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第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室内高密度培养中国对虾仔虾技术的研究

      1985, 9(1):1-11.

      摘要 (1802) HTML (0) PDF 680.73 K (15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多因子正交试验、单因子补充试验和生产性试验,观察了盐度、饵料等因子对中国对虾(Penaeus oricntalis)仔虾的生长及其成活率的影响,对室内高密度培养仔虾的几项关键性技术作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1)仔虾的适宜盐度下限为16‰左右,最适盐度下限为22‰左右,25‰培养效果最佳。(2)第 1至第4天仔虾可投喂卤虫(Artemia salina)幼体。第 1天仔虾投饵量为 125只/尾,此后日增90只/尾。第5至第20天仔虾可改投颤蚓(Tubifex sp.)、磨碎的蛤仔(Venerupis philippinarum)肉或成体卤虫。投饵量可按W(克/百尾)=0.2482e284t式计算。式中t为仔虾日龄。(3)培养水中保持 0.5-1.0万细胞/毫升密度的扁藻(Platymonas spp.)有明显降低水中氨氮含量的作用。(4)培养水中保持0.5-1.0ppm 土霉素,不仅可预防疾病,且有促进仔虾生长的作用。(5)13口池共23立方米水体,共育成平均体长为0.95厘米的仔虾141万尾,每立方米水体出苗量达6.1万尾,总成活率达83.3%。

    • 长耳珠母贝人工育苗的研究

      1985, 9(1):13-15.

      摘要 (1917) HTML (0) PDF 480.28 K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解剖方法取得长耳珠母贝的成熟卵子和精子,在氨海水中诱导受精。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氨海水浓度可使受精率提高(达65%),但正常发育率和孵化率有所下降;氨海水浓度以取0.14‰为宜。用金藻或合浦珠母贝的精液(或两者混合)作为长耳珠母贝幼体前10天的饵料(10天后投喂扁藻),能使育成率提高(达17.4%),酵母不宜作为长耳珠母贝幼体的饵料。

    • 皱纹盘鲍成体摄食习性的初步研究

      1985, 9(1):19-27.

      摘要 (2016) HTML (0) PDF 577.84 K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摄食习性的试验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皱纹盘鲍的日摄食量周年在春末夏初和秋季有两个高峰期;当水温高于24℃或低于7℃时摄食量明显下降,低于3℃时基本上停止摄食。鲍对不同种类饵料有明显选择性,按其喜食程度排列为裙带菜、巨藻、海带、礁膜、石莼,而石花菜、海蒿子、鼠尾藻的摄食量最小;而且对同种藻类喜食嫩的,少食甚至不食者的藻体。不同大小个体的日摄食率不同,小个体的摄食率较大个体为高,而且在一年中坚持高日摄食率的时间也较长;最高日摄食率小个体鲍为 13.6%,大个体为11.4%

    • 江蓠的光合作用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985, 9(1):29-35.

      摘要 (2020) HTML (0) PDF 523.99 K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用氧电极法测定广东沿海大量生产的细基江蓠、海南岛水池产江蓠、江蓠和海丰产江蓠生态种的光合活性同光强关系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初夏时,四种江蓠的光补偿点为1000米烛光,光饱和点为400—7000米烛光;12月和翌年2月,江蓠和细基江蓠的光饱和点为 12,000和 14,000米烛光。12月和翌年2月两次测定的结果相同,但和初夏时比较相差悬殊。初夏时江蓠的净光合速率较低,12月和翌年2月时较高。1983 年初夏时,发现海南岛水池产江蓠分枝的净光合速率大于主枝,这现象在1984年2月对江蓠和细基江蓠的测定中亦得到证实。细基江蓠孢子体顶端部净光合速率大于中部和基部,而中部和基部的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江蓠人工栽培,和江蓠“切割增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 泥鳅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

      1985, 9(1):37-47.

      摘要 (2154) HTML (0) PDF 784.73 K (2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用人工授精、孵化方法获得的泥鳅胚胎、幼鱼的形态特征。此项研究于1983年3—5月份在珠海市进行。 卵圆球形,具弱粘性,卵径0.72—0.84毫米。在水温19.5—23℃情况下,多数受精卵经26小时40分后孵化出苗。初解仔鱼全长1.95—2.4毫米,体节26—32对。在水温19—28℃情况下,孵化2天后,幼鱼具长条状外鳃。5天后,幼鱼卵黄囊大部分被吸收。15天后,外鳃消失,内鳃形成。45天后,幼鱼外部形态发育完全,形似成体。

    • 沼气肥水促使鱼池藻类组合变化与提高鱼产量关系的分析

      1985, 9(1):49-62.

      摘要 (1734) HTML (0) PDF 881.65 K (16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导了1980—1982三年中在南京市郊江宁县东山公社百家湖渔场的两个相邻并大小相同的池塘中,分别用猪粪与经沼气池发酵后的肥水和部分废渣作为培养池塘中浮游生物的肥料。分析了池塘施用沼气肥水后水中理化、生物等因子的情况,指出用沼气肥水可引起池塘藻类种群组合和数量的变化,若长期施用沼气肥水还可调节自然饵料季节间的平衡关系和促进有利于池塘养殖的藻类种群组合的形成,使鱼池持续高产。1981年亩净产为1129.6斤,1982年为1311.1斤。

    • 团头鲂×长春鳊两性全育原因的探讨

      1985, 9(1):63-68.

      摘要 (1869) HTML (0) PDF 717.03 K (1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 PHA 体内注射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比较了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及其杂种F1的染色体组型与各对对应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探讨了团头鲂×长春鳊两性全育的染色体基础。结果表明,团头鲂×长春鳊是二倍体杂种;上述鱼类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均分为A、B二组,分别由13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1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雌雄个体间均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异形同源染色体对。团头鲂×长春鳊两性全育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在于亲本双方染色体组型完全相同,且各对对应染色体形态很为相近。

    • >研究简报
    • 铜藻的褐藻糖胶、褐藻淀粉和褐藻胶的分离及提纯

      1985, 9(1):71-77.

      摘要 (2790) HTML (0) PDF 555.24 K (2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从铜藻中分离提取褐藻糖胶、褐藻淀粉和褐藻胶的方法。用稀盐酸溶液加温搅拌提取藻粉后,在提取液中含有褐藻糖胶和褐藻淀粉,可加乙醇至50%和80%分别将其沉淀出来。藻渣含有褐藻酸钠,可加温加碱而制备出。并用正交实验设计求出提取条件中的温度、pH 和时间的最适配比。对于褐藻糖胶的提取,以温度70℃、时间2小时和提取液pH为4 时最适。对于褐藻淀粉的提取,以温度 70℃、时间 1小时和提取液的 pH为 2时较优。 本文还对粗褐藻糖胶和褐藻淀粉的提纯进行了研究,证明二者均可用酒精分级沉淀法处理而得到纯品,不需要采用较复杂的季胺盐法和离子交换树脂法。 本工作证实铜藻是我国褐藻中含有三种多糖的较好藻种,从中可提褐藻糖胶 3.5%,褐藻淀粉 3.1%和褐藻酸钠 17.8%。

    • 杂色鲍自然海区人工放养的初步试验

      1985, 9(1):79-85.

      摘要 (1964) HTML (0) PDF 892.61 K (14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杂色鲍标志放养和人工造礁试验的方法和结果,试验表明,杂色鲍的最适放养壳长为2.5—3.0厘米;2 龄的杂色鲍,平均壳长为4.8厘米,这一龄段的鲍生长最快,3 龄的杂色鲍平均壳长为6.3厘米。最大的个体可达7.0厘米;4 龄以后,其生长明显减慢。据此,似可将3一4龄,壳长超过6.0厘米的杂色鲍定为上市规格。此外,本文还对杂色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长、移动,以及人工造礁的方法和效果作了介绍。

    • 关于带裙虾拖网的研究

      1985, 9(1):87-92.

      摘要 (1783) HTML (0) PDF 299.67 K (1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带裙拖网的两条下纲之间装有一长带形大目网裙。作业时,网裙斜立于海底,鱼类受惊下潜,由网裙边逸出网外;对虾受惊上跳,入网被捕。当网裙高度为0.7—0.8米时,比旧式拖网少捕幼鱼40—70%,增产对虾10%以上,适合于对虾捕捞业。

    • >综述
    • 海产鱼类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探讨

      1985, 9(1):93-103.

      摘要 (2107) HTML (0) PDF 895.69 K (1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81年底,日本已对25科52种海产鱼类(不包括降海和溯河鱼类)进行了人工育苗研究。真鲷 Pagrus major、黑鲷 Mylio macrocephalus 等6种已建立年产苗种达100万尾以上的生产技术;年产达几万至几十万尾的种类有褐菖鲉 ,Sebastisus marmoratus 等 10—20种。育苗方式以室内水槽高密度育苗为主。日本人工育苗技术开发的要点:1.开发了与多数海产鱼分批产卵型的繁殖特性相适应的自然产卵的采卵技术;2.开发了适口优质的生物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并建立饵料系列;3.建立生物饵料大量培养技术。文中着重探讨和讨论了我国和日本海产鱼类人工育苗生产和科研几个方面的异同点,并就我国海产鱼人工育苗工作提出了几点探讨性的看法。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