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0(5):701-706.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无
2006, 30(5):603-610. DOI: 10.3724/SP.J.1231 CSTR:
摘要:研究主要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低温适应3周的锯缘青蟹肌肉及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肌肉中脂肪酸C16:0随饲养温度降低而降低,5 ℃组显著低于27 ℃组(P<0.05);C18:0却在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C20:5随着饲养温度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C16随饲养温度的降低而降低,5 ℃组显著低于27 ℃组(P<0.01);∑C20却随饲养温度的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 EPA+DHA随饲养温度降低而升高,5 ℃和10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5),而EPA/DHA仅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1)。低温适应下锯缘青蟹肌肉细胞膜脂肪酸C18:2显著升高(P<0.01或P<0.05),但随养殖温度的降低逐渐降低;低温适应下C18:1降低,在5 ℃组 显著降低(P<0.05);C18:0低温适应下也显著降低(P<0.01);C20:5低温适应下上升,但仅在15 ℃适应下显著上升(P<0.05)。C22:6低温环境下降低,在5 ℃和10 ℃组显著下降(P<0.05)。C20:1,C20:4和C20:3在低温环境下增加,仅5 ℃组显著高于27 ℃组(P<0.01或P<0.05),肌肉细胞膜中∑C18低温环境下降低,而∑C20低温下增加,并且均在5 ℃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C22低温适应下降低,仅10 ℃下降明显(P<0.05),∑SFA低温环境下显著降低(P<0.05或P<0.01);∑UFA低温环境下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低温适应下饱和指数∑SFA/∑UFA显著下降(P<0.05,或P<0.0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UFA低温适应下的升高主要是∑PUFA-ω6升高,EPA+DHA低温适应下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EPA/DHA仅5 ℃组显著上升(P<0.05)。上述结果表明低温适应下肌肉及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是处于不断合成和转化的动态之中。与肌肉组织相比较,肌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变化较大,其脂肪酸饱和指数在低温适应下显著下降。细胞膜对低温环境的敏感反应说明低温适应和生理稳态维持过程中细胞膜起着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2006, 30(5):707-712.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无
2006, 30(5):611-617. DOI: 10.3724/SP.J.1231 CSTR:
摘要:对经人工催产获得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光镜下观察,日本鳗鲡精子有两种形态结构,一种精子的细胞核为圆形或近 似圆形,这精子较小,细胞核长径为(2.57±0.62) μm,短径为(2.11±0.59) μm,鞭毛长度为(38.35±7.71) μm;另外一种精子的细胞核为“眉形”或“新月形”,精子较大,细胞核长径为(7.66±1.09) μm,短径为(2.54±0.46) μm,鞭毛长度为(38.35±9.02) μm。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圆形精子头部的顶端无顶体,植入窝位于细胞核底端的中间,由细胞核向内凹陷而成,呈一沟状,其走向与精子的长轴平行。中心粒复合体位于植入窝内。细胞核的下端有2~3个线粒体。基体的头端呈筒状,由电子致密物构成。基体的尾端分裂成9束。尾部从袖套腔中伸出且细长,轴丝始端与基体的尾端相连,微管多呈电子致密状,轴丝为典型的“9+2”结构。圆形精子为日本鳗鲡正常成熟的精子。“眉形”或“新月形”精子头部细胞核弯曲,在弯曲处有一圆形的球状物,球状物内含有线粒体和中心粒复合体,轴丝为“9+0”结构。这种精子可能存在发育缺陷或没有达到完全正常成熟。
2006, 30(5):713-719.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无
2006, 30(5):618-626.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采用解剖和光镜技术研究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具有发达颌齿的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食道上皮组织可分为两个区域-头部和尾部,头部区域由扁平上皮层构成,尾部区域的上皮组织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所构成,上皮含有大量 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呈V形,其粘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组成,贲门部和胃体部上皮下有发达的胃腺组织。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肠道粘膜固有层中有管状肠腺存在;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缺乏粘膜肌。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肠道系数约为0.78。在整个消化道中发现有四种杯状细胞。本文研究了条石鲷消化道的显微结构,并探讨了其消化道的组织学和解剖学特征与其杂食性的适应。
2006, 30(5):622-668.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利用2001-2005年东海区26°30′~32°30′N,禁渔区线外200水深以浅的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底层拖网调查资料和生物学测定资料,利用ELEFAN I软件估算生长参数,拟合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估算死亡系数,利用Beverton和Holt模型评价资源利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刺鲳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为:L∞ =267.8 mm;K=0.45/a;t0=-0.63 a。从生长速度看其生长过程是变化的,小时生长较快,当叉长达到178.5 mm时生长速度开始下降,此时年龄为1.81 a。利用Pauly公式和詹秉义等推导的M和最大年龄tλ的线性回归方程求得自然死亡系数M=0.81,用FiSAT II软件中的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BH模式和用CPUE估算总死亡系数,得到Z=3.87,捕捞死亡系数F=3.06。根据Beverton和Holt的单位补充量等渔获量曲线,现行渔业点即F=3.06,tc=1.10 a位于最适产量区内,表明目前对刺鲳的资源利用较为合理,接近最大产量。保持目前的捕捞强度F=3.06和捕捞规格Lc=145 mm不变,不仅能够保持目前渔获量稳定,而且能够保护刺鲳的资源。刺鲳渔获量稳定且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在于开捕年龄较为合理,也就是网目尺寸较为合适,这对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2006, 30(5):627-632. DOI: 10.3724/SP.J.1231 CSTR:
摘要:以细菌攻毒的真鲷鳃组织为材料,分离出mRNA,合成双链后,回收500~4 000 bp cDNA片段,构建了λZAP表达型cDNA文库。初级文库的容量为1.75 ×105个重组子,扩增文库的滴度达到1×109 pfu·mL-1,随机挑选噬菌斑的插入片断在500~2000 bp之间。以hepcidin特异性引物做PCR扩增文库,获得了hepcidin抗菌肽基因cDNA序列,证明所建立的文库可用于免疫相关基因的筛选。本文库可作为筛选真鲷免疫相关基因的重要资源。
2006, 30(5):633-639. DOI: 10.3724/SP.J.1231 CSTR:
摘要:用fmhcN1 和 fmhcC1 引物分别从 42尾感病个体和42尾抗病个体的基因组DNA中扩增MHC基因片段,扩增产物长度为268/280 bp。 在268/280 bp的核苷酸序列中,有32个(11.4%)核苷酸位点是多态的。在其编码的61个氨基酸位点中,有13个位点是多态的,其中有6个位点发生在多肽结合位点上。对核苷酸替代的类型及位点进行分析,发现非多肽结合位点的非同义碱基替代率与同义碱基替代率的比值(dN/dS) (0.523)远远小于多肽结合位点的非同义碱基替代率与同义碱基替代率的比值(dN/dS) (23.091),表明氨基酸替换集中出现在exon2多肽结合位点上。分析84个个体的411个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发现有13 个不同的MHC class ⅡB等位基因,并且分别编码 13个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其中大部分等位基因如a, b, c, d, e,f, j, k, i, m是两个群体共有的,等位基因d 在感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23.80%)显著高于在抗病群体中出现的频率(7.14%)。而等位基因g和h只出现在13个抗病个体中, 其频率分别为21.4% 和 9.52%;等位基因l只出现在感病群体中,其频率为 19.05%。
2006, 30(5):640-646. DOI: 10.3724/SP.J.1231 CSTR:
摘要:对青岛和厦门黄姑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AFLP分析,5对选择性引物在两个群体47个个体中,共扩增出461个位点,多态位点265个。青岛和厦门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Nei遗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51.70%、51.99%,0.1022、0.0996,0.1643、0.1622;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在同一水平上。基因分化系数Gst、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和AMOVA分析均显示黄姑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群体的显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和位点差异数分布显示两个群体有基本相同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黄姑鱼青岛和厦门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差异,群体间有明显的基因交流。
2006, 30(5):647-653.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对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进行了周年的取样调查分析,并对其性腺做石蜡切片,观察性腺发育情况,对银鲳和灰鲳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银鲳和灰鲳在繁殖季节性比为1∶1;两者的性腺发育和卵母细胞发育没有显著差异(P>0.05),Ⅴ时相的卵母细胞卵径都为700~870 μm,油球1个,油球径260~400 μm,初级卵膜厚度12~19 μm;都为一个繁殖期内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期内银鲳、灰鲳雌性生殖群体的平均叉长分别为22.5 cm、29.0 cm,银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主要集中在14.0~17.0 cm,灰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为23.0~25.5 cm;银鲳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月初至6月初,繁殖高峰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银鲳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可达25%;而灰鲳的繁殖期在每年的6月初至8月中旬,繁殖高峰在6月下旬到7月下旬,灰鲳的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只有12.6%。银鲳繁殖期的水温为18~24 ℃,灰鲳为24~28 ℃;其他环境条件差异不大。另外还对银鲳和灰鲳卵母细胞发育的特征、繁殖期内卵巢成熟系数的变动以及繁殖期内环境因子的变动对产卵群体的数量影响进行了讨论。
2006, 30(5):654-661.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聚类分析法对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虻(Erisphex potti)的饵料组成、摄食随体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虻的食物由大于900 μm的浮游动物、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太平洋褶柔鱼 (Todarodes pacificus)、双喙耳乌贼 (Sepiola birostrata)、火枪乌贼(Loligo beka)、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和仔稚鱼组成,优势饵料为浮游动物,其重量贡献率为69%~75%。(2)虻的食物组成及摄食量在体长为60 mm时发生较大变化,脊腹褐虾、仔稚鱼及软体动物等饵料对体长大于60 mm的虻的贡献率增大,增幅为1%~12%。
2006, 30(5):669-675. DOI: 10.3724/SP.J.1231 CSTR:
摘要:2003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对西北印度洋海域鸢乌贼渔场进行生产性探捕调查,发现在16°N、61°E附近海域存在中心渔场,平均日产达5 t以上,但渔场10 d后迅速消失。本文结合本次调查生产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对这一渔场进行了分析。渔场形成内在动力在于上升流的存在,它使深海缺氧、营养丰富的海水上涌到表层,上升流影响区域SST低,表层藻类 的繁盛,海表面叶绿素a(Chl-a)浓度值高。溶解氧缺乏,驱使鸢乌贼朝溶解氧比较丰富的区域即向SST高值和Chl-a低值的区域聚集,但鸢乌贼也有朝食物丰富区域即Chl-a高和SST低值区域觅食习性。鱼群易集中在SST梯度较大且Chl-a梯度较大的狭长区域。同时,当该海域附近上升流发生后,低压扰动有利于较大的SST梯度及Chl-a梯度的出现和维持,渔场海洋环境复杂,鱼群迅速聚集,形成中心渔场;而当低压扰动消失,风速增大,风向单一,渔场海洋环境单一均匀,鱼群会很快分散,中心渔场消失。
2006, 30(5):676-682.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研究了饲料中添用不同含量胆碱对黄鳝生长、饲料利用效率、肌肉和肝脏脂肪含量、肝体指数及消化器官4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的胆碱含量不同,对黄鳝的影响不同,饲料中胆碱添加量在0~2.0%内,随着胆碱添加量的提高,黄鳝的生长速度会加快,饲料系数会逐步降低,肌肉、肝脏的脂肪含量及肝体指数降低,前肠、后肠和肝脏的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均会相应的提高,而且饲料中的添加量达0.8%~1.0%时,这些变化显著,表明胆碱对黄鳝是不可缺少的,黄鳝饲料中胆碱的适宜添加量为0.8%~1.0%。
2006, 30(5):577-585. DOI: 10.3724/SP.J.1231 CSTR:
摘要:该论文首次报道了经由促雄性腺提取物的注射而在蟹类中引起的性逆转现象。此前关于蟹类促雄性腺活性研究的报道极少,而且蟹类的雄性化均是由促雄性腺的移植所产生。本实验中将锯缘青蟹和中华绒螯蟹的促雄性腺提取物分别注射到刚刚完成性别分化的中华绒螯蟹雌性幼蟹体内,此时幼蟹处于4至5期,壳宽为5~8 mm。注射之后,幼蟹经过大约1~2次蜕皮,此时在注射锯缘青蟹以及中华绒螯蟹的促雄性腺提取物的两组实验幼蟹中均能观察到雄性化现象,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实验幼蟹中未能观察到相同现象。由此本实验可以证明促雄性腺确实是蟹类的一种雄性激素,注射促雄性腺提取物能引起雌性幼蟹发生性逆转;同时根据锯缘青蟹和中华绒螯蟹的促雄性腺提取物均能引起中华绒螯蟹雌性幼蟹发生性逆转的现象推测,锯缘青蟹和中华绒螯蟹两种间可能存在促雄性腺的交叉活性;不仅如此,性逆转还能在极低的注射剂量下获得,相当于中华绒螯蟹0.14促雄性腺当量和锯缘青蟹0.06促雄性腺当量。
2006, 30(5):683-689.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将柱状黄杆菌胞外多糖(EPS)溶液经腹腔注射免疫草鱼,以注射灭菌生理盐水作对照。免疫一周后,分别提取受免鱼与对照鱼肝脏、脾脏、体肾和头肾4种组织中的总RNA,并通过RTPCR半定量的方法检测不同组织中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IL-1)、主要组织 相容性复合体I(MHC-I)、免疫球蛋白M(IgM)、干扰素(IFN)等5种免疫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CRP在受免鱼肝脏中的表达显著上升;MHC I在受免鱼脾脏、体肾中的表达显著下降;IgM在受免鱼4种组织中的表达皆显著上升;IL-1在受免鱼4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无论受免组还是对照组都只能检测到微弱的IFN表达,且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柱状黄杆菌EPS对草鱼的先天免疫能力以及特异性体液免疫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2006, 30(5):586-590. DOI: 10.3724/SP.J.1231 CSTR:
摘要:采用活体注射和卵巢体外培养添加多氯联苯(PCB1254)两种方式研究了PCB1254对异育银鲫血清中和离体卵巢分泌睾酮及雌二醇的影响。注射PCB1254后,血清中睾酮浓度随作用时间延长而降低,随PCB1254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血清中雌二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随PCB1254浓度增加而增加。体外培养时卵巢时,培养液中雌二醇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随PCB1254浓度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PCB1254促进雌二醇分泌,抑 制睾酮分泌。
2006, 30(5):690-694.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以克氏原螯虾做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增殖模型,试验组接种WSSV,对照组接种PBS。分别以试验组为检测组(tester)、对照组为驱逐组(driver),进行正向抑制性差减杂交;以对照组为tester、试验组为driver,进行反向SSH。将获得的正、反向差减杂交产物克隆入质粒载体PinPointTM Xa1 TVector,再转化大肠杆菌DH5α,共构建了2个分别含1620和400个克隆的正、反向差减文库。经PCR扩增,1514个差减克隆得到产物,其中正向差减克隆1221个,反向差减克隆293个。获得的PCR产物经浓缩、变性处理,用自动点样仪点制于尼龙膜载体上,制成cDNA芯片,用cDNA芯片对SSH获得的差减克隆进行鉴定,共获得差异表达克隆278个,其中攻毒组高表达克隆255个;对照组高表达克隆23个。
2006, 30(5):591-596. DOI: 10.3724/SP.J.1231 CSTR:
摘要:2004年5月至7月间,用20 mg·kg-1、50 mg·kg-1和100 mg·kg-1剂量对史氏鲟经口灌服达氟沙星20 d,分别于第5、10、15 和20天定红细胞SOD、CAT、Na+、K+ATP酶、GST、GSHPX等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以评价达氟沙星对史氏鲟抗氧化防御功能的影响,同时进行红细胞微核率和总核异常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第5天各实验组红细胞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实验组红细胞中CAT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红细胞Na+、K+ATP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改变。实验第20天时100 mg·kg-1剂量组GSHPX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剂量组(P<0.05);GST活性及MDA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达氟沙星在实验剂量内对史氏鲟红细胞核微核率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核异常率呈明显升高。
2006, 30(5):695-700. DOI: 10.3724/SP.J.1231 CSTR:
摘要:采用离子色谱方法检测添加的三聚磷酸盐(STPP)在新鲜碎鳙肉和鳙肌原纤维蛋白中Mf)所发生的水解。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到新鲜碎鳙肉中的STPP能被水解成焦磷酸盐(PP)和单磷酸盐(Pi),所生成的PP继续水解,最终产物为Pi。鳙肌原纤维蛋白具有三聚磷酸盐水解酶(TPPase)活性,能将STPP水解成PP和Pi。鳙肌原纤维蛋白TPPase水解STPP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5.5。低浓度的Mg2+能够激活鳙肌原纤维蛋白TPPase ,但Mg2+超过5 mmol·L-1时却起到了抑制作用。鳙肌原纤维蛋白TPPase活性受到KCl的影响,在0.3 mol·L-1 KCl 条件下活性最高。EDTA-Na2能够抑制鳙肌原纤维蛋白TPPase活性。
2006, 30(5):597-602. DOI: 10.3724/SP.J.00001 CSTR:
摘要:采用添加不同化学诱导物的方法,研究了肾上腺素(EPI)、氨基丁酸(GABA)、L-多巴(L-DOPA)、Ca2+对西施舌眼点幼虫附着和变态的诱导作用,确定了化学诱导物 最佳诱导浓度。结果表明,EPI对西施舌附着和变态的诱导效果最为显著,当EPI浓度为10-4 mol·L-1时,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8.3%及92.8%,同时成活率也高达98.14%;GABA亦有较好的诱导效果,当GABA浓度为10-5 mol·L-1,附着率及变态率分别为86.9%及87.6%;L-DOPA能诱导西施舌眼点幼虫变态,当L-DOPA浓度为10-6 mol·L-1时,变态率达73.3%,附着率达84.9%. Ca2+最适宜浓度为20 mmol·L-1时,附着率、变态率及成活率分别为86.1%、42.8%和87.4%。以上4种化合物最适宜浓度诱导作用时,西施舌幼虫的附着率和变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还对Ca2+在西施舌大规模人工育苗中的诱导作用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