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21(1).
摘要:阐述一种从对虾肝胰腺组织中纯化肝腺细小病毒的方法。将对虾肝胰腺组织样品 研磨并进行适当脱脂处理后, 进行一系列的浓缩和过35%( w / w ) 蔗糖垫离心, 然后通过一个不连续 的酒石酸钾- 甘油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结果证实, 该方法对样品中的病毒颗粒的分离和纯化效果均 较理想, 可以满足有关研究工作的需要。经与CsCl 密度梯度离心法比较, 提示两者效果相似, 但本 方法更加经济实用。
1997, 21(1).
摘要:采用胸鳍部位的鳞片作为研究湛江沿海勒氏笛鲷的年龄鉴定材料。鳞长( R) 和体 长( L) 的关系为L= 19. 815 9+ 63. 369 6R。用灰色动态生长模型, 一般VBGF 和特殊VBGF 都可表 达体长、体重和年龄的关系, 生长模型分别为 Lt 1= 474. 0- 342. 6e - 0. 236t , Wt 1= - 1 594. 4 1 656. 2e 0. 123t , Lt= 441. 8[ 1- e- 0. 319 1( t 0. 955 2) ] 1 0. 643 , Wt= 2 539. 7[ 1- e- 0. 31 9 1( t 0. 955 2) ] 3. 06 5 1 0. 643 , Lt= 469. 8[ 1- e- 0. 242 5( t 0. 376 2) ] ,Wt= 3 366. 6[ 1- e- 0. 242 5( t 0. 376 2) ] 3。 根据r- 选择和k- 选择的典型特征及渐近体长( L ] ) 、渐近体重( W] ) 、生长系数( K) 、瞬时自然死亡 率(M) 、初次生殖年龄( Tm) 、最大年龄( Tmax) 和种群繁殖力( PF) 等7 个生态学参数值, 可以判断勒氏 笛鲷偏向r- 选择。应用平衡产量模式计算改变瞬时捕捞死亡率( F) 和渔业补充年龄( tc) 时的产量 变化, 同样证实勒氏笛鲷偏向r- 选择。作为渔业管理对策, 勒氏笛鲷的捕捞年龄在3 龄以上, 捕捞 强度不超过1. 5。在人工饲养条件下, 养殖周期2~ 3 年。
1997, 21(1).
摘要:以热休克抑制受精卵第一次卵裂, 进行日本沼虾四倍体诱导实验。热休克温度在38、39、40 和41 ℃, 于产卵210 ~ 230 分钟后, 处理1 ~ 2 分钟均可获得四倍体胚胎, 40 ℃处理1 .5 分钟, 四倍体胚胎诱导 率达36 .8 %, 38 和39 ℃处理2 分钟所获得的嵌合体胚胎比率大于四倍胚胎比率, 而热休克温度40 ℃时, 四倍 体率显著高于嵌合体比率。41 ℃处理时由于有丝分裂异常导致胚胎死亡率高, 更适宜的处理时间有待进一步 研究, 以便提高四倍体育成率。
1997, 21(1).
摘要:采用细胞松驰素B( C. B) 处理法, 研究了诱导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 ) 三倍 体、四倍体的可能性和处理条件。实验所用C. B 浓度为0. 5~ 2. 0mg / L, 处理的起始时间分别在受 精后10~ 25min( 诱导三倍体) 和8. 5~ 9. 8h( 诱导四倍体) , 处理的持续时间为10~ 25min。三倍体 的适宜诱导条件为卵子在受精后15min, 浓度为1. 5mg/ L 的C. B 溶液处理18min。三倍体诱导率最 高可达58. 18%。根据诱导三倍体的适宜C. B 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 用1. 5mg / L C. B 溶液处理卵 子18min, 获得了29. 46% ~ 57. 89%的四倍体胚胎。另外, 还对中华绒螯蟹三倍体、四倍体胚胎的诱 导技术、诱导参数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等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1997, 21(1).
摘要:以酶学分析方法测定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几种消化酶活力。实验结果表明, 在中国 对虾幼体发育过程中, 五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四种变化模式, 其中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力逐渐 增大, 淀粉酶活力呈下降趋势, 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极微。在食性转换过程中, 胃蛋白酶、类胰蛋 白酶和淀粉酶出现较明显的变化。中国对虾幼体消化酶活力对饵料中的营养物质有着明显的适应 性, 而且饥饿实验表明消化酶活力受个体发育的影响。作者认为中国对虾幼体消化酶合成受遗传控 制, 取决于中肠腺的分化程度, 同时在幼体不同发育阶段消化酶调节机制不同。
1997, 21(1).
摘要:采用一种对照饲料和三种分别含4%、6 %和8%大豆磷脂的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重 约15g 的草鱼, 经52 天饲养后, 运用气相色谱仪测定草鱼肝胰脏脂质的脂肪酸组成。与摄食对照饲 料的草鱼比较, 三组添加大豆磷脂的草鱼肝胰脏脂质具有较高水平的18..2n- 6 和较低的20..4n- 6/ 18..2n- 6 比值。与此相反, 18..3n- 3 的含量下降30%~ 69%, 而n- 3 系列长链( C ..20) 高度不 饱和脂肪酸( n- 3HUFA, 包括20..5n- 3、2 2..5n- 3 和22..6n- 3) 的含量升高, 使n- 3HUFA/ 18..3n - 3 的比值显著增大。
1997, 21(1).
摘要:在23~ 27e 水温中以每天200mg / kg b. w. 剂量灌服土霉素五天, 测定鳗鲡组织中 土霉素残留的消除规律。停药后每天剖取五条鱼的肉和肝, 用4%三氯乙酸- 0. 02mol/ L 磷酸氢二 钠水溶液和三氯甲烷匀浆, 用石油醚除去脂肪。水层用固相萃取C18柱净化后, 用HPLC 法在 360nm 下测定土霉素残留。色谱柱: ODS- 5 L 250 @ 4. 0mm。流动相: 甲醇+ 乙腈 二甲基甲酰胺 EDTA- 柠檬酸钠缓冲液= 1 1. 2 0. 42 1. 9。停药1 天鱼肉中土霉素含量达到1. 0mg/ kg, 停 药7 天降低至0. 1mg/ kg 。
1997, 21(1).
摘要:根据7 个冬季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越冬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统计和探鱼仪鱼群映象 纪录资料, 研究了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和集群密度。鱼是鱼集群分为表层型、中层型和近底层型3 种分 布模式。14 种典型集群映象有捕捞生产价值。3 种模式的鱼是鱼集群密度是: 中层型高于近底层型, 近底层型高于表层型。使用520 目.. 600 毫米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中层型集群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 5. 0~ 14. 0 吨、近底层型3. 6~ 4. 5 吨和表层型2. 3~ 3. 0 吨。
1997, 21(1).
摘要:通过拖网系列模型水池试验, 研究四片式中层拖网网衣主要部件尺寸变化对网具 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 1) 因侧网宽度变化对扫海面积影响的规律是侧网宽度越小, 扫海面 积越大; 在拖速3. 5~ 5. 0knot 的范围内, 侧网与背( 腹) 网之比为0. 714 时, 网口垂直扩张最大。( 2) 在网袖长度与网具全长之比为13. 258%~ 30. 936%范围内, 扫海面积随着网袖长度的增长而增大; 当其比值大于30. 936%以后, 扫海面积随着网袖长度的增长而减小。网袖长度对网具阻力影响的 趋势是网袖长度越长网具阻力越大。( 3) 网身长度与网口拉直长度之比为25. 55% 时, 网口垂直扩 张最佳、能耗系数最小。
1997, 21(1).
摘要:运用气谱.. 质谱联用仪对中国对虾肌肉水溶性提取物蒸煮后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 进行研究, 发现了一些对特征性虾风味有影响的化合物如烷基吡嗪类、噻唑、吡啶吲哚、二噻嗪、三噻 茂烷等。提取物中添加Gly 、Ala、Arg、I MP 组成不同的模拟体系, 加热后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与体系 有关。海捕虾与养殖虾肌肉的风味成分之间略有不同。试验结果表明: 产生特征性虾风味的主要前 体物质有游离氨基酸Gly、Ala、Arg、Cys, 糖类以及水溶性蛋白质。
1997, 21(1).
摘要:测定1 ~ 2 龄卡特拉鱼含肉率, 分析同季节不同年龄卡特拉鱼肌肉生化成分表明, 随 着年龄增长, 鱼体肌肉水分含量逐渐减少, 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逐渐增加;灰分及无氮浸出物含量变 幅很小;氨基酸总含量有一定幅度变化。但它们均无一定规律。同一年龄夏季鱼肌肉水分含量比冬 季低, 而蛋白质、脂肪、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均比冬季高。同塘饲养的1 龄卡特拉鱼和鳙鱼肌肉各 生化成分均较为一致。2 龄卡特拉鱼肌肉除水分和灰分含量稍低于鳙鱼外, 其余各成分含量均稍高 于鳙鱼。卡特拉鱼肌肉的水分与蛋白质、水分和脂肪含量的变化呈负相关关系。
1997, 21(1).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