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12(2):95-104.
摘要: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在较深水域的渔场探捕实践和我国机轮围网现有设备条件,设计了深水围网网具,在较深水域的渔场进行了探捕作业。在不同流速、括纲长度和绞收速度等情况下,对网具沉降速度和深度分别作了测试和分析,从而得出了上述变量与网具沉降性能的关系。结果如下:(1)围网网具各部位的自然沉降速度是不同的,取鱼部最慢,网翼中部次之,后网翼最快。在放网过程中,网具各部位都按慢——快——慢的不规则速度自然沉降的。(2)在围网作业过程中,流速愈大,愈不利于网具沉降;括纲愈长,愈有利于网具沉降;括纲绞速愈快,网具沉降深度的损失愈大,在一定流速范围内,括纲绞速对网具的沉降起主要作用。
1988, 12(2):105-110.
摘要:本研究首先对防波堤护面斜缝插砌和平缝插砌两种结构型式进行了力学分析,得到了条石临界稳定的力学平衡基本关系式;再通过40多种结构断面模型和1380组次的波浪模型试验,对影响条石护面厚度的有关因素进行了无因次分析;最后提出了确定插砌条石护面厚度的计算公式,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还提出了关于制订防波堤设计规范的试验成果及其分析意见。
1988, 12(2):111-123.
摘要:本文根据1982年8、11月,1983年2、5月调查资料对长江口、杭州湾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数量分布、种类多样性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其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调查区浮游动物其生态类型基本以半咸水性河口种类、低盐度近岸种类及温带外海种类为主;在调查区内从种类组成和标本形态来看,虽然目前不能断言污染物对浮游动物的影响,但生物量却有明显下降,浮游甲壳类中铜、锌积累较严重,调查期间出现二次赤潮,范围为30多平方公里和10平方公里左右。这些现象应引起重视。
1988, 12(2):124-134.
摘要:本文应用ELEFAN Ⅰ和ELEFAN Ⅱ技术分析了1986年珠江河口区棘头梅童鱼每月的体长资料,推算了生长参数K、L∞、自然死亡系数M、总死亡系数Z和利用率E。单位补充量的产量Y/R和单位补充量的产值Yv/R的分析表明,该群体未出现过度渔捞现象。如果适当放大开捕体长Lc,则可相应地增加产量和产值,但是调整捕捞死亡水平,则收效不明显。本文还应用ELEFAN Ⅱ技术分析了珠江河口区棘头梅童鱼的补充类型,并讨论它的适用性。
1988, 12(2):135-144.
摘要:通过苏州东郊城河试验:凤眼莲对城河污水及其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吸收积累和净化能力。经凤眼莲净化后,其污水中酚浓度从0.005~0.023毫克/升降到检不出来,总氮从5.330自克/升降至2.330毫克/升,总磷从0.840毫克/升降至0.183毫克/升,COD从54.8毫克/升降至29.36毫克/升,水质透明度也有很大改善,从36.7厘米提高到90厘米左右。对重金属铜从0.57ppb降至0.32ppb,Pb 0.14ppb降至0.06ppb,锌65.6ppb降至23.6ppb,镉0.14ppb加降至0.03ppb等,从而使河水达到了渔业用水标准。根据实验结果,凤眼莲喂鱼后鱼类对重金属没有明显的二次富集现象,在鱼肉中重金属含量均在食品卫生标准(汞0.3毫克/公斤,铅2毫克/公斤、砷1毫克/公斤)以下。
1988, 12(2):169-172.
摘要:关于硬骨鱼类的嗅、味感觉器官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许多学者都发表过综述文章(Kleerekoper 1969,Bardach和Atema 1971,Bardach和Villars 1974,Kapoor等1975,Brown和Hara1982,Tucker 1983),最近十几年,对于鱼类化学感觉的电生理研究,主要在于一些天然物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对于嗅、味觉系统的相对刺激效果,刺激物的分子结构与刺激效果的关系,以及刺激物与感受细胞膜上的感受点相互作用的机制,而对于人为因素如捕捞、环境因素pH、污染对鱼类嗅、味觉的影响报导甚少(Hara 1976,1978,Konishi等1969,Tucker 1973,Silver,1978,Cancolon 1980,Hidaka 1970)。
1988, 12(2):173-176.
摘要:卡拉胶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医药、日用化工和纺织等方面,而卡拉胶的成份和结构对它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海藻多糖的组成和结构的快速分析在实际生产上有重大意义。目前公认利用13C-NMR谱图对海藻多糖成份和结构的分析是既方便又快速的有效测定方法。利用13C-NMR谱图对多糖进行结构分析一般需要预先制备一些模型化合物(Model Commpound),再把模型化合物的13C-NMR谱图与结构未知多糖的13C-NMR谱图进行分析、比较,从而确定多糖的结构。
1988, 12(2):177-182.
摘要:近年来,日本的牙鮃苗种生产技木不断提高,生产量逐年增多。1984年全国生产牙鮃苗种总计约1375万尾,其中放流用苗种848万尾,养殖用苗种527万尾。牙鮃放流增殖在全国的三十三个县展开,牙鲜养殖继鰤鱼、真鲷而成为第三大鱼类养殖业。但是,在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有眼侧体色异常(呈白色,以下简称白化)个体的发生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