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2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影响池养鳜健康的关键水生态因子

      2008, 32(4):601-607.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931) HTML (0) PDF 0.00 Byte (23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池塘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多因素、非典型的复杂系统,用单因素统计法难以研究池塘养殖中的生态问题。在16口鳜养殖塘进行试验(总面积为4.7 hm2),每两周采样一次,获取鳜健康指标和pH、铵氮、硝酸盐氮、二氧化碳、总碱度、镁和细菌总数等17项水生态因子的87组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研究探讨用权重因子、偏回归平方和、F检验值和相关系数等统计量优化进入鳜健康模型的因子。在满足一定准确度条件下,优选出用pH、铵氮、硝酸盐氮、二氧化碳、总碱度、镁浓度和细菌总数等7项因子为自变量,利用回归技术,求出它们与鳜健康指标(y)的关系模型为y=a0+∑7i=1aixi+∑7j=1ajx2j+∑7k=1akx3k的非线性模型,模型的预报准确率为92.4%。借助所得模型进一步推导出对鳜健康指标影响由大到小的因子是细菌总数、二氧化碳、pH、铵氮,他们的最佳取值范围依次为(13~27)×104 cfu•L-1、小于3 mL•L-1、7.5~8.0、 0.5 mL•L-1

    • 中国大鲵脑cDNA文库构建及促甲状腺激素β亚基基因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2008, 32(4):507-516.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662) HTML (0) PDF 0.00 Byte (2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大鲵脑组织为材料,提取总RNA,应用CloneminerTM文库构建技术构建了cDNA文库。经检测,文库初始滴度为5.0×105 cfu•mL-1,重组率为91.70%,插入片断大小在0.35~3.9 kb,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0.791 kb,文库扩增后滴度为4.0×109 cfu•mL-1。随机挑选200个阳性克隆测序,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20个片段与已报道的基因有较高同源性,包括促甲状腺激素基因、生长激素基因及催乳素基因等,其中三个克隆为促甲状腺激素β亚基(TSHβ)基因。序列分析表明,TSHβ cDNA全长序列为705 bp,包含417 bp开放读码框,编码138个氨基酸序列,其中前19个氨基酸为大鲵TSHβ亚基信号肽部分,后接119个氨基酸组成的TSHβ亚基成熟肽。同源性分析显示,大鲵TSHβ亚基与两栖类牛蛙、蟾蜍及爪蟾同一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53.6%、52.2%和60.3%。采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对部分脊椎动物TSHβ氨基酸序列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有尾目大鲵为两栖动物中较早分化的一支,表明其进化地位较原始。RT-PCR组织分布分析发现,TSHβ基因除垂体有表达外,性腺也有少量表达。

    • 酶解植物蛋白对建鲤生长、肝胰脏和肠道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008, 32(4):608-613.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946) HTML (0) PDF 0.00 Byte (2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考察了酶解植物蛋白对建鲤生长性能、肝胰脏和肠道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体质量为(9.18±0.21)g的建鲤900尾,随机分成6个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酶解植物蛋白替代相应完整植物蛋白0、20%、40%、60%、80%和100%的试验饵料,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酶解蛋白替代完整蛋白40%时,生长速度最快,饵料系数最低,摄饵量、蛋白和灰分沉积率最高;替代比例在60%以下时,肠重和肠皱襞高度、肠道脂肪酶、碱性磷酸酶、Na+, K+-ATP酶的活性随着替代比例的上升而显著增加;替代比例超过60%以后,生长速度显著降低、饵料系数升高,肠道酶活、皱襞高度、蛋白沉积率下降,而肝胰脏谷草转氨酶活性、血氨浓度和脂肪沉积率升高(P<0.05)。 结果表明,适宜比例的酶解植物蛋白能促进建鲤生长、肝胰脏和肠道发育,提高饲料利用率。

    • 花鱼骨对饲料中磷的营养需求

      2008, 32(4):614-620.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552) HTML (0) PDF 0.00 Byte (2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磷酸二氢钾为磷源配制6个磷水平(0.32%、0.58%、0.83%、1.09%、1.35% 和1.59%)的等氮等能的精制饲料,饱食投喂花鱼骨[初始体质量为(7.97±0.07) g]8周,探讨饲料磷水平对花鱼骨生长、饲料利用、骨组织无机物含量、血清磷的影响,确定花鱼骨对饲料磷的需要量。试验结果表明:(1)当饲料磷水平从0.32%上升到0.83%时,增重、饲料效率随之而提高,但超过此水平后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折线模型分析饲料磷水平与相对增重率之间的关系,花鱼骨获得最大增重时饲料磷的最低需求为0.91%。(2)脊椎骨、鳃盖骨和鳞片的矿物组成受到饲料磷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二次曲线回归方程拟合饲料磷水平与脊椎骨灰分率的关系,花鱼骨脊椎骨达到最大矿化时饲料磷为1.17%。(3)血清磷水平随饲料磷的增加而升高,饲料磷对血清钙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分析体增重、磷存留率、骨灰分含量、血清磷浓度等多项生物学指标,花鱼骨对饲料磷的需要量为0.91%~1.17%。

    • 我国五大湖日本沼虾线粒体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比较

      2008, 32(4):517-525.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4220) HTML (0) PDF 0.00 Byte (2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我国五大淡水湖日本沼虾100个野生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经比对获得578bp核苷酸片段,发现49个变异位点,得到35个单倍型,包括7个共享单倍型,各群体都具有较好的单倍型多态性和核苷酸多态性,其中鄱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对最高。AMOVA分析表明,五群体间总遗传分化系数Fst=0.3187(P<0.05), 群体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MEGA3.1软件计算五群体的Kimura 2-paramter遗传距离,洞庭湖群体和巢湖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0191,巢湖群体和洪泽湖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051。以同属胖掌沼虾(Macrobrachium inflatum)为外群分别构建了NJ和UPGMA系统树,结果显示洞庭湖和鄱阳湖为一族群,太湖、巢湖和洪泽湖为一族群。

    • 饲料中添加硫酸锌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生长合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2008, 32(4):621-627.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574) HTML (0) PDF 0.00 Byte (2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以硫酸锌为锌源,评价不同锌水平对奥尼罗非鱼幼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体质量为(4.13±0.32)g罗非鱼随机分配在18个水族箱中,每箱20尾,每3个箱为1个处理组,分别以添加锌为0、20、40、80、160和320 mg•kg-1的6种饲料投喂,日投喂率为鱼体重5%~9%。8周的试验结果表明:20mg•kg-1锌饲料组的增重率和鱼体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蛋白质效率、饲料转化率也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全鱼脂肪含量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320mg•kg-1锌饲料组降低;20mg•kg-1锌饲料组,脊椎骨中锌离子浓度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mg•kg-1锌饲料组(P<0.05);20mg•kg-1与40mg•kg-1锌饲料组的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各添加组(P<0.05),20mg•kg-1锌饲料组的血液中血比容显著高于0mg•kg-1组(P<0.05),与其它各组没有显著差异;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Thiobarbituricacid reactive substances)的量,锌为0mg•kg-1饲料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锌添加量为20mg•kg-1饲料促进了罗非鱼生长,使鱼体抗氧化功能增强。

    • 三角帆蚌alpha-2巨球蛋白cDNA全长的克隆及表达特征

      2008, 32(4):526-532.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443) HTML (0) PDF 0.00 Byte (2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通过RACE法克隆了三角帆蚌α2M全长cDNA序列,已经提交Genbank,核苷酸序列登陆号:DQ993157.1。该基因cDNA全长5124 bp,其中编码区4836 bp, 5’端非编码区35 bp, 3’端非编码区为253 bp(含polyA尾31 bp),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后发现,该基因能编码1611个氨基酸,其中前23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成熟蛋白分子量为177571.8D,等电点为5.49,蛋白的不稳定系数为39.53,表明该蛋白是稳定的。同时,利用Ralpha-2巨球蛋白是河蚌体内重要的天然免疫因子,参与广泛的免疫防御和调节。通过RACE法克隆了三角帆蚌α2M全长cDNA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核苷酸序列登陆号:DQ993157.1。同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alpha-2巨球蛋白进行了系统分析。该基因cDNA全长5 124 bp,其中编码区4 836 bp, 5′端非编码区35 bp, 3′端非编码区为253 bp(含polyA尾31 bp),该基因能编码1 611个氨基酸,其中前23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成熟蛋白分子量为177 571.8u,等电点为5.49。蛋白的不稳定系数为39.53,表明该蛋白是稳定的。在此基础上,以18 S作为内标,利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α2M基因在三角帆蚌不同组织和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lpha-2巨球蛋白仅在血细胞中有表达,而在外套膜、闭壳肌、肠和性腺中没有表达。经注射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12h后,三角帆蚌体内α2M的表达水平都有一定量的升高,证明α2M是三角帆蚌基础免疫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本研究丰富了软体动物免疫学研究内容,为三角帆蚌抗病机理提供理论资料。T-PCR法检测α2M基因在三角帆蚌不同组织的表达情况,仅在血细胞中有表达,而在外套膜、闭壳肌、肠和性腺中没有表达。经注射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12 h后,三角帆蚌体内α2M的表达水平都有一定量的升高,证明α2M是三角帆蚌基础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香菇多糖和黄芪多糖对鲤免疫细胞的活性和IL-1β体外诱生表达的影响

      2008, 32(4):628-635.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921) HTML (0) PDF 0.00 Byte (2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香菇和黄芪多糖对鲤免疫细胞的免疫活性作用,采用Percoll密度离心等技术,对鲤的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并离体培养,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了香菇和黄芪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分别体外暴露不同浓度的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后,采用 MTT法测定它们对鲤外周血白细胞增殖的影响;NBT还原法和Griess试剂显色法测定对头肾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头肾巨噬细胞细胞因子IL-1β诱导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和香菇多糖作用头肾巨噬细胞24 h后,香菇多糖浓度为1,10,100μg•mL-1时能显著诱导巨噬细胞的氧爆发活性,黄芪多糖则没有显著的诱导作用;黄芪和香菇多糖作用头肾巨噬细胞96h后,香菇多糖低浓度时对细胞的氮呼吸爆发活性无显著影响,黄芪多糖浓度10 μg•mL-1能显著诱导氮呼吸爆发活性,而在浓度为 1 000 μg•mL-1两者均表现为高浓度抑制作用;两者作用外周血白细胞24 h后,香菇多糖浓度为100,1 000 μg•mL-1和黄芪多糖浓度为10,100 μg•mL-1时都能显著促进鲤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两种多糖作用头肾巨噬细胞24 h后能显著增强IL-1β的体外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和香菇多糖对离体培养鲤免疫细胞有明显活性作用,对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具有促进作用。

    • 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的形态特征及遗传分析

      2008, 32(4):533-544.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644) HTML (0) PDF 0.00 Byte (2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6-2007年,在浙江湖州,通过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的属间杂交,成功获得了杂种F1,并通过对杂种F1及其父母本的形态、核型和基因组分析比较,探讨了杂种F1的性状变异和遗传组成情况。结果表明:(1)翘嘴红鲌(♀)和团头鲂()间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其杂交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90%以上;(2)翘嘴红鲌(♀)×团头鲂()杂种F1的多数可数可量性状表现为中间型。在10个可数性状中,鳃耙数、侧线鳞等3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其平均杂种指数为54.56,显示杂种F1的可数性状接近于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团头鲂;在17个常规可量性状中,有9个性状与父母本差异显著,其中有4个性状偏向于父本,有3个偏向于母本,有2个超父母本偏离,其平均杂种指数为49.59,也显示杂种F1的可量性状处于中间值;进一步对框架参数的聚类和判别分析显示,杂种F1的框架体型与父母本差异较大,接近于中间型,但受母本影响较多;(3)杂种F1的染色体数(2n)为48,核型公式为18m+26sm+4st(NF=92),说明杂种F1K为二倍体,并可预测杂种F1可育;(4)杂种F1大部分RAPD扩增条带能在亲本中找到,有的仅来自于父本,有的仅来自于母本,说明杂种F1为二倍体杂种;杂种F1与母本的相对遗传距离为0.4327,而与父本的遗传距离0.2312,前者大于后者,表明杂种F1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是对等的,而是偏向父本一方,UPGMA系统树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 福建沿海部分地区织纹螺毒性消长及毒素成分分析

      2008, 32(4):636-643.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635) HTML (0) PDF 0.00 Byte (2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福建沿海织纹螺毒性的动态变化,于2006年3月至9月,对福建省涵江、同安和霞浦三地的织纹螺毒性消长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并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中的毒素成分进行了分析。期间每周采样一次,采集的织纹螺经鉴定后,通过小鼠生物测试法分析其毒性,并选择毒性较高的织纹螺样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分别对样品中的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 PSP)和河豚毒素(tetrodotoxin, TTX)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个采样点的织纹螺主要为半褶织纹螺,且均有阳性样品检出,涵江、同安和霞浦的织纹螺样品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4%,43%和20%。采自福建三地的织纹螺样品总体毒性较低,毒性最高的样品为7月12日采自霞浦的半褶织纹螺,毒性为16.2 MU•g-1组织(湿重)。对高毒性织纹螺样品的毒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不含麻痹性贝毒毒素,但是在样品中检测到了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三脱氧河豚毒素(trideoxy TTX)。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为4.38μg•g-1组织(湿重),依据样品中河豚毒素含量计算得到的毒性与小鼠法测试结果基本相当,说明河豚毒素及其同系物是导致织纹螺毒性的主要毒素成分。涵江的阳性样品集中出现在3月份,而同安和霞浦的阳性样品则出现了3月份和6,7月份两个高峰时段,说明织纹螺的毒性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和地域特征。因此,建议福建地区在这两个时段加强对织纹螺毒性的监测。

    • 海藻中无机砷超标问题研究

      2008, 32(4):644-650.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293) HTML (0) PDF 0.00 Byte (2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是海藻生产大国,藻类是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但新的海藻制品卫生标准和食品中无机砷检测方法标准实施后,依照该标准检测发现海藻中的无机砷超标问题十分严重。为探讨其原因,调查了国内外的紫菜、海带等产品总砷、无机砷含量,分析了不同收割期的鲜紫菜及其加工制品以及养殖区域水质中无机砷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按新的卫生标准及其检验方法检测,海藻中无机砷普遍超标;紫菜中的无机砷与养殖区水质中无机砷含量的变化并非成线性关系;GB/T 5009.11中的两种测定方法对海藻中无机砷的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不适用于海藻中的无机砷检测。

    • 鲤和牙鲆的两种雌核发育子代的基因型分析

      2008, 32(4):545-551.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286) HTML (0) PDF 0.00 Byte (2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调查了鲤和牙鲆经两种雌核发育操作获得的子代的基因型纯合情况。结果显示,多数子代在母本杂合基因座上的纯合速率并不快,如鲤抑制第一次卵裂的44尾子代平均纯合化程度为302%,纯合化程度最高的个体为533%,纯合化程度最低的仅有133%,没有得到纯合个体;牙鲆抑制第一次卵裂22个子代中有3个纯合个体;而抑制第二极体的牙鲆4 个家系中纯合化最高的个体是C家系的第18号子代为56%,平均纯合度为19%,14个子代的纯合化速率为零。结合鲤抑制第二极体和牙鲆抑制第一次卵裂的实验结果对两种雌核发育产生的纯化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针对育种过程中的雌核发育技术进行了讨论。

    • 鱼类神经坏死病病毒衣壳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特性

      2008, 32(4):651-658.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989) HTML (0) PDF 0.00 Byte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RT-PCR技术获得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0603株的衣壳蛋白基因,将其插入到杆状病毒Bac-To-Bac表达系统的pFastBacⅠ质粒中,构建了pFastBac-cp质粒。转化DH10Bac大肠杆菌后获得重组穿梭载体Bacmid-cp,脂质体介导将其转染Sf9细胞产生有感染性的重组杆状病毒AcNPV-cp。利用AcNPV-cp感染Sf9细胞后,SDS-PAGE分析可见大小约为37ku的特异性蛋白带,Western-blotting分析发现,其可以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阳性血清反应出现特异性的杂交带。试验结果表明,AcNPV-cp在Sf9细胞中成功地表达了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衣壳蛋白,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负染电镜观察发现,CP蛋白可自行装配成病毒样颗粒,其大小形态类似于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制备超薄切片后电镜观察发现,CP蛋白自行装配成的病毒样颗粒呈晶格状排列在细胞质中。为研制有效防控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的新型颗粒性疫苗奠定了基础。

    • 紫贻贝和厚壳贻贝杂交及F1代杂交优势初探

      2008, 32(4):552-557.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827) HTML (0) PDF 0.00 Byte (2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2007年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和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种间进行了杂交生产性试验,通过亲贝强化培育、确认雌雄亲贝、改革育苗水体交换方法、投喂混合单细胞藻类、流水培养附着稚贝等技术,获得F1代。结果表明,正交F1代幼虫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反交F1代和厚壳贻贝,在幼虫培育前期与紫贻贝的成活率相当,但随着幼虫的发育有高于紫贻贝的趋势。正交F1代幼虫的壳长和壳高在培育阶段的前期生长与紫贻贝相当,低于厚壳贻贝,高于反交F1代;但后期的生长明显增快,并高于反交F1代和其他两种贻贝。各试验组贻贝海区养殖的成活率在90%以上,正交F1代最高,显著高于反交F1代。各试验组生长特性,正交F1代>紫贻贝>厚壳贻贝>反交F1代。其中正交F1代获附着稚贝3.77×109 ind。正交F1除在孵化率上低于紫贻贝、厚壳贻贝外,在壳长、壳高、成活率等方面指标具有一定杂交优势,而反交F1代的杂交优势不明显。

    • 超低温冷冻对西伯利亚鲟精子形态结构损伤的观察

      2008, 32(4):558-565.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4045) HTML (0) PDF 0.00 Byte (2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进西伯利亚鲟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探讨精子损伤机制,应用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西伯利亚鲟鲜精与冷冻后精子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经过冷冻保存后精子的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精子顶体长、精子头中部宽、头中部宽与前部宽比值及中段宽与鲜精相比显著增加(P<0.05);中段长度、后外侧延伸物长度比鲜精显著变短(P<0.05)。精子经过冷冻后有30.5%的精子在形态、结构上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受损精子显微结构表现为顶体后外侧延伸物与核糅合,顶体内容物丢失;核膜囊泡化、核膜断裂,核内出现空泡;线粒体内嵴弥散,线粒体脱落;鞭毛外膜松弛与鞭毛脱离等。部分受损伤精子出现顶体丢失,中段脱落,鞭毛自中段基部断裂的现象。精子损伤主要集中在膜系统,中心粒等微管系统基本完好。

    • 不同倍性虹鳟卵黄蛋白原的组织定位

      2008, 32(4):566-571.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230) HTML (0) PDF 0.00 Byte (2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步沉淀法提纯虹鳟卵黄蛋白,以同发育期二倍体虹鳟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三倍体虹鳟性腺、肝脏、血液和肠道进行卵黄蛋白原(Vg)的细胞化学定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所纯化蛋白为与卵黄蛋白原具有相似免疫原性的卵黄脂磷蛋白,呈雌性特异性。性腺发育Ⅲ~Ⅴ期的二倍体雌性虹鳟,血液和肝细胞呈卵黄蛋白原阳性,Ⅳ~Ⅴ期卵巢呈卵黄蛋白原阳性,各发育期肠组织呈卵黄蛋白原阴性;性腺发育至Ⅰ~Ⅴ期的三倍体雌雄虹鳟及雄性二倍体虹鳟,其性腺、肝脏、血液和肠道组织呈卵黄蛋白原阴性。二倍体虹鳟外源性卵黄蛋白原在肝细胞内合成,经血液运送至卵巢,最终在卵母细胞中形成卵黄颗粒。由于三倍体雌性虹鳟卵巢发育受阻,无滤泡细胞分化,生殖细胞与体细胞的互作缺失,不能分泌足量的17β-E2以诱导Vg的合成,因而肝脏的Vg阴性并不能说明肝脏不具备合成Vg的能力, 从卵黄发生的角度分析,卵黄蛋白原的缺乏不是导致三倍体虹鳟雌性不育的原因,而是其卵泡败育的结果。

    • 牛蛙肥大细胞中类胰蛋白酶的证实

      2008, 32(4):572-576.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686) HTML (0) PDF 0.00 Byte (2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类胰蛋白酶已被作为人类和某些哺乳动物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标志。为检测蛙科动物肥大细胞胞浆中是否含有类胰蛋白酶,采用了小鼠抗人类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A1通过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对牛蛙的舌,肠和脾以及人食道鳞癌组织(用作阳性对照)石蜡切片中的肥大细胞进行染色。首次在Bouin氏液固定的牛蛙组织中证实了牛蛙肥大细胞胞浆中类胰蛋白酶的存在,且单克隆抗体AA1与牛蛙肥大细胞中的类胰蛋白酶可获得良好的交叉反应。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多位于牛蛙肠黏膜固有层,少量见于肠绒毛基底部及舌粘膜下腺体周围,而未见于脾组织中。人食道癌间质中可见多量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研究证实,与人类肥大细胞相似的是牛蛙肥大细胞也含有这种特有的类胰蛋白酶,牛蛙有可能是用作肥大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理想实验动物。

    • 金乌贼荧光标志方法的研究

      2008, 32(4):577-583.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4040) HTML (0) PDF 0.00 Byte (2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一种简单实用的标志方法,对更好地评价金乌贼增殖放流效果和渔业资源现状非常重要。以金乌贼为实验对象,利用荧光物质—茜素络合指示剂(Alizarin Complexone, ALC)浸泡金乌贼幼体,对其内壳进行标志,所用荧光染色剂浓度为(6.0~8.0)×10-3%,浸泡染色时间24 h。将标志组和对照组的金乌贼幼体分别暂养于1.5 m×1.5 m×1.5 m水泥池30 d,后将暂养的幼体放养于面积为2.667 m2的室外土池,并在60 d后,将平均胴背长达91.4 mm(对照组)、87.6 mm(标志组)金乌贼幼体移入室内水泥池越冬,整个实验历时210 d。实验期间,分别在标志后15、30、45、60、90、210 d对金乌贼进行随机取样,解剖出内壳观察标志色保留状况并对金乌贼生长发育及存活率进行测量。结果显示, 标志金乌贼的成活率为100%;方差分析显示,标志组和对照组金乌贼的生长发育差异不显著(P>0.05);210 d后内壳骨针部仍清晰保留初染时的半椭圆形淡紫色圆圈;实验所采用的ALC内壳标志方法操作容易,可一次性大量进行标志处理,鉴别简单,无需借助其它仪器,肉眼便可直接观察到标志色,并且标志色保持率高,保留时间长,是一种理想的标志金乌贼的方法。

    • 黄、东海典型渔业海域鱼鳞沉积信息及其空间分布

      2008, 32(4):584-591.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433) HTML (0) PDF 0.00 Byte (2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海中部、长江口邻近海域和闽浙沿岸海域4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及6个站位的柱状沉积物样品的鱼鳞沉积量(SDA)进行了调查,揭示了我国典型渔业海域鱼鳞沉积信息及空间分布,并证明了应用鱼鳞沉积速率(SDR)追溯鱼类种群动态变化的方法在我国海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黄海中部的鱼鳞组成种类比较单一,主要由鳀和小黄鱼组成,以鳀占绝对多数。平面分布中鳀占75.0%,小黄鱼占25.0%,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处在黄海中部的西北与东南边缘,10594站位(34°59.9′N,122°29.9′E)、12694站位(33°59.9′N,123°59.0′E)鱼鳞沉积量较高。黄海中部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量随深度增加表现出不均匀的垂直分布,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并出现了明显而统一的高峰段。长江口单位体积的鱼鳞沉积量低于黄海中部,鱼鳞组成种类复杂。平面分布中有68.1%的鱼鳞被甄别出,数量较多的鱼种分别为小黄鱼29.2%,发光鲷12.5%,鳀8.3%。发现鱼鳞的站位基本沿舟山渔场中心延伸并与海岸平行分布,以H-28站位(28°09.1′N,122°55.3′E)鱼鳞沉积量较高。长江口3个站位的鱼鳞沉积量垂直分布由较多的鱼种组成,呈不规则变化,但未出现具有连续变化趋势的优势鱼种和相似的变化趋势。相比较而言,黄海中部是更理想的研究区域。

    • 泥蚶对重金属铜、铅、镉的生物富集动力学

      2008, 32(4):592-600.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3844) HTML (0) PDF 0.00 Byte (2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泥蚶为实验生物,应用半静态双箱模型室内模拟了其对三种重金属(Cu、Pb、Cd)的生物富集实验,通过对富集与排出过程中泥蚶体内重金属污染物的动态监测和对富集与排出过程监测结果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泥蚶富集重金属的吸收速率常数K1、排出速率常数K2、生物富集因子BCF、生物学半衰期B1/2等动力学参数。对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泥蚶对重金属Cu、Pb、Cd的生物富集数据符合双箱模型,由该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拟合结果得到Cu、Pb、Cd动力学参数,K1为7.318~29.928;K2为0.0064~0.0176;BCF为457.3~3303.6;B1/2为39.4~108.3。比较结果得出:吸收速率常数K1及生物富集因子BCF均随着外部水体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泥蚶对Cu、Pb、Cd的富集能力依次是Pb>Cd>Cu;三种重金属在泥蚶体内的生物学半衰期B1/2依次是Pb>Cd>Cu;理论平衡状态下生物体内金属含量CAmax随着外部水体中金属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泥蚶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如实地反映了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和水域近期的污染过程,从而可以考虑把泥蚶作为浙江沿海及其它泥蚶分布海域重金属Cu、Pb、Cd污染的指示生物。

    • 牙鲆肌肉生长抑素(MSTN)基因克隆

      2008, 32(4):497-506.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 (4460) HTML (0) PDF 0.00 Byte (25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同源克隆及基因组步移的方法,分离克隆了牙鲆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经过序列分析及cDNA验证,牙鲆MSTN基因具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编码377个氨基酸。5′侧翼区含有8个TATA框,一个CAAT框,6个E框;3′侧翼区含有加尾信号。通过同源分析,牙鲆MSTN C末端含有9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和一个RVRR蛋白酶酶切位点;通过进化树分析,牙鲆MSTN与鱼类MSTN基因聚为一支。RT-PCR分析表明,牙鲆MSTN在胚胎发育中不表达或表达量较低,说明MSTN在牙鲆胚胎发育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随个体和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暗示MSTN的表达受外界因素调控。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