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24.9
    • 312023.10
    • 272023.4
  • “渔业智能化装备”专辑

    为促进渔业智能化装备与信息科技创新,同时为全国渔业装备、信息科技领域工作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发表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拟出版“渔业智能化装备”专辑,欢迎踊跃投稿。

  • 中国水产学会成立60周年特刊

    2023年,中国水产学会成立60周年,恰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此,《水产学报》《渔业学报(英文)》拟出版“中国水产学会成立60周年特刊”,并由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崔利锋研究员担任客座主编。

检索
二维码
  • 微信公众平台

  • 当前目次
  • 优先出版
  • 专辑论文
    全选
    显示方式: |
    封面
    目录
    综述
    研究论文
    • 青海湖裸鲤与花斑裸鲤MHC 基因克隆、组织表达及多态性

      张海琛,许保可,阿琳林,马清花,高强,田文根,俞录贤,梁健

      2024,48(11):119102-119102, DOI: 10.11964/jfc.20220413425

      摘要:

      为探究青海湖裸鲤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基因在免疫功能调节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实验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青海湖裸鲤MHCⅡα/β基因和伴侣基因Ii全长cDNA序列以及花斑裸鲤MHCⅡα/β和Ii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将获得的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鱼中该基因的序列特性基本一致。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两种鱼的MHCⅡ与鲤科鱼类在进化地位上更接近,聚为一支。两种鱼中MHCⅡα/β氨基酸序列均包括信号肽、两个功能区、跨膜区和胞质区,且均在跨膜区发现1个在不同物种中的保守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结果显示,青海湖裸鲤MHCⅡ主要在肾脏、脑、鳃、肝脏、臀皮中表达较高,而花斑裸鲤主要在脑、肌肉、眼、鳃中高表达。对比正常状态和感染水霉后青海湖裸鲤鳃、肾脏、肝脏、肠组织中MHCⅡ 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MHCⅡ 3个基因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而MHCα/β基因在鳃、肝脏、肠组织中均显著上调。对青海湖裸鲤进行不同盐碱胁迫处理后,检测到鳃、肾脏组织中MHCⅡ 基因的mRNA水平均显著降低。对两种鱼中MHCα/β基因的多态性进行分析,分别获得青海湖裸鲤和花斑裸鲤MHCα 8种、12种等位基因型,分别编码23和24种氨基酸序列,且这种序列多态性主要集中在α1功能区;MHCβ 分别获得12、14种等位基因型,编码22、23种氨基酸序列。青海湖裸鲤MHCα/β 的多态性均低于花斑裸鲤,暗示其与青海湖裸鲤的盐碱耐受过程联系不紧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群体多样性在两个物种中均较高,其单倍型多样性接近1,且核苷酸多样性之间的差异较小。花斑裸鲤MHCⅡ 基因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略高于青海湖裸鲤,反映了青海湖裸鲤种群稳定性略低于花斑裸鲤。研究表明,MHCⅡ 分子不仅在青海湖裸鲤和花斑裸鲤的免疫防御应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可能参与了青海湖裸鲤的盐碱耐受过程,而基因多态性与盐碱耐受的关联度不高。

    • 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探究团头鲂mdh基因功能

      郭丹丹,郑国栋,陈杰,邹曙明

      2024,48(11):119603-119603, DOI: 10.11964/jfc.20191212093

      摘要:

      苹果酸脱氢酶基因(mdh)与肌肉的生长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影响骨骼肌的能量代谢来调节肌纤维的生长及类型转化,为探索mdh基因在团头鲂中的功能及作用,实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团头鲂mdh进行敲除,并对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及基因表达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RISPR/Cas9可成功应用于团头鲂mdh基因的敲除,与对照组相比,敲除突变体个体大小明显小于对照组,生长性状数据显示,其体重、体长均发生显著变化。qPCR结果显示,敲除突变体中mdh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在敲除突变体中,生肌决定因子及肌纤维类型因子基因 MyoGMyHCa 的表达水平随着mdh表达水平的下降显著降低,而MyHCb的表达未发生显著变化。研究表明,CRISPR/Cas9可用于团头鲂基因的高效、快速编辑,也证明mdh基因敲除后可能会抑制团头鲂的生长,在团头鲂的生长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这一研究结果为团头鲂的生长性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利于mdh基因在团头鲂分子育种中的合理应用。

    • 苏氏圆腹全长转录组测序

      宦章,李东宇,李伟豪,高进,王中铎,潘志,董忠典

      2024,48(11):119604-119604, DOI: 10.11964/jfc.20220613562

      摘要:

      为深入解析苏氏圆腹䰶的遗传信息和开展基因功能研究,本实验分别提取性成熟苏氏圆腹䰶脑、鳃、心脏、肝脏、脾脏、头肾、胃、肠、性腺和肌肉组织的总RNA,等质量混合为一个样本后,利用PacBio高通量测序平台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对其进行了测序分析,获得了性成熟苏氏圆腹䰶各组织的全长转录组信息。结果显示,在苏氏圆腹䰶中共获得1 487 336条高质量reads,平均长度和N50分别为83 592和162 901 bp;校正后共获得1 005 955条循环一致序列 (circular consensus sequencing,CCS),过滤后共鉴定出667 973条含有polyA结构的全长非嵌合序列 (full-length non-concatemer,FLNC) 序列,平均长度和N50分别为2 057和2 359 bp。614 078条 (91.93%) FLNC用于基因和转录本的注释,鉴定到的19 835个已知基因对应80 915个转录本,9 348个新基因对应9 954 条新转录本,预测到50 311个开放阅读框、79 922个可变剪接、18个融合基因和20 215个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位点。新基因在NR、GO、KEGG、KOG和SwissProt数据库中分别有3 912、2 385、2 167、81和1 520个获得注释。另外,还预测到4 624个长链非编码RNA,调控32 283个靶mRNA。研究表明,通过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及功能注释分析,丰富了苏氏圆腹䰶的遗传资源信息。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苏氏圆腹䰶生物学特性、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 日本沼虾表皮酚氧化酶原激活因子基因的克隆及功能

      彭彦新,岳凯迪,杜娟,宁黔冀

      2024,48(11):119105-119105, DOI: 10.11964/jfc.20220313414

      摘要:

      为了探索表皮酚氧化酶原激活因子 (prophenoloxiase activating factors,PPAFs) 在甲壳动物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本实验利用PCR和RACE技术从日本沼虾表皮克隆并鉴定了一个新的PPAF基因,命名为MnPPAF1 (GenBank登录号为OP784577),利用生物信息学、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和RNA干扰(RNAi)等方法,研究了该基因序列特征、时空表达模式、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表皮MnPPAF1的转录水平、酚氧化酶 (phenoloxidase,PO) 活性以及日本沼虾死亡率的变化。结果显示,MnPPAF1 cDNA全长1 718 bp,编码460个氨基酸,具有夹子结构域丝氨酸蛋白酶 (clip-domain serine proteinases,Clip-SPs) 和胰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 (trypsin-like serine proteases,Tryp-SPs) 结构域。MnPPAF1在腹背部的表皮、血细胞、鳃、胃、心脏、肝胰腺等多种组织均有表达;表皮MnPPAF1的表达与蜕皮周期有关,与蜕皮间期 (C期) 相比,蜕皮前晚期 (D4期) MnPPAF1表达量增加857%。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表皮MnPPAF1表达水平在6 h达到了峰值,较对照组增加227%,而表皮PO活性在12 h达到峰值,同比增加24%。在腹背部第2节注射3 μg dsRNA溶液,每12 小时注射1次,共注射3次,最后1次注射后12 h,干扰效率最高,表皮MnPPAF1表达同比下降71.79%,至24 h,表皮PO活性降低72.31%。在干扰效率最高的时间点攻毒,在120 h,攻毒+干扰组虾的累计死亡率比攻毒+未干扰组增加26%。结果表明,MnPPAF1是表皮重要的免疫因子,参与调节酚氧化酶原系统的激活,该基因表达下调能显著增加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虾的死亡率。本研究为阐明表皮在甲壳动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积累了资料。

    • 瘤背石磺NR1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以及低频声音刺激对其表达的影响

      钱畅,肖海明,陈锡林,张小明,土志涵,沈和定

      2024,48(11):119606-119606, DOI: 10.11964/jfc.20220313352

      摘要:

      长期栖息于潮间带的瘤背石磺能感知潮汐来临时产生的低频声音,本研究模拟潮汐的低频声音刺激瘤背石磺,探讨NR1型受体基因在瘤背石磺感应低频声音的行为中发挥的作用。首先通过cDNA末端扩增法(RACE)得到瘤背石磺NR1基因(OrNR1) cDNA全长,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OrNR1基因在各组织以及不同低频声波刺激下神经节中的表达。结果显示,OrNR1基因全长2 434 bp,其中5'非编码区 (UTR) 长357 bp, 3'UTR长184 bp,1 893 bp开放阅读框共编码630氨基酸。瘤背石磺OrNR1蛋白分子质量约为70.29 ku,等电点为5.93,分子式为C3153H4911N833O924S32OrNR1基因含有信号肽,一个预测的甘氨酸和谷氨酸结合位点,一个跨膜域,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各物种间NR1具有较高的保守性。 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瘤背石磺OrNR1基因与加州海兔亲缘关系最高,符合传统形态学分类。qRT-PCR结果显示,OrNR1在瘤背石磺不同组织均有表达,在神经节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胰腺、腹足,而在口器和背部皮肤中表达量较低OrNR1在频率为200、160 Hz的低频声音刺激下表达量在不同时间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0 Hz的低频声音刺激下2 h后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120 Hz时OrNR1基因表达量受到抑制,不同组的表达量有显著差异。推测该基因在瘤背石磺低频声音感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 盐度驯化对大鳞鲃幼鱼生理生化和抗氧化免疫的影响

      李海涛,赵志刚,徐伟,罗亮,尚信池,李明帅,刘金雨,王雨,张瑞,郭坤,耿龙武,张晴,杜汝君,丛艳峰

      2024,48(11):119107-119107, DOI: 10.11964/jfc.20220413471

      摘要:

      为了探索大鳞鲃经盐度驯化后的血液生理生化、免疫应激的适应性变化,选择体长为(15.09±3.54) cm,体重为(13.66±1.26) g的幼鱼,设置了3个组别,空白组始终处于淡水中养殖,驯化组经4 g/L的盐度适应性驯养168 h后再放入8 g/L的盐度水体中,未驯化组直接放入8 g/L的盐度水体中,分别测定并比较放入8 g/L盐度水体中第0、6、12、24、48、96和168 小时幼鱼血液生理生化和免疫应激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① 驯化组和未驯化组幼鱼血液中的血常规指标[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ph)、单核细 胞(Mon)、中性粒细胞(Gran)、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含量]、血浆生理生化指标[尿素(UREA)浓度、血清葡萄糖(GLU-G)和白蛋白(ALB)含量、血浆渗透压)、鳃组织中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乳酸脱氢酶(LDH)和肝脏组织中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在盐度为8 g/L的水体中,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② 胁迫初期,驯化组和未驯化组幼鱼的各生化指标在相同组织内到达峰值的时间相同,但驯化组幼鱼血浆中的生理生化指标(WBC、Lymph、Gran、Mon、UREA、GLU-G、ALB、渗透压)和转氨酶(AST、ALT)、肝组织中的抗氧化酶(SOD、CAT、GSH-Px、MDA)上升幅度和峰值大小均显著性小于未驯化组。③ 在8 g/L NaCl盐度胁迫168 h后,驯化组和未驯化组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但驯化组的大鳞幼鱼血浆渗透压、血浆ALB含量均早于未驯化组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研究表明,经4 g/L的盐度驯化后的大鳞鲃幼鱼遭受8 g/L NaCl盐度环境胁迫时,显示出较好的生理生化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

    • 海带配子体细胞核及胞质分裂的显微观察

      郑倩,乔亚明,毕燕会,周志刚

      2024,48(11):119108-119108, DOI: 10.11964/jfc.20220413429

      摘要: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海带配子体能够进行有丝分裂以形成无性繁殖系(克隆)。为分析海带配子体克隆有丝分裂的细胞学特征。本实验首先制备海带配子体石蜡切片,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结合DAPI染色,获得其核分裂各期的细胞结构变化图像。结果显示,通过DAPI染色,清晰展示出不同分裂期核大小及形态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成功观察到由中心体发射出的纺锤丝及“钟罩”状纺锤体。随后,制备海带配子体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于细胞板的形成位置观察到由质膜内陷产生的向内生长的分裂沟。分裂沟的最前端呈现封闭的弯曲状,其中无或仅少量细胞壁成分,以促成向心式生长,直至最后接触、融合和形成新的细胞壁,完成胞质分裂。最后通过压片法制备染色体,苏木素染色后利用DAPI进行复染,获得配子体完整细胞的染色体图像,从而进一步明确海带配子体具有31条染色体。研究表明,本实验首次获得海带配子体有丝分裂完整过程(核分裂和胞质分裂)的图像和结构特征,同时完成海带配子体完整细胞的核型分析。实验结果为海带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准确数据,也为褐藻胞质分裂方式及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

    • 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中的类胡萝卜素组成差异

      潘海斌,唐欣怡,陈海敏,杨锐,张鹏,骆其君,陈娟娟

      2024,48(11):119109-119109, DOI: 10.11964/jfc.20220613572

      摘要:

      类胡萝卜素是重要的光合色素和抗氧化剂,具有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等功能。为了深入了解坛紫菜中类胡萝卜素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合成代谢过程,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坛紫菜丝状体和不同采收期叶状体中类胡萝卜素组成差异。结果显示,甲醇-二氯甲烷 (1∶1,体积比)为提取溶剂,液料比1∶10,超声时间30 min是坛紫菜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优化色谱条件,16种类胡萝卜素标准品的分离度达到1.5,最低检测限为1.57~4.96 ng/mL。在坛紫菜两种世代体中共检测到8种类胡萝卜素,分别属于α-胡萝卜素合成途径 (α-胡萝卜素、ε-胡萝卜素、α-隐黄质和叶黄质)和β-胡萝卜素合成途径 (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玉米黄质和环氧玉米黄质)。叶状体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分别是丝状体1.4和1.5倍。其中,丝状体中仅β-隐黄质的含量显著高于叶状体 (3.7倍),而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ε-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叶黄质和α-隐黄质的含量却是一水叶状体的22.7%~67.0%。在叶状体阶段中,玉米黄质和叶黄质是其主要的类胡萝卜素,除β-胡萝卜素外,其余7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而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与坛紫菜生长阶段和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强光、高温等复杂环境因素促进叶状体中类胡萝卜素大量合成,参与胁迫防御,维持藻体快速生长,而耐高温的丝状体和低温弱光环境下叶状体因氧化损伤减弱,降低了类胡萝卜素的合成。本研究为坛紫菜品种选育和健康养殖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 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群探测及空方量测算方法

      杨龙,高珊,冯义楷,刘森波,江丰标,丁继胜

      2024,48(11):119510-119510, DOI: 10.11964/jfc.20230514029

      摘要:

      为了得到人工鱼礁位置及体积,以海洋牧场测量项目为例,综合利用高分辨率声学测量及高精度定位设备,实现对水下人工鱼礁位置、形态及周边海底地形的精密测量;以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为依据,对鱼礁进行精确定位,构建人工鱼礁地形模型。分析了多种堆积物体积计算方法,选用最优方法测算鱼礁体空方量并与实际投放空方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方法在人工鱼礁投放区域位置探测方面与实际投放位置非常符合;体积计算方面,在投放多年的鱼礁区域存在25.76%误差,而在新投放的鱼礁区,误差仅为2.22%。研究表明,综合采用高精度定位设备及水下测深、侧扫声呐探测手段,可以准确确定鱼礁投放位置及实际存在形态,对于新投放的人工鱼礁,也可以比较精确地测算其真实投放空方量,但是对于投放时间比较长的人工鱼礁区,由于冲刷、沉陷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测算结果与实际投放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证实了综合利用声呐探测及高精度定位设备在客观公正评价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为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有效的监测及评价技术支撑,为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人工鱼礁的投放效果及后续运行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深度学习的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测

      解明阳,柳彬,陈新军

      2024,48(11):119311-119311, DOI: 10.11964/jfc.20220413451

      摘要:

      柔鱼为西北太平洋主要的经济头足类物种,准确判别渔场空间分布能够更科学、有效地为渔业生产提供依据。在海洋渔业和海洋遥感的大数据时代下,如何提高模型精度、稳定性、计算效率,提取并挖掘有价值信息成为渔场学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为此,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和渔场学理论,采用人工智能最前沿的U-Net模型,以海表面温度(SST)为输入因子,中心渔场分布为输出因子,构建了1998—2019年每年7—11月中心渔场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验证集准确率为86.7%,训练集准确率为89.7%,测试集(2020年)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分别为87.2%、0.91、0.87和0.89,实际作业的渔获量数据与预测的中心渔场范围基本匹配,模型应用效果良好。在不同气候事件下,模型性能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模型分析显示,厄尔尼诺事件下中心渔场纬度向南偏移,拉尼娜事件则相反。研究表明,本研究构建的U-Net模型可有效解决复杂数据下渔场预测的问题,提高渔场预测模型精度。本研究可为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中心渔场的预报提供基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保存温度对生物絮团硝化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姜泽建,刘文畅,谭洪新,罗国芝,孙大川

      2024,48(11):119512-119512, DOI: 10.11964/jfc.20220113285

      摘要:

      为探究生物絮团适宜的保存温度,通过单因素实验设计,将絮团在常温(25 °C)、冷藏(4 °C)和冷冻(–20 °C)条件下分别密封保存了7、14、21和28 d。结果显示,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絮团的硝化性能在3种温度保存条件下较初始硝化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4 °C保存28天的絮团中,氨氧化速率为(0.16±0.10) mg/(L·h),显著高于25 °C条件下的(0.08±0.09) mg/(L·h)和-20 °C条件下的(0.01±0.09) mg/(L·h),其中,-20 °C保存条件下的絮团在第7 天几乎丧失氨氧化活性,较初始氨氧化速率下降了99.52%。在第28 天,4 °C下保存的絮团亚硝态氮氧化速率为(0.19±0.03) mg/(L·h),显著高于25 °C保存条件下的(0.10±0.05) mg/(L·h)和-20 °C保存条件下的(0.14±0.02) mg/(L·h)。显微观察的结果显示,25 °C保存条件下絮团结构松散,絮团的体积平均粒径由初始的(245.92±21.51) μm减小到第28天的(148.50±9.90) μm;在-20 °C保存条件下,絮团的体积平均粒径由(245.92±21.51) μm增大到(310.82±29.67) μm;4 °C保存条件下,絮团的形态结构和粒径均未受到显著变化。研究表明,4 °C的保存条件可作为生物絮团的保存温度。本研究为生物絮团适宜的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间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生物絮团在实际生产中的保存和再使用。

    • 大豆低聚糖替代葡萄糖对生物絮团系统菌群结构的影响

      周航先,陶明伟,魏杰,赵建华,徐奇友

      2024,48(11):119613-119613, DOI: 10.11964/jfc.20230614058

      摘要:

      为了筛选出对生物絮团系统水质及菌群结构有积极作用的适宜浓度,本研究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大豆低聚糖 (SBOS)替代葡萄糖 (GLU)作为生物絮团的碳源,对照组碳源为葡萄糖,实验组分别设置2.5%、5.0%、7.5%和10.0% SBOS (SBOS-2.5、SBOS-5.0、SBOS-7.5、SBOS-10.0组)替代葡萄糖为碳源。氯化铵为氮源,C/N 为 15,并添加枯草芽孢杆菌促进生物絮团系统形成。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效降低水中氨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的浓度,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在门水平下,14 d时各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28 d时,变形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相近。属水平下,14 d时,SBOS-2.5组与SBOS-10.0组均显著提高芽孢杆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气单胞菌科的丰度。28 d时,SBOS-2.5组与对照组和SBOS-10.0组相比显著提高黄杆菌属的丰度,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金黄杆菌属的丰度。将菌群组成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发现部分菌群对氮的硝化与反硝化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2.5%和10.0%的SBOS替代葡萄糖作为生物絮团的碳源均可有效提高有益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有利于维持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稳定性。综合实验结果与生产应用成本,SBOS替代葡萄糖的推荐比例为2.5%。本研究为SBOS作为碳源应用于生物絮团系统提供基础,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两种蟹对不同规格杂色角孔海胆苗种的捕食

      涂游凯,洪泽森,吴鸿,于宗赫

      2024,48(11):119614-119614, DOI: 10.11964/jfc.20221113784

      摘要:

      杂色角孔海胆是我国南海一种具有较高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海胆,蟹类的捕食是影响其资源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蟹类对海胆苗种的捕食效应及影响因素仍不明确。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研究了日本蟳和钝齿短桨蟹对两种规格[大规格壳径(36.50±4.11) mm,小规格壳径(22.33±1.97) mm]杂色角孔海胆苗种的捕食效应;通过在海区现场开展蟹类的诱捕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室内实验结果。结果显示,海胆的规格和捕食时长是影响蟹类捕食强度的重要因素,同时蟹的种类也会影响实验结果,日本蟳在0~24 h和24~48 h内对小规格海胆的捕食强度基本保持稳定,分别为(3.75 ±1.09)和(3.75 ±1.30) 只/d,高于其对大规格海胆的捕食强度;该蟹对大规格海胆的捕食强度则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在0~24 h和24~48 h分别为(0.50 ±0.86)和(0.25 ±0.50) 只/d。钝齿短桨蟹在0~24 h内对小规格海胆的捕食强度 [(4.25±3.27)只/d]高于其对大规格海胆的捕食强度,且捕食强度随着时间延长而下降,在24~48 h内降低为(2.00 ±1.58) 只/d。现场诱捕实验结果显示,以杂色角孔海胆苗种为诱饵的诱捕笼对日本蟳的平均捕获率可达(2.40 ±0 .89) 只/(笼·d),表明杂色角孔海胆对日本蟳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综上,蟹类是杂色角孔海胆的主要威胁因素,在开展增殖放流时应采用大规格的海胆苗种,并在放流之前对海区的蟹类等敌害予以清除,以提高放流的效果。

    • 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对杂交鳢血清免疫抗氧化、肠道功能和抗病力的影响

      谢雨桐,黄文庆,李诗洋,黄燕华,刘春,许丰孟,王国霞

      2024,48(11):119615-119615, DOI: 10.11964/jfc.20230514017

      摘要:

      为了研究饲料中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对杂交鳢[斑鳢(Channa maculate,♀)×乌鳢(C. argus,♂)]免疫抗氧化、肠道菌群和抗病力的影响。实验采用黑水虻虫粉 (black soldier fly larvae meal, BSFLM)分别替代基础配方中鱼粉的7.5% (BSFLM7.5)、15.0% (BSFLM15)、22.5% (BSFLM22.5)和30.0% (BSFLM30) (对应添加48.8、97.6、146.4和195.2 g/kg的BSFLM干物质)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选取525尾均重为 (10.84±0.01) g的杂交鳢,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养殖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BSFLM22.5和BSFLM30组血清碱性磷酸酶 (AKP)显著高于BSFLM7.5和FM组,BSFLM22.5组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低于FM组,各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 (CA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总抗氧化能力 (T-AOC)、溶菌酶 (LZM)、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性无显著差异。肠道内容物菌群BSFLM15~BSFLM30实验组Sobs、Chao、Ace、Shannon、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FM和BSFLM7.5组,物种多样性减少;衣原体门、变形菌门、螺旋体门、假单胞菌属和罗尔斯通菌属相对丰度实验组低于FM组。BSFLM30组后肠菌群Sobs指数、Chao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FM组和其他实验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沉积菌属和紫单孢菌属相对丰度增加,各实验组后肠螺旋体门、假单胞菌属和罗尔斯通菌属相对丰度降低。用舒氏气单胞菌感染,BSFLM7.5、BSFLM7.5和BSFLM22.5组的杂交鳢7 d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FM组的。综上所述,黑水虻虫粉部分替代鱼粉可以改善杂交鳢免疫抗氧化能力,调节肠道内容物菌群结构,增强抗舒氏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替代量以不超过22.5% (146.4 g/kg)为宜。

    全选
    显示方式: |
    全选
    显示方式: |
期刊介绍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黄硕琳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政编码:201306

电话:021-61900228

邮箱:jfc@china-fishery.com

国内统一刊号:31-128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