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21(4).
摘要:对全长8.5-199mm的尼罗非鲫的横,纵,水平向石蜡连续切片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口腔壁,颌齿,鳃,耙,前咽顶壁和上下咽摄食器官胚后发育的组织结构特征。探讨了该结构特征与摄食方式和食性转化的关系,并对该结构的发育特点与青鱼,鲢的作比较。
1997, 21(4).
摘要:以酶切MitochondrialDNA(mtDNA)技术检测了尼罗非鲫和奥利亚非鲫的mtDNA。测得两种鱼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都约为16.83kb。在使用的6种酶中,只有PvuⅡ在所检测的15尾尼罗非鲫mtDNA上产生了多态片段,3尾鱼的mtDNA产生了4个片段,12尾鱼的mtDNA产生3个片段。而6种酶在所有15尾奥利亚非鲫中均未检到多态片段。比较两种鱼的mtDNA酶切片段,仅PvuⅡ的酶切结果有所不同,尼罗非鲫mtDNA上有3个或4个PvuⅡ位点,但奥利亚非鲫mtDNA上有5个位点,因此,PvuⅡ的酶切位点可作为鉴别它们的分子遗传标记。
1997, 21(4).
摘要:用自行研配的低温保存液对泥鳅等三种鱼的心脏跳动期胚胎进行低温保存试验。试验中分别采用慢速、分段慢速及分段快速三种降温程序,保存后的胚胎又分别以在4、25和40℃的水浴中复温。从存活率和孵化率看,分段快速降温程序较好,分段慢速降温次之,慢速降温最差;而复温方式以40℃方式最佳,25℃次之,4℃最差。其中又以分段快速降温和40℃复温的效果最好。用此法经-196℃保存的胚胎有高达70%~80%的存活率。慢速降温后再以慢速复温方式保存胚胎的效果最差,即使降温到0℃,胚胎的存活率也仅10%-15%,且无一孵化出膜。此外,还对低温保存的泥鳅胚胎作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分段快速降温及40℃复温保存的胚胎,其细胞内的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仅受到极其轻微的冰晶损伤,而慢速降温及40℃复温的胚胎,其细胞器的超微结构受到严重的冰晶损伤。
1997, 21(4).
摘要:报道吉林朝阳水库的鲢、鳙、镜鲤及丰鲤的肌肉总脂的脂肪酸组成在越冬期间的变化,其基本分布不受饥饿的影响,但可观察到饱和脂肪酸总量略有减少;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呈规律性下降,这是对长期低温环境的反应。丰鲤的单烯酸含量增加,22:6n-3含量减少较明显,和其它三种鱼不同,将导致生理、生化组成的变化,影响越冬能力。 更多还原
1997, 21(4).
摘要:用正交法对不饱和脂肪酸进行6因素2水平的饲料含量设计,并在对虾营养试验系统中进行饲养实验。结果表明:长毛对虾仔虾的生长率、存活率受不饱和脂肪酸种类与含量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长毛对虾仔虾期对C16:n、C18:n、C18:2u、C18:3n、C20:1-5n和C22-24的最适宜含量分别占饲料的0.24%、1.40%、1.85%.0.43%、0.76%和2.25%。
1997, 21(4).
摘要:通过对操作前后鲥鱼血清中AP、LDH、sGPT、sGOT和CO2含量的测定分析,初步阐明“缺氧”是导致鲥鱼离水、操作易死和紧张反应强烈的主要原因。进而采用外源药理学和生态学调控方法,克服了鲥鱼在驯养、操作、运输过程中的“紧张综合症”。在池塘条件下首次将鲥鱼从幼鱼驯化养成6龄亲体。
1997, 21(4).
摘要:从1979年开始,用了约15年时间,采用杂交和雌核发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将黑龙江野鲤的耐低温、荷包红鲤耐高密度养殖和镜鲤生长快等优良性状综合到三杂交种中,建立了Ⅰ、Ⅱ两个选育系,再用它们与野鲤和镜鲤回交,从6个回交种中选出2个与Ⅰ、Ⅱ两个雌核发育系组合成合成系并系统选育到F7,育成了抗寒力达97.6%(H1IF6),生长速度比当地养殖鲤快近一倍的高寒鲤。研究中发现黑龙江野鲤的抗寒因子可以转移给杂种,并稳定地遗传给后代;与野鲤回交可同时加强抗寒能力和提高生长速度,以及采用雌核发育技术与常规结合,可加速选育速度。
1997, 21(4).
摘要:介绍了应用灰色理论,对滆湖渔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灰色动态和灰色关联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还介绍了应用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技术对滆湖生态系统中能流、物流的发展变化态势进行网络模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灰色动态分析的结果表明:滆湖渔业经济要持续稳定地发展,其渔业资源繁殖保护及劳力等投资不能低于渔业产值的15%。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该湖渔业经济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苦草生物量、轮叶黑藻生物量和水生植物总生物量。人工智能模拟结果表明:要充分利用水草资源,提高滆潮草食性鱼类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团头鲂的放流量,优化放流鱼类的品种结构。最后讨论了应用神经网络模拟与灰色理论相结合的技术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复杂系统的动态仿真与智能控制的可能性。 更多还原
1997, 21(4).
摘要:根据统计资料,利用剩余产量模型专家系统(CLIMPROD)对东海鲐鲹鱼类最大持续产量(MSY)作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鲐鲹鱼类合计分析时的MSY在34.5~44.2万吨之间,接种类分别评估时,鲐鱼的MSY为16.1万吨,蓝圆鲹为22.2万吨;按区域分析时,鲐鲹鱼东海北部群的MSY为12.5~13.2万吨,福建沿海群为20.1万吨。 更多还原
1997, 21(4).
摘要:在室温、4℃或-25℃,用温度-CO2系列激活(或处理)河北乐亭、青海尕海和山东羊口卤虫卵,并以空气和饱和NaCl溶液系列处理作对照,其结果为:(1)乐亭卤虫卵经4℃-100%CO2处理90天,孵化率可达93.3%;尕海卤虫卵经-25℃-20%CO2处理60天,孵化率可达90.2%等;而羊口卤虫卵孵化率提高幅度不大。(2)用CO2处理乐亭卤虫卵时,无论在室温或4℃-100%CO2时,其孵化率上升趋势都比空气、饱和NaCl溶液系列的处理效果好;(3)用温度-CO2系列处理尕海和羊口卤虫卵,其孵化率上升趋势,都不及饱和NaCl溶液系列。
1997, 21(4).
摘要:通过甲酯型、乙酯型、脂肪酸型和甘油酯型化学型式n-3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营养强化饵料对轮虫的营养强化试验,观察了营养强化过程中轮虫生理生态变化,测定了轮虫体内EPA、DHA的含量。结果表明:不论是哪种化学型式的营养强化饵料,营养强化效果均好于微绿球藻强化对照组,轮虫中EPA、DHA含量明显提高,并在强化12h达到最高峰。特别是DHA的转化吸收率,几种化学型式的营养强化饵料存在显著差异。假定甘油酯型营养强化饵料DHA的生物利用度为100,根据测定结果推算,甲酯型为54,乙酯型为78,脂肪酸型为129。由此可见,首次采用的脂肪酸型营养强化饵料效果最好,甘油酯型次之,单酯型较差。
1997, 21(4).
摘要:养殖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的试验塘,以防病养虾塘水质管理模式加以管理,养殖周期为87~159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虾塘水的主要理化因子基本符合要求,NH3-Nt<1mg/L,0.005mg/L≤NO2≤0.016mg/L,溶氧处于过饱和状态,CODMn<12mg/L、池塘单位水柱毛产氧量约为7g/(m2·d),总耗氧量约为5~11g/(L·d),并借助增氧机补足池水所缺需氧量。
1997, 21(4).
摘要:从中华鳖(Trionyxsinesis)病鳖的肝脏分离得到菌株s-1。用菌株s-1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鳖患病。从感染的病鳖的肝脏分离到菌株s’-1,经生理生化反应测定,它与菌株s-1特性一致。经鉴定,菌株s-1是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野生型。爱德华氏菌感染会引起鳖的脏器发生变质性病变。主要症状呈肝脏型,肝局部坏死,有结节状肉芽肿。 更多还原
1997, 21(4).
摘要: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中华鳖(Rrionyxsinensis)口服诺氟沙星后体内的血液浓度,结果显示,其口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单室模型一级吸收。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为2.30h,时滞为0.14h,达峰时间为4.58h,峰浓度为3.27μ/mL,消除半衰期为4.24h,统计矩分析其平均滞留时间(MRT)为10.66h。研究表明,口服诺氟沙星在甲鱼体内能维持较长的有效时间。 更多还原
1997, 21(4).
摘要:久效磷对饵料单胞藻──三角褐指藻有严重的生长抑制作用。在其毒害下,三角褐指藻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活性氧在细胞内大量积累,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膜透性增大,细胞内的电解质大量外漏,细胞严重受害。研究表明:活性氧参加了久效磷对三角褐指藻细胞的伤害,并是抑制藻细胞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1997, 21(4).
摘要:以纯水冰作对比,研究了分别含有0.1%山梨酸钾和0.5%低分子壳聚糖(LMWC)的冰对非鲫的保鲜效果。感官评定,以及细菌总数、TVB-N和K值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山梨酸钾冰和LMW-C冰的保鲜效果明显优于纯水冰,其保鲜期比纯水冰中保鲜的非鲫延长6天以上。但是,采用K值和TVB-N值作鲜度指标所得出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在鲜度等级相同的情况下,以K值为鲜度指标的非鲫的保鲜期比以TVB-N为鲜度指标的非鲫缩短5~6天。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两种鲜度指标在淡水鱼的保鲜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作深入的研究。 更多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