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第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西沙群岛附近海区金枪鱼类仔稚鱼的调查研究报告

      1981, 5(4):301-316.

      摘要 (1975) HTML (0) PDF 1.17 M (1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根据1975年1月至1976年5月,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区采集到的金枪鱼类仔稚鱼标本,进行研究鉴定的结果。共鉴定了双棱线鲅、鲣、鲔、扁舵鲣、金枪鱼、黄鳍金枪鱼和副金枪鱼等7种,作了形态描述,并对它们的分布和产卵期等作了初步探索。

    • 塘堰种稗养鱼的效果及其原理的初步分析

      1981, 5(4):317-328.

      摘要 (1939) HTML (0) PDF 710.42 K (1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总结了稗草栽培的技术要点和鱼种合理放养的经验,测定了种稗塘堰底土和水中的氮、磷含量的变化,观察了稗草在分解过程中氮、磷营养物质的释放情况及其对浮游生物增殖的影响,进而对种稗养鱼的基本原理作了初步的分析。

    • 厦门杏林湾普通鲻鱼性腺组织学研究

      1981, 5(4):329-342.

      摘要 (2068) HTML (0) PDF 1.13 M (1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对厦门郊区封闭的海湾杏林湾普通鲻鱼性腺的组织学观察结果。观察结果表明,普通鲻鱼成熟系数变化周期和性腺发育情况相一致,首次成熟年龄为3岁,成熟时间在11、12月。吉林湾普通鲻鱼生长发育与美国的相似,而比地中海、黑海的同种鱼要快。普通鲻鱼大生长期卵母细胞吸收过程分三个阶段,从11月下旬开始,延续到翌年1—2月结束。大生长期的卵母细胞吸收过程主要依靠滤泡上皮细胞活性提高,产生分泌物质促进透明层、胶质层和卵母细胞内含物的分解,滤泡上皮细胞还直接吞噬卵黄颗粒。

    • 用浮游植物的生产量估算武昌东湖鲢鳙生产潜力与鱼种放养量的探讨

      1981, 5(4):343-350.

      摘要 (1910) HTML (0) PDF 596.64 K (1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浮游植物生产量求得对鲢、鳙的供饵能力,并通过浮游植物对鲢、鳙转化效率的计算,估算出武昌东湖鲢、鳙的生产潜力,进而求得武昌东湖鲢、鳙的合理投放量。作者求得东湖浮游植物全年对鲢、鳙的供饵能力是61,153吨(鲜重);由此估算出东湖鲢、鳙的生产潜力是789公斤/公顷以上,每年鱼种(四寸以上)的合理投放量,鲢是 209万尾,鳙是 110万尾。

    • 高产成鱼池蓝绿色裸甲藻水华的研究

      1981, 5(4):351-360.

      摘要 (1917) HTML (0) PDF 732.16 K (18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蓝绿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p.).形成的蓝绿色水华是无锡渔区高产鱼池典型水质之一。本文对该藻的形态特征、生态、池塘培育和控制以及对鱼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蓝绿裸甲藻水华具喜温、喜光、喜有机氮肥,喜红褐色水色(生物因子),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等生态特点。 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理化条件较差,特别是藻体繁殖过度,极易恶化水质,造成鱼类泛池。采用增施有机氮肥、合理使用增氧机、加水等综合措施可促进和控制该藻的繁殖。 经鱼类消化道镜检表明,蓝绿裸甲藻能被鲢、鳙鱼及鲤、鲫、罗非鱼鱼种大量摄食,并被鱼类消化。对无锡河埒渔业一队成鱼池三年统计,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鲢鳙鱼净产量比无水华池高33.4~37.5%。

    • >水产品加工与利用专辑
    • 淮河青、草、鲢、鳙及鳊鱼产卵场的调查

      1981, 5(4):361-367.

      摘要 (1704) HTML (0) PDF 454.79 K (1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十年来,淮河流域兴建了大批水库和闸坝,在人为控制条件下,水文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报道了对变化后淮河青、草、鲢、鳙、鳊、秦鱼类产卵场所进行的调查;对鱼卵、鱼苗的流量和成色,产卵场的分布、规模及变迁情况,产卵场的环境和促使产卵的主要外界条件作了介绍。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淮河径流调节后家鱼产卵场依然存在而且分布广泛,特别是蚌埠闸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对淮河、洪泽湖及运河以西各个湖泊经济鱼类的资源补充起了一定作用。为了保护资源。本文提出应对蚌埠闸、老铁桥下和信家湾——王咀子三处的产卵场规定禁渔期的建议。

    • >研究论文
    • 菲律宾蛤仔幼虫食料和食性的研究

      1981, 5(4):275-284.

      摘要 (2061) HTML (0) PDF 693.38 K (2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叙述了菲律宾蛤仔面盘幼虫初期对饵料大小和活动能力有明显选择性。培养时,能及时投放个体小、幼虫生长快的单胞藻为饵料,可缩短幼虫培养周期和使幼虫变态更一致。试验表明,湛江叉鞭金藻、角走藻和三角褐指藻是幼虫较理想的饵料。幼虫摄食上述饵料,变态成稚贝的存活率可达36-50%。如投放湛江叉鞭金藻和角毛藻,或湛江叉鞭金藻和三角褐指藻混合的饵料,能使幼虫生长快,变态成稚贝的存活率分别提高到70%和71%。投放上述单一或混合饵料时,培养初期饵料密度应控制在每天1.5万个/毫升,培养二天后,密度逐渐增至每天4-5万个/毫升。 文中还论述了“老化”的湛江叉鞭金藻和10—20%“老化”的角毛藻液对蛤仔幼虫生长变态有影响。培养蛤仔幼虫时,应选择“指数生长期”的藻类为饵料。

    • 石斑鱼白斑病的病原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包括对齿管科一新属、新种的描述

      1981, 5(4):285-294.

      摘要 (1922) HTML (0) PDF 671.63 K (2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对海水经济鱼红点石斑鱼的白斑病的研究结果。 石斑鱼白斑病的病原,是齿管科,瓣体虫属(新属)的石斑瓣体虫(新种)。在齿管科已有纪载的五个层中,瓣体虫属(新属)同斜管虫属和奇异球虫属在形态上较为近似,但是,由于石斑瓣体虫同时具有口管和瓣状体,而明显区别以上两属,故确定为齿管科的一新属和一新种,定名为瓣体虫属(新属)Petalosoma Huang gen.nov.石斑瓣体虫(新种)Petalosoma epine-phelis Huang et al.sp.nov。 病鱼的症状是游泳缓慢,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头部、皮肤、鳃及鳍上的粘液分泌增多。体表有形状不规则的白斑。这种病的病程短,死亡率高,往往使全池鱼在几天内全部死亡。试验表明,用淡水或硫酸铜海水浸洗病鱼,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 青海湖裸鲤寄生棘头虫的研究

      1981, 5(4):295-300.

      摘要 (2234) HTML (0) PDF 571.04 K (1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记述了棘头虫(Acanthocephala)两新种,它们分别隶属于新棘吻属(Neoechinorhy-nchus)和棘吻属(Echinorhynchus)。同时根据我们的材料,对Петроченко(1956)将粘液腺的排列形式作为属的鉴别特征,将棘吻属(Echinorhynchus)分成为三个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半咸水湖,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冰冻期长,水温低,四季雨雪稀少,空气干燥。湖内主要有一种经济鱼——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przewalskii(Kesser),自1958年开发以来一直为青海省的重要渔业基地。 过去已有科学工作者对青海湖的渔业资源,青海湖裸鲤生物学,浮游生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至今尚未见到有关青海湖裸鲤寄生虫的报导。作者自1963—1964年进行了系统调查。希能为青海湖裸鲤寄生虫病防治和寄生虫学提供参考资料。 在我国对鱼类寄生棘头虫的研究尚少,Van Oleave(1928),Harada(1938),Achmerow(1959),郎所、李慧珠等(1959),汪溥钦(1966),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973),左文功等(1974),毛国良(1979),汪溥欣(1980),陶家玉、赵玉如(1980)都报导过中国鱼类寄生棘头虫。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