集肝组织,分别研究肝指数、肝细胞DNA损伤、肝组织病理切片、核转录因子NF-κB/C-Rel及细胞因子iNOSIL-1β的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0.5和1.0 g/kg的水飞蓟素能显著抑制CCl4导致的建鲤肝指数增大,同时能有效减少肝细胞DNA断片的产生,对肝细胞彗星的慧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及Olive尾矩等损伤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作用;水飞蓟素能明显减轻CCl4作用导致的肝组织广泛性空泡变性、细胞轮廓不清、核固缩和核溶解等组织学病变;0.5和1.0 g/kg的水飞蓟素能显著抑制CCl4诱导的NF-κB/C-ReliNOS表达量的增加,而低、中、高浓度的药物均能显著下调IL-1β的表达量;随着水飞蓟素浓度的增大,对肝指数、肝细胞DNA损伤、病理切片及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的影响均表现出剂量效应。结果表明,水飞蓟素能有效改善肝细胞DNA的损伤程度,其保肝作用可能与抑制NF-κB活化及下调其下游细胞因子iNOSIL-1β的表达有关。

    • 绿鳍马面鲀CYP17-I基因克隆及其在繁殖周期中的表达

      2014, 38(12):1945-195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92

      摘要 (2721) HTML (0) PDF 20.91 M (1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CYP17-I基因在绿鳍马面鲀繁殖周期中的作用及其与性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实验首先通过SmartTM Race 技术克隆得到了绿鳍马面鲀CYP17-I cDNA全长序列1 580 bp,编码511个氨基酸。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CYP17-I基因的时空表达,并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雄鱼和雌鱼血清睾酮(T)和雌二醇(E2)的含量变化。结果发现,CYP17-I在卵巢、精巢和脑中表达量较高,其次为胃、心脏、脾脏、肾脏,在垂体和鳃中也检测到了微弱表达。在周期表达中发现,无论在卵巢还是精巢中,CYP17-I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血清T含量密切相关,呈明显周期性变化,最高值均出现在5月份的卵细胞或精子成熟期,而与血清E2含量无显著的相关性。研究表明,CYP17-I在鱼类繁殖周期中对雄性激素睾酮的生成起关键的调控作用。

    • 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及抗菌机能的影响

      2014, 38(12):2049-2058.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26

      摘要 (2887) HTML (0) PDF 1.22 M (2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灵敏性和平衡性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鱼粉含量为24.5%的基础饲料(对照组)及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5%酵母提取物的实验饲料,分别饲喂凡纳滨对虾56 d,检测两种饲料投喂的对虾在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前后鳃组织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变化及感染后的对虾死亡情况。结果表明: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饲料的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mRNA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虾(P<0.05),IMD 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后,两组对虾鳃组织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随感染进程均出现显著变化,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分别为24、42和36 h,且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组对虾各基因的表达量峰值分别为对照组峰值的201.06%、481.46%和276.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虾(P<0.05)。摄食添加酵母提取物饲料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在感染溶藻弧菌后12和24 h分别出现显著上调,而对照组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分别在感染弧菌后24和42 h才出现显著上调。两组对虾经溶藻弧菌人工急性感染后72 h内的累积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表明,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上调了溶藻弧菌感染前凡纳滨对虾Toll受体和溶菌酶mRNA的表达量,提早了溶藻弧菌感染后对虾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上调时间,且增加了对虾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的峰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灵敏性。

    • 草鱼呼肠孤病毒衣壳蛋白靶向灭活转基因P0的构建

      2014, 38(12):1956-196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402

      摘要 (2887) HTML (0) PDF 11.13 M (1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索草鱼出血病防治新技术,实验采用衣壳蛋白靶向灭活(capsid-targeted viral inactivation,CTVI)策略,利用Tgf2转座子元件,构建了带爪蟾EF1α或鲤热休克蛋白70两种不同启动子的CTVI转基因质粒pTgf2-EF1α-VP3-SN或pTgf2-Hsp70-VP3-SN。该2种质粒均包含GCRV衣壳蛋白VP3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Staphylococcus aureus nuclease,SN)融合表达阅读框。通过将2种CTVI转基因质粒与体外合成的 Tgf2 转座酶5'加帽 mRNA共同显微注射入草鱼1~2细胞期受精卵,获得了带2种不同启动子的CTVI转基因草鱼群体。PCR和测序结果显示,2种转基因阳性草鱼基因组中均含有外源GCRV衣壳蛋白VP3与SN基因片段,阳性率分别为40.2%和37.0%,表明Tgf2转座子已成功介导CTVI融合表达基因整合到草鱼基因组中。本实验共获得了120尾P0 CTVI转基因个体,为将来构建抗出血病草鱼新品系奠定了基础材料。

    • 一株产淀粉酶海洋放线菌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2014, 38(12):2059-2067.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44

      摘要 (2355) HTML (0) PDF 7.91 M (1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到海洋来源的淀粉酶,采用Yoo改良法测酶活,对从浙江舟山群岛海域潮间带海泥样中筛选到的一株玫瑰暗黄链霉菌A46进行选育,通过紫外线和DES诱变处理,得到一株酶活为105.6 U/mL的突变株,该突变株酶活提高213.3%,经过10次传代,酶活仅下降3.6%,是一株性状稳定的优良菌株。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RSA)对该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系统优化,得到优化发酵条件:培养温度33 ℃、接种量2.25%、盐度23.4、初始pH值为8、转速200 r/min、装瓶量为20%、淀粉含量为0.5%、培养时间为72 h。研究表明,在此条件下的酶活为125.8 U/mL,酶活比优化前提高了19.1%。

    • KK-42对日本沼虾D3期头胸甲表皮结构的影响

      2014, 38(12):1964-1969.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37

      摘要 (3368) HTML (0) PDF 4.40 M (2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KK-42缩短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机制,实验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幼虾头胸甲表皮结构,定量测定了肝胰腺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ase)的活力。将体长(3.3±0.5)cm的日本沼虾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1.95×10-4 mol/L的KK-42溶液(实验组)或不含KK-42的溶液(对照组)浸泡处理1 min之后,选取处于蜕皮前期D3期的日本沼虾,观察头胸甲表皮结构,测定肝胰腺NAGase活力。结果显示,KK-42处理后第1天,头胸甲外表皮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长42.83%;第3天和第9天,内表皮的厚度同比提高70.72%、77.27%,整个头胸甲的厚度同比显著增厚。KK-42处理后第3天,上皮细胞的高度比对照组提高31.69%。KK-42处理后6、12和24 h,NAGase活力分别比相应的对照组升高42.53%、34.28%和18.36%。研究表明,KK-42处理可显著增加D3期日本沼虾头胸甲外骨骼的厚度,提高肝胰腺NAGase活力。

    • 大黄鱼感染致病弧菌的检测及其病害的预测预警

      2014, 38(12):2068-207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404

      摘要 (2663) HTML (0) PDF 1.44 M (2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预防与控制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本研究利用特异多重PCR技术,对象山县养殖大黄鱼的3种致病弧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每月在各定点网箱组随机采集大黄鱼肝、肾、脾、肌肉等组织进行感染情况的检测。结果显示,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溶藻弧菌、哈维弧菌对大黄鱼的感染率整体高于副溶血弧菌;从感染组织分析,与肝脏、肾脏相比3种致病弧菌更易感染肌肉、脾脏;3种致病弧菌对不同鱼龄的大黄鱼感染率各不相同。研究还表明,3种致病弧菌在各个采样时间点均有感染,其中7—9月为弧菌感染高峰期,而台风后的感染率较台风前都有一定提高。另外,根据大黄鱼溃疡病发生与3种致病弧菌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可知,在大黄鱼溃疡病暴发前几天,弧菌的感染率都会显示出较高数值。因此,可以通过3种致病弧菌对大黄鱼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来预测预警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 微卫星标记在长牡蛎三倍体鉴定中的应用

      2014, 38(12):1970-197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25

      摘要 (2638) HTML (0) PDF 1.71 M (2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开发一种简单有效的倍性检测方法对长牡蛎三倍体诱导结果进行准确评估,本实验采用细胞松弛素B抑制第二极体释放诱导产生长牡蛎三倍体,选用7个微卫星位点扩增基因组DNA,通过亲子代基因分型进行倍性检测,检测结果采用流式细胞仪加以验证,以评估微卫星标记倍性检测的准确性。另外,本研究探讨了准确鉴定倍性所需的微卫星标记数量与微卫星—着丝粒重组率(y)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其他物种采用分子标记进行倍性检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细胞松弛素B诱导产生的115个长牡蛎子代经7个微卫星位点鉴定得到40个三倍体,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一致,准确率达到100%,7个微卫星位点的(1-y)的乘积为0.005。随机挑选6个位点,也可鉴定出所有三倍体,(1-y)的乘积为0.005~0.042。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可以简单高效地鉴定长牡蛎三倍体,微卫星位点的(1-y)的乘积小于0.005,倍性检测的准确率可达100%,采用微卫星标记进行倍性检测对于加速长牡蛎三倍体育种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铁肽螯合物不同组分对缺铁性贫血大鼠贫血改善的研究

      2014, 38(12):2075-2083.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97

      摘要 (2941) HTML (0) PDF 1.09 M (2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有效利用带鱼加工下脚料类资源,本研究采用凝胶层析法对制备所得的带鱼加工下脚料酶解亚铁螯合物进行了分离分级,初步确定了不同分离组分的分子量及回收率,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确定了不同分子量组分的氨基酸成分与含量,并进行了氨基酸评分;而后通过缺铁性贫血大鼠模型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组分对大鼠贫血的改善效果。结果显示,带鱼下脚料经酶解、亚铁螯合修饰和层析分离后得到4类分离产物,分子量分别约为35 400,8 720,465和小于200 u;除组分Ⅱ含有8种必需氨基酸外,其他组分均属于不完全蛋白质;理想氨基酸模式评价结果表明4类螯合物氨基酸价分别达到理想氨基酸模式的85.31%、88.22%、101.32%和105.83%,仍然属于质量较高的蛋白质;不同分子量螯合物中铁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组分Ⅰ含量最高(5.23%),组分Ⅱ含量最低(3.34%),组分Ⅲ和组分IV铁含量接近(4.22%和4.58%);不同分子量螯合物对大鼠体质量、Hb、血清铁、血清铁结合力、肝脏MDA和SOD影响不同,其中组分Ⅱ对缺铁性贫血大鼠贫血改善效果最好,且效果优于FeSO4,组分Ⅰ在螯合物中效果最差,但仍有一定改善效果。

    • 浒苔中MnSOD和CAT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2014, 38(12):1976-198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301

      摘要 (2830) HTML (0) PDF 2.05 M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以大型绿藻浒苔为材料,克隆了其抗氧化系统关键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基因的部分片段,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MnSOD和CAT对温度和水杨酸作用的响应规律。结果获得浒苔318 bp的MnSOD基因,该MnSOD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裂片石莼MnSOD相似性最高为89%;获得了229 bp的CAT基因,该浒苔CAT编码氨基酸序列与裂片石莼和雨生红球藻CAT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和93%。在利用MnSOD和CAT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树中,浒苔均先与裂片石莼聚类,再与其他绿藻聚在一起。不同温度对浒苔MnSOD和CAT基因表达影响表明,35 ℃高温培养对浒苔MnSOD和CAT基因表达影响最显著,其表达量分别为25 ℃培养的2.18倍和2.05倍;5 ℃低温培养次之;而15 ℃与25 ℃培养对MnSOD和CAT基因表达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高温35 ℃下,添加0.1 mmol/L水杨酸后MnSOD和CAT基因表达量分别为各自对照的2.08倍和5.30倍,而0.01 mmol/L水杨酸添加后基因表达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MnSOD和CAT基因表达的增强不仅是浒苔对高温胁迫的响应,而且也是水杨酸缓解高温对浒苔不利影响的方式之一。

    • 草鱼养殖池塘生物膜固着微生物群落碳代谢Biolog分析

      2014, 38(12):1985-1995. DOI: 10.3724/SP.J.1231.2014.49435

      摘要 (2873) HTML (0) PDF 1.65 M (2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索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形成过程固着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特征,以生态基为生物膜载体材料,以草鱼养殖池塘为生物膜培养环境,利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第0、15、30、45和60天)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采样时间生物膜固着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均在培养168 h后达到稳定,并且5个采样时间点的AWCD值即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生物膜固着微生物的碳代谢能力在15、30、45 d时最强,显著高于0和60 d(P<0.05);多样性指数也呈现出与AWCD值相同的规律,15、30和45 d生态基的4类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McIntosh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0和60 d(P<0.05);同一采样时间生物膜固着微生物对多聚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的利用率明显高于胺类、氨基酸类、酚类和羧酸类;随着生物膜的形成,固着微生物提高了对α-D-葡萄糖-1-磷酸、L-丝氨酸、N-乙酰-D-葡萄糖氨、吐温40、D-甘露醇等碳源的利用率;生物膜微生物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主成分1(PC1)贡献度为33.9%,主成分2(PC2)贡献度为21.1%,15、30和45 d的固着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小,碳源代谢差异不显著,而与0和60 d的碳代谢差异显著。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固着微生物在15~45 d代谢能力最强,且对碳源的利用是有选择性的。

    • 干露对三疣梭子蟹抗氧化和应激能力的影响

      2014, 38(12):1996-2004. DOI: 10.3724/SP.J.1231.2014.49441

      摘要 (3377) HTML (0) PDF 2.53 M (5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干露时间(0.5、1.5和3 h)胁迫对三疣梭子蟹抗氧化能力和应激能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能够较灵敏地指示梭子蟹健康状况的胁迫指标。结果显示:(1)干露时间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干露时间显著影响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量和肌肉乳酸含量(P<0.05)。(2)0.5 h干露胁迫后,SOD活力在入水恢复4 h时达到峰值;MDA含量在入水恢复2~10 h内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T-AOC水平在恢复阶段基本维持在对照组水平。1.5和3 h干露后,SOD活力在入水恢复阶段一直维持在对照组水平,且各时间点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1.5 h干露后MDA含量在入水恢复阶段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各时间点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3 h干露后入水恢复10 h时显著增加(P<0.05)。1.5 h干露后入水恢复4 h时,T-AO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 h干露后入水恢复0.5 h时显著升高(P<0.05),2~10 h内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干露时间胁迫后,乳酸含量均在入水恢复0.5 h时达到最大值;HSP70表达量均在入水恢复2~4 h内达到峰值。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所选指标,T-AOC水平能够较敏感地反映干露时间胁迫对机体的生理状态的影响;SOD和MDA相互配合能够较灵敏地反映不同干露时长后机体在恢复阶段的免疫水平。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