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0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海湾扇贝对海水中镉的富集规律研究

      2006, 30(6):801-805.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37) HTML (0) PDF 0.00 Byte (16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镉暴露实验中海湾扇贝不同器官组织富集、排放镉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水体中镉通过被动扩散进入海湾扇贝鳃,根据吸附等温线并结合直线拟合结果得海湾扇贝鳃对镉的单层饱和结合量为2.12 μmol·g-1 干重。鳃对镉的富集量和富集速率与水相中镉浓度成正相关关系,最高浓度组(2 μmol·L-)的镉富集量和富集速率分别为(1.5±0.52) μmol·g-1 干重和(0.375±0.13) μmol·(g·d)-1。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海湾扇贝鳃、内脏和肌肉镉富集量逐渐增加,14 d(336 h)后,内脏和鳃中镉富集达到平衡,但肌肉中镉富集是否达到平衡,尚需进一步研究。盐度对海湾扇贝鳃、内脏和肌肉镉富集速率无显著影响(P>0.05)。富集在海湾扇贝体内的镉不断被排出,其中鳃的排放率最大,达到了38.3%,其次是内脏、肌肉。

    • 欧洲鳗鲡血清免疫球蛋白纯化及其结构分析

      2006, 30(6):806-811.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36) HTML (0) PDF 0.00 Byte (20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亲和层析技术提纯欧洲鳗鲡免疫球蛋白(Ig),并对欧鳗Ig的结构和抗原性进行分析。层析结果表明:Ig蛋白呈现一个锐形曲线,蛋白峰与抗原活性峰高度重叠。SDSPAGE分析表明:欧鳗Ig重链分子量为68 kD,轻链有3条,分子量分别为21 kD、23 kD和26 kD。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在非变性非还原条件下,欧鳗Ig有790 kD和350 kD 2条蛋白带,在变性非还原条件下有790 kD、593 kD和350 kD 3条蛋白带。Western-blotting试验证实:兔抗欧鳗Ig能识别欧鳗Ig的多种不同聚合体和Ig的重链,但不能识别Ig的轻链。结论:欧鳗Ig在自然条件下可能以四聚体和二聚体的形式存在,这与其它硬骨鱼的Ig形式有差异。欧鳗Ig链间二硫键不健全,在SDS作用下可解聚产生多种不同分子量的聚合体,首次揭示欧鳗Ig的轻链有3种异型。

    • 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含量

      2006, 30(6):812-81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54) HTML (0) PDF 0.00 Byte (2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水产品中的河豚毒素含量,选用河豚Takifugu)和织纹螺(Nassarius)为主要研究对象,样品先由0.1%乙酸提取,经过C18固相萃取柱净化。以庚烷磺酸钠为离子对试剂,应用反相离子对液相色谱分离河豚毒素,采用在线柱后衍生系统,在110 ℃高温和4 mol·L-1 NaOH强碱条件下,将河豚毒素衍生化成具有荧光特性的C9碱,荧光检测器定量检测。河豚毒素在5~1 600 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99 7;1、2、8 μg·g-1,3个浓度水平添加样,日内和日间的回收率为80.9%~91.2%、相对标准偏差为1.93%~5.57%;方法定量限为1 μg·g-1;从添加样色谱图上看,河豚毒素目标峰附近没有干扰峰,定性准确性好。采用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小鼠生物法检测同一阳性河豚样,检测结果一致性好。实验结果表明,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水产品中河豚毒素的检测。

    • 鱼肉蛋白质挤压过程中操作参数对挤出物水分含量及堆积密度的影响

      2006, 30(6):818-823.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495) HTML (0) PDF 0.00 Byte (1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鱼肉蛋白质在双轴挤压蒸煮处理过程中,主要操作参数末段腔体温度,螺杆转速和供料水分含量对挤出物的水分含量和堆积密度两个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的3个操作参数每一个变量设5个水平,测量相应挤出产物的水分含量和堆积密度,分别建立挤出物水分含量与操作参数,挤出物堆积密度与操作参数的回归拟合方程。结果表明,供料湿度明显影响挤出物的水分含量。供料水分含量、腔体温度和螺杆转速对挤出物的堆积密度都有影响;水分含量与操作参数,堆积密度与操作参数的回归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R2分别是1.000和0.926,拟合的统计模型可信度高。

    • 三种脂质体介导的花鲈胚胎干细胞转化效率的比较

      2006, 30(6):721-72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24) HTML (0) PDF 0.00 Byte (1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3种脂质体(genejammer, genejuice和metafectene)介导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花鲈胚胎干细胞,探讨不同脂质体介导的花鲈胚胎干细胞(LJES1)的转化效率,以及影响外源基因转化效率的因素,如细胞接种时间、初始接种密度、DNA和脂质体用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等。实验发现,genejammer转化LJES1细胞效率最高,适合于该细胞系的转化。对于同一种脂质体,DNA与脂质体用量的比例对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化LJES1最为重要,DNA与genejammer的比例为1∶6时,转化效率最高,为27.3%;DNA与genejuice的比例为1∶4时,转化效率最高,为12.1%;而DNA与metafectene的比例为1∶3时,转化效率达到最高,为5.3%。随着DNA、脂质体量的增加,转化效率有所提高,但达到一定的用量后,转化效率反而下降。

    • 冷藏养殖大黄鱼细菌相组成和优势腐败菌鉴定

      2006, 30(6):824-83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64) HTML (0) PDF 0.00 Byte (2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菌落和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细胞脂肪酸组成及同源性分析等方面,结合使用Sensititre、BioFosun、MIDI细菌鉴定系统对0 ℃、5 ℃冷藏养殖大黄鱼货架期终点细菌相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确定优势腐败菌。0 ℃、5 ℃冷藏优势菌为腐败希瓦氏菌,比例分别为75.5%、59.6%,在营养琼脂和胰酶解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圆状隆起,边缘整齐,透明,无色至粉红色,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单鞭毛,大小为(0.6~0.9) μm×(1.5~3.3) μm,最适生长温度25~35 ℃、最适pH 7~9。菌株氧化酶和H2S呈阳性,能还原TMAO、液化明胶和Tween40,利用N乙酰基D葡萄糖胺等有机物。菌体主要脂肪酸为16∶1ω7c 、iso15∶0、17∶1ω8c、16∶0,比例分别为21.31 %、13.63%、9.82%、9.76%。菌株测试特征与细菌鉴定系统数据库比照,确定优势腐败菌为腐败希瓦氏菌。

    • 三碘甲腺原氨酸对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消化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2006, 30(6):727-73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51) HTML (0) PDF 0.00 Byte (1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检测了斜带石斑鱼早期发育过程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变化,并用T3处理卵黄囊期仔鱼,研究其对发育、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斜带石斑鱼受精卵中含有相当量的T3,T3随发育而逐渐下降,到仔鱼开口时已经检测不到,提示甲状腺激素可能被胚胎和卵黄囊仔鱼所利用而参与其发育进程。在孵化后24 h内,T3促进发育的作用不明显;在孵化24 h后,T3对仔鱼消化道的发育有促进作用。在孵化72 h后, 0.01 mg·L-1 T3处理组仔鱼直肠管径明显比对照大,而小肠管径和全长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明显;0.1 mg·L-1和1 mg·L-1 T3处理组仔鱼小肠和直肠管径显著比对照大,而全长显著比对照短。1 mg·L-1 T3显著加速了仔鱼卵黄囊的吸收,但对油球的吸收无影响。在孵化后第8天,0.01 mg·L-1 T3处理组仔鱼存活率明显比对照组高。结果表明,甲状腺激素促进卵黄囊期仔鱼消化道发育的作用与发育时期密切相关,孵化后24 h内,消化道对T3不敏感,此后则变得敏感; 0.01 mg·L-1 T3能提高仔鱼存活率。

    • >综述
    • 鱼类诺达病毒及其所导致的疾病

      2006, 30(6):831-83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070) HTML (0) PDF 0.00 Byte (2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大弹涂鱼仔稚鱼和早期幼鱼的消化酶活性

      2006, 30(6):733-739.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3020) HTML (0) PDF 0.00 Byte (1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酶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大弹涂鱼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和早期幼鱼发育过程中胰腺酶、肠酶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4种胰腺酶(淀粉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羧肽酶A)和8种肠酶(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海藻糖酶、纤维二糖酶、碱性磷酸酶、氨基肽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的比活力均在仔鱼期较高,稚鱼期降至最低,早期幼鱼则急剧上升,而每尾鱼酶的总活力却随着幼体的发育而逐渐增加;(2)胃蛋白酶活性在后期仔鱼才开始检测到,此后一直呈显著上升趋势;(3)早期幼鱼肠部位的4种胰腺酶活性分别占其酶总活性的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稚鱼期;(4) 稚鱼期仅3种肠酶(麦芽糖酶、纤维二糖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高度富积在肠刷状缘膜上,而早期幼鱼除蔗糖酶外的7种肠酶在肠刷状缘膜上的富集系数均大于5.1。由此得出结论,(1)在仔鱼期,蛋白质的消化是依靠胰腺酶进行的,进入稚鱼期,胃蛋白酶开始对蛋白质的消化起重要作用;(2)在早期幼鱼,胰腺分泌机制及肠细胞已完全成熟,标志着成鱼的消化模式的形成。

    • >研究简报
    • Hu-IFN-α基因草鱼雌核发育F1的遗传配型分析

      2006, 30(6):837-84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19) HTML (0) PDF 0.00 Byte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基因重组草鱼生长激素(r-gGH)对草鱼鱼种生长的促进作用

      2006, 30(6):740-746.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08) HTML (0) PDF 0.00 Byte (1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家蚕多角体病毒表达系统在家蚕体内表达基因重组的草鱼生长激素(r-gGH),具有与天然草鱼生长激素(GH)相似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活性。为了节省基因工程研究中的下游工作 (基因产物的分离和提纯),本研究将含有r-gGH的家蚕直接作为饵料源,冻干并磨碎后拌在饵料中投喂草鱼鱼种,通过养殖实验及生化测定分析对比r-gGH促进草鱼鱼种生长的剂量依存关系,筛选活性强的处理剂量和处理时间,期望为鱼类养殖生产提供一种较为经济、来源容易、方法简易而又切实可行的促进鱼种生长并且可以大规模应用的方式。实验结果表明,投喂含有r-gGH的家蚕,有相当一部分被鱼体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投喂2 h和6 h 后,草鱼鱼种的血清GH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投喂基本饲料)和投喂正常家蚕组;每天投喂和隔2天投喂,均使草鱼鱼种的血清GH水平显著升高,并对草鱼鱼种生长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短期(3 d)和长期(42 d)投喂含有r-gGH 的家蚕,无论是低剂量(10 mg·g-1饲料)还是高剂量(20 mg·g-1饲料),均极其显著地提高草鱼鱼种的血清GH水平;长期(42 d)投喂亦对草鱼鱼种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鱼体的相对体重增长率、相对体长增长率、食物转化率和肥满度显著增加。

    • >研究简报
    • 绿色微囊藻等不同食物对大型生长和脂类成分的影响

      2006, 30(6):843-84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43) HTML (0) PDF 0.00 Byte (2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鲤科25种鱼类线粒体COⅡ基因序列差异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2006, 30(6):747-75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884) HTML (0) PDF 0.00 Byte (1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CR技术获得了23种鲤科鱼类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COⅡ)基因部分序列,将所得的COⅡ基因序列与2种取自GenBank的鲤科鱼类同一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排序后,序列间未见插入和缺失,在实际分析的600 bp序列中,共有变异位点250个。以台湾缨口鳅作为外类群,用PAUP 4.0软件对序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支分析,分别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树。Kimura双因素模型计算25种鲤科鱼类遗传距离范围为0.018 5~0.237 5,其中,遗传距离值最小是与似(0.018 5),最大是似刺鳊与大鳍(0.237 5)。分子系统树显示鲤科雅罗鱼亚科、亚科、鲤亚科、亚科和亚科均没有各自形成单系群。雅罗鱼亚科被分为北方类群和东亚类群,北方类群是一单系类群,东亚类群与亚科、鲴亚科、鲢亚科形成另一个单系群。丁与贝加尔雅罗鱼、东方欧鳊、湖拟鲤等聚成一单系群,支持将丁保留在雅罗鱼亚科中的传统分类法。

    • >研究简报
    • 细角螺的繁殖生态条件及繁殖习性

      2006, 30(6):848-851.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954) HTML (0) PDF 0.00 Byte (2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复合有益菌剂对工厂化大菱鲆育苗水净化效果研究

      2006, 30(6):852-85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754) HTML (0) PDF 0.00 Byte (2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研究论文
    • 石磺繁殖生物学的实验研究

      2006, 30(6):753-760.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3223) HTML (0) PDF 0.00 Byte (23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实验室小型试验、贝类育苗场生产性试验和自然群体实地观察的方法,结合养殖池塘内石磺(Onchidium sp.)繁殖习性跟踪观察,2年内研究了沪浙地区石磺的繁殖季节,繁殖方式,繁殖力,受精卵的发育孵化,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胚胎停止发育现象,幼虫发育及变态前形态变化,对石磺繁殖生物学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石磺雌雄同体,雄性先熟,异体交配,体长5 cm体重10 g以上的个体为繁殖的主要群体,其生物学最小型为体长3.1 cm和体重3.5 g;交配期多在气温22 ℃以上的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6~8月为繁殖盛期。产卵前经过5~10 h的求爱和1~5 h的交配过程,交配后15 d左右产出受精卵,多在大潮日至小潮日期间3~5 d内的晚间产卵;繁殖期具有6个明显的产卵高峰。卵群表面积15~30 cm2,每平方厘米卵群含卵子2 650±300个,每个卵群含卵子4.4~8.0万粒。水里与潮湿环境中卵群孵化率没有明显差异;26~35 ℃的水温下,卵群孵化时间10~14 d,水温23 ℃以下石磺胚胎出现停止发育的现象。适合卵群孵化的海水盐度为6~20,孵化出膜2~3 d后的面盘幼虫开始摄食单胞藻。自由生活面盘幼虫经23 d培育后出现明显的革质膜;变态后的幼体可能存在不断蜕去革质膜的过程,面盘幼虫的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仍有待研究。

    • 白色霞水母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2006, 30(6):761-766.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4149) HTML (0) PDF 0.00 Byte (2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白色霞水母从受精卵到成体水母各发育期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受精卵发育成带纤毛的浮 浪幼虫,浮浪幼虫在定置前形成一种凸面的圆形浮浪幼体囊, 经脱囊狭窄柄部拉长进而变成一个细长颈瓶形状,萌发出4个触手成为早期螅状体;螅状体可产生足囊和通过产生匍匐茎形成囊胞进而发育成新的螅状体;横裂为典型的单碟型横裂;新释放的碟状幼体绝大多数为8个缘叶,8个感觉棍和8对钝圆的缘瓣,但畸形个体最多12个,最少6个缘叶,同时对海蜇与白色霞水母的碟状幼体形态进行了比较。成体水母伞径200~300 mm,大型个体超过500 mm。外伞表面光滑,近中央的伞顶上有许多密集的刺胞丛隆起, 8个缘叶,8个感觉棍,口腕非常发达,口腕上有大量刺细胞团。可根据感觉胃囊和触手囊是否连接、缘瓣水管的排列类型、外伞顶中央是否有刺细胞丛以及个体伞径和颜色对白色霞水母、发形霞水母、棕色霞水母和紫色霞水母进行鉴别。

    • 强壮箭虫摄食生态的实验研究

      2006, 30(6):767-772.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676) HTML (0) PDF 0.00 Byte (1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实验研究了强壮箭虫对几种食物的摄食选择性和几种生态因子对其摄食率的影响,以及摄食的昼夜节律。结果表明,强壮箭虫首先选食蒙古裸腹,其次哲水蚤,再其次猛水蚤,不摄食褶皱臂尾轮虫。食物密度、温度和盐度对其摄食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其关系式分别 为(1)Y =-0.0394X2+1.5861X-4.0500(R2=0.9235),(2)Y=-0.0514X2+1.3238X+7.3833(R2=0.9510) ,(3)Y=-0.0275X2+1.3992X-6.3571(R2=0.9041)。摄食的最适食物密度为每升100个裸腹(生物量15~20 mg·L-1),摄食率为11.9 ind·d-1;摄食的最适水温为12.9 ℃,摄食率15.9 ind·d-1;摄食的最适盐度为25.4,摄食率为11.4 ind·d-1。强壮箭虫在夜间或弱光条件下,摄食较为强烈,早晨8点到12点摄食率最低,午后4点到8点达到摄食高峰。

    • 长江刀鲚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2006, 30(6):773-777.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57) HTML (0) PDF 0.00 Byte (17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长江的南通及安庆江段捕捞刀鲚样本,对样本进行各种常规生物学数据的测量,并对解剖标本的性腺用Bouin氏液进行固定保存后,将性腺制作成组织切片,通过切片观察,了解洄游至南通及安庆江段的刀鲚性腺发育的状况。切片观察表明,刀鲚自当年2-3月洄游入长江后,不断溯江而上,在南通江段性腺发育处在II-III期,历经3-4个月洄游到达安庆江段,其性腺由入江时的Ⅱ-Ⅲ期,逐渐发育到Ⅳ-Ⅴ期。切片观察还表明,在不同洄游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卵巢发育程度不一致,有些发育的较快,有些稍慢,但对于雄性个体来说,洄游到安庆江段后,90%以上已达到成熟阶段。此外,文中还对发育中的卵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描叙。

    • 悬浮物和冲击波造成的渔业资源损失量估算

      2006, 30(6):778-784.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610) HTML (0) PDF 0.00 Byte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液化天然气(LNG)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为例,根据2004年5、8、11月和2005年5月在评价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和LNG项目工程分析,评估工程施工期间悬浮物和冲击波对渔业资源的损失量。以往,采用直接鱼类重量损失进行评估,鱼卵、仔鱼和幼鱼潜在的生长价值无法体现,损失量被严重低估。本研究采用渔业资源尾数密度(包括鱼卵、仔鱼生长形成的部分)、受影响的面积和渔获物商品体重的乘积进行计算,可以避免上述缺陷。评价结果表明,LNG工程悬浮物对游泳能力较差的虾、蟹类影响远大于鱼类。以冲击波对鱼类影响为例,传统方法评价结果中的鱼类损失仅为43.39 t,明显低于本研究评价结果的201.9 t。

    • 网箱养殖大黄鱼两种间距分级栅分级效果的比较

      2006, 30(6):785-79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406) HTML (0) PDF 0.00 Byte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770尾网箱养殖大黄鱼的生物学参数体宽(B)、体长(L)与体重(W)进行测定,运用幂函数拟合方法获得体重与其他两个参数的关系方程。为了达到按重量300 g的分级要求,选择体宽为确定分级栅间距的依据,运用几何形态法、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确定分级栅间距的理论值为34.66 mm,用幂函数拟合方法得理 论值为38.21 mm。分级试验采用平均间距为33.01 mm、37.95 mm二种规格分级栅,对大黄鱼分级,结果表明:经过5~10 min分级,间距33.01 mm分级栅留存的大黄鱼中,达到分级标准的鱼(W≥300 g)的最高比例为50.00%,平均为42.96%,留存下的鱼的平均体 重296 g;间距37.95 mm的分级栅,留存的渔获中,体重高于300 g的最大比例为73.33%,平 均为43.76% ,留存下的鱼的平均体重310 g。使用平均间距37.95 mm的分级栅,在周长为48 m的深水网箱中进行分级操作后,留存的大黄鱼中,最小鱼体重为320 g,分级效果良好。同时也表明用幂函数拟合方法计算分级栅间距比用几何形态法、Logistic曲线模型方法计算出的分级栅间距进行分级的效果要好。

    • 凡纳滨对虾自交系与杂交系早期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2006, 30(6):791-795. DOI: 10.3724/SP.J.00001

      摘要 (2991) HTML (0) PDF 0.00 Byte (16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个不同遗传背景A、B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为亲本,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自交系和杂交系,比较其子一代的生长与存活。A是引自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SPF凡纳滨对虾,B是在海南本地养殖多代选育不携带病毒的凡纳滨对虾。实验由自交组AA(A♀×A)、BB(B♀×B)和杂交组AB(A♀×B)、BA(B♀×A)4个实验组组成。结果表明自交组生长AA>BB,存活率BB>AA。由此看出2个群体生长和存活率存在较大差异,AA具有生长快优良性状,BB具有存活率高的优良性状。杂交组生长AB>BA,存活率BA>AB。杂交组与自交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生长AA>AB>BA>BB,存活率BB>BA>AB>AA。两个杂交组在生长和存活率上均表现出母本和父本不同的优良性状,AB、BA组表现生长和存活率双重优良性状,杂交优势显著。杂交使生长和存活这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了改良。两个杂交组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发现杂交子一代遗传力偏向母本,即母系遗传占主导地位。

    • 青蛤稚贝放养密度与底质中硫化物相关性研究

      2006, 30(6):796-800. DOI: 10.3724/SP.J.1231

      摘要 (2710) HTML (0) PDF 0.00 Byte (1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青蛤稚贝不同放养密度的试验,研究了青蛤稚贝放养密度、生长与底质中硫化物间的相互关系。试验结果显示:(1)底质中的硫化物浓度(Cs)随着青蛤稚贝放养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并与稚贝瞬时生长率(IGR)存在显著负相关,IGR=8.22×10-0.484CsP<0.05,n=30)。(2)青蛤稚贝的生长明显受到放养密度的制约,在5个实验密度梯度中(分别为:200、400、600、800、1 000个/cm2),以低密度的瞬时生长率最高,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加,瞬时生长率逐渐下降,死亡率上升。(3)密度因子对青蛤稚贝生长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产生作用:一是个体之间直接对空间和食物的竞争;二是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如底质中的硫化物等)反作用于自身的生长。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