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25.2
- 12025.1
- 182024.12
- 《水产学报》获“中国科协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资助
2024年11月28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七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入选项目名单公布,《水产学报》获“领军期刊”
- 当前目次
- 优先出版
- 专辑论文
-
裂腹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进展
2025,49(5):059301-059301, DOI: 10.11964/jfc.20230514023
摘要:
裂腹鱼类是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鲤科鱼类。由于过度捕捞、生物入侵和水利工程等已经严重威胁裂腹鱼类的生存,目前大部分裂腹鱼类处于极危、濒危、易危和近危的生存状态。为了保护裂腹鱼类的种质资源,经过数十年的科技攻关,部分裂腹鱼类已实现规模化繁育和商品化养殖利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地考察,总结和梳理了裂腹鱼类的生物学特征、资源保护现状、种质评价与遗传育种、繁殖和养殖技术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重点对其种质遗传资源挖掘及人工养殖与技术开发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以期为我国裂腹鱼类的资源保护及山区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开发及遗传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
郑卫卫,徐文腾,刘洋,陈亚东,杨涛,席晓晴,刘志鸿,徐东,秦搏,陈松林
2025,49(5):059102-059102, DOI: 10.11964/jfc.20240514536
摘要:
目的 开发能准确鉴定圆斑星鲽遗传性别的DNA分子标记。方法 本研究首先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序列进行了筛选,然后利用PCR扩增的方法对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进行鉴定,并建立了一种圆斑星鲽遗传性别快速鉴定的方法。结果 通过对17尾雄性和17尾雌性圆斑星鲽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筛选出359条W染色体和Z染色体同源且W染色体特异性插入的差异DNA片段。根据差异DNA片段两翼保守序列设计雌雄共享引物对,采用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鉴定出一个插入片段为69 bp的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使用该标记可在雌鱼中扩增出2条DNA条带,在雄鱼中扩增出1条DNA条带。进一步利用该DNA分子标记和PCR扩增方法对另一个养殖群体的117尾圆斑星鲽进行了遗传性别鉴定,鉴定结果与性腺组织切片结果一致。结论 圆斑星鲽雌性特异DNA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性别鉴定方法的建立,不仅为圆斑星鲽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遗传学证据,而且有助于加快圆斑星鲽性别控制育种和全雌苗种培育技术的发展和建立。
-
许氏平鲉和褐菖鲉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规律及其比较分析
2025,49(5):059103-059103, DOI: 10.11964/jfc.20230714083
摘要:
目的 探究许氏平鲉和褐菖鲉全基因组中微卫星的分布规律。方法 使用MISA软件对许氏平鲉和褐菖鲉两种鱼类全基因组中完整型微卫星序列进行搜索和统计,通过Excel软件制作图表,对微卫星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许氏平鲉基因组序列总长度为848 024 649 bp,序列总数为741条,其中有635条序列含有534 272个微卫星位点,微卫星序列总长度为14 151 681 bp,占基因组总长度的1.67%,平均每1 587.25 bp含有1个微卫星位点。不同重复类型微卫星表现为二碱基 (46.37%) >单碱基 (30.97%) >三碱基 (15.42%) >四碱基 (5.7%) >五碱基 (1.19%) >六碱基 (0.35%)。褐菖鲉基因组序列总长度为795 691 141 bp,序列总数为90条,其中有77条序列含有571 370个微卫星位点,微卫星序列总长度为15 854 826 bp,占基因组总长度的1.99%,平均每1 392.60 bp含有1个微卫星位点。不同重复类型微卫星表现为二碱基 (47.63%) >单碱基 (32.90%) >三碱基 (13.63%) >四碱基 (4.26%) >五碱基 (1.04%) >六碱基 (0.53%)。结论 许氏平鲉和褐菖鲉的不同重复类型微卫星表现相同。随着微卫星序列扩增长度的增加,两种鱼类核苷酸出现的频次整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本研究对许氏平鲉和褐菖鲉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分析,为今后两种鱼类种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
外源的微藻DGAT基因表达对酿酒酵母生长和脂质的影响
2025,49(5):059104-059104, DOI: 10.11964/jfc.20220613526
摘要:
目的 三酰甘油 (TAG)合成缺陷型酿酒酵母突变株H1246常用于其他生物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 (DGAT)的基因功能鉴定。为了解外源DGAT的基因表达对酵母细胞脂质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缺刻缘绿藻1个Ⅰ型和3个Ⅱ型的DGAT分别转化H1246菌株,经筛选获得tDGAT1、tDGAT2A、tDGAT2B及tDGAT2C等4株转目的基因酵母。通过显微观察、分光光度法、重量法、棒状色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对酿酒酵母的形态和脂滴、细胞密度、单位体积生物量、生物质生产率、总脂、总脂肪酸、TAG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稳定生长期时的显微观察结果显示,这4个外源基因均能使H1246菌株恢复TAG的合成和贮存能力,进而在细胞中出现油滴。油脂分析结果表明,tDGAT1菌株的TAG及脂肪酸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野生型Scy62及其他3株转目的基因菌株的水平。生长性能数据显示,4个外源基因均能使H1246菌株的细胞密度达到Scy62的水平,这可能是由于TAG的合成消耗了游离脂肪酸,以减轻其对细胞产生的伤害所致。但tDGAT1菌株的生长迟滞期明显延长,以致其生长速率最低。结论 将缺刻缘绿藻不同类型的外源DGAT转化酿酒酵母后,使后者的生长性能及脂质含量产生不同的变化。该结果为利用基因工程改造酵母菌株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目的油脂研究奠定了基础。
-
急性碱度胁迫对中华绒螯蟹抗应激、抗氧化能力和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
2025,49(5):059605-059605, DOI: 10.11964/jfc.20230614048
摘要:
目的 探究急性碱度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生理代谢的影响机制。方法 设立对照组 (0 mmol/L)和碱度组 (60 mmol/L)以及4个处理时间 (0、6 、12 和24 h),研究急性碱度胁迫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抗应激及发育关键调控基因mTOR和AKT基因的mRNA表达、抗氧化能力指示酶过氧化氢酶 (CAT)、总抗氧化能力 (T-AOC)、丙二醛 (MDA)以及能量代谢关键组织肌肉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 碱度胁迫6 h后,AKT基因的表达先升后降,但24 h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胁迫6 h后,mTOR表达显著升高,且持续高表达。胁迫6 h时,中华绒螯蟹肝胰腺CAT活性显著降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CAT活性并无显著变化。碱度胁迫24 h时肝胰腺T-AOC水平显著上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肝胰腺MDA含量显著上升,胁迫24 h时达到峰值。碱度胁迫6 h时,中华绒螯蟹肌肉组织结构无显著变化。结论 6 h急性碱度胁迫未对肌肉组织结构产生显著影响,抗氧化酶T-AOC含量升高、抗应激及发育相关基因(AKT、mTOR)出现上调表达以积极应对碱度胁迫。本研究旨在为今后探讨中华绒螯蟹盐碱环境抗逆机制,进而更好地开展中华绒螯蟹盐碱地养殖提供理论指导。
-
利用内窥镜快速鉴别扇贝亲本性别和性腺成熟度
2025,49(5):059606-059606, DOI: 10.11964/jfc.20240214366
摘要:
目的 扇贝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养殖贝类,在人工苗种繁育中,需将雌雄亲本分开促熟,并定期观察性腺发育进程,从而准确把握苗种生产时机。目前扇贝性别鉴定和性腺观察只能通过外物刺激软体组织或阴干的方法使扇贝双壳张开后完成。为开发扇贝亲本性别和性腺成熟度的快速、刺激小的鉴别方法,提高苗种繁育的可控性和效率。方法 本研究首次利用内窥镜技术,经由两壳间足丝孔通过内窥探头对扇贝性腺进行图像拍摄,根据拍摄的性腺图像颜色进行性别鉴定和性腺成熟度判定。结果 内窥镜可在扇贝闭壳状态下,不触及软体部位,清晰显示性腺颜色和性别,用时分别为外物刺激及阴干方法的1/2和1/4,并可对扇贝性腺成熟度进行分析。同时,内窥镜也能够清晰地对海水中的扇贝性腺进行拍摄和成像,实现扇贝性腺发育状态的水中原位观察。结论 内窥技术为亲本性别和性腺成熟度鉴别提供了新思路,将有效提高扇贝苗种繁育效率。
-
中华鳖胚胎期雌雄生殖细胞的差异
2025,49(5):059607-059607, DOI: 10.11964/jfc.20230313956
摘要:
目的 确定中华鳖雄性和雌性性腺中生殖细胞的发育差异。方法 以胚胎发育阶段14~20期的中华鳖为研究对象,利用组织学切片、免疫荧光和转录技术分析中华鳖胚胎性别决定期至性别分化时期雌雄生殖细胞的差异变化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①胚胎期中华鳖的生殖细胞体积和细胞核比周围的体细胞大且核仁明显。②通过生殖细胞标记蛋白DDX4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中华鳖14~17期的雌雄性腺内的生殖细胞分布无显著差异。③组织切片结果显示17~20期ZW雌性性腺内生殖细胞集中在皮质区,而ZZ雄性生殖细胞集中在髓质区。④分析中华鳖14~20期中华鳖性腺的转录组发现,Ddx4、Mael、Dazl、Dnd1、Stra8和Dmc1在17期后的雌性性腺中呈现高表达,而Rmb38、Hes1、Notch和Bcl2在17期后的雄性性腺中呈现高表达。⑤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发现,生殖细胞相关基因Dazl、Ddx4和减数分裂相关基因Stra8、Dmc1在17~20期ZW雌性性腺中显著高于ZZ雄性。结论 Stra8和Dmc1在17期的雌性生殖细胞中高表达,说明雌性生殖细胞在17期后可能进入减数分裂,而Notch、Hes1在17期的雄性生殖细胞开始高表达,说明雄性生殖细胞可能进入了细胞周期停滞期。本研究为中华鳖的生殖细胞发育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中华鳖的性控育种提供了参考。
-
嵊泗马鞍列岛邻近海域鱼类和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张子硕,许永久,张秀梅,陈峰,周永东,徐开达,张亚洲,张洪亮,李庆英,刘万金,俞佳
2025,49(5):059308-059308, DOI: 10.11964/jfc.20230714069
摘要:
目的 嵊泗马鞍列岛附近海域自然条件复杂,是众多鱼类与甲壳类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为了研究环境因子、季节性休渔等因素对鱼类和甲壳类群落结构季节动态演替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根据2021年4个季度在浙江嵊泗马鞍列岛邻近海域的鱼类和甲壳类的调查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和非参数多因素方差分析(PERMANOVA)等方法研究两个类群的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大小的季节变化。利用RDA分析研究休渔、环境等因子与两个类群功能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本次调查发现的物种共103种,其中鱼类53种、甲壳类50种,优势种包括龙头鱼、凤鲚、带鱼、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共5种鱼类以及口虾蛄、三疣梭子蟹和日本蟳共3种甲壳类。鱼类和甲壳类(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大小)群落结构组成均具有极显著的季节差异,均不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鱼类和甲壳类平均资源密度均大致呈现由春季增加至秋季高峰,后缓慢递减到冬季的趋势;平均个体大小则呈现春季最小,其他季节较大,尤其夏季最大的趋势。RDA分析结果表明,捕捞压力是显著影响鱼类与甲壳类平均资源密度和平均个体大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RDA第一轴),鱼类与甲壳类功能特征季节变化与休渔引起的捕捞压力及环境因子的关系密切。结论 禁渔和环境因子对渔业生态系统功能特征(数量和个体大小)具有显著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功能特征长期变化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海洋保护区的评价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基于Ecopath模型的增殖放流对南朗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025,49(5):059309-059309, DOI: 10.11964/jfc.20221013758
摘要:
目的 珠江口渔场是我国四大著名渔业水域之一,也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大的水域之一,为了分析增殖放流对河口水域生态系统及生态容纳量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基于历史和近年调查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数据,应用EWE 6.5软件,构建了2005年、2016—2020年南朗水域生态通道模型,对该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总体特征和各食物网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 2005年、2016—2020年南朗水域的营养结构基本一致,能量流动主要聚集在营养级Ⅰ~Ⅳ,初级生产者的能量利用率较高,总能流转换效率较低,水域生态系统处于发育阶段,牧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是系统中两条主要的食物链通道,与2005年相比,2016—2020年渔业资源生物量、营养级、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均有增加,系统总初级生产量/呼吸量比值(TPP /TR) 逐渐接近1,系统连接指数(CI) 和杂食指数(SOI)略有提高,生态系统趋于成熟,生态系统整体规模扩大,与此同时,2020年日本花鲈和黄鳍棘鲷的生态容纳量分别是2005年的5倍和94倍。结论 增殖放流不仅有利于改善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复杂性和成熟性,而且有助于提高水域的生态容纳量,相关结果可为下一步增殖放流生态容纳量的动态管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参考。
-
越冬期鳜生长、消化代谢、抗氧化及免疫能力的动态变化
于俊琦,卢桦,陈琪琪,王文洁,陈雨霜,周达,李勇,罗浩,翟旭亮,薛洋,罗金强,陈拥军,赵敏,罗莉
2025,49(5):059610-059610, DOI: 10.11964/jfc.20240514526
摘要:
目的 探究越冬期鳜生长、消化代谢、抗氧化和免疫能力的生理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体重为 (107.63±0.48) g的鳜240尾,分为生长组和取样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2天1次表观饱食投喂饲料养殖112 d。其间水温经历了由14.5°C到7.5 °C的降温期(0~6周)和由7.5°C到14.5 °C的升温期(6~16周),设置0、2、4、6、8、12和16周共7个取样时间点。结果 鳜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逐渐下降,在6 周降至最低后逐渐上升,其中增重率和摄食率16周较6周分别提高983.20%和265.22%,饲料系数6周显著上升后下降。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均在6周显著下降后上升。胃质子泵 (H+-K+-ATP酶)、肠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在6周显著下降后上升。肝脏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6周显著下降,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血浆酸性磷酸酶活性、免疫球蛋白M含量,脾脏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下降后上升。肝脏结构在8周时开始出现部分细胞核偏移和空泡变性,16周时鳜肝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间界限模糊,空泡增多,细胞核消失甚至溶解。肠道结构在8周较0周时肠绒毛稀疏且不规则,16周肠道绒毛发育情况优于0周和8周。结论 越冬前期鳜消化、抗氧化及免疫能力减弱,越冬后期鱼体重增加明显,而肝脏结构功能受损较严重。本研究可为越冬期鳜投喂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促进鳜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
-
断枝移植的柳珊瑚对温度、盐度和光照的适应性
2025,49(5):059111-059111, DOI: 10.11964/jfc.20230113888
摘要:
目的 为实现柳珊瑚资源恢复,移植和增殖是一种有效途径,前提是需要了解柳珊瑚的生态习性,本研究开展了温度、盐度和光照三种环境因子实验,以探明断枝移植的柳珊瑚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适应性。方法 以2021年7月在中街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内采集的各80株白色 (东海小月柳珊瑚)和红色 (东海软柳珊瑚)珊瑚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条件下,利用两点法和Duncan氏法分析了柳珊瑚在4个不同时间点 (7:00、11:00、15:00、19:00)、5个不同温度梯度 (10、15、20、25和30 °C)、6个不同盐度梯度 (10、15、20、25、30、35)和4种不同光照类型 (蓝光、蓝白光、白光、室内自然光)条件下的存活率和开放等级状况,揭示柳珊瑚的最佳生存条件。结果 ①东海小月柳珊瑚和东海软柳珊瑚体内的珊瑚虫均在19:00活跃;②实验组东海小月柳珊瑚适宜生存温度和盐度分别为21.9~26.9 °C和17.7~24.4,成活率分别为90.8%和85.1%,且对蓝白光源敏感,温度和光照开放等级Ⅲ级以上占比分别为57.9%和40.2%;③实验组东海软柳珊瑚适宜生存盐度为24.4~34.6,成活率高达95.4%,对白光敏感,盐度和光照开放等级Ⅲ级以上占比分别为23.4%和54.1%;④一旦两种柳珊瑚接受的光照超过适宜范围,均会呈现烧焦状态。结论 两种不同的柳珊瑚在断枝移植的情况下对不同环境因子有一定的适应性,断枝移植的东海小月柳珊瑚存活率和开放等级状况明显高于东海软柳珊瑚。存活率和开放等级两个参数可以表征柳珊瑚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健康状态,研究结果可为柳珊瑚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提供理论依据。
-
冰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黄姑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差异
王立改,姚高华,马石鹏,李海东,陈睿毅,谭朋,胡伟华,徐冬冬
2025,49(5):059612-059612, DOI: 10.11964/jfc.20230814134
摘要:
目的 为了评价黄姑鱼专用配合饲料的养殖效果,本研究比较了黄姑鱼专用配合饲料与冰鲜杂鱼对黄姑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差异。方法 实验设计冰鲜杂鱼组、市售配合饲料组和黄姑鱼专用配合饲料组,每组3个平行,为期8周。结果 专用配合饲料组黄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分别为211.52%、2.03%/d和160.92%,显著高于冰鲜杂鱼组 (149.97%、1.64%/d、67.04%)和市售配合饲料组 (187.33%、1.88%/d、144.37%)。冰鲜杂鱼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专用配合饲料组和市售配合饲料组。配合饲料组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显著高于冰鲜杂鱼组。专用配合饲料组黄姑鱼肌肉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冰鲜杂鱼和市售配合饲料组,水分含量则显著低于冰鲜杂鱼组和市售配合饲料组。冰鲜杂鱼组肌肉中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花生四烯酸 (ARA)和DHA含量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肌肉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三组黄姑鱼肌肉纤维纹理清晰,排列紧密,均为不规则多边形,但冰鲜杂鱼组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结论 黄姑鱼专用配合饲料组在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方面优于冰鲜杂鱼组,但在肌肉品质上,冰鲜杂鱼组在肌肉氨基酸和LC-PUFA含量方面要优于专用配合饲料组。本研究可为黄姑鱼高效健康养殖及其人工配合饲料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牛磺酸对大口黑鲈生长、糖脂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025,49(5):059613-059613, DOI: 10.11964/jfc.20240514549
摘要:
目的 为了研究牛磺酸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肝脏糖脂代谢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实验设置18%木薯淀粉水平为高淀粉对照组(CON),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0.05%、0.10%牛磺酸(T0.05、T0.1),对初始体重为(19.00±0.20) g的大口黑鲈进行为期8周的网箱(120 cm×80 cm×150 cm)养殖实验,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结果 高淀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后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上升,肝脏粗脂肪和肝糖原含量显著下降,且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肝脏H.E染色、PAS染色和油红O染色切片发现,相比于CON,0.10%牛磺酸组肝细胞结构完整,糖原、脂肪滴减少。添加牛磺酸后大口黑鲈的血清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均显著降低,而碱性磷酸酶与高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与CON相比,牛磺酸组肝脏G6Pase活性显著下降,而GK、PK活性显著升高,同时pfk、gk、glut2表达上调。添加牛磺酸后肝脏脂质合成相关基因dgat1、lxr-1、srebp1、acc1α、fasn和gpat4表达下调,同时脂肪分解相关基因hsl、mgl、pparα、lpl、atgl、acadm表达上调。与CON相比,牛磺酸组的cat、sod、il-10和tgf-β基因表达上调,nf-κb、il-8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在高淀粉饲料中加入牛磺酸可以改善大口黑鲈的生长,调节肝脏糖脂代谢,提高碳水化合物利用,减少肝脏糖原沉积和脂质积累,提高抗氧化能力,在本实验条件下推荐牛磺酸添加量为0.10%。本研究可为牛磺酸在调控糖脂代谢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提高水产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
鱼源无乳链球菌整合性接合元件ICESag1535的生物信息特征,剪切、环化活性与流行现状
2025,49(5):059114-059114, DOI: 10.11964/jfc.20230614036
摘要:
目的 揭示水生动物源链球菌 ICEs 分子生物学特点、水平转移能力、ICEs 流行现状,预测 ICEs 水平扩散的受体范围及对病原菌致病的影响。方法 在 NCBI 数据库中检索 ICEs 特征元件,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组进行分析,并鉴定ICE的结构特征、主要元件功能,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验证ICE在微生物间的水平转移能力并调查流行情况。结果 筛选出尼罗罗非鱼无乳链球菌 WC1535 基因组中存在一个完整的 ICE 位于 mutT 基因内,命名为 ICE_Sag1535_mutT (简称 ICESag1535)。ICESag1535 全长约74.1 kb,编码 73 个蛋白基因,核心转移元件由 ConjTn5252 超家族的 25 个移动基因组成,属于类 ICESa2603 型 ICEs。ICESag1535 核心区包含 5 个外源基因插入热点区 (HS),可变区 (VR) 含有 7 个转座插入元件 (IS),形成 3 个复合型转座子,HS 和 VR 可划分为 7 个主要功能区,分别与 ICE 的稳定、接合偶联、物质跨膜运输、应激调控、细菌素合成与输出、接合拓展和宿主黏附等功能相关。ICESag1535 的 3′-末端是同向串联的 3 个结构相似的位点特异性丝氨酸重组酶 (TSPSI),对 TSPSI 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尼罗罗非鱼、美洲牛蛙和尖吻鲈分离菌株编码的 TSPSI 几乎完全相同,都位于类 ICESa2603 型 ICEs 内,病原菌分布覆盖北半球水域。对不同来源 ICEs 同源性分析,发现人、猪、鱼分离菌株携带的类 ICESa2603 型 ICEs,其接合模式皆为 ConjTn5252 型,可跨种扩散。调查类 ICESa2603 型 ICEs 的流行情况,2014—2016 年分离的链球菌中携带比例为 78.8%,而 2020 —2021 年分离菌株的携带率为 96.3%,呈上升趋势。验证 ICESag1535 的水平转移能力,检测到 ICESag1535 从 WC1535 基因组自我剪切,形成环化中间体,然后插入在人链球菌 Sag158 基因组 mutT 内,鉴定了转移过程中 attL、attR、attB、oriT 的位点特征;ICE 整合入 Sag158 后,在 TSPSI 与 attR 位点之间检测到 IS30 插入元件。结论 本研究鉴定的 ICESag1535 是具备自我切除和环化活性的完整 ICE,可跨种扩散;可变区多个复合转座子,赋予 ICE 形成多重水平转移机制的能力,增加流行多样性;缘于 IS 的募集特性使 ICE 呈开放式进化特点,赋予宿主微生物不断增强的适应能力和扩散性致病能力。本研究内容对微生物安全、生物进化与遗传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鱼肌浆蛋白替代鸡肉蛋白制作具有天然诱食性且易于消化的猫粮
2025,49(5):059815-059815, DOI: 10.11964/jfc.20231014201
摘要:
目的 研究猫粮中鲢肌浆蛋白替代鸡肉蛋白对宠物猫的诱食效果,评价其消化特性。方法 在分析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法回收的鲢肌浆蛋白氨基酸组成和风味的基础上,以回收的鲢肌浆蛋白为鸡胸肉的替代原料,加入牛油等辅料制作猫粮。以烘焙时间、烘焙温度、马铃薯淀粉添加量、肌浆蛋白添加量、牛油添加量为单因素对成品综合评分,再通过响应面设计,确定猫粮的最佳制作工艺;最后对比分析富含肌浆蛋白的猫粮与销售量高、好评率高的两款市售挤压膨化和低温烘焙猫粮的营养成分、适口性、胃蛋白酶消化率的优劣。结果 每100 g猫粮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为:肌浆蛋白添加量22.85 g、烘焙温度80 °C、烘焙时间8.07 h、牛油添加量9.22 g;鲢肌浆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丰富,含量高,尤其是赖氨酸含量高达7.21 g/100 g,而且富含呈鲜味的谷氨酸 (9.59 g/100 g)和天冬氨酸 (9.22 g/100 g),其鲜味强度值分别为959.00、307.33;具有鱼腥味的壬醛 (24 640)、辛醛 (1 514)气味活度值高,对猫粮整体风味贡献大,因此对猫起到了较强的诱食作用,是一种天然的诱食剂。结论 鲢肌浆蛋白不仅可以替代鸡肉蛋白,而且富含肌浆蛋白的猫粮的消化率高达94.07%,优于市售两款猫粮,是一种替代鸡肉制作猫粮的理想蛋白原料。本研究可为鲢肌浆蛋白在宠物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具有实践价值。
-
模拟渔获物重量对网囊水动力和振荡特性的影响
2025,49(5):059716-059716, DOI: 10.11964/jfc.20211013114
摘要:
目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层拖网网囊的水动力特性和囊内渔获物重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实验通过动水槽模型探究4种不同重量渔获物 (渔获物重量0.00 kg、渔获物重量1.68 kg、渔获物重量3.36 kg和渔获物重量5.04 kg)分别在流速0.5、0.6、0.7、0.8和0.9 m/s共5种状态下对网囊稳定性、阻力、形态和体积的影响效果。结果 ①网囊结构水阻力随着渔获物重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在低流速时,模拟渔获物重量每增加1倍 (1.68 kg),其网囊水阻力增加值约为空网的30%。②网囊结构形状随着流速的增大呈逐渐收紧趋势,而随着渔获物重量的增加,网囊结构充盈,并造成导鱼区收紧,呈“腰鼓”形状。③网囊体积与渔获物的大小成正比,当渔获物重量增加到5.04 kg时,网囊体积约为空网时的0.8倍。本研究发现,网囊水阻力与模拟渔获物重量呈正相关关系;空网时网囊体积最大,而随着渔获物重量的增加网囊体积减小。存在模拟渔获物的网囊,无论纵向位移还是阻力都存在明显波动现象。采用 3级傅里叶级数拟合网囊纵向位移振荡,拟合效果较好。结论 本研究可为优化网囊结构、提高网囊水动力和形态特性,改善网囊选择性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凡纳滨对虾生长表型测定系统研发及应用
张士薇,代平,高广春,孟宪红,罗坤,隋娟,谭建,傅强,曹家旺,陈宝龙,李旭鹏,强光峰,邢群,戚云辉,孔杰,栾生
2025,49(5):059117-059117, DOI: 10.11964/jfc.20240714612
摘要:
目的 为解决凡纳滨对虾生长表型人工测量效率低、误差大等问题。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对虾专用图像采集箱,获取标准化、高质量的对虾侧面图像。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网络 (HRNet)模型识别凡纳滨对虾9个关键特征点,实现对体长等体尺相关性状的测量;基于掩膜卷积神经网络 (Mask R-CNN)进行凡纳滨对虾的轮廓分割,实现对虾体表面积的计算;最后复合体长以及体表面积构建回归模型预测对虾体重。通过开发配套的图像处理与数据管理软件,建立凡纳滨对虾生长表型精准测定系统。结果 HRNet模型对9个特征点的识别率均超过98%,其中7个特征点的识别率超过99%。使用直尺人工测量和图像人工标注特征点测量两种方法测定体长和腹节长的真实值,计算体长和腹节长的预测准确性分别为0.91~0.97和0.91~0.93,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9%~ 4.63%和2.46%~4.59%。以人工分割虾体轮廓方式获取体表面积作为参考,评估Mask R-CNN模型对体表面积的预测准确性为0.98,平均相对误差为1.73%。以体长、体表面积、性别为变量,构建了4种回归模型来预测体重,所有模型的准确性均在0.94以上,其中以同时包含体长和体表面积的模型的预测准确性最高 (0.97)。结论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较为准确地获得凡纳滨对虾体长和体表面积等生长表型并预测体重。本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生长表型性状的准确、快速测量提供高效工具。
-
中国淡水养殖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及驱动因素研究—基于Tapio脱钩和LMDI模型
2025,49(5):059618-059618, DOI: 10.11964/jfc.20231114242
摘要:
目的 在淡水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为促进淡水养殖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实现淡水养殖业低碳绿色转型。方法 基于脱钩模型和LMDI分解模型,分别从中国整体层面及区域层面对2011—2021年淡水养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进行核算并探究其脱钩状态的驱动因素。结果 ①从宏观层面上,研究期间我国淡水养殖碳排放呈现先增再减后增的态势;全国淡水养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状态较稳定。②从区域层面看,耦合关系分为稳定型、改善型、衰退型、无序型,各省级行政区差异显著。③从影响因素来看,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强度对淡水养殖碳减排有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强度和产业结构会增加碳排放。结论 各省级行政区之间淡水养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发展不平衡,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力强度有助于改善其耦合关系。应从政府部门、科研人员、从业人员等多途径出发,助力淡水养殖碳减排以及经济增长,加快推动产业转型,促进渔业现代化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