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BamHI、BglI、ClaI、EcoRI、HindⅢ、KpnI、PstI,PvuⅡSacⅡ、SacI、ScaI、XbaI,XbaI和XhoI十四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来源于湖北淤泥湖的团头舫进行线粒体DNA限制性片估长度多态性研究。初步表明DNA上切点呈现不同程度的多态性。共检测到六种母集集团。发现一尾团头舫mtDNA分子大小比普通型鱼mtDNA小约0.70kb。呈现出mtDNA发子大小多态现象。
摘要:以略作改进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罗氏沼虾精巢细胞染色体数目,首次报道了其有丝分裂中期的详细核型。罗氏沼虾染色体数目n=59,2n=118,依着线点位置及相对长度不同共划分为A、B、C三个染色体组。
摘要:根据1994 ̄1995年采集的1269个样品研究,结果表明:栉江珧一年内生长有春、秋两个生长期和冬,夏两个生长缓慢期,并在贝壳上形成明显的冬轮和夏轮;捕捞群体以3 ̄6龄为主要组成;壳长与体重之间的相关关系为W=1.6550×10^-5L^3.0957;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来描述其生长过程为:Lt=284.31,Wt=653.16,体重生长拐点在1.86龄处。
摘要:据1989 ̄1994年汛期前后测试结果,结合实际产量,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方法,得知与银鱼资源密切相关因子是水位和捕捞强度。汛后留湖量与捕捞强度呈负相关,秋汛银鱼产量与春汛留湖量呈指数回归,与太湖新银鱼春群留湖数量呈线性相关。
摘要:选择对草鱼出血病病毒(FRV)不敏感的草鱼肝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建立了草鱼肝细胞株,命名为GLA.对GLA进行攻毒,发现其对FRV有抗性。采用电融合结合继代移核的方法,将GLA细胞(核),移植于草鱼未受精卵内,获得开口前的幼鱼8尾和存活仔鱼1尾,说明此方法能提高细胞的发育能力。通过比较体细胞工程鱼与供体、受体亲本草鱼的形态特征,发现体细胞工程鱼可数性状与供体草鱼的基本一致,初步推断体细胞工程鱼的遗传信息,是由供体细胞核提供的。 更多还原
摘要:将我国传统养鱼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传统式、集约化和半集约化三种养殖方式共存、融合、变通和转换的格局。应用微机进行动态分析计算,812.6公顷河滩池塘,平均每公顷鱼产量提高到10035kg和20085元经济效益,分别比原来增加105.5%和72.2%,总体效益十分显著。此外,还探讨了高产的理论问题。
摘要:1992年9月至1994年11月间,在大连沿海发现的致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脓毒败血症的一株病原菌,对皱纹盘鲍人工感染有很高的死亡率,并且与自然发病有相同的症状。其特征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极生单鞭毛,无芽孢,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均为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0/12910μg敏感,0%和8%NaCl胨水中不能生长,不利用葡萄糖酸盐和蔗糖等,定名为坎氏弧菌(Vibriocampbellii)。 更多还原
摘要:对虾白黑斑病是养殖中国对虾的常见病,曾被怀疑是细菌性疾病。本试验通过对病虾肝胰腺、血液和病灶组织的细菌分离,对正常虾用自黑斑病虾投喂感染,与病虾共栖感染以及用分离于病虾的细菌注射感染等一系列试验发现:细菌或其它生物性病原与对虾白黑斑病并无直接关系。通过对病虾的酚氧化酶活力测定.血细胞的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分析认为该病是由于对虾长期营养不良在应激状态下所引发的一种生理性疾病。腹部每节两侧基部和尾肢等部位出现的病灶──白班或黑斑是在对虾处于应激状态下,酚氧化酶诱导相关基质山酚到醌最终产生黑色素形成的。此外还讨论了相关基质的来源以及与对虾应激反应有关的几项因素。
摘要:于1993年5-7月研究了5种培养液中卵形隐藻(Cryptomonasovata)的生长及其主要生化成分的组成。结果表明,作者设计的FPW培养液培养的卵形隐藻的最大密度和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目前室内研究中普遍使用的WC培养液培养的相应值(P<0.05);氨基酸组成及必需氨基酸的比例非常接近;但蛋白质水平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稍低。FPW组成的简单性及由池塘水配制的特点表明,在隐藻规模化培养时,FPW较WC具有更大的实用性。 更多还原
摘要:研究了等静超高压(200MPa,15min)对草鱼肌肉超微结构与质构特性的影响,并与猪肌肉作对照。结果表明:1.加压处理的草鱼肌肉,其超微结构中出现较明显的变化,如肌原纤维中A带和I带的细丝均被破坏,粗丝相互聚集,出现间隙,Z线变粗、不连续,H带和M线消失等,但肌原纤维的外形仍保持完整。2.加压处理的草鱼肌肉,其外观无显著变化,色泽稍白,略有汁液流出,但质构特性与处理前无明显差别。 更多还原
摘要: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