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第35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大鲵皮肤cDNA文库ESTs分析及Dynll 2基因的分离与表达

      2011, 35(6):801-808.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19) HTML (0) PDF 1.32 M (2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本实验室构建的大鲵皮肤cDNA文库为材料,通过文库质量检测、随机测序、ESTs拼接、COG软件进行基因注释等对文库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分离获得了大鲵胞质动力蛋白轻链2(dynein light chain,LC8-type 2,Dynll 2)基因的cDNA序列,对Dynll 2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组织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室构建的大鲵cDNA文库初级库容为1.50×106 cfu,文库重组率为94.8%,插入片段平均长度约为1 kb。400个随机克隆测序共获得343个有效ESTs,其中214条ESTs序列E值<10-6,经COG软件归为9大类,其中与分泌蛋白、细胞代谢、细胞骨架以及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最高,分别为31.3%、14.0%、13.0%和12.6%。表明大鲵皮肤分泌活动强烈,代谢旺盛,这和大鲵皮肤发挥免疫、呼吸以及渗透压平衡等生理功能相一致。获得的大鲵Dynll 2基因全长为682 bp,其中5′-UTR为57 bp,3′-UTR为313 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10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2.03 ku,等电点pI值为7.05。Dynll 2蛋白在88~104处有由里向外和由外向里的2个跨膜螺旋区,且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在69~87处有典型的“ZnFC2H2”结构模体;经比较,其三级结构与鼠Dynll 2蛋白相似。Dynll 2蛋白的进化分析表明,大鲵与无尾两栖类相比,更接近陆生动物。荧光定量实验表明,大鲵Dynll 2基因在肌肉中高表达,在其他组织中低度表达。

    • 生态浮岛植物在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去磷途径的初步分析

      2011, 35(6):905-91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684) HTML (0) PDF 1.21 M (28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磷(P)的去除途径主要包括植物吸收、植物根系吸附、底泥吸附和还原状态下的磷挥发。为了深入探讨植物修复去磷机理,阐明植物修复富营养化养殖水体过程中磷的去向问题,分别以夏秋季(高温)和冬春季(低温)的高效除磷植物大漂和冬牧70组成的生态浮岛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模拟条件下的富营养养殖水体生态修复系统,研究不同温度季节下生态浮岛植物在富营养养殖水体中各去磷途径对水体总磷(TP)去除量的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经过20 d处理后,生态浮岛植物大漂和冬牧70对富营养化养殖水体中总磷的去除效率都较高 ,均达50%以上;在生态浮岛植物修复富营养养殖水体过程中最主要的磷去除途径都为植物吸收作用和底泥吸附作用,分别占水体中总磷去除量的23%~58%和27%~51%;其次是植物根系吸附作用,占水体中总磷去除量的13%~28%;贡献率最低的是还原状态下的磷挥发,一般低于1.5%,几乎可忽略不计。

    • 剑尾鱼侏儒突变的骨骼异常及其遗传

      2011, 35(6):809-81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467) HTML (0) PDF 6.45 M (2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侏儒剑尾鱼为母本,与正常体型的雄性剑尾鱼进行交配,发现其后代的体型表现呈连续分布,部分与父本类似,部分与母本相仿,且存在中间类型,很难有明确的差别界限以区分个体表型的不同。后代中的侏儒个体主要表现为体型短,身体臃肿,游动笨拙,其体长和体高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F1自交和回交,结果显示:不同组合后代的体型也呈连续分布。剑尾鱼的侏儒性状可遗传,但后代的性状表现不只是一种表型,而是影响一组表型,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的基本特征,推测或为多个数量性状基因控制。通过对突变剑尾鱼骨骼形态的分析发现:侏儒剑尾鱼的脊柱长度明显变短,但脊椎骨数量与正常个体并无差异,都在26~29之间;突变体的椎体明显变短,脊椎的纵向发育受阻,髓棘、脉棘等排列紧密,发育也受影响。因而推测,剑尾鱼的侏儒突变是由于脊椎的发育缺陷所致,椎体异常是其体型变化的结构基础。鱼类是低等脊椎动物的代表,剑尾鱼侏儒突变个体不仅可育,其性状也能遗传,且与脊椎的发育关系密切,或可作为模型材料进行系统研究。

    • 大连市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病毒的丰度

      2011, 35(6):911-91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72) HTML (0) PDF 1.20 M (2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7月—2009年6月,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FM),对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和广鹿岛两个虾夷扇贝养殖海区的浮游病毒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浮游病毒丰度在虾夷扇贝养殖海区内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上,养殖筏区内站位(C1、G1、C2、G2、C3、G3)表层、10 m层和底层的浮游病毒丰度表现为近岸水域高于远岸水域(P<0.05);在垂直分布上,站位(C2、G2、C3、G3、C4、G4)浮游病毒丰度高于10 m水层和底层(P<0.05),10 m和底层差别不大,离岸最近站位(C1、G1)浮游病毒丰度没有垂直分布的变化。在季节变化上,春夏两季的浮游病毒丰度高于秋冬的浮游病毒丰度,而夏季的浮游病毒丰度最高。利用多元相关分析可知,两个海岛的虾夷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病毒丰度与叶绿素a(Chl.a)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温呈正相关(P<0.05),与盐度、溶氧浓度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

    • 企鹅珍珠贝镉金属硫蛋白的分离纯化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011, 35(6):816-82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61) HTML (0) PDF 2.23 M (2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镉—金属硫蛋白(Cd-MT)是水生环境中重金属镉污染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对该蛋白的研究不仅有利于Cd-MT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建立,也为水生环境重金属污染监测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不同浓度CdCl2(0~0.8 mg/L)胁迫诱导企鹅珍珠贝合成Cd-MT,通过组织捣碎、冷冻离心、热处理、Sephadex G-50凝胶柱层析等方法从企鹅珍珠贝全脏器中纯化得到Cd-MT。紫外吸收显示,在CdCl2浓度为0.8 mg/L时,MT粗提液中的Cd-MT特征吸收最大,表明贝体内的Cd-MT含量随着CdCl2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增加。SDS-PAGE显示纯化后的Cd-MT及其二聚体分子量约为9 ku和18 ku。采用戊二醛法将获得的Cd-M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偶联后免疫家兔,制备了兔抗企鹅珍珠贝Cd-MT多克隆抗血清。通过间接ELISA法检测其抗血清效价为1∶12 800。经饱和硫酸铵法和DEAE-Sephadex A50亲和层析纯化得到分子量约为35 ku的高纯度免疫球蛋白G(IgG)。ELISA免疫鉴定显示,该IgG不仅能识别企鹅珍珠贝的Cd-MT,还与马氏珠母贝的Cd-MT有明显的免疫交叉反应。

    • 坛紫菜中铝的形态分析及风险性评价

      2011, 35(6):918-92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22) HTML (0) PDF 1.21 M (2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化学连续萃取法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紫菜中铝的存在形态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紫菜中铝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所测30份紫菜样品中铝的总含量范围为74.3~1 479 mg/kg,紫菜中铝的形态存在难溶态>有机态>无机态>水溶性游离态的分布规律。约75%的铝以难溶态存在。可溶态的铝主要以有机铝的形态存在,有机铝占总可溶态铝的72%左右。无机铝主要以Al(OH)3的形态存在,水溶性游离态铝占无机铝的18.5%。通过模拟胃肠消化环境测定紫菜中铝的溶出率,结果表明,模拟胃液可溶出的铝占总铝的1.38%~6.80%,说明大部分铝在人体消化过程中不易溶出,对人体的潜在危害并不大。

    • 镉诱导鲫肝细胞内Ca2+-ATP酶与金属硫蛋白的表达

      2011, 35(6):824-83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90) HTML (0) PDF 8.86 M (2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镉诱发鲫肝细胞相关的胞内游离钙离子变化,以及Ca2+-ATP酶及金属硫蛋白表达量的变化。试验分为对照组、5、10、15、20 μmol/L CdCl2 5个组。Ca2+用Fura-2/AM方法检测,试验后24 h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Ca2+-ATP酶;石墨炉—原子分光光度法检测了细胞内镉离子浓度;免疫酶联法(ELISA)检测了金属硫蛋白(MT)含量。结果显示,镉可导致细胞存活率下降,具有一定的毒性。镉离子引起胞内Ca2+荧光强度和Ca2+-ATP酶活性增加(P<0.01)。随镉浓度升高,处理组Ca2+-ATP酶浓度活性分别是对照组的4.52、6.73、6.68、7.19、6.18倍;暴露24 h后各组细胞内镉离子均有上升,其中5 μmol/L组最高,达(2.045±0.322) μmol/L;各处理组金属硫蛋白(MT)含量增高(P<0.01),且5 μmol/L低浓度组MT增幅最大,达17.15%。结果提示,镉诱导下细胞内Ca2+升高,MT表达量上升,且MT可螯合进入细胞内的镉离子,这种螯合可能是降低镉毒理作用的机制之一。

    • 半滑舌鳎三倍体鱼苗的人工诱导与鉴定

      2011, 35(6):925-93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25) HTML (0) PDF 2.39 M (2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半滑舌鳎雌雄个体生长差异过大、雌性性腺发育成熟后腹部凸起影响舌鳎生长和商品鱼质量等问题,开展了人工诱导半滑舌鳎三倍体的研究。采用静水压处理抑制半滑舌鳎受精卵第二极体排出进行染色体加倍,筛选出有效的静水压处理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孵化水温23 ℃左右时,授精后5 min,采用36 MPa的静水压压力,休克处理4 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达到100%。采用该诱导条件,大批量获得了半滑舌鳎三倍体鱼苗。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三倍体鱼苗细胞DNA含量,表明三倍体鱼苗细胞DNA含量为二倍体对照鱼苗的1.5倍。通过染色体分析表明,三倍体鱼苗的染色体数为63条,而二倍体鱼苗的染色体数为42条。

    • 运输胁迫对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影响

      2011, 35(6):831-83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48) HTML (0) PDF 1.33 M (2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分析了运输胁迫2、4、8和12 h后银鲳血清皮质醇、血糖、组织中糖元及乳酸含量的变化。选取平均体质量为(10.05±0.23) g的银鲳幼鱼为试验对象,共设3组运输密度,分别为4、8和16 g/L。每个时间段的运输结束后,将取样后剩余的鱼转入1 m3水体的圆形玻璃钢桶中观察24 h,以统计各自的累计死亡率。研究结果显示,16 g/L密度组在运输12 h后成活率为91.25%,其余均为100%;运输胁迫导致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运输4 h后,血清皮质醇含量均达到最高值,12 h后皮质醇含量虽较运输4 h后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试验初的水平,且此时16 g/L密度组的皮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4和8 g/L密度组(P<0.05);血糖、血清与肌肉中乳酸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升高(P<0.05);肝脏与肌肉中糖元含量在运输胁迫后均显著降低(P<0.05),但在整个运输胁迫过程中,肝脏组织中糖元含量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肌肉组织。统计分析得出,较高的运输密度会加重银鲳的应激性反应,并推测在小水体开放式运输的情况下,规格为10 g左右的银鲳幼鱼,其运输密度不宜超过16 g/L。此外,在运输胁迫下,银鲳机体的能量供给主要来自肝脏糖元的动员。

    • 团头鲂对8种非常规饲料原料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2011, 35(6):932-93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25) HTML (0) PDF 1.10 M (2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0.5%的三氧化二铬(Cr2O3)为指示剂,由70%基础日粮和30%试验原料组成试验日粮研究了团头鲂对膨化羽毛粉、酶解羽毛粉、血粉、蚕蛹粉、玉米蛋白粉、玉米、碎米和大麦8种饲料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总磷及总能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鱼[平均体质量(250.83±2.12) g ]养殖于室内水族箱中(3.0 m×0.8 m×0.8 m),分别投喂相应的试验饲料1周后采用自排法收粪。结果表明:8种饲料原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总氨基酸、总磷及总能的表观消化率的范围分别是68.07%~92.69%、81.54%~92.75%、84.82%~103.44%、63.07%~95.56%、41.48%~97.55%、68.91%~97.81%。其中各项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以玉米蛋白粉最高;4种动物蛋白原料中以蚕蛹粉中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最高,血粉次之;除粗脂肪外,酶解羽毛粉的消化率均高于膨化羽毛粉;3种能量饲料中,以大麦的蛋白及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最高,但干物质、粗脂肪及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低于玉米和碎米。由此可见,玉米蛋白粉和蚕蛹粉分别可作为团头鲂优质的植物蛋白源和动物蛋白源,血粉、羽毛粉可搭配其他饲料少量使用。玉米和碎米能值较高,可作为团头鲂的主要能量饲料,大麦由于氨基酸组成较好,也可适量使用。

    • 雌二醇、壬基酚、多氯联苯、镉和锌及其混合物对唐鱼的雌激素效应比较

      2011, 35(6):838-84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6239) HTML (0) PDF 10.79 M (9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唐鱼卵黄蛋白原(Vtg)为检测指标,利用Native-PAGE电泳、唐鱼Vtg特异性脂蛋白染色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分别检测了17β-雌二醇(E2)、壬基酚(NP)、多氯联苯(PCBs)、Cd2+、Zn2+及其混合物对唐鱼的雌激素效应。Native-PAGE结果显示,10 μg/L、50 μg/L E2水体暴露7、14 d 均诱导雄性唐鱼体内合成了Vtg,E2对唐鱼的雌激素效应具有时间累积效应,并随浓度升高而增强。而ELISA检测结果则显示0.1、0.5、1.0 μg/L E2 7、14 d和200、300 μg/L NP 14 d暴露使唐鱼合成了Vtg。结果表明,NP、Cd2+、Zn2+与不同浓度的E2联合雌激素效应不同于单一毒物的雌激素效应,NP与E2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并讨论了环境雌激素的联合作用机制相关问题。

    • 应用胰凝乳蛋白酶消化法比较冬季和夏季鲢鱼肉肌球蛋白的构造特性

      2011, 35(6):940-947.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401) HTML (0) PDF 2.63 M (1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夏季和冬季鲢为研究对象,利用胰凝乳蛋白酶能水解羧基端含芳香族氨基酸残基肽键的特性,根据其特异性酶切部位,结合电泳手段来分析肌球蛋白的内部构造差异性。结果表明,与夏季样品相比,冬季鲢的肌原纤维蛋白经酶切生成的肌球蛋白头部S-1较长,在高温下分子量为165 ku的重酶解肌球蛋白HMM容易被再降解成小片段的135 ku HMM,呈现出冬季肌球蛋白的结构不稳定性。在不同温度下加热夏季和冬季肌球蛋白,其ATPase失活速度和酶解肌球蛋白生成S-1的产生量的减少速度呈现一致性,说明酶解生成的S-1只来源于有活性的肌球蛋白。同时,冬季肌球蛋白热变性温度较夏季肌球蛋白要低6 ℃,表明冬季肌球蛋白的不稳定性。

    • 黄姑鱼精子的超低温冻存及细胞结构损伤的检测

      2011, 35(6):846-85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232) HTML (0) PDF 1.71 M (2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HBSS溶液为稀释液,DMSO为抗冻剂,0.25 mL麦细管为冻存管,两步降温法超低温冻存黄姑鱼精子,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技术检测了冻精的DNA损伤,荧光双染色流式细胞仪技术(FCM)检测了冻精的细胞膜性结构损伤。结果表明,DMSO质量分数在5%~20%时,冻精的活力与鲜精相比无显著差异;其中DMSO质量分数在10%时,冻精的激活率、运动时间及寿命分别为85.25%±3.95%、(3.23±0.27) min及(3.83±0.33) min。DMSO质量分数在25%、30%时,冻精的活力显著下降。SCGE检测显示,DMSO质量分数在5%~15%时、冻精的DNA损伤与鲜精相比差异不显著,DMSO质量分数为20%、25%、30%时,冻精的DNA损伤明显加重,冻精的DNA损伤与抗冻剂DMSO的质量分数成正相关。FCM检测显示,DMSO质量分数在5%~20%时,冻精中线粒体及细胞膜结构保持完整性的精子比例与鲜精相比无显著差异,DMSO质量分数在25%、30%时,冻精中的线粒体及细胞膜结构保持完整性的精子比例明显下降。分析认为,较高质量分数的DMSO是引起冻精活力下降,DNA、线粒体及细胞膜结构损伤加重的主要原因。

    • 加工方式对刀额新对虾主要过敏原免疫原性的影响

      2011, 35(6):948-953.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91) HTML (0) PDF 1.94 M (2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冻干、烘干、虾丸化以及油炸4种加工方式处理刀额新对虾,通过检测可溶性蛋白、主要过敏原含量和免疫活性的变化以及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分析加工方式对虾类过敏原免疫活性及抗酶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后,分子量为35 ku左右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仍然存在,免疫印迹显示其免疫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虾丸化处理对免疫活性的降低程度最大,达87%,冻干处理的影响最小,仅达6.8%;而主要过敏原蛋白抗酶解能力变化不明显。结论: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虾过敏原活性的降低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对于抗酶解能力影响不大。

    • 辽宁沿海5个毛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2011, 35(6):854-86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41) HTML (0) PDF 1.68 M (2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ISSR技术,对辽宁沿海5个毛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选择的12个随机引物中共检测到137个扩增片段,长度在200~2 500 bp,每个个体获得的扩增条带在9~15条不等。利用POPGEN 3.2和MEGA 2统计软件,获得实验数据,确立了5个群体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毛蚶5个地理群体分化不明显,没有形成不同的地理种群;聚类分析显示,丹东和庄河亲缘关系最近,然后依次为金州、营口、锦州;5个群体无论是在多态位点比例还是在平均杂合度上都处于较高水平,说明毛蚶当前种质资源状况良好,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 臭氧杀菌结合气调包装对缢蛏的保鲜效果

      2011, 35(6):954-96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540) HTML (0) PDF 1.27 M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缢蛏为研究对象,通过臭氧杀菌及不同气调包装处理,测定其在(0±0.5) ℃冷藏过程中的菌落总数、理化和感官等指标的变化,评价臭氧杀菌结合气调包装的保鲜效果。臭氧处理浓度为1 mg/L,包装条件分别为低氧气调包装(60% CO2+30% N2+10% O2)、无氧气调包装(60% CO2+40% N2)、空气包装(对照)、低氧气调包装(60% CO2+30% N2+10% O2)与臭氧处理复合、无氧气调包装(60% CO2+40% N2)与臭氧处理复合、臭氧处理包装。结果显示:0 ℃下缢蛏在空气包装下贮藏4 d和臭氧处理包装下贮藏8 d后菌落总数分别达到1.76×107 cfu/g和1.14×107 cfu/g,在有氧气调包装条件下和无氧气调包装调节下贮藏10 d后菌落总数分别达到1.87×107 cfu/g和1.03×107 cfu/g,超过规定的卫生标准;而有氧气调包装结合臭氧处理可使缢蛏的货架期达到12 d(9.33×106 cfu/g),无氧气调包装结合臭氧处理可使缢蛏货架期延长至14 d(8.74×106 cfu/g)以上。各处理组的TVB-N、K值、感官评分、pH变化也均与贮藏时间相关(P<0.05),并且气调包装结合臭氧处理组样品在冷藏期间的TVB-N、pH、K值和感官等指标均优于单独的气调包装或臭氧处理。相对于其它实验组,臭氧处理结合无氧气调包装组保鲜效果最好,样品在货架期末(14 d)TVB-N达到14.952 mgN/100 g,K值达到55%,感官评分达到5分,仍处于中等新鲜水平或可接受程度。总体结果表明,臭氧处理结合气调包装能有效延长冷藏缢蛏的货架期。

    • 大亚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研究

      2011, 35(6):863-87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42) HTML (0) PDF 1.13 M (2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世纪80年代起大亚湾海域鱼类调查研究的历史资料,采用Nelson分类系统对鱼类物种组成进行了系统整理,从不同分类阶元分析了大亚湾海域鱼类的多样性。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分类多样性指数(Δ+和∧+),目级和科级水平丰富度(R)以及目级和科级水平相似性系数(C)为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指数,其中分类阶元包含指数TINCLi为本文首次提出。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共记录鱼类22目94科206属,以鲈形目种类居绝对优势。采用分类阶元包含指数分析,大亚湾海域鱼类组成目、科、属所分别拥有的(科、属、种),(属、种)和(种)的平均数目分别为(4.27、9.36、14.55),(2.19、3.40)和(1.55),高于东海陆架,而低于东沙群岛海域,并且与纬度梯度成反比,证明低纬度海域的鱼类分类多样性低,种类组成主要集中分布于较少数的分类类群。使用PRIMER 5.2软件计算了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数值分别为62.2和110.0,其中Δ+低于东海陆架区(65.7),高于东沙群岛海域(55.2),说明大亚湾海域鱼类的亲缘关系比东海陆架区海域鱼类近,比东沙群岛海域鱼类的远,并且分布较不均匀。3个海区的相似性系数比较结果显示,在目级水平上,大亚湾海域鱼类组成同东沙群岛接近,而科级水平上同东海陆架区更为接近。本研究在种以上的分类阶元审视大亚湾海域鱼类组成,以期增加对大亚湾鱼类多样性的认识,为该区域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 贵州都柳江的鱼类区系及动物地理区划

      2011, 35(6):871-87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33) HTML (0) PDF 1.21 M (29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全面深入研究都柳江的鱼类区系并为开展其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资料,通过2002年10月—2010年6月的野外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出都柳江共分布有鱼类4目13科56属88种(亚种)。其中,四须盘鮈、粗唇鮠和月鳢等28种鱼类为本次调查都柳江鱼类的新记录,而横纹南鳅、短鳔盘鮈、云南盘鮈、棒花鱼、长脂拟鲿和黄等6种鱼类为柳江水系鱼类新记录。多鳞盘口鲮、中间爬岩鳅和麻鳜为都柳江鱼类特有种。都柳江鱼类区系以鲤形目鲤科为主。都柳江鱼类区系具有物种多样性丰富、富于特有种和受威胁种、缺乏裂腹鱼亚科和高原鳅属等高原鱼类、无洄游鱼类和洞穴鱼类等特点。都柳江鱼类区系起源于第三纪早期,并分别来源于老第三纪鱼类、中印山区鱼类、南方热带鱼类和中国江河平原鱼类等4种区系成分,都柳江鱼类区系属东洋区南东亚亚区华南小区。

    • 浙江中北部沿岸春、夏季鱼卵和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2011, 35(6):880-88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472) HTML (0) PDF 1.86 M (2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8年4,5,6月在浙江中北部沿岸禁渔区线内45个站位开展的产卵场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结果表明,本海区共出现鱼卵、仔稚鱼64个种类,分别隶属13目36科47属,能鉴定到种的有47种,鉴定到科的有17种。3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鱼卵5 846个和仔稚鱼5 502个。其中4月最少,仅采集到鱼卵366个和仔稚鱼1 445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6.26%、26.26%;5月份共采集到鱼卵1 530个和仔稚鱼1 551个,分别占鱼卵和仔稚鱼总数量的26.17%、28.19%;6月份数量最多,共采集到鱼卵3 950个和仔稚鱼2 506个,分别占总数的67.57%、45.55%,4—6月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呈月递增趋势。鱼卵中石首鱼科未定种最多占10.06%,其次黄姑鱼占6.45%,再次为凤鲚占总数的6.06%。凤鲚仔稚鱼数量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4.06%,其次为虾虎鱼科仔稚鱼,占24.25%,再次为鲻科鱼类仔稚鱼,占23.57%。调查发现杭州湾是凤鲚的主要产卵场,其仔稚鱼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内,少量分布在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小黄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外侧。从产卵时间和渔场分布来看,鱼山渔场是最早集中的水域,随着时间推移,产卵场的中心区向北部水域的舟山渔场转移。研究的海域内重要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银鲳的鱼卵数量百分比明显下降,由1960年的优势种成为现在的非优势种;主要经济鱼类中鳓、凤鲚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但绝对数量有所下降。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沿岸水域资源补充量有所减少,这可能与水域环境变化及过度捕捞导致亲体量减少有关。

    • 中国东部海域叶绿素时空变化经验正交分析及探讨

      2011, 35(6):890-896. DOI: 10.3724/SP.J.1231.17248

      摘要 (2494) HTML (0) PDF 1.64 M (2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了中国东部海域SeaWiFS叶绿素a(1998—2007年)时空变化主要模态,对前3个模态进行了功率谱分析。气候平均结果表明,叶绿素a空间总体分布特征为近海高、外海低,季节变化为春季3—4月最高,夏季6—7月最低。EOF前3个模态所占的贡献率分别为84.89%,3.38%,1.06%。第一模态权重占绝对优势,空间分布与气候平均场基本一致,时间序列表明1998年和2000年为叶绿素a浓度典型低值年,2007年为叶绿素a浓度典型高值年,线性拟合表明总体叶绿素a浓度呈缓慢增加趋势。第二模态主要体现为季节变化,功率谱显著周期为12个月,空间上呈长江口、杭州湾及浙江沿岸海域为正,离岸海域为负的反位相分布特征。第三模态功率谱显著周期为12个月和6个月,以122.9?E,32.2?N为中心的区域呈负相位,黄海和浙江外海区域呈正相位分布,这可能受沿岸流、长江径流转向路径和台湾暖流变化所影响。

    • 大口黑鲈POU1F1启动子区域SNPs对生长的影响

      2011, 35(6):793-80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02) HTML (0) PDF 1.31 M (2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基因组步移技术克隆了大口黑鲈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POU1F1启动子序列,该序列全长1 629 bp,预测存在4个八聚体转录因子1(Oct-1)结合位点和TATA框等基本转录元件,1个Homeobox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2个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结合位点。采用直接测序法研究发现,大口黑鲈POU1F1启动子序列的-18和-183两个位点存在SNPs,该两个突变位点只检测到A、B两种单倍型。对养殖群体进行不同单倍型的基因频率和生长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单倍型A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246,单倍型B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754;群体关联分析表明,基因型为AA型和AB型的个体在体质量、体长、全长、体高和体宽等方面明显高于BB型个体,但基因型为AB型和AA型的个体之间在体质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该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基础。

    • 桑沟湾筏式养鲍区水质分析

      2011, 35(6):897-904.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627) HTML (0) PDF 1.35 M (2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2009年4、6、8、10和12月5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别采用有机污染指数(A)、营养水平指数(E)、营养盐浓度阈值法和化学计量法对鲍区的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海带区、非养殖区同步调查数据以及鲍区历史数据的比较,研究了筏式养鲍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鲍区溶解性无机氮、磷酸盐及硅酸盐的浓度分别在2.02~9.25,0.086~0.420,0.91~18.35范围内,季节变化明显。4、6、12月A值均<0,水质状态良好;8月和10月A值介于0和1之间,水质状态较好,鲍筏式养殖区尚未受到有机污染。E值介于0~0.5,水质营养水平处于贫营养状态。磷酸盐是鲍区、海带区及非养殖区的主要限制因子。鲍区的氨氮及无机氮浓度在8月出现峰值,显著高于海带区和非养殖区,也高于历史数据,可能与鲍的氨氮排泄有关。虽然鲍区目前的水环境状况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营养盐的结构和季节性变化趋势发生变化。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