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22(1).
摘要:花羔红点鲑的鳞片年轮特征为疏密—切割混合型。体长和体重关系密切,属均匀生长类型。主要以水生昆虫为食,对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摄食季节为夏秋两季,但可终年摄食。雌雄鱼几乎2+龄达到性成熟,产卵期为10~11月。绝对繁殖力为280~500粒,每年产一次卵,属秋季产卵类型。产卵场底质为石砾,水深50~70cm,水流速度1.5~2.0m/s,水温一般为5~8℃。 更多还原
1998, 22(1).
摘要:用精制饲料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饲喂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并育成Ⅲ期仔蟹。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对提高大眼幼体育成仔蟹的成活率有较显著的作用,而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提高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的成活率的作用不显著,但可显著地提高大眼幼体到Ⅰ期仔蟹的成活率。另外,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显著影响仔蟹体内脂肪酸的百分含量。
1998, 22(1).
摘要: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了鲫和几个金鱼品系(金鲫、草金鱼、红文鱼、红龙睛和红头蛋鱼)的血清蛋白成分,并用兔抗鲫血清对这几个品系进行了双向免疫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分析。结果表明:⑴鲫和几个金鱼品系的血清蛋白成分及抗原性在很大程度上相似;⑵对电泳图谱的详细分析以及用高效价抗血清测定可以看出它们之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并与演化地位相当一致。
1998, 22(1).
摘要:在池塘养殖条件下, 草鱼种(始重15~ 30 g/ 尾)在6 ~ 8 月份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 月份, 而以6 月份生长速度最快, 冬季生长最慢;其血清GH 水平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4 ~ 5 月份血清GH 明显高于其他时期, 而4 月份达峰值。在繁殖季节, 草鱼亲鱼在临催产前, 血清GH 水平明显升高, 出现一个明显的GH 高峰, 产卵后, 此GH 峰值即行消失。在实验室条件下, 草鱼种 在一天内血清GH 水平也存在明显周期性变化, GH 水平夜间一般高于白天, 而在夜间24:00 出现 一个显著的GH 高峰。
1998, 22(1).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1)2日龄真鲷、牙鲆仔鱼初次摄食,在6~7日龄和5~6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分别进入PNR期,而卵黄囊均在此前1~2天已耗尽。混合营养期分别为3~4天和1~2天。(2)真鲷和牙鲆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式型是:开始较低,此后逐步上升,高峰期出现在卵黄囊接近耗尽时,此后开始下降。记录到的最高初次摄食率分别为86.7%和35%。(3)牙鲆仔鱼体长的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牙鲆仔鱼的存活率与延迟投饵天数的关系也是如此。延迟2天投饵对真鲷仔鱼的存活率影响不大。
1998, 22(1).
摘要:福建海区人工养殖的高体于5~7月繁殖,盛期为5月中旬~6月中旬。成熟亲鱼注射HCG就可产卵,产卵率20%~90%,受精率70%~89.8%,孵化率61.9%~82%。水温22~28℃、盐度32~35有利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苗种培育期间加强了水质管理、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和病害防治等工作,培育出平均叉长为33.5mm的幼鱼22.4万尾,确立一套较完善的育苗生产工艺。 更多还原
1998, 22(1).
摘要:太湖敞水区鱼类群落组成,除人工放流的种类外,河湖洄游性鱼类已基本消失,以湖鲚、银鱼、虾类和小型鲤科鱼类种群占绝对优势。8种优势种种间协调系数显示,湖鲚、银鱼类、白虾、似、九州等相互关系较为密切,其中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之间除产卵期有先后外,时空分布和食饵对象基本一致。从太湖敞水区鱼类食物关系来看,随着食物链中高层次的掠食性凶猛鱼类减少,有利于被食者种群的发展,但也伴随着它们种间竞争的加剧。 更多还原
1998, 22(1).
摘要: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途径的研究对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的对虾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利用电镜技术,对中国对虾亲虾的卵巢,卵细胞和无节幼体,溲状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进行病毒检测,结果发现卵巢和卵细胞中有似病毒粒子,无节幼体,糠虾,仔虾,幼成虾有杆状病毒感染,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对虾杆状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1998, 22(1).
摘要:通过对上海一家水产养殖公司在1991~1992年度发生的暴发性疾病的现场检测和病原分离,获得了S-1、S-2菌株。经人工感染试验对健康亲虾具很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虾相同的症状并在人工感染病虾上分离出同样性状的菌株。证实了这二菌株是该病的致病菌。通过菌体形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为莫格球拟酵母。通过药物筛选,配制出沼虾-Ⅰ和沼虾-Ⅱ药饵,对预防及早期治疗效果良好。 更多还原
1998, 22(1).
摘要:1994 ̄1996年对大连地区患“裂壳病”的养殖鲍苗种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通过观察和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病的病原为一种大小90 ̄140nm的球状病毒,该病毒主要侵染血细胞。病症为鲍壳薄、壳缘外翻,壳孔相互串连,摄食力降低,生物缓慢,逐渐死亡。并观察了外套膜、足、鳃、肝脏、嗉囊等主要器官的组织病理变化。
1998, 22(1).
摘要:在20℃和30 ℃下, 用含有不同浓度(0 .02 ~ 0.10 μg/ L)孔雀绿的海水, 在室内用一次 培养法培养湛江叉鞭金藻, 测定了4 天内金藻的生长速率、叶绿素a 、胡萝卜素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 明, 0.02 μg/ L 的孔雀绿对金藻有轻微影响, 浓度≥0 .04 μg/ L 的孔雀绿能使金藻的生长速率、叶绿素 a 、胡萝卜素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温度对孔雀绿的毒性有明显影响, 温度越高, 毒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