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25.2
    • 12025.1
    • 182024.12
检索
二维码
  • 微信公众平台

  • 当前目次
  • 优先出版
  • 专辑论文
    全选
    显示方式: |
    封面
    目录
    综述
    • 类胡萝卜素在甲壳动物水产养殖中的研究进展

      王伟隆,马卓君,李惟铨,王茜,薛毓才,易敢峰,黄旭雄

      2025,49(4):049601-049601, DOI: 10.11964/jfc.20231214279

      摘要:

      类胡萝卜素对甲壳动物具有重要的营养生理作用。甲壳动物自身无法合成类胡萝卜素,必须通过代谢和转化外源类胡萝卜素来满足特定养殖阶段、养殖条件下的生理生态适应性需求。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类胡萝卜素对虾蟹等甲壳动物在生长性能、体色调控、抗氧化能力、免疫性能和抗逆境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有关类胡萝卜素在甲壳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及调控机制的研究仍显不足,亟待深入揭示。本文综合分析并总结了甲壳动物体内类胡萝卜素的组成及分布、外源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及来源、甲壳动物对外源类胡萝卜素的有效利用及营养需求等相关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入探究甲壳动物体内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的思路,着重于确定参与代谢的关键酶基因以及解析其生物学功能。这将有助于加深对类胡萝卜素这一类条件性必需营养素在甲壳动物体内代谢及调控基础的认识,为实现外源类胡萝卜素在甲壳动物养殖过程中的高效利用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 鱼类养殖饲喂管理:概念、技术方案和应用

      王岩

      2025,49(4):049602-049602, DOI: 10.11964/jfc.20231114226

      摘要:

      投饵养殖在水产养殖产量中所占比例已超过70%,饲料成为决定水产动物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提高鱼类生长速率和饲料利用效率,特别是饲料蛋白质贮积效率,是鱼类遗传育种、营养、饲料和养殖管理研究的共同目标。饲喂管理指通过适量投喂营养组成合理的饵料以保障养殖动物快速生长和健康,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养殖产量,降低养殖成本以及养殖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其集成了饲料管理和投喂管理,是水产养殖模式优化的重要内容。尽管针对鱼类营养需求、饲料和投喂分别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由于上述内容分别属于营养学、饲料科学和生态学等不同学科领域,针对重要养殖鱼类种类在特定养殖条件下的饲料管理和投喂管理的系统集成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在已有的饲料管理和投喂管理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饲喂管理的概念并明确了饲喂管理在水产养殖模式优化中的作用。首先,笔者指出优化饲喂管理的技术路线包括:①确定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②在最适饲料营养水平下确定适宜的饲料原料种类及其添加量,设计饲料配方;③确定最优配方饲料的最适投喂频率和投喂量;④在饲料配方和投喂策略的基础上集成构建饲喂管理方案。其次,笔者介绍了对大黄鱼、大口黑鲈、卵形鲳鲹和厦门白姑鱼饲喂管理研究的过程及初步形成的饲喂管理方案。其中,①网箱养殖大黄鱼配合饲料粗蛋白水平、粗脂肪水平和蛋白能量比分别为490~520 g/kg、100 g/kg和27.6 MJ/kg,饲料鱼粉水平可降低至160 g/kg,投喂配合饲料的最适频率为2次/d,每天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1%;②池塘养殖大口黑鲈配合饲料粗蛋白和粗脂肪水平分别为480~510 g/kg和120 g/kg,饲料鱼粉水平可降低至80 g/kg,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每天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2%;③网箱养殖卵形鲳鲹配合饲料粗蛋白和粗脂肪水平分别为450~490 g/kg和110 g/kg,饲料鱼粉水平可降低至140 g/kg,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每天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7%;④网箱养殖厦门白姑鱼配合饲料粗蛋白水平、粗脂肪水平和蛋白能量比分别为450 g/kg、150 g/kg和19.0 MJ/kg,饲料鱼粉水平可降低至75 g/kg,最适投喂频率为1次/d,每天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1%。最后,笔者针对鱼类饲喂管理研究提出建议:①设计饲喂管理方案时应重视鱼类种类和种质以及养殖环境差异对饲喂管理要求的影响;②设计饲料配方时应重视所采用的鱼类营养和饲料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③集成饲喂管理方案时应重视饲料配方与投喂策略对鱼类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④评价饲喂管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时应重视长期养殖生产实验结果以及饲喂管理对养殖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研究论文
    • 布氏鲳鲹microRNA-novel_176组织表达及靶基因验证

      宋飞彪,施立萍,郑达,梁欢,纪馨馨,佟金凤,卜邵洋,孙俊龙,骆剑

      2025,49(4):049603-049603, DOI: 10.11964/jfc.20230514026

      摘要:

      目的 研究microRNA在布氏鲳鲹性腺发育中的作用。 方法 本研究以前期发现的性腺发育关键miR-novel_176为对象,采用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RNA干扰和过表达等实验手段,系统验证其与靶基因的调控关系及潜在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miR-novel_176在布氏鲳鲹各组织中均表达,在卵巢中的表达量高于精巢,但差异不显著;miR-novel_176主要定位于卵巢细胞质,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在精巢中的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也显示出微弱杂交信号;miR-novel_176与esr2和foxo3基因的3'-UTR互补,显著抑制荧光素酶的活性;细胞转染novel_l76-antagomir和novel_l76-agomir后,miR-novel_176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和上调,靶基因foxo3和esr2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相反的表达变化。结论 miR-novel_176的靶基因为esr2和foxo3,miR-novel_176能够特异互补3'UTR区域进而调控其表达水平。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miRNA在鱼类性腺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新证据,同时为布氏鲳鲹性腺发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候选miRNA。

    • 仿刺参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7个成员的鉴定及其表达模式

      王纪萍,万俊杰,彭宇慧,赵雪琳

      2025,49(4):049404-049404, DOI: 10.11964/jfc.20230914154

      摘要:

      目的 阐明仿刺参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FKs)基因家族在病原胁迫响应中的功能。方法 首先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仿刺参SFK基因家族成员的基因结构及进化关系进行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方法检测分析病原胁迫下仿刺参SFK基因家族成员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 本研究在仿刺参中共鉴定出SFK基因家族的7个成员,它们分属为SrcASrcB两个亚家族,不均匀地分布在3条染色体上。SFK蛋白结构域及motif分析结果显示,除SrcB-3外的6个成员都具有SH3结构域、SH2结构域、酪氨酸激酶核心结构域。其中,组成酪氨酸激酶核心结构域的5个基序在所有成员中广泛存在,不同成员SH3结构域及SH2结构域有相同的基序组成,表明AjSFK家族在进化上较为保守。SFKs在不同组织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表明,SFKs在仿刺参各个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具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在肠道及触手中的表达量较高。另外,灿烂弧菌感染6 h后,SrcB-1~3的表达量极显著升高,体外脂多糖(LPS)胁迫24 h后SrcA-1和SrcB-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 仿刺参SFKs在响应病原刺激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免疫响应且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是首个对仿刺参SFK基因家族进行系统识别及功能分析的研究,为仿刺参抗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不同大口黑鲈群体耐热性分析及高温对鳃组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谢玉净,李胜杰,杜金星,朱涛,宋红梅,雷彩霞,温绮乔

      2025,49(4):049405-049405, DOI: 10.11964/jfc.20230514007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大口黑鲈群体在急性高温胁迫下的耐热性差异及高温胁迫对鳃组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实验以平均体重为 (15.61±1.25) g的3个大口黑鲈群体 [“优鲈3号”(YL)、台湾群体(TW)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BF)]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温度组 (35、36、37、38和39 °C组),每个温度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实验鱼,水温从27 °C以2 °C/h的速率升到相应温度后,维持12 h,记录各群体的死亡率,计算各群体半数致死温度。结果 3个大口黑鲈群体均在36 °C时开始出现死亡,“优鲈3号”的半数致死温度为37.47 °C,显著高于台湾群体 (37.15 °C)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 (37.01 °C)。通过对大口黑鲈高温胁迫,比较分析不同温度 (27、35、37和39 °C)下鳃组织损伤情况,随温度升高,鳃小片上皮与基底膜分离的情况加重,鳃小片逐渐变短变粗,39 °C组鳃组织损伤最为严重。比较分析不同温度 (27、35、37和39 °C)和37.5 °C下不同胁迫时间 (0、3、6和12 h)大口黑鲈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随着温度升高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37 °C时活性最高。SOD和CAT活性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3 h时活性最高。结论 大口黑鲈“优鲈3号”的耐热性显著优于台湾群体和北方亚种引进群体,高温胁迫会对大口黑鲈造成应激损伤,当水温高于37 °C时,大口黑鲈鳃组织受损严重,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本研究可为筛选大口黑鲈抗逆性能优良的种质和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鄱阳湖北部水域刀鲚的耳石形态学特征比较

      肖百义,姜涛,刘洪波,陈修报,杨健

      2025,49(4):049306-049306, DOI: 10.11964/jfc.20230113876

      摘要:

      目的 破解鄱阳湖北部不同水域刀鲚 (含长颌鲚和短颌鲚两种生态表型)耳石间形态的差异性,以期把握这些水域刀鲚资源群体间的关联性。方法 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地标点法,利用地标点软件获取相应地标点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判别和层次聚类分析;同时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对耳石形态进行网格变形,从而有效体现不同刀鲚群体间耳石形态的差异。结果 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主凹槽上地标点的相对扭曲贡献率为78%。相对扭曲得分的逐步判别分析发现,上述两种生态表型刀鲚的耳石形态学差异极其显著,二者间相对扭曲得分判别成功率高达100%。此外,长颌鲚不同群体间廖咀头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 (95%),其次是庐山火焰山群体 (90%)、瓢头群体 (55%)、鞋山群体 (50%);长颌鲚聚类分析表明火焰山、鞋山和瓢头群体距离最近,其次为廖咀头群体,与火焰山短颌鲚群体距离最远。结论 本研究证实湖口鞋山、庐山廖咀头、永修瓢头水域均有长颌鲚的分布,且不同水域群体耳石形态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主凹槽处。三个水域群体中廖咀头长颌鲚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而其他水域该生态表型群体间却存在一些关联性。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水域刀鲚耳石形态间的差异性,阐释了鄱阳湖北部水域刀鲚的群体组成特征,可为相关渔业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 万山群岛长鳍篮子鱼与云斑海猪鱼的营养生态位特征

      石娟,李纯厚,王腾,王春伶,赵金发,宋晓宇,吴鹏,肖雅元,林琳,刘永

      2025,49(4):049307-049307, DOI: 10.11964/jfc.20230213896

      摘要:

      目的 探究万山群岛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优势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掌握优势鱼类资源竞争关系。方法 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对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展开营养生态位研究并计算了两个种群的营养结构指标。结果 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的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9.15‰~14.09‰和10.34‰~14.60‰,δ13C值为-19.87‰~-14.54‰和-18.16‰~-15.60‰,平均营养级为3.05和3.30。δ13C-δ15N营养生态位结构分析表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关系,长鳍篮子鱼营养生态位宽幅和营养结构多样性均高于云斑海猪鱼,食物来源更广泛,对资源的竞争与利用能力更强。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种群体长与δ13C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与δ15N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其中,长鳍篮子鱼的体长与δ15N呈显著正相关,而云斑海猪鱼的体长与δ15N呈现极显著负相关,表明两种鱼类的食性均随个体发育而发生转化,长鳍篮子鱼趋向高营养级饵料生物,云斑海猪鱼趋向低营养级饵料生物。结论 长鳍篮子鱼和云斑海猪鱼体长分别在90~100 mm和100~110 mm出现营养生态位宽幅急剧升高,而这刚好处于二者初次性成熟体长或性逆转体长附近,推测两种鱼类在性腺发育成熟时期食性发生转变。本研究揭示万山群岛两种优势种的营养生态位特征,对种群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容量的评估具有支撑作用。

    • 不同空间位置的中西太平洋鲣资源变动趋势及预测

      王爽,许振琦,汪金涛,雷林,吕泽华,陈新军,贺海平,贾海滨,陈炯杰

      2025,49(4):049308-049308, DOI: 10.11964/jfc.20220713600

      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空间位置的中西太平洋鲣资源丰度变化趋势,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本实验以5°×5°空间分辨率为1个研究网格,分别计算130°E~140°W、20°N~20°S海域内总共144个网格1990—2019年内的渔获量总和,选取渔获量前10个网格海区为分析对象 (占研究海域内总渔获量的70%),利用动态因子分析法将10个网格的资源量时间序列变化趋势降维为2个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计算载荷因子值,确定10个网格分别对应的2个时间序列趋势,利用相对重要分析法确定海表距平值、海表温度及混合层深度3个关键环境因子对鲣丰度2个趋势的贡献率,并分别构建2个时间序列趋势的SARIMA模型,预测中西太平洋鲣未来3年的资源丰度。结果 中西太平洋鲣高产海区范围为5°S~5°N、145°~180°E;第一个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对应的海域是5°S~5°N和145°~160°E,第二个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对应的海域是0°~5°S和160°~180°E,两个共同趋势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以160°E为分界线;两个时间序列趋势的季节性变化明显,上半年资源量高于下半年;近年来,第一时间序列趋势 (空间分布上对应赤道太平洋西部)资源量不断减少,第二时间序列趋势 (空间分布上对应赤道太平洋东部)资源量不断增加;海表面温度距平值对鲣资源量贡献率最大;针对两个共同趋势,SARIMA (9,1,0) (1,0,1) [12]和SARIMA (2,1,1) (1,0,1)的AIC和RMSE最小,分别为607.45和0.86、595.27和0.64,模型预测拟合度较好,预测精度较高。结论 2020—2023年,赤道太平洋东部的鲣资源量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赤道太平洋西部的鲣资源量将呈下降趋势。

    • 生物絮团培育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效果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徐志兵,刘文畅,谭洪新,罗国芝,孙大川

      2025,49(4):049609-049609, DOI: 10.11964/jfc.20221213852

      摘要:

      目的 研究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 BFT)对培育吉富罗非鱼仔鱼的生长效果及其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方法 实验使用BFT饲养初始重量为(15.35±10.62) mg的仔鱼37 d,饲养密度为5 000 尾/m3结果 实验结束,获得了(65.08±13.55) %的成活率、(3 254±678) 尾/m3的终末密度,鱼苗个体体重在B等级(0.1~0.2 g)分布最多,显著高于其他4个等级(0<A≤0.1 g,0.2 g<C≤0.3 g,0.3 g<D≤0.4 g,0.4 g<E)。5个等级的鱼苗肠道菌落均以变形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在肠道菌群优势菌属中检测到芽孢杆菌(3.17%~5.32%)、红杆菌属(1.91%~3.26%)、Reyranella sp. (1.90%~2.62%)等有益菌;同时也存在黄杆菌属(4.98%~9.20%)、肠弧菌属(0.21%~6.47%)、分枝杆菌属(2.16%~4.37%)、气单胞菌属(0.29%~1.10%)等潜在致病菌。其中气单胞菌属和肠弧菌属在重量等级越低的鱼苗肠道中相对丰度越高。结论 利用BFT培育吉富罗非鱼仔鱼效果良好,仔鱼的健康状况和生长速率受到肠道益生菌和潜在致病菌共同影响,但致病菌过多可能会打破菌群平衡,进而影响鱼苗的生长速率。本实验结果阐述了BFT系统中水质状况以及吉富罗非鱼仔鱼生长速率与肠道微生物间的可能关系,为利用BFT培育吉富罗非鱼仔鱼提供借鉴意义。

    • 大鳍鳠人工繁殖技术优化

      李晓莉,吴兴兵,李学梅,史则超,张远松,刘涛,朱永久,程保琳

      2025,49(4):049610-049610, DOI: 10.11964/jfc.20230514021

      摘要:

      目的 提高大鳍鳠繁殖效率。方法 实验通过对大鳍鳠人工授精工艺进行优化,研究了不同精子保存液(A~F)、精卵数量比(5.0 × 104、1.0 × 105、1.5 × 105和2.0 × 105)、激活液(mL)与卵子(g)体积质量比(2∶1、1∶1和1∶2 )、配子接触时长(2、3和4 min)及卵子质量(正常卵、过熟卵)等条件下对大鳍鳠受精孵化的影响。结果 不同保存液对精子活力和受精率、孵化率有显著影响,其中C液效果最好,受精率、孵化率分别达到60.22%、41.55%;精卵数量比从5.0×104 提高到1.0×105,受精率和孵化率显著上升,当精卵数量比为1.0×105~2.0×105时,各实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确定了精子密度与受精率之间的关系;激活液∶卵重=2∶1时受精率最高,显著高于1∶1组和1∶2组,后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根据配子接触时长设计的3个组,受精率为54.21%~59.29%,孵化率为37.40%~40.91%,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卵成熟状态对大鳍鳠受精率影响显著,过熟卵的受精率(24.00%)显著低于正常卵(34.38%)。结论 研究筛选出了大鳍鳠适宜的精子保存液、精卵数量比,激活液的量、受精时长等,可为大鳍鳠规模化高效繁育提供参考。

    • 夏季北黄海三倍体长牡蛎的养殖环境和健康指标调查

      葛平安,高磊,王玲,周柯利,李磊,王玲玲,宋林生

      2025,49(4):049611-049611, DOI: 10.11964/jfc.20240514545

      摘要:

      目的 解析夏季北黄海三倍体长牡蛎的养殖环境和健康状态。方法 本实验于2023年7—8月在辽宁省大连庄河市王家岛镇 (123.07oE, 39.45oN) 三倍体长牡蛎浮筏养殖海区开展了3次调查研究。结果 调查海区表层水温为20.6~24.2 °C,水体叶绿素a (Chl.a) 浓度为1.810~4.395 μg/L,低于2021年报道的养殖二倍体长牡蛎时同一海区的同期水平。水体中、长牡蛎鳃中共生弧菌的丰度为8.40×105~8.20×106个/L和732.43~2.26×104个/L,均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在三次调查研究中,三倍体长牡蛎闭壳肌糖原含量依次为6.41、8.09和8.10 mg/g,呈逐渐上升趋势;鳃丙二醛 (MDA) 含量依次为17.40、11.76和8.09 nmol/mg prot,呈显著下降趋势;血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CgIL17-4、CgIL17-5、CgTNF-1和CgTNF-2的mRNA表达量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2023年7—8月北黄海三倍体长牡蛎养殖海区Chl.a浓度、水体中和长牡蛎鳃中共生弧菌丰度均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闭壳肌糖原含量未见明显下降,鳃中MDA水平和血淋巴细胞中CgIL17-4、CgIL17-5、CgTNF-1和CgTNF-2的表达量未出现明显异常。研究结果有助于查明夏季北黄海养殖三倍体长牡蛎的健康状态和环境变化特征,为研发相关技术、规避夏季贝类大规模死亡提供理论依据。

    • 换水量对玉足海参育苗水质以及浮游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岑轶锟,吴鸿,洪泽森,王东,黄肇雷,于宗赫

      2025,49(4):049612-049612, DOI: 10.11964/jfc.20230313954

      摘要:

      目的 探索玉足海参育苗过程中适宜的换水量。方法 实验分别设置日换水量0、1/4、1/2以及3/4共4个水平,研究换水量对育苗系统水质变化以及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同时在水温为27.99 °C,pH为8.05的条件下,采用静水实验法检验了氨氮对玉足海参中耳和大耳幼体的影响。结果 育苗前期,大量换水会对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造成不利影响;育苗后期,换水量越少,系统中氨氮和亚硝态氮的浓度越高,海参幼体生长和发育情况越差。氨氮对中耳幼体和大耳幼体的48 h半致死浓度(48 h-LC50)分别为2.66和6.22 mg/L,而非离子氨对中耳幼体和大耳幼体的48 h-LC50分别为0.19和0.45 mg/L;水体中氨氮浓度越高,海参幼体的死亡率越高,无发育潜力的幼体所占比例越大。结论 玉足海参育苗过程水质调控至关重要,在育苗后期,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建议在小耳幼体阶段不进行换水,中耳幼体阶段适量换水,而大耳幼体阶段大量换水。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热带海参的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

    • N-氨甲酰谷氨酸对大口黑鲈生长、肝功能、肠道结构及其菌群影响

      余明海,付小哲,罗霞,刘礼辉,梁红茹,牛银杰,马宝福,李宁求,林强

      2025,49(4):049613-049613, DOI: 10.11964/jfc.20221213840

      摘要:

      目的 研究N-氨甲酰谷氨酸 (NCG)对大口黑鲈生长、肠道结构及其菌群的影响。方法 在基础日粮饲料中分别添加0、360、720、1 800 mg/kg NCG,投喂初始体重为(170.0±5.0) g的大口黑鲈10周,分别标注为T0组(对照组)、T360组、T720组、T1800 组。结果 T360组和T720 组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T0组,T360组和T720 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各组间的特定生长率、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肝脏组织切片和相关酶活指标结果显示,NCG添加组的大口黑鲈肝细胞排列紧密,组织坏死或炎症细胞减少,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T0组,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T0组。肠道组织切片结果显示,NCG添加组的肠道绒毛高度、宽度及肠道肌层厚度均高于T0组。肠道微生物组学分析结果显示,NCG添加组肠道菌群种类显著增加,其中T720组的种类最多,邻单胞菌属丰度显著减少,鲸杆菌属的丰度随着NCG添加量先显著减少再增加。分别以饵料系数和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大口黑鲈日粮中NCG最适添加量为345.87~916.67 mg/kg。结论 NCG可改善大口黑鲈肝功能和肠道健康、优化肠道菌群结构,促进大口黑鲈生长,降低饵料系数,研究结果对大口黑鲈绿色健康养殖有重要参考意义。

    • 以植物蛋白为主的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精氨酸对日本沼虾生长、摄食、抗氧化、免疫和肠道结构的影响

      王俊保,郑金仙,周东生,李珊珊,孔有琴,戚常乐,刘艳,徐奇友,丁志丽

      2025,49(4):049614-049614, DOI: 10.11964/jfc.20230714099

      摘要:

      目的 探讨以植物蛋白为主的低鱼粉饲料中补充精氨酸(Arg)对日本沼虾生长、摄食、抗氧化、免疫和肠道结构的影响。方法 实验在低鱼粉、高植物蛋白饲料中分别补充0% (实测值为0.80%)、0.60% (1.33%)、1.20% (1.85%)、1.80% (2.24%)和2.40% (2.65%)的精氨酸,形成5组等氮等能的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 随着精氨酸水平的升高,日本沼虾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在1.85% Arg组达到最高,饲料系数呈相反趋势,1.85% Arg组显著低于0.80%与2.65% Arg组;各组摄食率与存活率无显著差异;1.85% Arg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活性和谷胱甘肽 (GSH)含量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0.80% Arg组,同时1.85% Arg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也达到最高,但该组丙二醛 (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各组;1.85% Arg组谷草转氨酶 (AST)活性显著低于0.80%与1.33% Arg组,同时1.33%与1.85% Arg组谷丙转氨酶 (ALT)活性显著低于0.80%、2.24%与2.65% Arg组;1.33% Arg组雷帕霉素靶蛋白 基因(tor)和神经肽基因 (npy)相对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余组,1.85% Arg组核糖体蛋白S6激酶基因 (s6k)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2.24%与2.65% Arg组,瘦素基因(leptin)相对表达量先下降后上升,且0.80% Arg组相对表达量最高;1.85%与2.24% Arg组肠道微绒毛完整且排列整齐。结论 在以植物蛋白为主的日本沼虾低鱼粉饲料中,精氨酸水平为1.85%时,可以提高其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肝胰腺中蛋白质合成和食欲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善日本沼虾肠道结构。基于增重率进行二次曲线回归模型分析,在以植物蛋白为主的日本沼虾低鱼粉饲料中精氨酸的适宜水平为1.83%。

    • 饲料蛋白水平对脊尾白虾生物钟节律、生长及肌肉组分的影响

      王永帅,沈锡权,孙凯,徐永健

      2025,49(4):049615-049615, DOI: 10.11964/jfc.20230513997

      摘要:

      目的 探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脊尾白虾生物钟系统的影响,寻找脊尾白虾养殖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蛋白水平。方法 本研究分析了投喂不同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时脊尾白虾的眼柄和肝脏中的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节律变化,评估了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2个生物钟系统同步性的影响,同时还开展了脊尾白虾的生长性能及肌肉组分的验证分析。结果 随着饲料中蛋白水平的升高,脊尾白虾眼柄中的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节律并没有改变,但其肝脏中的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节律却发生了显著变化,2个生物钟系统间失调、同步性发生偏离。当饲料中的蛋白水平为39%时,脊尾白虾眼柄和肝脏中的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节律间的同步性最高。同步的生长验证结果也显示,脊尾白虾的生长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呈现先升后稳定的趋势,在饲料蛋白水平为39%以上时,脊尾白虾维持较好的生长性能,其肌肉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都较佳。结论 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脊尾白虾肝脏的生物钟基因表达节律有重要影响,对重置或调控其外周生物钟系统有一定的牵引作用,过高或过低蛋白水平的饲料均会导致生物钟系统受影响而同步性变弱,进而导致生物的生长性能变差。本研究从生物钟系统间的协调同步性为出发点,获得脊尾白虾配合饲料的适宜蛋白含量,并根据虾的生长及营养代谢状况,明确生物钟系统的作用机理,对于脊尾白虾养殖技术的优化以及开展精准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 桑叶提取物对黑斑侧褶蛙生长性能、胴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陈祥,刘东华,耿琳烨,沈诗桀,王倩茹,沈以红,黄先智,段彪

      2025,49(4):049616-049616, DOI: 10.11964/jfc.20230714078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水平桑叶提取物对黑斑侧褶蛙生长性能、胴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实验以396只健康黑斑侧褶蛙[体重(2.7±0.2) g]为对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3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3、6、9 g/kg桑叶提取物的实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 桑叶提取物组成活率、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后降趋势,M03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较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4.18%、6.98%、2.86%。摄食率和饵料系数呈先降后升趋势,M03组较对照组分别显著降低7.73%、12.32%,M09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M03组、M06组胴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变化,肝脂中的含量显著降低10.17%、10.60%;M09组胴体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4.11%。随桑叶提取物添加水平升高, M03组TC、LDL较对照组显著降低35.23%、53.12%;M03组、M06组肝脏SOD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8.59%、9.67%,M09组无显著差异;肝脏T-AOC、MDA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结论 桑叶提取物可有效提高黑斑侧褶蛙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抗氧化能力,促进其生长。实验结果显示,在黑斑侧褶蛙基础饲料中桑叶提取物的添加添加量为0.34%~0.42%。本研究可为黑斑侧褶蛙绿色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全选
    显示方式: |
    全选
    显示方式: |
期刊介绍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编:刘少军

地址:上海浦东新区沪城环路999号

邮政编码:201306

电话:021-61900228

邮箱:jfc@china-fishery.com

国内统一刊号:31-1283/S