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15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文蛤病原菌(溶藻弧菌)的分离与性状及病文蛤组织的电镜观察

      1991, 15(2):85-95.

      摘要 (3407) HTML (0) PDF 3.35 M (2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江苏南部沿海在8~10月份常发生文蛤大批死亡,从病文蛤体内分离到病原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得到证实。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以极生单鞭毛运动,在TCBS琼脂平板上形成黄色大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能游动。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精氨酸—碱反应阴性,赖氨酸、鸟氨酸脱羧阳性。在无盐蛋白胨水中不能生长,在10%NaCl 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在43℃下能正常繁殖。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μg)和新生霉素(5μg)敏感,被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Sakazaki)。病文蛤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表明,肠上皮及肝组织被细菌侵袭。病原菌在肠上皮细胞质中增生,形成上百个细菌的集群。上皮细胞核变形,被挤向一侧,线粒体内嵴模糊,部分上皮细胞微绒毛的结构被严重破坏,细菌周围的组织被腐蚀成空斑。

    • 锯缘青蟹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1991, 15(2):96-103.

      摘要 (3166) HTML (0) PDF 982.00 K (2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锯缘青蟹卵巢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组织学特征,卵巢发育可以划分为六个时期:未发育期、发育早期、发育期、将成熟期、成熟期和排卵后期。在发育早期,多数卵母细胞胞质中有多个嗜酸性液泡,这种结构在其他十足类卵母细胞中较少见。少数个体在发育早期发生卵母细胞全面退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缺乏交配或饥饿造成的。

    •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底栖动物生态特点

      1991, 15(2):104-116.

      摘要 (1938) HTML (0) PDF 2.94 M (1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1982—1983年四个航次调查的定量资料,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进行叙述和讨论。调查结果:棘皮动物的生物量居首位,多毛类在调查区广为分布的类群,并占有较大的数量。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分布极不均匀,高生物量和高栖息密度的分布趋势基本相似,两者都在调查区的北部。8月生物量最高,平均为23.27g/m2;2月最低,平均为10.09g/m2。8月栖息密度最高,平均为84.8个/m2;2月最低,平均为20.1个/m2。同时,还叙述甲壳类的豆形短眼蟹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季节变化。

    • 扇贝幼虫附着基的细菌组成及其作用

      1991, 15(2):117-123.

      摘要 (1953) HTML (0) PDF 456.30 K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海湾扇贝幼虫附着基表面分离到99株附着细菌。经鉴定、分类至9属包括弧菌属、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气单胞菌属、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棒杆菌属和黄杆菌属。扇贝幼虫的附着基表面具有一定数量的附着细菌。单一菌株菌膜实验表明,不同菌株形成的菌膜对幼虫附着的吸引力大小不一。有的细菌促进幼虫附着,有的却有抑制作用。

    • 河蚌结缔组织细胞发生及发育观察

      1991, 15(2):124-129.

      摘要 (2037) HTML (0) PDF 1.05 M (1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河蚌外套膜组织学观察发现,外套膜结缔组织发源于细胞聚合体。聚合体细胞发育形成结缔组织细胞及组织构造。外套膜边缘“类聚合体”细胞增殖和发育形成边缘结缔组织。聚合体细胞发育形成不同形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两者不断变化:成纤维细胞积累颗粒最终发育成球状颗粒细胞。球状细胞解体释放颗粒后恢复分泌纤维质状态。纤维物质重新组合排列构成贝体组织骨架,颗粒物质参与贝壳形成。

    • 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病原的研究

      1991, 15(2):130-139.

      摘要 (3487) HTML (0) PDF 1.16 M (2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上海市郊县和江苏省吴江县的异育银鲫溶血性腹水病,进行了病原分离和人工感染试验。对致病菌株进行了细菌学鉴定,其分别为运动型气单胞菌的苏伯利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通过对人工感染病鱼血清内毒素(En-dotoxin)的测定,并用菌体破碎液注射健康鱼体试验,初步认为病原产生和释放的内毒素类物质,是使鱼类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加热对远东拟沙丁鱼鱼糜制品质量的影响

      1991, 15(2):140-147.

      摘要 (2023) HTML (0) PDF 517.27 K (1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沙丁鱼鱼糜就不同的加热方法初步探讨了其最佳加热条件,采用了新的压出水分指标(Ip-A)方法评价鱼糜制品的保水性,讨论了加热方法和保水性的关系,并测定了鱼糜加热前后肌球蛋白的变化。结果表明:以 30℃ 120分钟、90℃ 30分钟和 40℃ 20分钟、90℃ 30分钟的加热方法,鱼糜制品的质量为好;60℃是远东拟沙丁鱼鱼糜的凝胶劣化温度。压出水分(Ip-A)与凝胶强度呈线性负相关(r=-0.9649);在30℃和40℃的凝胶化温度下,肌球蛋白残留量迅速下降.而在60℃加热时,下降反而缓慢;在90℃加热时,肌球蛋白的残留量与加热时间的对数呈线性负相关(r=-0.9957)。

    • 中国对虾对胆固醇、磷脂的营养需求量

      1991, 15(2):148-154.

      摘要 (1946) HTML (0) PDF 2.51 M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梯度法设计胆固醇饲料试验,用二因素三水平设计胆固醇、磷脂饲料试验。结果指出,饲料内添加胆固醇对于中国对虾有显著的促生长和提高存活率的效果,胆固醇是对虾饲料内必须添加的营养物质,根据试验虾的生长、存活以及肌肉内胆固醇的含量,饲料中添加0.5%的胆固醇就能够满足对虾的营养需求。磷脂也是中国对虾必需的营养物质,饲料内磷脂的添加能够提高对虾的存活率,增加肌肉中胆固醇的含量,就本试验条件下,饲料内含豆油3%、鱼油2.5%、胆固醇0.5%时,3%的磷脂就能满足对虾的营养需求。

    • >研究简报
    • 急升温对十种甲壳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1991, 15(2):155-160.

      摘要 (1984) HTML (0) PDF 2.52 M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温度是影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一个重要因子。在适温范围内,生物可以正常生长繁殖;超过适温范围时,生物的行为活动以及生长繁殖都将受抑制,甚至导致死亡。张伟权等(1980)、王克行等(1984)曾观察过温度对中国对虾幼体存活率和生长的影响,黄加祺和郑重(1986)、林森杰和李松(1988)、Bhattacharga(1984)、Bradley(1975)、Moreira(1982)分别报道过温度与某些桡足类生长、繁殖及存活率关系的实验结果。有关虾、蟹等经济动物和浮游甲壳类的行为生态与分布,不少学者已作过较细致的研究和论述。

    • 水体表面浮植水蕹菜养鱼

      1991, 15(2):161-164,176.

      摘要 (1804) HTML (0) PDF 366.45 K (16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草食性鱼类养殖的迅速发展,青饲料供不应求和青饲料地十分紧缺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作者于1985—1988年进行了水体表面浮植水蕹菜养鱼的研究工作。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甲壳类高血糖激素对脊椎动物肝脏细胞的醣原分解作用

      1991, 15(2):165-168.

      摘要 (1859) HTML (0) PDF 287.77 K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甲壳类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CHH)于1944年在眼柄抽提液发现,当时称致糖尿因子(diabetogenic factor),此后大量报告相继出现。现已清楚,CHH由眼柄内或脑下的窦腺(sinus gland)所分泌,是一类热敏(heat-labile)、大分子(约7000MW)肽类激素,其靶器官(target organ)为肌肉,系经腺苷环酶而起作用,使肌肉中醣原分解而增加血淋巴中葡萄糖浓度。为了探讨无脊椎动物的激素对脊椎动物的效应。

    • 中国5种淡水鱼脂肪酸组成分析

      1991, 15(2):169-171.

      摘要 (3104) HTML (0) PDF 2.24 M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事业不断发展,许多学者在对海水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提取和利用等研究取得了成果的基础上,又逐渐转对淡水养殖鱼类脂肪酸的研究并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外的一些文献、资料显示,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在淡水鱼类脂肪酸的研究领域中做了不少工作,然而对于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对象的鲤科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却几乎尚未开展。为此,作者对五种鲤科鱼类(草鱼、鲤、鲢、鳙、团头鲂)的脂类脂肪酸组成进行了考察,从而分析了它们的营养价值,并为研究该五种鱼类的脂肪酸代谢过程提供了基本数据。这对于改善养殖条件,提高淡水鱼类养殖的产量和质量,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长吻鮠胚胎和胚后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1991, 15(2):172-176.

      摘要 (1926) HTML (0) PDF 2.50 M (16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鱼类的胚胎发育(embryonic development)与水温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国内外一些学者先后探讨了鲤鱼(Cyprinus caripo)、湖红点鲑(Salvelimus namaycush)等多种鱼类发育的有效温度、最适温度和临界温度,以及鱼类胚胎对水温的敏感性、依从性等内容。

    • 鱼虾需要的脂肪酸、胆固醇和磷脂

      1991, 15(2):177-184.

      摘要 (2172) HTML (0) PDF 2.63 M (16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脂类的脂肪酸,类脂质的胆固醇和磷脂,有的可由鱼虾机体生物合成,有的则不能或合成量远远达不到不能满足鱼虾在发育生长阶段的需要。由此而产生的缺乏症,严重影响幼龄期鱼虾的生存和生长。改善鱼虾对脂肪酸、胆固醇和磷脂的需求,是用提高外源性营养水平的办法。因此,认识脂肪酸、胆固醇和磷脂在鱼虾生命活动中的生理功能、缺乏症和需要量,对制定鱼虾的饲料标准和提高鱼虾的生存率、生长率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