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15(3):204-211.
摘要:本文报道对长江中、下游3个湖泊、1条江汊里的团头鲂种群的形态差异和生化遗传差异的研究结果。判别函数分析表明,4种群在形态上有差异(P<0.001),因之可在计算机上鉴别鱼的来源,准确率达65.7%。框架形态分析能显著提高对种群的判别分析能力。团头鲂种群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13.3—20.0%,平均杂合度为0.0549—0.0851,Nei遗传距离为0—0.0219。
黄琪琰 , 郑德崇 , 刘丽燕 , 范丽萍 , 倪国范 , 倪健
1991, 15(3):212-217.
摘要:本文报导了1986年以来,在上海郊县及江苏等省市引起异育银鲫大量死亡的疾病、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有报导,是一种新的暴发性鱼病。为此我们进行了病鱼组织显微病理变化的观察。现将该病暂定名为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病鱼体表充血、出血,病情严重时肛门红肿,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腔内有淡黄色或红色腹水,肠壁充血发炎;有的病鱼骨骼肌也充血,鳞片竖起。各组织器官都发生病变,其中尤以肝、脾、肾为严重;肝脏肿大,质地极度柔软,呈弥漫性坏死,肝细胞的胞浆内有被苏木素深染的丝状物;脾脏大片坏死解体成淡红色一片;肾小体坏死,以至解体,肾小管及造血细胞也多数发生病变,并有细胞管型。
1991, 15(3):228-235.
摘要:本文以椎骨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扁舵鲣的生长与死亡的特性。其叉长与椎体半径的关系式为L=3.5517+7.6183R,叉长与纯体重(W)和总体重(w')的关系式分别为W=2.505×10-6L3.3193和W'=1.658×10-6L3.4065。生长参数L∞=484.44mm,W∞=2050.76g,K=0.5109,t0=-0.3598,体重生长拐点在1.4461龄。瞬时总死亡率、瞬时自然死亡率和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1.1368、0.9040和0.2328。开发率为0.2048,属轻度开发的鱼类资源。
1991, 15(3):236-240.
摘要:关于中国对虾对蛋白质、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虽然已有了一些,然而这些研究尚未涉及消化率在不同环境下及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变化。至于中国对虾对脂肪与淀粉消化率的测定,尚未见到正式报道。由于中国对虾是我国特有的水产养殖品种,所以对中国对虾消化生理的进一步研究,无论在学术上还是在养殖生产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1991, 15(3):249-253.
摘要: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e性腺指数的测定,有用解剖性腺、并以几何或物理的手段比较出相对值这种经典方法,但实际应用中显得不够方便,而且生产上要求保留活体、连续测定、追踪观察和逐个选别,以便为育苗提供充分成熟的亲鲍。菊地等(1974)采用直观法将鲍性腺指数分为“O、1、2、3”四期,简便易行,不伤亲鲍,但不够连续,随意性大,失之粗略。
1991, 15(3):254-259.
摘要:鳗鲡(Ahguilla japonica Temm.et Schl.)又名河鳗、白鳝,属淡水鱼珍品。国际市场畅销,为我国水产创汇的拳头产品。我国台湾50年代初建场养鳗,现可年产商品鳗约3.5万吨。大陆自1972年发展成鳗养殖,目前年产5千吨以上,绝大多数为露天或温室池塘。网箱养鳗始于1987年,是浙江针对本地气温偏低,又缺地热、工厂余热,但有众多的水库和外荡,因一种紧迫感创造出来的新技术外荡网箱养鳗。嘉兴历来以出口鳗苗为主。
1991, 15(3):260-271.
摘要: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域污染日趋严重,给水产增养殖业中的关键环节——育苗,带来了困难,使水质成为当前水产养殖(aquaculture)业的重要问题。 无机金属离子的污染是造成育苗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1974年,wood从对水生生物有害的观点出发,将环境污染元素划分为三类(表1)。
1991, 15(3):185-192.
摘要:本文对水与泥体系硫酸盐还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水体中硫化物含量与硫酸盐含量成正比;水体中硫化物主要是底泥硫酸盐还原的逸出产物,水体自身硫酸盐还原微弱;水体中硫化物积累的最适宜pH值在7.5~8.5;在4℃时硫酸盐还原几乎不能进行,水体中硫化物在20℃以下积累较慢,30℃以上积累迅速;易分解有机物能促进硫酸盐还原,其中淀粉的作用比蔗糖更明显,但腐殖酸抑制硫酸盐还原;在1×10-4N时氧化剂抑制硫酸盐还原的顺序是:C3O3N3Cl2Na>KMnO4>FeCl3>KNO3,在1×10-3N以上时为:FeCl3>C3O3N3Cl2Na>KMnO4>KNO3;硫酸盐还原是生物还原。
1991, 15(3):193-196.
摘要:从水产品加工场长期堆放虾壳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分解虾壳有较高活力的菌株。对该菌株(ST90-5)进行了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此菌为放线菌(Streptomyces sp.)。这一菌株是用甲壳质为唯一碳源的筛选培养基中筛选出来,培养基成份为Na2HPO4、KH2PO4、NH4NO3、MgSO4·7H2O、FeSO4·7H2O、CaCl2、甲壳质、微量金属盐。该菌株产酶最适条件为pH7、温度30℃、120r/min旋转摇床培养4—7天。经过发酵的培养液测定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β-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酶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