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5(2):103-110.
摘要:多年使用LRH-A催产的经验说明,不同鱼类对LRH-A的敏感性不同。为探索催产条件的规律,我们曾测定池塘中能自然产卵的鲤和不能自然产卵的草鱼、鲢产卵季节血清促性晚激素(sGTH)的日周期变化。本文则观察和比较心脏灌注LRH-A后1小时和24小时之内sGTH的变化。 三种鱼在灌注LRH-A后5分钟和5—6小时出现sGTH高峰,说明LRH-A对GTH的释放有立即的和迟缓的二种作用。不成熟的鲢也有“5分钟”的高峰,但未见5—6小时的峰。以LRH-A催产后23天的鲢对灌注LRH-A尤为敏感,能刺激sGTH的大量释放。经解剖这些鱼卵巢已发育到Ⅳ。是否在适当时间、温度进行当年第二次催产是值得试验和可能对生产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水温急剧下降的情况下灌注LRH-A,sGTH的高峰出现推迟,可以解释LRH-A催产效应时间增长的原因。
1981, 5(2):111-120.
摘要:以草鱼吻端组织为材料,经体外培养建立了一个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的细胞株,后又从中分离出一个上皮样细胞亚株,分别定名为ZC-7901和ZC-7901S1。对两株细胞进行了基本生物学特性的测定,染色体数目和经长期传代后染色体数目稳定性的分析。实验表明,两株细胞为草鱼正常二倍体(2n=48)细胞株。
1981, 5(2):121-132.
摘要:厦门杏林湾鲻鱼鳞片年轮可作为年龄鉴定依据。鳞片边缘增长率α的周年变化,表明鳞片年轮每年形成一次,新年轮主要在10—11月间出现。已计算出鲻鱼体长与鳞长、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3龄鱼以前属于幼鱼生长阶段,体长和体重的相对增长率较大,生长指标较高;3龄鱼以后则进入成鱼生长阶段。其生长适合于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2龄至2.5龄之间,其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生长过程的变化特征,合理捕捞的生物学指标应以生长转折点较为适当,限制捕捞1龄和2龄的港养鲻鱼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之一。
1981, 5(2):147-154.
摘要:本文报道了将刺参从山东南移到厦门的试验结果及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和度夏情况,并介绍了人工培育刺参幼体的几种方法。
1981, 5(2):155-160.
摘要:带鱼是我国重要海洋经济鱼类之一。本文根据1958年的人工受精和1964年采得活卵经过实验室培养,以及多年积累的资料,对渤海、黄海北部及其邻近海域的带鱼卵子,仔、稚鱼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
1981, 5(2):161-170.
摘要:本文根据对黄海北部和渤海水域小黄鱼卵巢周年组织学观察的资料,对卵巢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卵巢发育周期、产卵类型等问题,进行了组织学的描述和探讨。将小黄鱼卵巢划分为:Ⅰ,幼年期、Ⅱ性未成熟或重复发育Ⅱ期、Ⅲ开始成熟期、Ⅳ接近成熟期、Ⅴ临产期或产卵期、Ⅵ产后期。本文还分析了小黄鱼卵巢的年周期变化和产卵类型,肯定小黄鱼在一个生殖期中,至少产出两批成熟卵子。产出每批卵子间隔不长,约为1—2周。
1981, 5(2):171-178.
摘要:1978—1979年在龙头水库进行了浮游植物初级产量和浮游生物生物量的研究。浮游植物初级产量每昼夜平均为1.88克碳/米~3。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为5.764 mg/L和0.587mg/L。用龙头水库的实例来讨论水域生态系的供饵能力、鲢鳙鱼产力和鱼种的合理放养量。
1981, 5(2):179-186.
摘要:本文报道了对沙茶胶在提取方法、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初步研究结果。其提取方法是先将沙茶置于室温条件下用波美20°的Na0H处理2天,水洗后加入15-20倍0.04%的硫酸,100℃煮胶1-1.5小时,加入KCl至0.2—0.3%过滤(或过滤后加KCl),滤波放置凝固、冷冻、解冻,最后干燥后得产品。电解质对沙菜的凝固强度影响很大,对提高凝胶强度,阳离子的顺序是:Ca++>K+,Cs+,Rb+>Na+,Li+,NH4+;阴离子的顺序是:Cl->NO3-,SO4->I->CO3-。沙菜胶的凝固温度与加入的KCl浓度有关,KCl浓度大,凝固温度也随之升高。试验了四种细菌在沙菜胶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细菌在沙菜胶培养基上生长的活菌计数甚至比在琼脂培养基上的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