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37卷第10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潘 洋 邱天龙 张 涛 王平川 班绍君
    2013, 37(10):1503-1512. DOI: 10.3724/SP.J.1231.2013.38690
    [摘要](2781) [HTML](0) [PDF 4.60 M](2365)
    摘要: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2  浮筏养殖虾夷扇贝的自然稀疏效应
    刘述锡 崔金元 林 勇
    2013, 37(10):1513-1520. DOI: 10.3724/SP.J.1231.2013.38719
    [摘要](2500) [HTML](0) [PDF 738.47 K](2346)
    摘要:
    为了研究虾夷扇贝浮筏养殖自然稀疏效应和科学养殖密度,2009年8月—2010年7月,对不同密度梯度的3个贝龄虾夷扇贝进行浮筏养殖现场实验。在自然稀疏条件下,逐月调查浮筏养殖不同贝龄的虾夷扇贝壳长生长、湿重增长和累计死亡率,并估算了适宜的扇贝浮筏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3 个贝龄扇贝周年壳长生长都没有显著差异;1龄贝壳长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9.53 mm;2龄贝壳长年均增长23.50 mm;3龄贝壳长增长较慢,年均增长15.47 mm;3个贝 龄扇贝周年湿重增长都没有显著差异,3龄贝和2龄贝湿重增长较快,3龄贝的年均增长约54.07 g,2龄贝的年均增长约37.80 g,1龄贝的年均增长约14.69 g;2 龄贝、3龄贝各养殖密度梯度之间累计死亡率都没有显著差异,3龄贝死亡率介于76.30%~83.33%,2龄贝死亡率介于88.89%~91.78%,养殖密度为150个/层的1龄贝与80个/层和50个/层的1龄贝累计死亡率差异显著。依据自然稀疏模型,浮筏养殖适宜密度3龄贝为4~5个/层;2龄贝为8~16个/层,1龄贝为29~124个/层。
    3  不同温度对草鱼C、N、P营养要素收支的影响
    朱祥宇 高勤峰 董双林
    2013, 37(10):1521-1526. DOI: 10.3724/SP.J.1231.2013.38657
    [摘要](2890) [HTML](0) [PDF 1.34 M](3023)
    摘要:
    模拟草鱼养殖周期内的温度波动范围,研究了温度变化对草鱼C、N、P营养要素收支的影响。实验采用4个温度条件(15、18、24和30 ℃)培养草鱼,测定了不同温 度处理组内草鱼C、N、P营养要素的收支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草鱼C、N、P营养要素收支具有显著影响。15 ℃处理组中,草鱼摄食率、排氨率、排磷率和排粪 率分别为3.405 7、7.533 4、0.000 8和0.601 3 mg/h,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在24 ℃处理组中,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442 0、18.995 6、0.001 7和 1.647 0 mg/h。草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耗氧率和温度之间变化规律符合方程OR=0.005 9×T1.2532(R2=0.84)。15 ℃处 理组中,C、N、P营养要素的生长余力分别为1.064 9、0.126 4和0.018 8 mg/h,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在24 ℃处理组中,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402 8、0.397 1和 0.071 8 mg/h。15 ℃处理组中,C、N、P营养要素的吸收效率分别为81.38%、83.05%和80.30%,显著低于24和30 ℃处理组。
    4  温度和体质量对军曹鱼生长及氮收支的影响
    孙丽华 陈浩如
    2013, 37(10):1527-1534. DOI: 10.3724/SP.J.1231.2013.38597
    [摘要](2354) [HTML](0) [PDF 1.16 M](2831)
    摘要:
    为调查军曹鱼生长和氮收支与温度和体质量的关系,采用鱼类生物能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开展了不同温度(21、27和33 ℃)和体质量(10、20、50和100 g)对军曹鱼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研究,并建立了生长——温度/体质量关系及不同温度和体质量条件下的氮收支方程。结果显示:(1)温度和体质量对军曹鱼生长影响显著,且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军曹鱼在实验的最高水温(33 ℃)及最小体质量(10 g)时生长最快,在实验的最低水温(21 ℃)及最大体质量(100 g)时生长最慢。(2)实验的体质量范围内,军曹鱼特定生长率均随水温升高呈显著增长趋势;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军曹鱼特定生长率随体质量增加呈减速下降趋势,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幂函数定量描述。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模型LnSGR=a bLnW cT dT2 eTLnW能较好地拟合军曹鱼特定生长率、温度及体质量间的关系。(3)军曹鱼摄食氮、排粪氮、排泄氮和生长氮受温度和体质量影响显著,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体质量增加趋于减少。(4)不同温度和体质量组军曹鱼氮收支方程存在差异,且温度对氮收支方程的影响大于体质量。对同一体质量组,水温27和33 ℃时生长氮占食物氮的比例明显高于水温21 ℃时,而水温27和33 ℃时代谢氮占食物氮的比例则明显低于水温21 ℃时;对同一温度组,军曹鱼氮收支方程变幅较小。(5)在所有氮收支方程中,摄食氮用于排泄的比例大于68%。研究表明,在实验的温度和体质量范围内,环境温度偏低不利于军曹鱼生长;排泄是军曹鱼氮支出的最主要途径;水温27~33 ℃时军曹鱼氮收支方程相对恒定。
    5  盐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曾 霖 雷霁霖 刘 滨 洪万树 艾春香 朱建新
    2013, 37(10):1535-1541. DOI: 10.3724/SP.J.1231.2013.38714
    [摘要](2495) [HTML](0) [PDF 3.28 M](2455)
    摘要:
    将平均体质量为(7.16±0.07)g的大菱鲆幼鱼分别饲养在不同盐度(12、18、24、30和36)的水体中60 d,以探讨盐度对幼鱼特定生长率、生长激素、成活率、摄食率、饲料效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菱鲆幼鱼在盐度分别为18、24、30和36的水体中均生长良好,成活率为100%,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97、1.87、1.87和2.00 %/d;在盐度为12的水体中,幼鱼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盐度30组(对照组)(P<0.05),分别为80.77%和1.45 %/d。生长激素为0.41~1.66 ng/mL时,盐度18和36组均显著高于盐度30组(P<0.05),而盐度12组显著低于盐度30组(P<0.05)。饲料效率为1.12%~1.38%时,盐度18、24和36组均显著高于盐度30组(P<0.05),而盐度12组显著低于盐度30组(P<0.05)。摄食率为1.19~1.28 %/d时,盐度12和24组均显著低于盐度30组(P<0.05),其它盐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幼鱼特定生长率随血清生长激素和饲料效率的升高而增大,与盐度的相关性不显著。幼鱼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随水体盐度的升高而降低,除盐度12和18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盐度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12组幼鱼肌肉中的粗脂肪低于其它盐度组,灰分显著高于其它盐度组(P<0.05),其余各盐度组之间粗脂肪和灰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盐度组之间幼鱼肌肉中的水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适当降低盐度可改善大菱鲆幼鱼生长和肌肉品质,其适宜盐度为18。
    6  中华虎头蟹线粒体16S rRNA和 COⅠ基因的序列比较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刘 萍 段亚飞 毛智超 李吉涛 高保全 李 健
    2013, 37(10):1441-1451. DOI: 10.3724/SP.J.1231.2013.38763
    [摘要](3182) [HTML](0) [PDF 1.59 M](2926)
    摘要:
    为研究中华虎头蟹野生群体的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中华虎头蟹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 COⅠ基因片段,分别对其进行序列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A T平均含量分别为67.7%和 61.4%,A T含量显著高于G C含量。长度为515 bp的16S rRNA基因片段共检测出单倍型4种,多态性位点4个,均为单一变异位点;长度为653 bp的COⅠ基因片段共检测出单倍型11种,多态性位点23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5个和单一变异位点18个。COⅠ基因片段比16S rRNA基因片段具有较大的变异,更适于中华虎头蟹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与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中华虎头蟹与梭子蟹科的蟹类亲缘关系最近,方蟹科与沙蟹科的蟹类聚为一支,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而脊椎动物2个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一致。根据16S rRNA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推测出4科7种蟹的大致分化时间发生在古新世至始新世。
    7  高密度CO2与热处理对凡纳滨对虾肉品质的影响
    刘书成 张 良 吉宏武 郝记明 毛伟杰 解万翠
    2013, 37(10):1542-1550. DOI: 10.3724/SP.J.1231.2013.38689
    [摘要](2311) [HTML](0) [PDF 3.82 M](2369)
    摘要:
    高密度CO2(DPCD)是未来非常具有前景的非热加工技术之一,可以实现对食品的杀菌和钝酶,并对其品质产生影响。为了探讨高密度CO2对凡纳滨对虾肉品质的影响,实验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采用DPCD和热处理,测定虾肉营养成分、质量损失、pH值、持水力、质构、蛋白质组成和呈味成分等的变化。结果显示:与鲜虾相比,DPCD处理会造成虾肉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而经热处理会使虾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都显著减少(P<0.05);DPCD处理造成虾肉质量损失达16.02%±1.90%,但对虾肉pH值无显著影响(P>0.05);DPCD和热处理都能使虾肉蛋白质发生变性,造成持水力显著下降(P<0.05),从(84.79±5.25) g/100 g分别下降至(65.18±2.06)和(65.58±2.08) g/100 g;DPCD处理对虾肉硬度无显著影响(P>0.05),而热处理则造成虾肉硬度显著升高(P<0.05),从(3.48±0.49) N上升到(7.37±0.76) N,DPCD处理和热处理都显著降低了虾肉弹性(P<0.05),从0.88±0.08分别下降到0.71±0.03和0.78±0.03;除甜菜碱、PO3-4、Cl-,DPCD处理对虾肉主要呈味成分(游离氨基酸、ATP及关联化合物、有机酸、糖原等)无显著影响(P>0.05),而热处理则会造成大部分呈味成分的损失。实验表明,DPCD处理对虾肉品质的影响要小于热处理对虾肉品质的影响。
    8  多个条斑紫菜品系采收期内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变化分析
    马 飞 陆勤勤 胡传明 张 涛 周 伟 李家富 邓银银 朱建一
    2013, 37(10):1551-1557. DOI: 10.3724/SP.J.1231.2013.38712
    [摘要](2252) [HTML](0) [PDF 9.74 M](2213)
    摘要:
    为探讨条斑紫菜不同栽培品系、不同采收期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变化,本实验对10个栽培品系进行了跟踪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条斑紫菜的脂肪酸组成稳定,与品系、采收期内季节性变化无关,但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各品系的3个采收期的饱和脂肪酸(16∶0为主,包括13∶0、16∶0、18∶0)的相对含量约为20%;不饱和脂肪酸(以EPA为主,包括18∶1 n-9、18∶2 n-6、18∶3 n-3、20∶1 n-9、20∶2 n-7、20∶3 n-7、20∶4 n-6(AA)、20∶5 n-3(EPA))的相对含量为70%左右。在温度最低2月份的采收样品中,总脂肪酸和EPA含量最高,显示低温有利于条斑紫菜脂肪酸尤其是EPA的积累。另外,条斑紫菜富含以EPA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在整个采收期内,样品中的n-6/n-3比值为4.9~7.7,符合WHO/FAO膳食推荐值。
    9  CCl4对建鲤肝细胞DNA的毒性作用及对CYP3A基因表达的影响
    曹丽萍 贾 睿 杜金梁 丁炜东 殷国俊
    2013, 37(10):1452-1459. DOI: 10.3724/SP.J.1231.2013.38741
    [摘要](2243) [HTML](0) [PDF 1.27 M](2764)
    摘要:
    四氯化碳(CCl4)作为一种经典的肝脏毒物,被广泛应用于哺乳动物的肝损伤模型构建及保肝药物筛选。低、中、高浓度的CCl4橄榄油溶液(6.25%、12.50%和15.00%,0.01 mL/g)腹腔注射建鲤72 h后,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和肝组织病理切片技术,测定血清中肝损伤生化酶来考察CCl4对肝细胞DNA的毒性作用;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中CYP3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显示,6.25?l4作用建鲤72 h后肝组织切片检查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对血清中酶学指标无显著影响,CYP3A的mRNA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也没有显著变化,而彗星实验结果显示该浓度的CCl4作用肝细胞后,尾长、TDNA、尾矩及Olive 尾矩等DNA损伤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大;随着CCl4作用浓度的增加,肝细胞肿胀、广泛空泡变性,出现核固缩和核溶解等组织学的变化,12.50%和15.00% CCl4均能显著引起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水平升高,15.00% CCl4能显著促进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大量生成;彗星实验中各项损伤指标也随着染毒剂量增加而极显著增大;同时,12.50%和15.00% CCl4组的CYP3A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CCl4对建鲤肝细胞DNA具有毒性作用,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CCl4 能抑制CYP3A mRNA表达;随着CCl4作用浓度的增大,血清酶、病理切片和彗星实验结果表现出剂量效应,并有一定的一致性,彗星实验表现出更高的灵敏性。
    10  不同月份养殖草鱼幼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倪加加 余育和
    2013, 37(10):1558-1563. DOI: 10.3724/SP.J.1231.2013.38740
    [摘要](2857) [HTML](0) [PDF 4.53 M](2186)
    摘要:
    为了评估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在草鱼食性转化后的变动情况,实验对食性转换完成后的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PCR-DGGE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月份采集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Monte Carlo检验,A:F=3.41,P=0.002;B:F=3.58,P=0.002),而被广泛认为影响宿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宿主大小、丰满度等因素则在短期内并没有发现会对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实验表明,短期内环境因素可能是造成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本实验结果将为深入阐述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消化道益生菌的作用机理、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动与草鱼疾病的关系等问题积累基础材料。
    11  低温对罗非鱼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
    朱华平 卢迈新 黄樟翰 高风英 可小丽 刘志刚 李庆勇 刘玉姣
    2013, 37(10):1460-1467. DOI: 10.3724/SP.J.1231.2013.38611
    [摘要](2750) [HTML](0) [PDF 5.67 M](2686)
    摘要:
    以经过连续多代抗寒选育获得的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为实验材料,采用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方法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探讨了低温适应对罗非鱼DNA序列中CCG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选用的1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检测到849个位点。耐寒品系检测到的位点数为411个,对照组为438个,其中发生甲基化的位点数分别为72和104个,总甲基化率分别为17.52%和23.74%;全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7个和65个,全甲基化率分别为9.00%和14.84%;半甲基化位点分别为35个和39个,半甲基化率分别为8.52%和8.90%。结果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的总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和半甲基化水平较对照组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尼罗罗非鱼耐寒品系基因组DNA甲基化总体水平下降了6.22%,其中以全甲基化位点变异为主,其下降幅度比例明显,为5.84%。由此可见,经过连续多代的低温胁迫可导致尼罗罗非鱼DNA甲基化水平发生改变,发生了去甲基化反应,表现为基因组甲基化程度降低的特征,说明了DNA甲基化与罗非鱼抗寒性反应密切相关。
    12  短小芽孢杆菌X93及胞外产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郭 婧 王 娟 宋增福 贾 亮 张永华 范 斌 张庆华
    2013, 37(10):1564-1571. DOI: 10.3724/SP.J.1231.2013.38727
    [摘要](2653) [HTML](0) [PDF 1.34 M](2276)
    摘要:
    从健康养殖大黄鱼肠道中筛选出对病原弧菌有拮抗作用的潜在益生菌株X93,利用细菌快速鉴定系统和16S rDNA方法进行细菌种类鉴定;通过点种法对其抗菌谱进行测定;采用平板扩散法,研究了培养时间、温度、盐度、蛋白酶K和Fe3 等因素对其胞外产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GenBank accession No.HM137033);对20株病原指示菌中的13株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抗菌谱较广;菌株培养48 h后的胞外产物抑菌作用最强;在pH为7时,抑菌活性最大;达到最大抑菌活性的温度和盐度分别为28 ℃、5;蛋白酶K和不同浓度的FeCl3均会降低其抑菌活性。该菌对病原弧菌、迟缓爱德华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等水产上常见主要致病菌有良好的拮抗效果,且具有抑菌作用的胞外产物对温度、盐度和Fe3 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适宜作为益生菌株,有望在实际养殖环境中得到应用。
    13  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的抗病性能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朱其建 戴习林 邹卫丽 蒋 飞 苏 建 过正乾 王海洋 丁福江
    2013, 37(10):1468-1478. DOI: 10.3724/SP.J.1231.2013.38664
    [摘要](2513) [HTML](0) [PDF 1.35 M](3123)
    摘要:
    为深入了解罗氏沼虾抗病选育群体的抗病力和遗传信息,通过人工注射溶藻弧菌感染16个罗氏沼虾选育群体,并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选育群体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16个选育群体抗溶藻弧菌感染能力存在明显差别,并从中鉴定出抗病力强的群体3个(SCR11-6、SCR11-11和SCR11-16),其在感染溶藻弧菌感染后的成活率达80%;抗病力比较强的群体7个;抗病力一般的群体4个,成活率为65%~70%;抗病力差的群体2个,成活率为35%~50%。8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53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的等位基因数为5~9个,平均为6.625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29 4~0.829 4,平均为0.732 3。16个群体的平均PIC为0.493 2~0.695 6,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506 2~0.651 3,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51 9~0.733 2,遗传相似系数平均为0.655 2,遗传距离平均为0.434 4。并对DP和SP两群体罗氏沼虾个体扩增出的差异条带进行统计,分析其与罗氏沼虾抗病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微卫星位点SUGbp8-103b、SUGbp8-101c、MRMB11、SUGbp8-137和MRMC2分别在203、263、185、335和96 bp等位基因与罗氏沼虾抗病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位点MRMB11在185 bp等位基因跟抗病性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82。研究表明,16个选育群体中有4个群体的抗病力较强,同时与其它12个选育群体相比,这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也比较丰富,这些罗氏沼虾群体的筛选为罗氏沼虾抗病新品种的培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14  两株鱼源琼氏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特性分析
    毛芝娟 毛甬州 汪建萍
    2013, 37(10):1572-1578. DOI: 10.3724/SP.J.1231.2013.38707
    [摘要](2586) [HTML](0) [PDF 2.82 M](2590)
    摘要:
    为探明史氏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并为生产中防治该病提供依据,本实验自患病鱼分离到2株细菌SX01和SX02,对2分离株开展了人工感染实验、形态学和理化特性检测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用PCR法检测了部分耐药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株对异育银鲫具有一定的致病力,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1.02×109 cells/mL;革兰氏染色阴性,球杆状,氧化酶实验、动力阴性,接触酶阳性,形态学和理化特性符合不动杆菌属的特征;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已发表的琼氏不动杆菌完全同源,RNA聚合酶β亚单位编码基因rpoB序列与琼氏不动杆菌相应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确认2分离株为琼氏不动杆菌;自分离株中检测到了广谱性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TEM-1和氨基糖苷类乙酰胺转移酶基因Aac(3)Ⅱ,解释了该菌对2类抗生素药物的耐受性,提示了该菌可能来源于临床菌的污染,养殖行业和食品卫生中必须引起重视。
    15  拟穴青蟹GRP78基因的克隆与应激表达
    巩 杰 叶海辉 于 坤 黄辉洋 李少菁
    2013, 37(10):1479-1486. DOI: 10.3724/SP.J.1231.2013.38791
    [摘要](2510) [HTML](0) [PDF 1.65 M](2455)
    摘要:
    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 ku,GRP78)是热休克蛋白70家族成员之一,在调节蛋白质折叠和维持内质网稳态过程中起着分子伴 侣作用。采用RT-PCR、RACE等技术,首次从拟穴青蟹获得了GRP78的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全长2 284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962 bp,编码653个氨基酸残基。 同源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HSP70家族的签名序列,C末端为内质网蛋白滞留信号KDEL,与其他物种具有很高相似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GRP78 基因在拟穴青蟹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第一期仔蟹在不同的温度和盐度下暴露12 h后,GRP78基因表达量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增加;在高盐(30)条件下GRP78表达量 较高,进而推测拟穴青蟹GRP78参与蛋白质折叠和环境胁迫的应答。
    16  两个海区栉孔扇贝感染AVNV的比较分析
    杨彩霞 李 赟 王崇明 曲 朋 黄 倢
    2013, 37(10):1579-1584. DOI: 10.3724/SP.J.1231.2013.38629
    [摘要](2668) [HTML](0) [PDF 1.36 M](2301)
    摘要: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AVNV)是一种能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DNA病毒,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养殖模式和不同苗种来源的栉孔扇贝样本携带AVNV的情况,以寻找合理的养殖模式和苗种,降低疾病的发生。以扇贝单一养殖的青岛流清河海区和贝藻间养的荣成桑沟湾海区为采样点,每月(2010年3月—2011年4月)定期采集2个海区野生苗养殖和人工苗养殖的栉孔扇贝样品各10只,共得到扇贝样本480只。取扇贝外套膜组织,提取DNA,采用巢式PCR检测扇贝感染AVNV的情况,并对2个海区2类栉孔扇贝AVNV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2个海区的2类栉孔扇贝体内均检测到AVNV,流清河海区野生苗和人工苗养殖栉孔扇贝AVNV感染率分别为21.1%和18.9%,桑沟湾海区2类扇贝AVNV感染率分别为11.1%和5.6%;2个海区AVNV感染扇贝均集中在7、8月份,其中,流清河海区最高可达80%,桑沟湾海区最高仅40%。研究表明,贝藻间养和选用人工苗能有效减少AVNV对养殖扇贝的感染,是控制养殖扇贝发病死亡的有效措施。
    17  渔船用生物柴油减排的进化博弈分析
    肖晓芸 黄硕琳
    2013, 37(10):1585-1590. DOI: 10.3724/SP.J.1231.2013.38674
    [摘要](2160) [HTML](0) [PDF 1.10 M](2373)
    摘要:
    渔船污染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生物柴油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显著的减排效果。研究从进化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了渔船应用生物柴油的减排策略,分析了有限理性的渔民之间、渔民和企业之间采取不同策略群体比例的动态变化,以及进行稳定策略的条件。研究认为,政府的补贴政策、渔业部门的监督检验和碳交易的有效实施,可以改变渔民的得益矩阵,引导渔民使用替代能源进行减排。对我国捕捞渔船进行了减排成本估算,结果表明,渔船发动机掺混5%的生物柴油将导致每船每年平均增加燃油成本近3 000元。如果政府能够制定生物柴油补贴政策,并建立有效的碳交易制度,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渔民会逐渐倾向采用生物柴油进行渔船减排。
    18  长牡蛎第三代选育群体生长性状的选择效应
    王庆志 李 琪 孔令锋 于瑞海
    2013, 37(10):1487-1494. DOI: 10.3724/SP.J.1231.2013.38715
    [摘要](2500) [HTML](0) [PDF 1.23 M](2615)
    摘要:
    为了培育长牡蛎的高产抗逆新品种,实验采用群体选育方法构建了中国、日本和韩国3个种群的快速生长选育系,2007年至今已连续进行了6代选育。本实验对长 牡蛎选育F3代壳高和活体体质量的增长、选择反应和遗传获得等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第120日龄开始,中国、日本和韩国3个选育群体的壳高和 活体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420日龄时,平均壳高较对照组分别高13.4%、10.1%和10.5%,平均活体体质量较对照组分别重18.5%、13.4%和11.6%;壳高的平均现实遗传力分别为0.447±0.226、0.471±0.297和0.367±0.167,表明适于对壳高的生长速度进行进一步的选育。长牡蛎中国、日本和韩国选育F3代活体 体质量的遗传获得平均值分别为16.01%±3.82%、15.03%±5.21%和11.57%±5.15%,表明对长牡蛎壳高的生长速度进行选育时,活体体质量的生长速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长牡蛎快速生长品系的连续选育提供依据。
    19  水生动物行为研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简述
    张 东
    2013, 37(10):1591-1600. DOI: 10.3724/SP.J.1231.2013.38695
    [摘要](2651) [HTML](0) [PDF 1.10 M](3185)
    摘要:
    行为是动物对外界刺激最直接的反应,是动物最重要的生命特征。动物行为学是生物学的最基础学科之一,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并贯穿驯养、繁殖、育苗、疾病控制、饲料开发、养殖系统设计等。研究人员对行为学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的兴趣也日益增加。本研究简要介绍了水生动物行为的特点,以及在水产养殖各环节的应用,如驯养、选育种、病害监测、配合饲料开发、饵料投喂、繁殖、幼体变态、栖息地选择、自相残杀控制、混养技术、养殖系统开发等。
    20  条斑紫菜6个品系的SRAP分析
    贾 威 黄林彬 严兴洪
    2013, 37(10):1495-1502. DOI: 10.3724/SP.J.1231.2013.38682
    [摘要](6508) [HTML](0) [PDF 4.96 M](10564)
    摘要:
    为鉴别条斑紫菜不同品系的种质,使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标记对条斑紫菜的5个选育品系和1个野生品系进行遗传分析,结果从35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可扩增出稳定清晰条带的组合11对,共获得131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25个,多态性比例高达95.42%。6个品系 间的遗传距离为0.364 3~0.867 9,平均为0.593 0。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将6个品系分为2个群,所反映的亲缘关系与各品系的来源基本一致,说明SRAP 标记技术可以成为条斑紫菜品系间遗传分析的有效工具。在131个多态性位点中,选择扩增出的4个位点构建了6个品系的指纹图谱。另外,通过ME1/EM6引物组合 扩增得到耐高温品系TM-18的特异性条带,经回收测序和重新设计引物,该条带在其丝状体和叶状体DNA中均能稳定地被扩增出来,可用于该品系的种质鉴别 。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