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21(2).
摘要:采用扫描电镜和光镜技术对真鲷的消化道进行了组织学和形态学研究。具发达颌齿的口咽腔之后,真鲷消化道由分化明显的食道、胃、小肠和直肠构成。口咽胶粘膜表面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林状细胞和味营,表层细胞具徽褶(脊);食道粘膜也衬着复层上皮,由表层具微褶(脊)的扁平细胞、中层的杯状细胞及底部的基底细胞组成,食道粘膜部分区域衬着单层柱状上皮;胃V形,粘膜表层为单层住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肠道短,相对长度为0.6左右,小肠上皮为具微绒毛的单层柱状上皮,直肠上皮为假复层上皮,两者上皮中均散布较多的杯状细胞。讨论了真鲷消化道组织学特征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真鲷消化道具典型动物食性消化道特征。
1997, 21(2).
摘要:鳙(Aristichthysnobilis)、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和短盖巨脂鲤(Colossomabrachypomum)胚胎与仔鱼体内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含量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进行测定,研究发现胚胎阶段的T3和T4含量较稳定,出膜后仔鱼阶段的T3和T4含量逐渐下降。结合三种鱼类典型甲状腺腺泡结构发生的研究,表明甲状腺腺泡最早出现在咽鳃区腹主动脉周围,典型甲状腺腺泡出现的时间分别与该种鱼类T4含量的升高相一致。研究表明,鳙、团头鲂和短盖巨脂鲤早期发育阶段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动是由于母源性甲状腺激素的用尽耗竭与自身甲状腺发生和功能性分泌开始所共同构成的。 更多还原
1997, 21(2).
摘要:利用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了2-3cm的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Ino)的蛋白消化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以及11种金属离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适温度50℃下的活化能为4.89×104J/mol;最适pH为2.60和5.00。对其最适pH值的分析表明:皱纹盘鲍存在有胃蛋白酶,且活性颇高。在11种离子中,Cu2+、Hg2 、Ag 对蛋白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Fe3 。Mg2 则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更多还原
1997, 21(2).
摘要:太湖敞水区鱼类群落组成,除人工放流的种类外,河湖洄游性鱼类已基本消失,种群数量以湖鲚、银鱼、虾类和小型鲤科鱼类占绝对优势。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值表明属温带水域范围,具有明显的年、月变化。群落内群体结构中,生命周期长的种类,小型化、低龄化和早熟化现象明显,而1年周期的种类中太湖新银鱼的产卵期已有明显延长的趋势。6种优势种种间关系显示,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之间,除产卵期有先后外,时空分布几呈重叠状,饵料组成也基本一致。敞水区鱼类群落属全局稳定类型。实施人工放流后,原区系组成中的外源种数量,从近十年产量分析,尚没有因种类丰度交替而瓦解群落结构的情况发生。1994年的超强度捕捞已使银鱼生物量明显下降,远离了平衡点,故当前应优先通过内源种增殖恢复其资源量,到达平衡点后再考虑外原种的移入.
1997, 21(2).
摘要:主要报导长江原种亲鱼鲢、鳙、草鱼和青鱼的形态特征、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通过可数可量参数的测定,年龄生长、性成熟年龄、繁殖力、成熟系数及卵比重等单项的和相对关系的研究,讨论并提出了原种亲鱼鲢、鳙、草鱼、青鱼的标准参数,可供原种场生产管理,原种检测及种质资源保护作为依据。 更多还原
1997, 21(2).
摘要:用8个3m×8m的实验围隔,研究了静水海水池塘村投何养殖台湾红非鲫(Ore-ochromismossambicus×0.niloticus)的鱼产力和负荷力。放养量为0.67、1.00、1.33、1.67尾/m~2四个水平。每日投喂颗粒饲料(粗蛋白为32%)4次,投饵量以鱼体重的3%为基础,再根据鱼的摄食情况加以调整,以1.5h内吃完为准。实验中监测了水体理化因子──水温(WT)、盐度(SAL)、透明度(SD)、pH、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总磷(TP)、总氮(TN)、总氨氮(TAN)和非离子氨(UIA)的变化。当放养量较高的组水质超过水质标准,生态系趋于崩溃,即剩余组水质正常且能保持稳定时,则其中载鱼量最大的一组代表水体时鱼的负荷力。其投饵量代表水体对饵料的负荷力。实验表明静水海水池塘的鱼产力为2.00g/(m~2·d),对鱼的负荷力为2150kg/hm~2,对饵料的负荷力为48kg/(hm~2·d)。放养量以10000尾/hm~2为宜。 更多还原
1997, 21(2).
摘要:于1995年6-9月间在施肥鱼贝混养生态系中,实验研究了搭配养殖菲律宾蛤仔对浮游生物的效应和浮游生物对菲律宾蛤仔养殖的影响。在浮游生物群落构成方面,菲律宾蛤仔使蓝藻、甲藻和浮游挠足类显著减少。对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程度与养殖密度有关,而浮游生物丰度和初级生产力在时间上的变化又与营养盐有关。贝类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浮游生物丰度和初级生产力与菲律宾蛤仔生产量和养殖生物对氮的利用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结果也表明,在该生态系中贝类生产主要依靠牧食链。
1997, 21(2).
摘要:羊栖菜马尾藻在不同水温、光强下,光合作用各有其明显的规律性,有适宜的水温和光强范围。光合作用的适宜水温约为15-25℃,而以20℃为最适水温。光饱和净光合速度随水温20,15,25,10℃依次降低。在光饱和光强以内,适宜光强为(0.4-3)×10~41x,最适光强为(1-3)×10~41x。在光饱和光强以上,相当于适宜光强和最适光强的净光合强度在4×10~41x以上。呼吸速度在光合速度增大时也较高,且与水温成正相关。根据测定结果,本文对其在羊牺莱马尾藻生产上的合理应用,促使养殖技术和产量的提高,进行了探讨。 更多还原
1997, 21(2).
摘要:从患病高体鱼师病灶上分离到7株可疑致病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菌株95-5-3和95-5-5为强毒菌株,这2株菌进行人工感染,死亡率均为100%,症状与自然发病相似。这2株菌的特征一致,根据形态有主生理生化特征,应归入哈维氏弧菌。药敏实验的结果表明,磺胺类药物和先锋必素对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997, 21(2).
摘要:人工感染GCHV-861后,对处于潜伏期、发病期和恢复期等不同时期的草鱼内脏组织匀浆上清液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除恢复期的1条草鱼外,其余样品均得到特异扩增带,而对照组都没有,预示着RT-RCR技术对于草鱼出血病的早期诊断、防治及抗病有种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于显症出血病草鱼的肝、肾、脾、鳃、肌肉和肠道等组织器官进行检测,结果都为阳性,首次证实了GCHV存在于肝脏中,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1997, 21(2).
摘要:研究加热过程对中国对虾肌肉的水溶性提取物中成分的影响。水溶性提取物在65、75、85和95℃加热1h后,某些成分如Gly、Arg、Ala、Glu、IMP、甜菜碱等的含量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成分可能对蒸煮后产生的特征性虾风味有较大的影响。
1997, 21(2).
摘要: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析结果表明:在-20℃下经210天冻藏的鲤,肌球蛋白重链色带明显变谈,胶电泳片上的顶部色带显著增浓并有新色带出现,这表明蛋白质在冻藏过程中发生连结反应而沉积或出现新蛋白肽链。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冻藏过程使鲤肌肉纤维出现裂缝和明显空隙,这说明在冻藏过程中冰晶增大而使肌纤维蛋白质脱水变性。这些都证明鲤肌肉在冻藏过程中质构劣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