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7(3):201-205.
摘要:本试验用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测试系统(Amer'Test),对正烷酵母饵料浸出液的非极性树脂 XAD-2 吸附物进行检测,以查明其是否具有致突变或致癌作用。结果表明,正烷酵母对菌株 TA98及 TA100有致突变作用,由此证明这种饵料中存在着引起 DNA 移码突变和碱基对置换突变的化合物,故这种酵母在被用作鱼类饵料或其他动物饲料之前,还应作进一步研究,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其他潜在的危害性。
1983, 7(3):207-217.
摘要:本文研究了尼罗罗非鱼仔幼鱼消化器官的形态特征及其对食性变化的形态适应;系统地观察了尼罗罗非鱼各发育阶段的食性。
1983, 7(3):219-227.
摘要:本文报道了铅锌冶炼厂废水中所含有的铜、锌、铅、镉污染物对鱼类的毒性调查。初步查明了污染物在不同季节、气温条件下引起鱼类死亡、畸变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污染区鱼体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区;畸变鱼高于未畸变鱼。畸变鱼体内四种重金属含量的顺序是锌>铜>铅>镉,与水中含量顺序一致。畸变鱼体内镉的含量比对照区高18倍,从而认为镉与畸变可能有密切关系。鱼体的不同部位四种重金属含量有明显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
1983, 7(3):229-234.
摘要:作者对手术前的母贝作了抑制生理机能的预前处理;用记纹鼓记录测定肌肉活动能力,由此反映出母贝生理机能状况和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母贝经预前处理后,便于插核手木前的栓口操作,休养期的平均成活率可达85%。
1983, 7(3):235-249.
摘要:本文报道了用寄生在史氏黄黝鱼体腔内的 Apatemon pellucidus Yamaguti,1933(Stri-geidae)囊蚴和寄生在岐尾斗鱼、麦穗鱼和线细鳊肌肉内的 Cyaltrocotyle sinense sp.nov.(Cy-athocotylidae)囊蚴对家鸭作人工感染试验的结果。描述了两种鴞形吸虫的发育,并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其囊蚴壁的构造和成分。另外,还对两种囊蚴壁的起源作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囊蚴壁的内壁属胶元纤维结构,外壁为网状纤维结构;囊壁的组织化学成分主要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复合物(包括粘蛋白、糖蛋白和中性粘多糖),囊蚴壁外壁的DNA含量不多,RNA 含量较丰富。外壁含酸性脂肪;内壁不含脂肪。作者认为两种囊蚴的外壁可能来源于寄主的网状内皮系统;内壁可能为幼虫本身分泌物形成。
1983, 7(3):279-285.
摘要:海洋增殖渔业(Marine Propagated Fisheries),在日本称为栽培渔业(Cultivating Fisheries),在其他国家又称为海洋牧业(Marine Ranching)。我们考虑到“栽培渔业”和“海洋牧业”这两个概念在我国都不能反映这种渔业的特点,因此使用海洋增殖渔业这一名称。
1983, 7(3):185-199.
摘要:本文总结了1977年5—8月对无锡河埒口高产池塘水化学研究的成果。该地区高产池主要离子含量适中,pH稳定。有效氮含量平均1.38毫克/升,其中铵氮占61%,亚硝酸氮占14%,硝酸氮占 25%。溶解活性磷(P2O5)平均为 0.028毫克/升。N/P 为 61—139。CODMn为 13.3毫克/升。磷是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 经初步分析表明:池水中溶解有机物与悬浮有机物约各占一半,而有机碎屑占有机悬浮物的 2/3到 4/5。平均补偿深度 77—80厘米,为平均透明度的 2.4倍。5—8月间平均水柱日初级毛生产量为9.41—10.09克氧/米2·日。池水氧气的消耗,池鱼约占20%,“水呼吸”约占70%,底质约占 10%。氧气来源约 60%靠光合作用,40%靠空气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