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3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小麦基础饲料添加木聚糖酶对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2009, 33(5):805-81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07) HTML (0) PDF 3.44 M (1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尼罗罗非鱼[体重(100.39±17.83) g]为实验对象,小麦基础饲料为对照,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作为实验饲料。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雄性尼罗罗非鱼。饱食投喂,饲养78 d后测定尼罗罗非鱼肠道细菌总量,并对需氧菌和厌氧菌进行鉴定,旨在研究木聚糖酶调控肠道菌群、促进尼罗罗非鱼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0.10%组和0.15%组前肠需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5%组、0.10%组和0.15%组中肠需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后肠需氧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15%组前肠厌氧菌数量比对照组、0.05%组和0.10%组分别降低76.85%(P<0.05)、75.62%(P<0.05)、75.83%(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厌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0.05%组、0.10%组和0.15%组后肠厌氧菌数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3.13%(P>0.05)、48.30%(P<0.05)、60.62%(P<0.05)。小麦基础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主要影响需氧菌Ent.,Bac.和厌氧菌Bact.,Bif.,Lac.的组成比例。0.05%组、0.10%组和0.15%组前肠Ent.比例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3.16%(P>0.05)、29.61%(P<0.05)、49.34%(P<0.05)。实验组前肠B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后肠B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5%组前肠L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对照组前肠Bact.比例显著高于0.10%组和0.15%组(P<0.05)。实验组中肠Bif.组成比例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0.15%组中肠L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Bact.比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本研究认为,小麦基础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可以调控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降低肠道致病菌Ent.和Bact.的组成比例,提高有益菌Bac.,Bif.和Lac.的组成比例。

    • 大菱鲆脾脏cDNA文库构建、EST序列分析与免疫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

      2009, 33(5):713-718.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351) HTML (0) PDF 2.54 M (1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菱鲆脾脏为材料,构建cDNA文库,通过对文库克隆的序列测定和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3 656个大菱鲆脾脏表达序列标签(EST)。经与GenBank数据库的序列比对后发现,1 891个EST代表了149个已知基因,其余1 765个EST为未知序列。这149个基因大致可分为6类:9个为细胞结构类(6.0%);26个为代谢类(17.5%);45个为细胞防御/免疫类(30.2%);43个为基因/蛋白质表达类(28.9%);16个为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交流类(10.7%);10个无法明确分类(6.7%)。鉴定的与免疫抗病相关重要基因主要有:CC/CXC趋化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class I α;C3补体;天然杀伤细胞增强因子(NKEF);胸腺素β-4/β-12;干扰素诱导蛋白Gig1;白介素8受体;STAT 4;热激蛋白70/90等。

    • 草鱼幼鱼对异亮氨酸的需要量

      2009, 33(5):813-82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388) HTML (0) PDF 4.04 M (2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初始体重(8.25±0.37) g的草鱼幼鱼为试验对象,分别采用异亮氨酸(isoleucine,Ile)水平为0.77 %、1.07 %、1.37 %、1.67 %、1.97 %和2.27 % 6组等氮(粗蛋白35.25 %)半纯化日粮对草鱼进行了72 d生长试验,研究其日粮异亮氨酸需要量。结果表明:(1)日粮Ile水平为1.67 %时,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鱼体空壳率和肥满度达到最大值,内脏指数最小;草鱼体水分、体脂最低,体蛋白、灰分最高;肌肉水分最低,粗蛋白最高。而各水平之间肌肉粗脂肪无显著差异(P> 0.05);日粮Ile水平为1.67 %时,草鱼肌肉Ile含量和肌肉氨基酸总量最高。(2)随日粮Ile水平增加,肌肉RNA/DNA呈先升后降趋势,Ile 1.67 %水平组最高;而肝脏谷氨酸脱氢酶却呈先降后升趋势,Ile 1.67 %水平组最低。血氨在Ile 0.77 % ~ 1.67 %水平组之间处于稳定状态,高于1.67 %水平后呈上升趋势。血清白蛋白受日粮Ile水平的影响不显著(P> 0.05)。(3)随日粮Ile水平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呈先降后升趋势,且在Ile 1.67%水平组,两项指标均为最低值,显著低于其他水平组(P< 0.05)。根据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与日粮Ile水平的二次曲线关系,确定草鱼幼鱼日粮(粗蛋白35.25 %) Ile适宜需要量范围为1.41 %~1.49 %(日粮基础)或4.0 %~4.23 %(日粮蛋白基础)。

    • 条斑紫菜泛素结合酶基因的cDNA序列克隆与分析

      2009, 33(5):719-72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05) HTML (0) PDF 3.55 M (18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s system,UPS)是真核生物重要的翻译后修饰系统,参与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反应,同时也参与了蛋白质的质量控制和细胞的稳态维持,因此研究条斑紫菜UPS有助于阐明条斑紫菜在逆境胁迫下通过UPS降解异常蛋白和调节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泛素结合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E2)是UPS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电子克隆结果指导RT-PCR实验,成功克隆了条斑紫菜泛素结合酶基因(PyE2)的cDNA序列(GenBank accession:FJ232910)。该cDNA序列含有长444 nt的完整ORF,编码蛋白(PyE2)的分子量16.6 ku,长147 AA。PyE2与其它物种的E2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反映出E2在进化上相当保守。PyE2含有E2活性位点的保守序列及半胱氨酸残基,其三维结构与人的I类E2高度一致。PyE2不含C端和N端延伸结构,所以在条斑紫菜E2家族中属于I类E2。

    • 广东省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中食源性致病菌菌相分析

      2009, 33(5):823-831. DOI: 10.3724/1000.0615

      摘要 (2840) HTML (0) PDF 3.61 M (1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广东省3个不同产区罗非鱼及其养殖环境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生物梅里埃微生物鉴定系统与Biolog微生物自动化鉴定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对罗非鱼和养殖环境中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种类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罗非鱼鱼体及其养殖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种类,随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其中以夏季致病菌种类最多,鱼体及其养殖环境分别为11和12种致病菌;而春季鱼体中致病菌较少,为6种。罗非鱼鱼体及其养殖环境中以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最为常见,四季均有,其中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以春夏季节检出率较高,环境中检出率达83%~89%,鱼体中达44%~67%;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环境中春夏秋季检出率达83%~100%,鱼体夏秋季中达48%~67%;沙门氏菌环境中春秋季检出率达33%~39%,鱼体中达44%~52%。其次在罗非鱼鱼体还分离到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阴沟肠杆菌、阪崎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恶臭假单胞菌等致病菌。

    • 马氏珠母贝红色壳家系不同世代遗传变异的SRAP分析

      2009, 33(5):727-73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404) HTML (0) PDF 3.02 M (18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序列相关扩增多态性)标记对马氏珠母贝红色壳家系第一代到第三代(F1、F2、F3)及回交家系(BC1)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7对SRAP引物共产生63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5条,平均每对引物组合产生7.86条多态标记。 在F1,F2及F3三代中,Shannon信息指数和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显示世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随着世代的增加,相邻世代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世代内遗传相似性逐渐增加。BC1与F1的遗传相似度高于F3与F1间,表明回交能使后代个体更趋向轮回亲本。

    • 微卫星用于凡纳滨对虾育种过程中亲权分析及遗传多样性的变化监测

      2009, 33(5):832-83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09) HTML (0) PDF 3.23 M (2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7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6个凡纳滨对虾家系的亲本(G0)及其后代(G1)的基因型分离情况,同时对G0和G1的所有座位期望杂合度进行配对比较分析,并且通过对G1群体每个位点的F-statistics分析检验群体的遗传分化,以期对凡纳滨对虾育种进行遗传监测。结果表明:共检测到44个等位基因。G0和G1的平均每个座位的等位基因数目分别为6.14和6.2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786和0.733,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09和0.695。7个微卫星座位的累计排除概率为0.99,并且在有亲本存在的情况下,能够将6个家系分开。G0与G1的所有座位期望杂合度的配对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0平均期望杂合度要显著高于G1(P<0.01)。G1各座位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270 3~0.465 4,平均分化系数为0.358 4。说明亚群间属于高度遗传分化。最后,根据6个家系的遗传距离,利用UPGMA法对G1个体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亲缘关系较近的家系A和B以及C和D的相似系数很高分别各聚为一类,E和F分别聚为一类。

    • 大黄鱼同质雌核发育的诱导及微卫星标记分析

      2009, 33(5):734-74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85) HTML (0) PDF 3.60 M (1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大黄鱼同质雌核发育的诱导条件及其效果,用紫外线照射灭活大黄鱼精子的遗传物质,静水压休克抑制第一次卵裂,培育出2个同质雌核发育家系(GF1和GF2),并借助微卫星标记进行鉴定,研究了10个母本中杂合的位点在2个家系中的传递和分离。结果显示,GF1和GF2孵出的仔鱼中分别有40.0%和17.1%形态正常个体,GF1检测8个位点30个个体均表现出雌核发育双单倍体(GDH)的特征,有20种基因型;GF2检测4个位点30个个体中,27个为GDH,2个含有父本基因,余下1个个体扩增条带既不同于母本也不同于父本,遗传本质不明。可见,所采用方法可以诱导出同质雌核发育大黄鱼。10个标记中除了LYC0026和LYC0053标记在GF2中偏离了1∶1(P<0.05),其余标记在GDH中的分离均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预期比值。研究还发现LYC0002和LYC0014的分离模式完全相同。首次报道了大黄鱼同质雌核发育的人工诱导及微卫星标记在GDH中的传递与分离,为大黄鱼纯系培育及利用GDH与纯系进行基因组作图分析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中华鳖虹彩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抗原表位的初步分析

      2009, 33(5):840-84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52) HTML (0) PDF 3.26 M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纯化的中华鳖虹彩病毒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经杂交融合获得了8个能稳定分泌抗中华鳖虹彩病毒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单克隆抗体亚级份分析结果表明,Mab2A4属IgA,Mab8E1是IgG2a,其他的6株单抗Mab1D3、Mab2H1、Mab3A1、Mab4B5、Mab5E1和Mab6F2均为IgG1。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分析表明,8株单抗均能特异性地识别中华鳖虹彩病毒,与EPC、CO、FHM等宿主细胞不产生交叉反应,腹水抗体的ELISA效价在105~106。IFA分析表明,8株单抗中仅Mab5E1没有免疫荧光反应特性,其余7株单抗均能对染毒病灶产生特异性的荧光染色。中和试验结果证实8株单抗均没有中和病毒的特性。应用Western-blotting进行中华鳖虹彩病毒的抗原表位初步分析,结果显示:Mab1D3和Mab2A4分别识别分子量为84 ku和35 ku中华鳖虹彩病毒结构蛋白,Mab3A1能够同时识别分子量分别为14 ku和16 ku的两条多肽,说明这3株单抗结合位点是非构象依赖性抗原决定簇,其余单抗不具备Western-blotting反应特性。这些结果提示上述单抗对中华鳖虹彩病毒抗原特异、灵敏,可用于中华鳖虹彩病毒的检测和结构蛋白分析。

    • 条纹斑竹鲨的胚胎发育

      2009, 33(5):742-75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652) HTML (0) PDF 8.25 M (19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观察了室内培育的条纹斑竹鲨自然生产的受精卵形态和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受精卵个体较大,卵黄略呈椭圆形,长径为25.91~36.16 mm,短径为13.56~19.44 mm。受精卵外裹有棕褐色的卵鞘,鞘长75.25~107.30 mm,鞘宽33.39~47.70 mm,鞘厚15.82~24.65 mm,卵鞘坚韧而略有弹性。在水温28.0 ℃、盐度26.2~28.8条件下,受精卵经65~80 d发育孵出幼鱼,胚胎发育分为23期,参照硬骨鱼类胚胎发育各期名称给予命名。初孵幼鱼全长121.82~166.80 mm,体重5.30~18.22 g,已具成鱼的外形特征,但体内尚存卵黄,体外卵黄少许或消失。胚体长度(L/mm)与孵化时间(D/d)呈线性相关,L=2.1368D-11.175(R= 0.9862);胚体重(M/mg)与孵化时间(D/d)呈幂函数关系,M=0.0001D4.3763R2 = 0.9579);胚体重(M/mg)与胚体长度(L/mm)呈幂函数关系,M = 0.0005L3.4278R2=0.9822)。

    • 蛋白磷酸酶PP-1c在不同倍性鱼6种组织中的分化表达模式

      2009, 33(5):847-855.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35) HTML (0) PDF 4.84 M (2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异源四倍体鲫鲤及其二倍体父/母本(湘江野鲤/红鲫)和子代三倍体湘云鲫等为实验材料,运用Western-blotting技术及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等实验手段,分析了PP-1的催化亚基在上述不同倍性鱼体内的表达模式:蛋白水平检测发现PP-1c在不同倍性鱼的大脑、心脏、肌肉、肾脏、肝脏和性腺6种主要器官组织中均有表达,且不同的组织中显示了明显的差异表达模式,而PP-1c在这4种不同鱼的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更显著,其中在异源四倍体鲫鲤中表达最低,在父/母本红鲫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子代三倍体湘云鲫中的表达最高,这种差异性可能从生化的角度说明了子代与父母本之间的变异性。免疫荧光组化实验结果显示,从整体水平来看,4种不同鱼的同一组织中,PP-1c的表达模式是非常相似的,这可能从蛋白和细胞的水平说明了异源四倍体鲫鲤与其二倍体父/母本及子代三倍体湘云鲫之间的遗传相似性。但对于同一组织的不同细胞的具体表达部位是有差异的,具有细胞特异性。

    • 西伯利亚鲟(F2)胚后发育的形态观察

      2009, 33(5):755-76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169) HTML (0) PDF 3.86 M (2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人工养殖西伯利亚鲟(F2)仔鱼的胚后发育形态进行了观察,从仔鱼刚出膜[0日龄,(9.16±0.21) mm]开始一直观察到早期稚鱼阶段[53日龄,(87.12±1.92) mm]。从形态发育来看,西伯利亚鲟仔鱼的胚后发育可以分为2个时期:早期仔鱼,即从刚出膜(0日龄)到初次开口(9日龄)摄食;晚期仔鱼,从开口摄食至器官发育基本完全(37日龄);以后进入早期稚鱼期。早期仔鱼期的形态建成与分化明显地比晚期仔鱼和早期稚鱼快,其中,早期仔鱼的感觉、摄食、呼吸、游泳等器官快速分化;晚期仔鱼,主要表现为各骨板的分化和完善,当仔鱼在形态上完成向成鱼转变时,表示进入了早期稚鱼期。西伯利亚鲟胚后发育的观察结果显示,发育的早期阶段各器官协调并快速发育,感觉、摄食、呼吸、游泳等器官的出现和完善,使仔鱼在短时间内具备了躲避敌害和摄食的能力,其生存能力大大提高。

    • 三角帆蚌肝脏瘟病感染期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2009, 33(5):856-86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668) HTML (0) PDF 3.64 M (19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三角帆蚌肝脏瘟病感染期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经检验,差异表达基因均被富集了 210倍左右,证明构建的 cDNA 消减文库具有很强的消减效率。PCR 鉴定发现,在随机挑取的阳性克隆中,95% 的克隆均含有 0.2~1.0 kb 的插入片段,这些片段可能是三角帆蚌瘟病病毒感染后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片段。测序共获得 214 个有效 cDNA 序列,分别属于8 大类,共 98 个基因。其中细胞分裂基因 2个、细胞结构与运动基因 9 个、代谢基因 10 个、信号传导基因 7 个、细胞防疫基因 10 个、基因与蛋白表达基因 20 个、未知功能蛋白基因 26 个,GenBank中找不到任何同源序列的基因 14 个。结果说明,构建的差异表达cDNA文库,可较好地反映三角帆蚌瘟病病毒对三角帆蚌影响的基因信息。

    • 不同光强和温度对长石莼(缘管浒苔)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2009, 33(5):762-76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900) HTML (0) PDF 3.51 M (2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脉冲振幅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对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长石莼(缘管浒苔)光合作用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长石莼(缘管浒苔)在25 ℃和72 μmol/(m2·s)条件下,其Fv/FmFmFv和α值最高,分别高达0.74、4 567、3 406和0.305,低于该点为光不饱和,高于该点为光抑制,偏离越大,下降越显著(P<0.01),其中在5 ℃和35 ℃时最小,分别是25 ℃最高值的32.24%~64.88%和22.99%~53.44%;光强为18 μmol/(m2·s)和216 μmol/(m2·s)时最小,其Fv/FmFmFv和α值分别是25 ℃和72 μmol/(m2·s)条件下最高值的44.94%~82.62%和51.82%~76.72%。F0变化不太明显,5~30 ℃为先上升后下降或再上升变化趋势,35 ℃为先下降后上升变化趋势。拟合参数α显示,长石莼(缘管浒苔)在达到光饱和点前通过增加光能吸收来增强光合作用,在光抑制后则迅速减少。rETRmaxDuncan检验表明,高温/低温和高光强对长石莼(缘管浒苔)光合作用影响显著(P<0.01)。总体上看,长石莼(缘管浒苔)光合作用和生长适宜条件为15~25 ℃和54~72 μmol/(m2·s),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宜。且温度排序为25>20>15>30>10>5>35 ℃,光照强度排序为72>54/108>36/162>18/216 μmol/(m2·s)。

    • 硝基苯对斑马鱼细胞DNA的损伤

      2009, 33(5):865-87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71) HTML (0) PDF 2.63 M (1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硝基苯是重要的人造化工原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使其可能成为水体和环境的污染源。为了解硝基苯对水产动物可能的致毒作用,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方法检测了不同浓度硝基苯染毒后的斑马鱼肝胰脏、肾脏、鳍条表皮和精子细胞DNA的损伤情况。当硝基苯的处理剂量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时(0.017 mg/L),对斑马鱼肝胰脏、肾脏和精子细胞DNA的损伤不明显,分别为30%、33%和4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同样浓度下,鳍条表皮细胞DNA受损率则高达69%。当硝基苯的浓度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时,可引起斑马鱼肝胰脏、肾脏、鳍条表皮和精子细胞DNA的严重损伤。处理剂量为0.106 mg/L时,其受损率分别为48%、62%、61%、82%;0.213 mg/L时分别为42%、87%、76%、56%;在0.425 mg/L时分别为52%、87%、75%、75%;在0.850 mg/L时分别为58%、95%、93%、85%;在1.700 mg/L时分别为62%、90%、99%、83%,以上各处理组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果表明,当水环境中硝基苯的浓度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时,对斑马鱼的体细胞及精子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作用;硝基苯的浓度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时,对斑马鱼体细胞和精子细胞具有较强的毒害作用,且细胞DNA的受损率随着硝基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损伤效应。因此,渔业水质标准中硝基苯的浓度不应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和水温结构的关系

      2009, 33(5):770-777. DOI: 10.3724/1000.0615

      摘要 (3689) HTML (0) PDF 3.15 M (2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布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是我国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研究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水平、垂直结构等关系,是探索渔场形成机制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渔捞记录、表温(SST)和5~180 m垂直水温等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SST的水平梯度(DmaxDsquareDmean),用ArcGIS 9.0和Sufer 8.0软件分析绘制单船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水平梯度关系的分布图、水温垂直结构分布图,分析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中心渔场分布在80~85°W、10~17°S,SST为18~28 ℃,产量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其中,6-8月为全年最高产时期,其中心渔场分布在81~83°W、12~13°S,相应的SST为18~23 ℃。SST水平梯度与渔场分布关系密切,水平梯度Dsquare和产量的拟合度为最优(P<0.001),中心渔场相应的Dsquare为0.6~1.7 ℃。水温垂直结构分析认为,6-8月通常在81°W、12~13°S附近形成上升流中心,中心渔场基本位于上升流冷水团边缘81°30′~82°30′W。研究认为,该渔场因上升流而形成,主要分布在上升流引起冷水与外洋暖水的交汇区,与SST、SST水平结构、水温垂直结构关系极为密切。

    • 大口黑鲈病毒性溃疡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2009, 33(5):871-87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632) HTML (0) PDF 3.56 M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广东省佛山地区2008年夏季高温时期暴发的大口黑鲈溃疡病的病原进行分离,从患病鱼的病灶肌肉组织中分离到5株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健康大口黑鲈,均未出现溃疡暴发病的典型症状病鱼体表大片溃烂,裸露肌肉坏死并有出血,尾鳍、胸鳍和背鳍基部红肿溃烂。制备病灶肌肉组织的除菌过滤液,背部肌肉注射感染健康大口黑鲈,7 d后出现典型的溃疡病症状。取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的患病鱼病灶肌肉组织制作超薄切片,经电镜观察,均发现组织中有大量病毒颗粒,病毒粒子有囊膜,呈六角形,为正20面体对称结构,大小约为145.5 nm。根据已知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提取人工感染发病鱼病灶肌肉组织的DNA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已报道的虹彩病毒MCP基因有着较高同源性(39.5%~100%)。从电镜观察和MCP基因测序分析结果确认该病毒为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中的一种病毒,与国外报道的大口黑鲈病毒(LMBV)在分子特性和引起的疾病特征上有一定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大口黑鲈溃疡性暴发病的病原是虹彩病毒,将该病暂命名为大口黑鲈病毒性溃疡病。

    •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趋光行为及其对摄食的影响

      2009, 33(5):778-78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40) HTML (0) PDF 2.73 M (2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光照强度的选择及其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实验时,中华鲟幼鱼选择暗区(1~2 lx)、过渡区(10~12 lx)和亮区(200~209 lx)的时间百分比分别是(1.32%±3.50%) 、(7.17%±13.5%)和 (91.52%±14.9%);群体实验时,中华鲟幼鱼选择暗区、过渡区和亮区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6.42%±4.13%)、(14.20%±7.45%)和(82.38%±15.2%),个体实验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实验的数量百分比在3个不同亮度区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华鲟幼鱼具有明显的趋光行为。幼鱼在亮区围绕光源作圆周运动,其行为模式符合鱼类趋光的“信号适应”机制假说。中华鲟幼鱼猎食活体子陵吻虾虎鱼的摄食量(Fc)、摄食强度(Fi)、摄食率(Fr),在光照(206 lx)条件下,分别为(9.67±2.08) (尾/10尾·4 h)、(0.97±0.21)(尾/尾·4 h)、 (0.24±0.05)(尾/尾·h);黑暗条件下(0 lx),分别为(10.67±2.31)(尾/10尾·4 h)、(1.07±0.23)(尾/尾·4 h)、(0.27±0.06)(尾/尾·h)。处理间(光照和黑暗之间),3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的猎食效率与光照强度无关,即幼鱼不依靠视觉捕食,属非视觉摄食类型鱼类,因此,认为中华鲟幼鱼趋光行为中,光线的信号意义大于利用视觉捕食的意义,幼鱼以光线作为信号来寻找食物丰富的栖息地。

    • 波浪作用下圆形网箱浮架系统的运动特性分析

      2009, 33(5):878-88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51) HTML (0) PDF 2.79 M (19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为深水养殖网箱的重要组成部分,浮架系统在网箱抗风浪性能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研究浮架系统在波浪作用下的运动特性是深入了解网箱抗风浪性能的关键。基于集中质量法将圆形浮架离散成众多微元,并运用线性波浪理论和刚体运动学原理,建立了波浪作用下网箱浮架系统的运动响应数学模型。针对圆形浮架的实际尺寸参数,在不同波高(H=4.2~7.0 m)和周期(T=7.2, 8.6 s)条件下,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对浮架前后点运动轨迹、浮架质心水平和垂直位移、浮架倾角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及分析表明:(1)浮架垂直位移幅度大于水平位移幅度,波浪周期对浮架垂直位移的影响要小于对水平位移的影响;(2)浮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倾角都和波高具有显著的正比关系。在波高H=4.2~7.0 m范围内,周期T=7.2 s时,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倾角的增量分别为1.84 m、1.0 m和7.18°;周期T=8.6 s时,三者的增量分别为1.66 m、1.05 m和5.43°;(3)周期增大,浮架垂直位移增加,水平位移和倾角减小。

    • 长江口及南黄海水域春季生物摄食生态的稳定同位素研究

      2009, 33(5):784-789.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16) HTML (0) PDF 2.58 M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长江口及毗邻南黄海水域多种生物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摄食生态类型,结果表明,一些生物的摄食生态类型计算结果存在时空与计算方法差异,其原因是生物的食性存在季度或年际上的时间变化,并会随栖息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发生改变;统一稳定同位素法与胃含物分析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的判断类型后,2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基本一致,24种共有生物有21种生物的判断结果一致,推断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摄食生态类型可行。

    • 中国海洋捕捞能力的计量与分析

      2009, 33(5):885-892.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4239) HTML (0) PDF 3.62 M (1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渔船数、总吨位、总功率和专业劳动力为投入指标。以年捕捞产量为产出指标,对我国1994至2005年的近海捕捞与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与能力利用度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并以此为依据对我国渔业管理的政策绩效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近年来近海捕捞的渔船数和捕捞劳力的过剩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渔船总吨位与总功率的过剩率却还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说明目前我国近海增加捕捞能力的主要手段依然是提高渔船的总功率与总吨位,需要在今后的渔业管理中引起重视。通过近海与远洋渔业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近海捕捞能力的实际过剩率已超过了50%,捕捞能力的利用水平不高且提高程度有限;而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则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研究同时显示:我国近海捕捞能力利用度与远洋捕捞能力利用度两条曲线在每次远离后都有互相靠拢的趋势。表明我国远洋捕捞的能力利用度提高后,会吸引近海渔业的部分捕捞能力转入远洋渔业,在降低远洋渔业能力利用度的同时,减轻了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压力,也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得以提高;反之,当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相对近海渔业较低时,就会有一部分远洋渔业的捕捞能力转入近海捕捞,加大了近海的捕捞强度,使近海捕捞的能力利用度下降。所以,积极提高并保持远洋渔业的能力利用度,对缩减近海捕捞规模有较直接的影响。

    • 马氏珠母贝黄壳色选系F1与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比较

      2009, 33(5):790-79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833) HTML (0) PDF 2.84 M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年4月,从流沙港马氏珠母贝养殖群体中挑选11个纯黄壳色个体为繁殖群体建立了黄壳色选系F1。同时,随机选取了50个个体作为繁殖群体建立了对照组。2007年10月,从两个组分别选取相同规格的个体,比较了不同温度和盐度条件下两个组的耗氧率(OCR)和排氨率(NR)。结果表明:(1)在15~30 ℃,两个组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黄壳色选系的OCR和NR变化范围分别为0.117~1.009 mg / (g·h)和0.013~0.028 mg / (g·h),对照组的OCR和NR变化范围分别为0.142~0.827 mg / (g·h)和0.016~0.028 mg / (g·h)。(2)在15 ℃,对照组OCR和NR大于黄壳色选系,差异不显著(P>0.05);在20、25和30 ℃条件下,黄壳色选系OCR和NR大于对照组,其中30 ℃时二者耗氧率差异显著(P<0.05)。(3)在15~30 ℃,黄壳色选系OCR和NR的Q10平均值为4.87和1.91;对照组OCR和NR的Q10平均值分别为3.54和1.46;两个组的氧氮比平均值分别为20.50和19.56。(4)在20~36盐度条件下,两个组的OCR和NR均随盐度增加而先上升再下降,在盐度28时出现最大值。黄壳色选系的OCR和NR变化范围分别为0.435~0.678 mg / (g·h)和0.011~0.027 mg / (g·h),对照组的OCR和NR变化范围分别为0.233~0.671 mg / (g·h)和0.014~0.025 mg / (g·h)。(5)在盐度20、24、28、32和36条件下,黄壳色选系耗氧率大于对照组,其中在盐度20、24和36时二者差异显著(P< 0.05);在盐度28和32条件下,黄壳色选系排氨率大于对照组,在盐度20、24和36条件下,对照组的排氨率大于黄壳色选系,差异不显著(P> 0.05)。(6)在20~36盐度条件下,黄壳色选系和对照组的氧氮比平均值分别为34.50和25.01。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一代壳色选育后黄壳色选系与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为马氏珠母贝的黄壳色系进一步选育提供依据。

    • 新型蛋白源替代鱼粉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体成分和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2009, 33(5):797-80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638) HTML (0) PDF 3.42 M (2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新型蛋白源(大豆浓缩蛋白、脱酚棉籽蛋白、喷雾干燥血球蛋白粉等)和脱脂鱼粉为原料,通过调节饲料氨基酸水平,配制出5种等氮等能的饲料D0、D17、D35、D52和D69,养殖星斑川鲽,初始体重为(75.6±0.18) g。其中D0(添加58%脱脂鱼粉)为对照组,D17、D35、D52和D69分别为新型蛋白源替代配方中17%、35%、52%和69%的鱼粉用量。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共养殖60 d。结果表明:对照组(D0)增重率(WGR)、蛋白质效率(PER)、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141.84%、229.88%和1.47%/d。与D0组相比,D69组WGR、PER和SGR显著降低(P<0.05),分别为107.77%、186.37%和1.22%/d ,D17、D35和D52组与D0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D0)饲料系数(FCR)为0.80,D69组FCR为0.98,差异显著(P<0.05);D17、D35和D52组与D0组FCR无显著差异(P>0.05)。随新型蛋白源替代鱼粉量的增加,鱼体消化道指数(DTI)逐渐增大,D0组为2.01%,显著小于D69组(P<0.05)。各组间的肥满度(CF)无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或肌肉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全鱼中灰分含量随鱼粉替代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及血清蛋白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血细胞比容和溶菌酶活力随新型蛋白源替代鱼粉量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降低。本试验条件下,在星斑川鲽幼鱼配合饲料生产中可用新型蛋白源适当替代鱼粉而不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